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獎入圍《再生計畫》 文/塗翔文 - 紀錄片

By Kyle
at 2005-06-08T14:51
at 2005-06-08T14:51
Table of Contents
台北電影節 每日推薦電影 http://www.tiff.org.tw/News/Review_A_0606.aspx
羅興階導演長年關注於勞工議題,並以紀錄片的拍攝,凸顯他所觀察到的台灣勞工問題。
不走學院路線、也不像新聞深度報導的刻板化,羅與階的作品擅長從事件本身出發,
放射出議題的各種面向。雖說紀錄片的好壞,不論事件的大小、輕重,但長期投注在這些
社會問題的熱情與老練,確實讓他的作品在台灣無數強調細膩個情感的紀錄片作品之中,
對照出獨樹一幟的霸氣與力道。
這部《再生計畫》紀錄了曾是「十大建設」的中船公司,因不堪年年龐大虧損,2001年底
政府下令徹底改造以提升競爭力,實行「再生計畫」的過程,共裁員了2400人。推動計畫
時,工會完全接受資方的再生條件,中船更違背行政命令多裁員70人,引起強制資遣員工
們的不滿,成立自救會抗議到底。導演羅興階、王秀齡隨行紀錄期間各方的協調過程,
最後62人終於復職成功。
除了從各種面向呈現此事件中不同身分的人物(強制資遣、自願資遣、參與自救會者、
中途退出者等),在不同關鍵時刻的心路歷程;導演更不忘關注到周邊與這個事件相關的
族群,如廉價包商工人等等。還把事件的時間,一直紀錄到復工之後,讓整個「大環境」
的問題更加深廣,不只是對單一事件的回應。對工運活動瞭若指掌的羅興階,中間甚至
一度跳出來「介入」到事件本身,透過攝影機和他的「介入」,反而更突出工運問題的
盲點所在,讓觀眾、被攝者與紀錄之間的關係,出現更曖昧而有趣的思考空間。
這部入圍今年台北電影獎的作品,雖然帶有濃重的批判精神,但並不流於極端的激情吶喊
,反而藉由影像與敘事的策略,讓觀者深入思考事件本身及其影響,思慮縝密,完全展現
一個經驗豐富的紀錄片工作者,從容、冷靜的觀點呈現。關心台灣、關心身邊底層聲音的
你我,都不該錯過這部擲地有聲的紀錄片佳作。
影片介紹
http://www.tiff.org.tw/Programs/Content.aspx?ID=G12
--
羅興階導演長年關注於勞工議題,並以紀錄片的拍攝,凸顯他所觀察到的台灣勞工問題。
不走學院路線、也不像新聞深度報導的刻板化,羅與階的作品擅長從事件本身出發,
放射出議題的各種面向。雖說紀錄片的好壞,不論事件的大小、輕重,但長期投注在這些
社會問題的熱情與老練,確實讓他的作品在台灣無數強調細膩個情感的紀錄片作品之中,
對照出獨樹一幟的霸氣與力道。
這部《再生計畫》紀錄了曾是「十大建設」的中船公司,因不堪年年龐大虧損,2001年底
政府下令徹底改造以提升競爭力,實行「再生計畫」的過程,共裁員了2400人。推動計畫
時,工會完全接受資方的再生條件,中船更違背行政命令多裁員70人,引起強制資遣員工
們的不滿,成立自救會抗議到底。導演羅興階、王秀齡隨行紀錄期間各方的協調過程,
最後62人終於復職成功。
除了從各種面向呈現此事件中不同身分的人物(強制資遣、自願資遣、參與自救會者、
中途退出者等),在不同關鍵時刻的心路歷程;導演更不忘關注到周邊與這個事件相關的
族群,如廉價包商工人等等。還把事件的時間,一直紀錄到復工之後,讓整個「大環境」
的問題更加深廣,不只是對單一事件的回應。對工運活動瞭若指掌的羅興階,中間甚至
一度跳出來「介入」到事件本身,透過攝影機和他的「介入」,反而更突出工運問題的
盲點所在,讓觀眾、被攝者與紀錄之間的關係,出現更曖昧而有趣的思考空間。
這部入圍今年台北電影獎的作品,雖然帶有濃重的批判精神,但並不流於極端的激情吶喊
,反而藉由影像與敘事的策略,讓觀者深入思考事件本身及其影響,思慮縝密,完全展現
一個經驗豐富的紀錄片工作者,從容、冷靜的觀點呈現。關心台灣、關心身邊底層聲音的
你我,都不該錯過這部擲地有聲的紀錄片佳作。
影片介紹
http://www.tiff.org.tw/Programs/Content.aspx?ID=G12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回應南方澳海洋紀事票房不佳

By Noah
at 2005-06-08T10:18
at 2005-06-08T10:18
Cinema & Design / 2

By Puput
at 2005-06-08T02:02
at 2005-06-08T02:02
回應南方澳海洋紀事票房不佳

By Donna
at 2005-06-07T23:27
at 2005-06-07T23:27
回應南方澳海洋紀事票房不佳

By Catherine
at 2005-06-07T21:04
at 2005-06-07T21:04
南方澳海洋紀事票房不佳 新聞局大力宣傳

By Margaret
at 2005-06-07T00:03
at 2005-06-07T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