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黨劇團-當代經典讀劇節《三日雨》 - 舞台劇
By Leila
at 2015-09-23T21:48
at 2015-09-23T21:48
Table of Contents
時間:2015.09.22 15:20
地點:信義誠品6F視聽室
演員:王安琪、王肇陽、林子恆
導演:施立
《三日雨》(Three Days of Rain),
為美國劇作家Richard Greenberg的普立茲獎得獎作品,首演於1997年。
2006年於百老匯重製時,劇中三位演員都是好萊塢影星,
分別為Bradley Copper、Julia Roberts,以及今年以《蟻人》一片翻紅的Paul Rudd。
不過,就算有再強的卡司、再耀眼的獎項加持,
都只是說明了這屆讀劇節挑中這個劇本的一部份原因。
事實上,在看排過程中我不斷不斷地在思考:
為什麼台灣劇場會需要這樣一個劇本出現在舞台上?
這是一個很紐約的劇本,故事發生在紐約,角色的生活背景也都是當代紐約的縮影;
這也是個很文學的劇本,從荷馬史詩到John E. Steinbeck的《人鼠之間》,
許多文學作品不只是匆匆亮個相,而是能與劇情發展進一步產生互文趣味。
讓我第一個感到與台灣有所連結的是,這是一個很都會的劇本。
從都市建築延伸到人際關係,讓我看見親情中的傳承與斷裂、
友情裡的崩解與重建,以及情愛間的迷惘與承擔。
跨越兩個世代,角色在都市空間中徘徊不定,
剎那間,我彷彿看見台北鬧區忙亂擁擠的人群。
但這終究是以讀劇為主的演出,
演員毋需「丟本」,燈光、音效、舞台、妝容,一切從簡,
許多舞台指示甚至是由演員直接唸出來,
從文字轉換成聲音,然後交由觀眾自行填補視覺的空白。
可是,導演顯然又不甘於「只是讀劇」的演出,
比如舞台指示吧,當其中兩人專心對戲,舞台指示便成了第三人的「旁白」;
當對戲對到感覺來了,有些舞台指示也可直接形成走位調度。
比如拿在手上的劇本吧,看似累贅,但演員自可找到舒適的角度及擺放方式,
或架在對戲演員的椅背上,或找機會回到桌旁平攤著看,還不忘帶著水隨時潤喉。
儘管舞台簡單到做不出什麼厲害的畫面,但在說與不說、走與不走之間,
場面調度反而自成一格,演員的能量收放也毫無遮掩。
儘管劇本成為了微妙的第三者,但在演員的即興反應與導演的巧思安排下,
這第三者不但破壞不了演員與舞台/文本的關係,
平攤在桌上時,也成了劇中角色討論的建築藍圖及私密日誌。
回到我一開始提出的問題,雖然我還無法找到最終答案,
雖然這次演出還處理不了搬演國外劇作必然面臨的文化轉譯,
其文本之完整、描繪人性之細膩、角色之鮮活,
再加上所選演員皆有紮實功底,對我而言仍是一次相當享受的「看戲」體驗,
或許未來有一天,會有完成度更高的劇場製作出現,
但在此之前,讀劇活動及呈現仍有其存在的意義--
不只是引介文本,不只是讓演員、導演及其劇組能藉此探索更多可能,
對觀眾來說,則像是來到逐片開展的百葉窗前,
雖然暫時只能窺見世界劇壇的其中一道風景,卻也更期待著看見全景,
期待著窗內與窗外有更多交流、互動,貪得遍覽千百劇作的滿足。
--
看戲心得將同步轉載於此:
馬士比亞的劇場小窩
http://blog.xuite.net/newmakespeare/wretch
--
地點:信義誠品6F視聽室
演員:王安琪、王肇陽、林子恆
導演:施立
《三日雨》(Three Days of Rain),
為美國劇作家Richard Greenberg的普立茲獎得獎作品,首演於1997年。
2006年於百老匯重製時,劇中三位演員都是好萊塢影星,
分別為Bradley Copper、Julia Roberts,以及今年以《蟻人》一片翻紅的Paul Rudd。
不過,就算有再強的卡司、再耀眼的獎項加持,
都只是說明了這屆讀劇節挑中這個劇本的一部份原因。
事實上,在看排過程中我不斷不斷地在思考:
為什麼台灣劇場會需要這樣一個劇本出現在舞台上?
這是一個很紐約的劇本,故事發生在紐約,角色的生活背景也都是當代紐約的縮影;
這也是個很文學的劇本,從荷馬史詩到John E. Steinbeck的《人鼠之間》,
許多文學作品不只是匆匆亮個相,而是能與劇情發展進一步產生互文趣味。
讓我第一個感到與台灣有所連結的是,這是一個很都會的劇本。
從都市建築延伸到人際關係,讓我看見親情中的傳承與斷裂、
友情裡的崩解與重建,以及情愛間的迷惘與承擔。
跨越兩個世代,角色在都市空間中徘徊不定,
剎那間,我彷彿看見台北鬧區忙亂擁擠的人群。
但這終究是以讀劇為主的演出,
演員毋需「丟本」,燈光、音效、舞台、妝容,一切從簡,
許多舞台指示甚至是由演員直接唸出來,
從文字轉換成聲音,然後交由觀眾自行填補視覺的空白。
可是,導演顯然又不甘於「只是讀劇」的演出,
比如舞台指示吧,當其中兩人專心對戲,舞台指示便成了第三人的「旁白」;
當對戲對到感覺來了,有些舞台指示也可直接形成走位調度。
比如拿在手上的劇本吧,看似累贅,但演員自可找到舒適的角度及擺放方式,
或架在對戲演員的椅背上,或找機會回到桌旁平攤著看,還不忘帶著水隨時潤喉。
儘管舞台簡單到做不出什麼厲害的畫面,但在說與不說、走與不走之間,
場面調度反而自成一格,演員的能量收放也毫無遮掩。
儘管劇本成為了微妙的第三者,但在演員的即興反應與導演的巧思安排下,
這第三者不但破壞不了演員與舞台/文本的關係,
平攤在桌上時,也成了劇中角色討論的建築藍圖及私密日誌。
回到我一開始提出的問題,雖然我還無法找到最終答案,
雖然這次演出還處理不了搬演國外劇作必然面臨的文化轉譯,
其文本之完整、描繪人性之細膩、角色之鮮活,
再加上所選演員皆有紮實功底,對我而言仍是一次相當享受的「看戲」體驗,
或許未來有一天,會有完成度更高的劇場製作出現,
但在此之前,讀劇活動及呈現仍有其存在的意義--
不只是引介文本,不只是讓演員、導演及其劇組能藉此探索更多可能,
對觀眾來說,則像是來到逐片開展的百葉窗前,
雖然暫時只能窺見世界劇壇的其中一道風景,卻也更期待著看見全景,
期待著窗內與窗外有更多交流、互動,貪得遍覽千百劇作的滿足。
--
看戲心得將同步轉載於此:
馬士比亞的劇場小窩
http://blog.xuite.net/newmakespeare/wretch
--
Tags:
舞台劇
All Comments
By Lauren
at 2015-09-28T02:58
at 2015-09-28T02:58
By Kyle
at 2015-09-30T12:27
at 2015-09-30T12:27
Related Posts
金枝演社 十月《祭特洛伊》前台志工招募
By Wallis
at 2015-09-23T11:54
at 2015-09-23T11:54
徵求雲淡風輕的劇本
By Sarah
at 2015-09-23T11:12
at 2015-09-23T11:12
新社員8折票揪團
By Thomas
at 2015-09-22T22:19
at 2015-09-22T22:19
快慢之間,慢慢慢 ------ 無垢《花神祭》
By Freda
at 2015-09-22T21:18
at 2015-09-22T21:18
看綠光劇團《押解》送節目單!
By Belly
at 2015-09-22T21:17
at 2015-09-22T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