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物誌II黃海岱再現風華 - 探索頻道

By Isla
at 2007-11-14T00:48
at 2007-11-14T00:48
Table of Contents
很多人談到史艷文禁播事件,
大部分的反應只知道「因為太受歡迎影響國家經濟活動」而被禁播,
其實這只是表面上的「官方說法」,對整個事件脈絡而言太過簡化也不盡詳實!
這部紀錄片或許不想模糊海岱仙的焦點,所以也未加深入著墨,
事實上整個事件牽涉到政治白色恐怖以及語言霸權的時代悲劇!
日本殖民時代對本土文化的打壓就不用說了,
而國民黨政府遷台後的打壓,並沒有比較少,
史艷文被禁播,並非單一事件也不是突然冒出來的特殊案例,
而且當時受害的不僅布袋戲,同是本土劇種的歌仔戲也一樣遭殃!
以下用年代順序簡短說明幾個指標事件:
˙1947,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執政當局因擔心台灣民眾再度聚眾結集,
遂以「私人聚會」為由,禁止露天野台戲長達一年餘!
˙1949-1952,以「防範匪諜活動」為由,要求劇團演出所謂的「反共抗俄劇」,
並再度禁演外台戲!
˙1952,以「勵行節約、改善風俗」為由,嚴格限制普渡、祭典等民間廟會的日數,
迫使當時依附在酬神廟會的外台戲無頭路可接,轉而進入戲院。
˙1973,以「推行國語」為由,強制布袋戲改用國語配音,
此後一直延續實施到1982年,閩南語布袋戲才重獲解禁!
˙1974,當局以「妨害工農正常作息」為由,下令禁播史艷文電視布袋戲!
˙1976,頒布「廣播電視法」,明定「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
另外依據李天祿口述歷史,
國府遷台初期也採取和日本殖民統治者一樣的做法,
強制規定劇團在正式開演前,要先上演20分鐘的政令宣傳短劇。
在打壓本土戲曲文化的政策推行過程中,
最為人知的事件之一就是1974年的史艷文禁演風波,
因為當年締造了97%的收視率,別說台灣,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空前絕後的紀錄,
禁演令一下,確實造成不小震撼,
但背後真正原因,並非執政當局宣稱的「妨害工農正常作息」這麼單純,
這可分兩方面來談,
一個是政治思想的箝制!一個是對地方母語的壓迫!
一、政治思想的箝制
史艷文風靡全台後,黃俊雄就曾被盯上,戲中角色被「有關單位」拿來大作文章,
也因為遭受「關愛」的壓力,所以後期劇情和角色有經過修改,茲舉數例如下。
˙藏鏡人,這個頭號大反派,被懷疑是影射老蔣!
因為當時老蔣健康狀況不佳已很少公開露面,卻又獨攬大權。
˙怪老子,這個刻意操一口捲舌音的丑角,一方面被指有醜化「國語」之嫌,
(河洛話並無捲舌音)另方面他總是自稱「永遠的63歲」,
恰巧時值民國62年,結果又因此被懷疑是暗指「中華民國活不過63年」!
˙中國強,這是個很突兀的角色,
絕大多數在討論史艷文布袋戲時,都不會把他列入主要人物來看待,
但他的存在卻又佔了一席之地,這完完全全是政治黑手介入的結果!
其頭頂上青天白日帽巾的造型,已清楚說明了「身分來歷」,
而這樣一個「忠黨愛國」的角色,當然一定是義正凜然的大正派,
在劇中他總是在史艷文危難時出手搭救,
出場時則搭配「中國強,中國一定強....」的主題曲!
此外,在當時反攻大陸的時代氛圍中,
凡涉及迷信、悲劇、失敗主義等負面消極的內容都不能演出,
而中原的稗官野史原本是傳統戲曲很豐富的編劇材料,
但又因為牽扯歷史情節和人物的臧否,容易觸犯政治禁忌,
(正確說應該是,容易被羅織罪名!)
在重重思想箝制下,當時的布袋戲因而轉向較單純的俠義故事發展,
所以「大儒俠史艷文」的出現不是偶然的,瞭解這層歷史背景甚至讓人覺得悲哀!
二、對地方母語的壓迫
1976年頒布的「廣播電視法」明文規定廣播電視節目必須以國語發音為主,
事實上這並非「國語霸權」政策的起頭,早在1950年代就已明令各級學校禁用方言,
四、五年級生的「講台語掛狗牌」集體記憶就是這麼來的!
當年的廣播電視法只是進一步將「歧視母語」黑手伸入傳播媒體,
官方的說法,因有鑑於台灣百姓仍多操閩南語,
故初期由新聞局訂定國語/方言節目比例,終極目標則是將方言節目「全數淘汰」!
(其實幕後真相呢,很可能是因為擔心媒體的營收才不敢驟然停止所有閩南語節目,
因為當時最賣座、廣告收益最好的幾乎全都是閩南語節目,
否則當時電台、電視台都屬公營,又時值戒嚴,「分階段」施行實為多此一舉!)
至於對地方母語的打壓歧視程度,由一些現象可一窺端倪。
史艷文當年在台視播出時,雖收視率達到97%的傲人成績,
但終究是屬於「方言」節目,所以只能在中午時段播出,
如此熱門的節目卻不能登上兵家之爭的八點檔,堪稱傳媒史上的怪譚!
當時的報紙還將全民瘋史艷文斥之為「倒退的語言現象」,
並批判若干角色粗鄙不堪滿嘴諢話,嚴重「影響青少年行為」!
後來布袋戲雖又獲得復播,但卻被強制規定以國語配音,
在本紀錄片中,看到海岱仙一直強調口白對布袋戲的重要性,
可想見這種粗暴政治手段對布袋戲的傷害有多大!
河洛話的四聲八音、平仄雅正,方才有辦法詮釋演師口白的音韻之美,
在「國語布袋戲」時期,原本盛極一時的觀眾基礎就大量流失了!
事實上俗稱閩南語的河洛語,才是真正保留中原漢語古音的語言,
目前的「國語(北京話)」,是明清之後才廣為流傳的,
在此之前,河洛漢語已經在中原地區通行數千年,
不論唐詩或漢譯佛經咒語,用河洛語發音都遠比「國語」發音來得貼切!
國府遷台之初,講河洛語的台灣人甚至還普遍擁有一種優越感,
因為日治50年的現代化使台灣比內陸更先進,而國軍的破敗之象也令人失望,
上述內容非做政治聯想,這段簡短的歷史背景旨在說明,
為何河洛語後來卻「反過來」被貶抑為「不入流、粗鄙」的方言,
追根究底,50~70年代的「語言歧視運動」真的是「居功厥偉、功不可沒」!
也就是在政治思想箝制以及獨尊國語的雙重考量下,
1974年史艷文才會被以「妨害工農正常作息」為由禁播,
充其量只是官方冠冕堂皇的託詞罷了!
當年為本土文化犧牲奉獻的先進前輩們,可都是提著人頭走過來的啊!
歷經數十年兩朝政府的威脅打壓,對傳承文化技藝的熱情卻絲毫不減,
光是這份情操,就很值得對這些前輩們肅然起敬!
其實日治和國府時代打壓本土文化還有很多不勝枚舉的實例,
例如擔任史艷文編劇的黃逢時,曾舉了一個例子,
有段台詞原本是寫「一枝龍骨滋陰補氣,兩片陳皮消腫退紅」,
他覺得詞句對仗工整很滿意,豈料卻被「有關單位」指為開黃腔!
近幾年布袋戲的學術論文已累積豐富質量,這方面有不少資料,
若想概略瞭解台灣布袋戲歷史發展,則可從大眾普羅讀物下手,
最後推薦幾本知識性和可讀性很都不錯的書讓大家參考。
《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遠流,1991
《掌上風雲一世紀:黃海岱的布袋戲生涯》,INK印刻出版,2007
《黃俊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艷文》,遠流,1999
--
大部分的反應只知道「因為太受歡迎影響國家經濟活動」而被禁播,
其實這只是表面上的「官方說法」,對整個事件脈絡而言太過簡化也不盡詳實!
這部紀錄片或許不想模糊海岱仙的焦點,所以也未加深入著墨,
事實上整個事件牽涉到政治白色恐怖以及語言霸權的時代悲劇!
日本殖民時代對本土文化的打壓就不用說了,
而國民黨政府遷台後的打壓,並沒有比較少,
史艷文被禁播,並非單一事件也不是突然冒出來的特殊案例,
而且當時受害的不僅布袋戲,同是本土劇種的歌仔戲也一樣遭殃!
以下用年代順序簡短說明幾個指標事件:
˙1947,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執政當局因擔心台灣民眾再度聚眾結集,
遂以「私人聚會」為由,禁止露天野台戲長達一年餘!
˙1949-1952,以「防範匪諜活動」為由,要求劇團演出所謂的「反共抗俄劇」,
並再度禁演外台戲!
˙1952,以「勵行節約、改善風俗」為由,嚴格限制普渡、祭典等民間廟會的日數,
迫使當時依附在酬神廟會的外台戲無頭路可接,轉而進入戲院。
˙1973,以「推行國語」為由,強制布袋戲改用國語配音,
此後一直延續實施到1982年,閩南語布袋戲才重獲解禁!
˙1974,當局以「妨害工農正常作息」為由,下令禁播史艷文電視布袋戲!
˙1976,頒布「廣播電視法」,明定「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
另外依據李天祿口述歷史,
國府遷台初期也採取和日本殖民統治者一樣的做法,
強制規定劇團在正式開演前,要先上演20分鐘的政令宣傳短劇。
在打壓本土戲曲文化的政策推行過程中,
最為人知的事件之一就是1974年的史艷文禁演風波,
因為當年締造了97%的收視率,別說台灣,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空前絕後的紀錄,
禁演令一下,確實造成不小震撼,
但背後真正原因,並非執政當局宣稱的「妨害工農正常作息」這麼單純,
這可分兩方面來談,
一個是政治思想的箝制!一個是對地方母語的壓迫!
一、政治思想的箝制
史艷文風靡全台後,黃俊雄就曾被盯上,戲中角色被「有關單位」拿來大作文章,
也因為遭受「關愛」的壓力,所以後期劇情和角色有經過修改,茲舉數例如下。
˙藏鏡人,這個頭號大反派,被懷疑是影射老蔣!
因為當時老蔣健康狀況不佳已很少公開露面,卻又獨攬大權。
˙怪老子,這個刻意操一口捲舌音的丑角,一方面被指有醜化「國語」之嫌,
(河洛話並無捲舌音)另方面他總是自稱「永遠的63歲」,
恰巧時值民國62年,結果又因此被懷疑是暗指「中華民國活不過63年」!
˙中國強,這是個很突兀的角色,
絕大多數在討論史艷文布袋戲時,都不會把他列入主要人物來看待,
但他的存在卻又佔了一席之地,這完完全全是政治黑手介入的結果!
其頭頂上青天白日帽巾的造型,已清楚說明了「身分來歷」,
而這樣一個「忠黨愛國」的角色,當然一定是義正凜然的大正派,
在劇中他總是在史艷文危難時出手搭救,
出場時則搭配「中國強,中國一定強....」的主題曲!
此外,在當時反攻大陸的時代氛圍中,
凡涉及迷信、悲劇、失敗主義等負面消極的內容都不能演出,
而中原的稗官野史原本是傳統戲曲很豐富的編劇材料,
但又因為牽扯歷史情節和人物的臧否,容易觸犯政治禁忌,
(正確說應該是,容易被羅織罪名!)
在重重思想箝制下,當時的布袋戲因而轉向較單純的俠義故事發展,
所以「大儒俠史艷文」的出現不是偶然的,瞭解這層歷史背景甚至讓人覺得悲哀!
二、對地方母語的壓迫
1976年頒布的「廣播電視法」明文規定廣播電視節目必須以國語發音為主,
事實上這並非「國語霸權」政策的起頭,早在1950年代就已明令各級學校禁用方言,
四、五年級生的「講台語掛狗牌」集體記憶就是這麼來的!
當年的廣播電視法只是進一步將「歧視母語」黑手伸入傳播媒體,
官方的說法,因有鑑於台灣百姓仍多操閩南語,
故初期由新聞局訂定國語/方言節目比例,終極目標則是將方言節目「全數淘汰」!
(其實幕後真相呢,很可能是因為擔心媒體的營收才不敢驟然停止所有閩南語節目,
因為當時最賣座、廣告收益最好的幾乎全都是閩南語節目,
否則當時電台、電視台都屬公營,又時值戒嚴,「分階段」施行實為多此一舉!)
至於對地方母語的打壓歧視程度,由一些現象可一窺端倪。
史艷文當年在台視播出時,雖收視率達到97%的傲人成績,
但終究是屬於「方言」節目,所以只能在中午時段播出,
如此熱門的節目卻不能登上兵家之爭的八點檔,堪稱傳媒史上的怪譚!
當時的報紙還將全民瘋史艷文斥之為「倒退的語言現象」,
並批判若干角色粗鄙不堪滿嘴諢話,嚴重「影響青少年行為」!
後來布袋戲雖又獲得復播,但卻被強制規定以國語配音,
在本紀錄片中,看到海岱仙一直強調口白對布袋戲的重要性,
可想見這種粗暴政治手段對布袋戲的傷害有多大!
河洛話的四聲八音、平仄雅正,方才有辦法詮釋演師口白的音韻之美,
在「國語布袋戲」時期,原本盛極一時的觀眾基礎就大量流失了!
事實上俗稱閩南語的河洛語,才是真正保留中原漢語古音的語言,
目前的「國語(北京話)」,是明清之後才廣為流傳的,
在此之前,河洛漢語已經在中原地區通行數千年,
不論唐詩或漢譯佛經咒語,用河洛語發音都遠比「國語」發音來得貼切!
國府遷台之初,講河洛語的台灣人甚至還普遍擁有一種優越感,
因為日治50年的現代化使台灣比內陸更先進,而國軍的破敗之象也令人失望,
上述內容非做政治聯想,這段簡短的歷史背景旨在說明,
為何河洛語後來卻「反過來」被貶抑為「不入流、粗鄙」的方言,
追根究底,50~70年代的「語言歧視運動」真的是「居功厥偉、功不可沒」!
也就是在政治思想箝制以及獨尊國語的雙重考量下,
1974年史艷文才會被以「妨害工農正常作息」為由禁播,
充其量只是官方冠冕堂皇的託詞罷了!
當年為本土文化犧牲奉獻的先進前輩們,可都是提著人頭走過來的啊!
歷經數十年兩朝政府的威脅打壓,對傳承文化技藝的熱情卻絲毫不減,
光是這份情操,就很值得對這些前輩們肅然起敬!
其實日治和國府時代打壓本土文化還有很多不勝枚舉的實例,
例如擔任史艷文編劇的黃逢時,曾舉了一個例子,
有段台詞原本是寫「一枝龍骨滋陰補氣,兩片陳皮消腫退紅」,
他覺得詞句對仗工整很滿意,豈料卻被「有關單位」指為開黃腔!
近幾年布袋戲的學術論文已累積豐富質量,這方面有不少資料,
若想概略瞭解台灣布袋戲歷史發展,則可從大眾普羅讀物下手,
最後推薦幾本知識性和可讀性很都不錯的書讓大家參考。
《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遠流,1991
《掌上風雲一世紀:黃海岱的布袋戲生涯》,INK印刻出版,2007
《黃俊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艷文》,遠流,1999
--
Tags:
探索頻道
All Comments

By Frederic
at 2007-11-17T21:15
at 2007-11-17T21:15

By Olga
at 2007-11-19T03:09
at 2007-11-19T03:09

By Edwina
at 2007-11-20T11:12
at 2007-11-20T11:12

By Daniel
at 2007-11-22T22:44
at 2007-11-22T22:44

By Christine
at 2007-11-24T23:07
at 2007-11-24T23:07

By Aaliyah
at 2007-11-29T01:24
at 2007-11-29T01:24

By Oscar
at 2007-12-02T12:33
at 2007-12-02T12:33
Related Posts
台灣人物誌II黃海岱再現風華

By Elizabeth
at 2007-11-12T16:11
at 2007-11-12T16:11
台灣人物誌II黃海岱再現風華

By John
at 2007-11-12T00:00
at 2007-11-12T00:00
失樂園瓊斯鎮

By Robert
at 2007-11-10T20:09
at 2007-11-10T20:09
瘋台灣 - 嘉義

By Ingrid
at 2007-11-09T02:08
at 2007-11-09T02:08
請TRAVEL AND LIVING

By Todd Johnson
at 2007-11-08T15:57
at 2007-11-08T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