十二年,兌現一部電影-專訪《賽德克‧ … - 台灣

By Ivy
at 2011-05-27T17:45
at 2011-05-27T17:45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DttAbp1 ]
作者: octobird (遺憾)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新聞] 十二年,兌現一部電影-專訪《賽德克‧巴萊》監製黃志明
時間: Fri May 27 17:45:05 2011
http://pots.tw/node/8359
十二年,兌現一部電影-專訪《賽德克‧巴萊》監製黃志明
陳韋臻 — 週五, 2011-05-27 00:35
文/陳韋臻
圖/果子電影提供
我並不曉得,二零零八年底時,《破報》讀者們是否曾被《海角七號》所召喚到?還記得
從網路開始發燒到電視報導,每日每日大家都在關注票房紀錄,幾乎成了一種全民運動。
儘管我並未被這沸騰的情緒牽引而走入電影院,甚至後來在電腦上看完,卻被最末結尾的
動畫品質所驚嚇,但,隱隱地,《海角七號》打破《鐵達尼號》在台票房的期許,仍被當
時的社會氛圍所豢養而出。
現在回想,似乎不只是某種對「奇蹟」的信仰使然,亦非「國族性」的騷動不安,更多是
在觀望,台灣的電影市場在接近癱瘓後,究竟蓄積出多少的動能足以傾瀉而出?總是得趕
在被強迫下檔前買票看台灣電影,總是窩在電影院最小廳,而眼前播放的也永遠從國外得
獎回來依舊不賣座的電影,似乎是那種接近憤懣的情緒累積,讓當時我的期待被勾引而出
。但這卻是一個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所能達成的效應?!當時的我沒有定論。然而,往後隨
著每回《賽德克‧巴萊》拍攝、募資、殺青,到最後與中影董事長郭台強簽約成立新公司
的新聞,從拍片構想到今天總共經歷了十二年,逐漸感受到其中堅毅與無畏的態度,讓我
決定在還沒看過電影,就先訪問監製黃志明,理解十二年時間、七億資金、十個月拍片期
,這些數字背後究竟代表著什麼?除了《海角》的票房,「奇蹟」是否會在他處開花?亦
或這部片的上映,本身就已成立?
《賽德克‧巴萊》前傳
才參加完坎城影展,隔日又馬上得出國的黃志明,坐在已經不在台灣的魏德聖辦公室裡,
笑笑的吃起便利商店的早餐,看上去不怎麼顯老的他,實在難以想像早至九零年代開始,
他就擔任蔡明亮電影的製作人,往後台灣諸多著名電影也都由他揉捏而出。提起《賽德克
‧巴萊》(以下簡稱《賽》)的歷程,黃志明首先回溯到2002年上映的《雙瞳》。這部由
陳國富導演的電影,正是黃志明與導演魏德聖首次會面的契機。
當時,黃志明與陳國富兩人,看遍了台灣可蒐集到年輕導演的片,選中了《七月天》的導
演魏德聖,由他擔任副導與策劃。「當時的編劇蘇兆彬的劇本,是跟過去所割裂的劇本,
不管過去台灣是新電影還什麼……小魏(魏德聖)是個土俗的台灣電影工作者,但面對這
個劇本,他做出一本厚厚的電影分鏡……其實《雙瞳》陳國富本來是叫小魏拍的,但他覺
得預算太高他不敢。」但,因著參與了這部具規模的電影製作,魏德聖似乎看見了某種高
規格電影製作的希望,就將 2000年開始構想的《賽》劇本拿給黃志明,希望能夠一同製
作,因此兩人開始往外找錢。
首先,被黃志明笑說「沒有耐性」的魏德聖,先是在2003年掏腰包花了兩百萬,拍攝一部
五分鐘的預告片,希望藉此募到拍片款項,但並未成功;而後兩人找了許多管道,包括與
全台二十多間創投公司報告尋求投資,找世華銀行信託募款,跟金融業談,找金素梅幫忙
募款等,原本是希望募兩百五十萬美金,另外再找兩百五十萬美金,作為拍片費用,然而
一再落空。「因為需要資金龐大,加上他過去累積的credit少,當然最後沒有結果,因此
我去忙別的事,他就在家弄分鏡、寫小說,偶爾我找他幫忙做電視劇,或幫忙拍些電影。
」
沉寂了好一段時間後,魏德聖轉向開始先著手《海角》的籌措,同樣,一切從零開始,從
電影輔導金的申請、四處找融資管道、尋找投資者,甚至抵押房子,而就在獲得電影輔導
金補助500萬後,魏德聖開始動工,當時正在忙其他電影的黃志明,曾希望魏德聖先去幫
忙當《艋舺》的副導,「演員訓練都是他做的,我當時跟他說,你先幫忙周杰倫做這部戲
,之後,我們再請楊俊榮(周杰倫唱片公司總經理)投資五百萬,因為當時我們沒錢,他
就說他沒時間等,一定要趕快拍。後來我先去弄《艋舺》,他先去籌備,等我回來就嚇傻
,演員、音樂都簽了,我就在擦屁股,像他說音樂不喜歡,我就說沒關係,我去跟人家解
約,後來小范(范逸臣)我本來差點退掉,想找黃力行,但他就是說服我了……他看到的
可能比我更深入,我會從商業邏輯去看,但他會讓我看見為何他的選擇成立,對於演員挑
選很強。」
從這裡開始,魏德聖不僅讓觀眾看見他的故事,也將這個希望帶入原先停滯不前的《賽》
,這在黃志明眼中,是種氛圍的建立,「《海角》的成功,讓大家在驚訝讚嘆之餘,會覺
得:『對!我們太久沒有夢想了,其實夢想可以成真!』這其實跟當初陳水扁當選時是一
樣的……這個情緒有了,大家在資本主義高峰往下走,會去想,夢想達成的機會,這個氛
圍是《賽》能完成的最大主力,也是我為何可以借到錢,從兩、三百萬借到三、五千萬。
在殺青前,都是靠借錢來撐,可能是他支持你,或想跟你做朋友,但他們選擇借錢而不是
投資,並不是想從你那裡賺到錢,包括BenQ跟早期找郭董都是借錢,還有新聞局獎金一億
六百萬,貸款一億……劇組的人願意跟著他,拍戲欠錢常有,有時到最後只能拿出信任感
來,這麼多人十個月拍片,裡面有個更大的力量在其中……」
「十年來,意志的執行」
《海角七號》的票房,延伸出《賽德克‧巴萊》的前景,卻也衍生出眾人對於商業利益的
評估與疑惑。顯然,《賽》的內容並不如《海角》大眾而討好,更甚,史詩電影的沉重與
艱難,更是大家寧可選擇《海角八號》,而面對《賽》躊躇不前的原因。黃志明就說:「
《賽》無法用一般電影的想法去理解,沒有什麼循序漸進,也無法說出什麼階段什麼問題
,因為它從頭到尾都是問題,直到《海角》賣座,要拍《賽》,大家還是擔心。只能說,
這是個十年來的意志的執行。」
從投資經理人到集團董事長,黃志明不知找過多少人,總是計算其中的商業邏輯,呈現出
看似漂亮的數字計畫書,然而,這似乎是條死路,「我們預算七億,得要回收十四億,怎
麼可能?大家會算的是,《海角》五億三,《賽》加一點算票房六億,回收要三億,最高
只能拍三億,但你要不要接受這樣的邏輯?」死路走到底,總會有活路,黃志明開始不拘
泥在好萊塢的商業邏輯,尋找自己的方式,「現在很多製片都會說好萊塢那套,這我們十
年前就在做了,但在這會有水土不服的狀況,我們得靠走自己的路,找錢、找商機、做市
場……市場是什麼,市場代表的是你的活力,你有沒有機會拍下一部電影,台灣電影整個
環境會不會好起來!」
從商業經理人轉向集團董事長,「說動一個人等於說動一個集團」,甚至本來借錢的郭台
強,最後願意共同投資成立公司,黃志明提出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珍惜一個創造出來的價
值?倘若魏德聖在第一部電影創造了一個票房紀錄,現在選擇一條更危險的道路,你跟不
跟?賭不賭?「這牽涉到的是電影的本質,拍十部電影,可能三部賺錢,七部虧本,這是
電影的本質……我從電影出發,輔佐財務架構,我會告訴他,其實投資七億,風險控制在
四億五到五億五之間,這又就算回本了,如果你同意,就請你跟進來,因為這件事值得做
,而且現在就該做。」
乍聽之下,似是誠意感動天,但黃志明也夠清楚,商業邏輯依舊是商人的考量,就如同他
所說的,「今天如果郭董沒有出手,我跟小魏今天就跑路了,說實話,他出手一定有他的
商業邏輯,他是個商人,我不會說他是濫好人,這是找到一個對的商業邏輯去對映。」而
這個邏輯,也許在於魏德聖本身就是個明星,也可能是故事足夠打動人,更重要的是,從
科技產業出發,開始投身電影公司,並在台灣政府開始打出文創品牌的起點,立足於上試
圖創造市場與產業利潤的企業體,品牌與形象打造,以及放長遠的文化產業,本身就是一
個商業邏輯,就如同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投入 CatchPlay一樣,利潤永遠不會只存在一部
電影的上檔中。
但撇開殺青後企業家的出手奧援,黃志明在拍戲過程中,面對的是一整年「每天三點半」
的問題,以及拍片現場「還有錢在燒」的狀態,光是每天三、四百人在拍片現場,便當錢
就三千萬跑不掉;加上原本預計六個月拍片期六億成本,卻因為天候因素硬是拖到十個月
,足足多出一億的支出,拍片結束,兩人紮紮實實地欠了一屁股債。曾經有一回,黃志明
中午下飛機回台,收到簡訊「阿榮片廠五百萬的票今天到期」,只好請鈕承澤幫忙借錢,
「最後我們是抱著現金跑到銀行去」。這類的事情幾乎天天上演,黃志明口氣相當平淡地
說:「我只是活在那個氛圍裡,很難描述,因為已經變成日常生活了。」記者摀著臉,問
他難道不會罹患三點半恐慌症?他倒是笑著回答:「還好我夠賴皮,不會憂鬱,就是把神
經放鬆一點就好!」至於魏德聖導演?「他每天光是在片廠面對演員、工作人員,還有他
們的家庭,壓力就夠大了,很多家庭甚至演員到最後是討厭《賽》的……所以很多東西我
都不會跟他一一說明。」
不若其他國家電影產業,有製片與投資之間Manager Studio,台灣電影工作者要則是導演
身兼製片,好一些則是如《艋舺》由製片負責財務結構,「我們是活生生一個案子在手中
,自己推到投資者面前談。做電影是搞版權價值,投資者是玩股權,這兩個不同世界的人
,在台灣沒有介面,都是直接面對面摩擦。」對此,黃志明認為,這是政府真正該出面解
決的問題,而非停留在總是花錢補助的層次。儘管《賽》事實上拿了政府相當金額的補助
,也讓電影圈的部分人士有所詬病,甚至讓黃志明本身猶豫是否該再度向政府申請《賽》
片的補助,但回到電影產業發展層面上,黃志明覺得,政府的政策方向比給錢更重要:「
補助太多樣了,有些你會覺得匪夷所思,連宣傳都有補助這種事情……政府該做的,是像
文建會在技術上的政策,像韓國Film Commission的規劃,雖然我們靠輔導金吃這麼多年
,但到現在有一點點爬升,有點力氣,我們有豆子(鈕承澤)、小魏、蘇照彬、《雞排英
雄》等等,應該將補助換成投資的技術進來,讓台灣電影更快茁壯,才能做更大市場。」
十二年前的夢,魏德聖終於實現,作為重要推手的黃志明,顯然是「意志的執行」的磐石
與支撐;作為台灣成本最高的一部電影,它的殺青本身就是一個人為的「奇蹟」,是台灣
電影歷史中,苦力激起的一陣漣漪。但真正的戰場,待電影上映後才是開端,而這回,經
過五年的時間,我想我是被召喚到了。
--
作者: octobird (遺憾)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新聞] 十二年,兌現一部電影-專訪《賽德克‧巴萊》監製黃志明
時間: Fri May 27 17:45:05 2011
http://pots.tw/node/8359
十二年,兌現一部電影-專訪《賽德克‧巴萊》監製黃志明
陳韋臻 — 週五, 2011-05-27 00:35
文/陳韋臻
圖/果子電影提供
我並不曉得,二零零八年底時,《破報》讀者們是否曾被《海角七號》所召喚到?還記得
從網路開始發燒到電視報導,每日每日大家都在關注票房紀錄,幾乎成了一種全民運動。
儘管我並未被這沸騰的情緒牽引而走入電影院,甚至後來在電腦上看完,卻被最末結尾的
動畫品質所驚嚇,但,隱隱地,《海角七號》打破《鐵達尼號》在台票房的期許,仍被當
時的社會氛圍所豢養而出。
現在回想,似乎不只是某種對「奇蹟」的信仰使然,亦非「國族性」的騷動不安,更多是
在觀望,台灣的電影市場在接近癱瘓後,究竟蓄積出多少的動能足以傾瀉而出?總是得趕
在被強迫下檔前買票看台灣電影,總是窩在電影院最小廳,而眼前播放的也永遠從國外得
獎回來依舊不賣座的電影,似乎是那種接近憤懣的情緒累積,讓當時我的期待被勾引而出
。但這卻是一個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所能達成的效應?!當時的我沒有定論。然而,往後隨
著每回《賽德克‧巴萊》拍攝、募資、殺青,到最後與中影董事長郭台強簽約成立新公司
的新聞,從拍片構想到今天總共經歷了十二年,逐漸感受到其中堅毅與無畏的態度,讓我
決定在還沒看過電影,就先訪問監製黃志明,理解十二年時間、七億資金、十個月拍片期
,這些數字背後究竟代表著什麼?除了《海角》的票房,「奇蹟」是否會在他處開花?亦
或這部片的上映,本身就已成立?
《賽德克‧巴萊》前傳
才參加完坎城影展,隔日又馬上得出國的黃志明,坐在已經不在台灣的魏德聖辦公室裡,
笑笑的吃起便利商店的早餐,看上去不怎麼顯老的他,實在難以想像早至九零年代開始,
他就擔任蔡明亮電影的製作人,往後台灣諸多著名電影也都由他揉捏而出。提起《賽德克
‧巴萊》(以下簡稱《賽》)的歷程,黃志明首先回溯到2002年上映的《雙瞳》。這部由
陳國富導演的電影,正是黃志明與導演魏德聖首次會面的契機。
當時,黃志明與陳國富兩人,看遍了台灣可蒐集到年輕導演的片,選中了《七月天》的導
演魏德聖,由他擔任副導與策劃。「當時的編劇蘇兆彬的劇本,是跟過去所割裂的劇本,
不管過去台灣是新電影還什麼……小魏(魏德聖)是個土俗的台灣電影工作者,但面對這
個劇本,他做出一本厚厚的電影分鏡……其實《雙瞳》陳國富本來是叫小魏拍的,但他覺
得預算太高他不敢。」但,因著參與了這部具規模的電影製作,魏德聖似乎看見了某種高
規格電影製作的希望,就將 2000年開始構想的《賽》劇本拿給黃志明,希望能夠一同製
作,因此兩人開始往外找錢。
首先,被黃志明笑說「沒有耐性」的魏德聖,先是在2003年掏腰包花了兩百萬,拍攝一部
五分鐘的預告片,希望藉此募到拍片款項,但並未成功;而後兩人找了許多管道,包括與
全台二十多間創投公司報告尋求投資,找世華銀行信託募款,跟金融業談,找金素梅幫忙
募款等,原本是希望募兩百五十萬美金,另外再找兩百五十萬美金,作為拍片費用,然而
一再落空。「因為需要資金龐大,加上他過去累積的credit少,當然最後沒有結果,因此
我去忙別的事,他就在家弄分鏡、寫小說,偶爾我找他幫忙做電視劇,或幫忙拍些電影。
」
沉寂了好一段時間後,魏德聖轉向開始先著手《海角》的籌措,同樣,一切從零開始,從
電影輔導金的申請、四處找融資管道、尋找投資者,甚至抵押房子,而就在獲得電影輔導
金補助500萬後,魏德聖開始動工,當時正在忙其他電影的黃志明,曾希望魏德聖先去幫
忙當《艋舺》的副導,「演員訓練都是他做的,我當時跟他說,你先幫忙周杰倫做這部戲
,之後,我們再請楊俊榮(周杰倫唱片公司總經理)投資五百萬,因為當時我們沒錢,他
就說他沒時間等,一定要趕快拍。後來我先去弄《艋舺》,他先去籌備,等我回來就嚇傻
,演員、音樂都簽了,我就在擦屁股,像他說音樂不喜歡,我就說沒關係,我去跟人家解
約,後來小范(范逸臣)我本來差點退掉,想找黃力行,但他就是說服我了……他看到的
可能比我更深入,我會從商業邏輯去看,但他會讓我看見為何他的選擇成立,對於演員挑
選很強。」
從這裡開始,魏德聖不僅讓觀眾看見他的故事,也將這個希望帶入原先停滯不前的《賽》
,這在黃志明眼中,是種氛圍的建立,「《海角》的成功,讓大家在驚訝讚嘆之餘,會覺
得:『對!我們太久沒有夢想了,其實夢想可以成真!』這其實跟當初陳水扁當選時是一
樣的……這個情緒有了,大家在資本主義高峰往下走,會去想,夢想達成的機會,這個氛
圍是《賽》能完成的最大主力,也是我為何可以借到錢,從兩、三百萬借到三、五千萬。
在殺青前,都是靠借錢來撐,可能是他支持你,或想跟你做朋友,但他們選擇借錢而不是
投資,並不是想從你那裡賺到錢,包括BenQ跟早期找郭董都是借錢,還有新聞局獎金一億
六百萬,貸款一億……劇組的人願意跟著他,拍戲欠錢常有,有時到最後只能拿出信任感
來,這麼多人十個月拍片,裡面有個更大的力量在其中……」
「十年來,意志的執行」
《海角七號》的票房,延伸出《賽德克‧巴萊》的前景,卻也衍生出眾人對於商業利益的
評估與疑惑。顯然,《賽》的內容並不如《海角》大眾而討好,更甚,史詩電影的沉重與
艱難,更是大家寧可選擇《海角八號》,而面對《賽》躊躇不前的原因。黃志明就說:「
《賽》無法用一般電影的想法去理解,沒有什麼循序漸進,也無法說出什麼階段什麼問題
,因為它從頭到尾都是問題,直到《海角》賣座,要拍《賽》,大家還是擔心。只能說,
這是個十年來的意志的執行。」
從投資經理人到集團董事長,黃志明不知找過多少人,總是計算其中的商業邏輯,呈現出
看似漂亮的數字計畫書,然而,這似乎是條死路,「我們預算七億,得要回收十四億,怎
麼可能?大家會算的是,《海角》五億三,《賽》加一點算票房六億,回收要三億,最高
只能拍三億,但你要不要接受這樣的邏輯?」死路走到底,總會有活路,黃志明開始不拘
泥在好萊塢的商業邏輯,尋找自己的方式,「現在很多製片都會說好萊塢那套,這我們十
年前就在做了,但在這會有水土不服的狀況,我們得靠走自己的路,找錢、找商機、做市
場……市場是什麼,市場代表的是你的活力,你有沒有機會拍下一部電影,台灣電影整個
環境會不會好起來!」
從商業經理人轉向集團董事長,「說動一個人等於說動一個集團」,甚至本來借錢的郭台
強,最後願意共同投資成立公司,黃志明提出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珍惜一個創造出來的價
值?倘若魏德聖在第一部電影創造了一個票房紀錄,現在選擇一條更危險的道路,你跟不
跟?賭不賭?「這牽涉到的是電影的本質,拍十部電影,可能三部賺錢,七部虧本,這是
電影的本質……我從電影出發,輔佐財務架構,我會告訴他,其實投資七億,風險控制在
四億五到五億五之間,這又就算回本了,如果你同意,就請你跟進來,因為這件事值得做
,而且現在就該做。」
乍聽之下,似是誠意感動天,但黃志明也夠清楚,商業邏輯依舊是商人的考量,就如同他
所說的,「今天如果郭董沒有出手,我跟小魏今天就跑路了,說實話,他出手一定有他的
商業邏輯,他是個商人,我不會說他是濫好人,這是找到一個對的商業邏輯去對映。」而
這個邏輯,也許在於魏德聖本身就是個明星,也可能是故事足夠打動人,更重要的是,從
科技產業出發,開始投身電影公司,並在台灣政府開始打出文創品牌的起點,立足於上試
圖創造市場與產業利潤的企業體,品牌與形象打造,以及放長遠的文化產業,本身就是一
個商業邏輯,就如同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投入 CatchPlay一樣,利潤永遠不會只存在一部
電影的上檔中。
但撇開殺青後企業家的出手奧援,黃志明在拍戲過程中,面對的是一整年「每天三點半」
的問題,以及拍片現場「還有錢在燒」的狀態,光是每天三、四百人在拍片現場,便當錢
就三千萬跑不掉;加上原本預計六個月拍片期六億成本,卻因為天候因素硬是拖到十個月
,足足多出一億的支出,拍片結束,兩人紮紮實實地欠了一屁股債。曾經有一回,黃志明
中午下飛機回台,收到簡訊「阿榮片廠五百萬的票今天到期」,只好請鈕承澤幫忙借錢,
「最後我們是抱著現金跑到銀行去」。這類的事情幾乎天天上演,黃志明口氣相當平淡地
說:「我只是活在那個氛圍裡,很難描述,因為已經變成日常生活了。」記者摀著臉,問
他難道不會罹患三點半恐慌症?他倒是笑著回答:「還好我夠賴皮,不會憂鬱,就是把神
經放鬆一點就好!」至於魏德聖導演?「他每天光是在片廠面對演員、工作人員,還有他
們的家庭,壓力就夠大了,很多家庭甚至演員到最後是討厭《賽》的……所以很多東西我
都不會跟他一一說明。」
不若其他國家電影產業,有製片與投資之間Manager Studio,台灣電影工作者要則是導演
身兼製片,好一些則是如《艋舺》由製片負責財務結構,「我們是活生生一個案子在手中
,自己推到投資者面前談。做電影是搞版權價值,投資者是玩股權,這兩個不同世界的人
,在台灣沒有介面,都是直接面對面摩擦。」對此,黃志明認為,這是政府真正該出面解
決的問題,而非停留在總是花錢補助的層次。儘管《賽》事實上拿了政府相當金額的補助
,也讓電影圈的部分人士有所詬病,甚至讓黃志明本身猶豫是否該再度向政府申請《賽》
片的補助,但回到電影產業發展層面上,黃志明覺得,政府的政策方向比給錢更重要:「
補助太多樣了,有些你會覺得匪夷所思,連宣傳都有補助這種事情……政府該做的,是像
文建會在技術上的政策,像韓國Film Commission的規劃,雖然我們靠輔導金吃這麼多年
,但到現在有一點點爬升,有點力氣,我們有豆子(鈕承澤)、小魏、蘇照彬、《雞排英
雄》等等,應該將補助換成投資的技術進來,讓台灣電影更快茁壯,才能做更大市場。」
十二年前的夢,魏德聖終於實現,作為重要推手的黃志明,顯然是「意志的執行」的磐石
與支撐;作為台灣成本最高的一部電影,它的殺青本身就是一個人為的「奇蹟」,是台灣
電影歷史中,苦力激起的一陣漣漪。但真正的戰場,待電影上映後才是開端,而這回,經
過五年的時間,我想我是被召喚到了。
--
Tags:
台灣
All Comments

By Oscar
at 2011-06-01T12:43
at 2011-06-01T12:43

By Quanna
at 2011-06-02T06:37
at 2011-06-02T06:37
Related Posts
目宿媒體誠徵行銷、製片、剪接

By Oscar
at 2011-05-26T12:39
at 2011-05-26T12:39
蕭敬騰搭強哥 殺手來勢洶洶

By Andy
at 2011-05-25T15:01
at 2011-05-25T15:01
有關台北電影節限制級電影

By Charlie
at 2011-05-24T23:16
at 2011-05-24T23:16
命運化妝師》讓張睿家脫光光

By Caitlin
at 2011-05-24T16:39
at 2011-05-24T16:39
角逐百萬首獎《河豚》暑假推出

By Belly
at 2011-05-24T01:29
at 2011-05-24T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