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特樂回來了 - 電影

By Lydia
at 2018-09-23T01:52
at 2018-09-23T01:52
Table of Contents
1.影片名稱 : 吸特樂回來了
2.觀影時間 : 2018.09.22
3.觀影地點 : iTunes
4.觀影方式 : iTunes 購買
夾銗L防雷說明(非必要) :
無雷推薦,即使充滿譏諷,但並非是一部純喜劇片,
大部分的梗都在嘲諷德國政治議題,觀影者可能對於德國需要一些瞭解,
若一開始帶著看喜劇的心情去觀影,也許會因為反差而獲得不錯的觀影體驗 XD。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Medium:https://goo.gl/J55xcp
在觀看這部電影前我完全是用《大獨裁者落難記》那種主喜劇、副譏諷的眼光去看它,
沒想到他對於議題的反諷、演出是如此的赤裸且大膽,
前半段我還能夠跟片中的觀眾一起大笑,
後半段片中觀眾的笑聲反而讓我嚇出了一身冷汗,
在希特勒造訪友人家被猶太老婦趕出家門後,在車上的那段談話,
越聽我心裡的罪惡感越是沈重,如同自己也像片中的媒體受眾一樣,
助長了希特勒再臨的氣焰。
電影的主題是希特勒在史實上自殺後,不但沒有死成,還穿越到了現代柏林,
一邊熟悉現代世界的同時,也遇上了苦苦等待機會的小導演薩瓦斯基,
兩人一起遊遍德國、和群眾接觸、登上大螢幕的故事。
這部電影用路訪民眾的視角,大剌剌地展露出一般媒體受眾容易受議題操弄的特性。
且在「政治正確」處於主流風向的時代中,保守民眾心裡的民粹、
反建制想法因無法拿出來攤在陽光下,而將期待轉向擁抱民粹的政治人物身上,
認為他們說出人民不敢說的真話,是「真正為民眾謀取福利的人」。
只要擁抱民粹的政治者展現出高度的領導風範,往往能夠得到一定族群的死忠支持,
即使他的言論、行徑是違反自由民主,這些支持者都能夠以「民主」、「主流民意」
來為其行為開脫。
薩瓦斯基作為貫穿全劇的角色,在劇中開始對希特勒感到懷疑,
諷刺的是,是哪個關鍵點讓薩瓦斯基驚醒,從「懷疑」到「反希」呢?
是在希特勒的言論開始傷害到薩瓦斯基所愛的人以及家人時,
這令人想起「當納粹來抓共產黨人,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
遠觀野火縱燒似乎容易,而當自身將被濃煙吞沒時,才會感受到姑息的恐怖之處。
電影中不斷提醒「姑息」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在片中有許多的角色懷疑著希特勒的價值,
像是剛剛提到的薩瓦斯基、前來與貝里妮嗆聲的電視台製作,甚至是貝里妮本人,
他們都曾經懷疑過,但除了薩瓦斯基外,沒有一個人實際採取行動,
沒有去求證、思考,使得希特勒的演說如病毒般在網路上傳播。
片中重現了一些網路 Meme 如 Nyan Cat,或是 Youtube 上常見的二次創作,
其中一位 Youtuber 更評論希特勒「他是個喜劇演員,但他說的有道理。」
民族主義便包裹著幽默的糖衣,被群眾爭相含入口中。
《想像的共同體》裡面提到了印刷資本主義對於民族主義凝聚的影響,
而資訊蔓延快速且即時的全球資訊網路豈不是更為龐大嗎?
若資訊受眾本身不具備過濾資訊的基本技能,這個平台即會變成政治宣傳最合適的溫床,
廣大且豐富的「懶人包」有時能方便吸收資訊,但也使你因看到片面的資訊而滿足,
去放棄理解全觀的機會。
當一件錯誤的思想蔚為主流,我們對於普世價值的真正評斷最後也只能像薩瓦斯基一樣,
受囚被困在不見天日的病房裡了。
最後,就如同記者對貝里妮拋出的那個問題:「歷史會重演嗎?」
不久前的「Wir sind das Volk」行動,以及片尾熟悉的面孔 — 勒龐、瑞典民主黨,
也許就已拋出了警訊。
片尾出現的一些事件:
1. 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 (PEGIDA)
2. PEGIDA運動的追隨者舉牌「歐洲拒絕伊斯蘭化」
3. 德國弗賴塔爾,右翼人士抗議難民庇護所
4. 奧地利極右翼自由黨入閣
5. 瑞典民主黨
6. 法國民族陣線 - 勒龐
7. 荷蘭極右翼政客 Geert Wilders
--
2.觀影時間 : 2018.09.22
3.觀影地點 : iTunes
4.觀影方式 : iTunes 購買
夾銗L防雷說明(非必要) :
無雷推薦,即使充滿譏諷,但並非是一部純喜劇片,
大部分的梗都在嘲諷德國政治議題,觀影者可能對於德國需要一些瞭解,
若一開始帶著看喜劇的心情去觀影,也許會因為反差而獲得不錯的觀影體驗 XD。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Medium:https://goo.gl/J55xcp
在觀看這部電影前我完全是用《大獨裁者落難記》那種主喜劇、副譏諷的眼光去看它,
沒想到他對於議題的反諷、演出是如此的赤裸且大膽,
前半段我還能夠跟片中的觀眾一起大笑,
後半段片中觀眾的笑聲反而讓我嚇出了一身冷汗,
在希特勒造訪友人家被猶太老婦趕出家門後,在車上的那段談話,
越聽我心裡的罪惡感越是沈重,如同自己也像片中的媒體受眾一樣,
助長了希特勒再臨的氣焰。
電影的主題是希特勒在史實上自殺後,不但沒有死成,還穿越到了現代柏林,
一邊熟悉現代世界的同時,也遇上了苦苦等待機會的小導演薩瓦斯基,
兩人一起遊遍德國、和群眾接觸、登上大螢幕的故事。
這部電影用路訪民眾的視角,大剌剌地展露出一般媒體受眾容易受議題操弄的特性。
且在「政治正確」處於主流風向的時代中,保守民眾心裡的民粹、
反建制想法因無法拿出來攤在陽光下,而將期待轉向擁抱民粹的政治人物身上,
認為他們說出人民不敢說的真話,是「真正為民眾謀取福利的人」。
只要擁抱民粹的政治者展現出高度的領導風範,往往能夠得到一定族群的死忠支持,
即使他的言論、行徑是違反自由民主,這些支持者都能夠以「民主」、「主流民意」
來為其行為開脫。
薩瓦斯基作為貫穿全劇的角色,在劇中開始對希特勒感到懷疑,
諷刺的是,是哪個關鍵點讓薩瓦斯基驚醒,從「懷疑」到「反希」呢?
是在希特勒的言論開始傷害到薩瓦斯基所愛的人以及家人時,
這令人想起「當納粹來抓共產黨人,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
遠觀野火縱燒似乎容易,而當自身將被濃煙吞沒時,才會感受到姑息的恐怖之處。
電影中不斷提醒「姑息」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在片中有許多的角色懷疑著希特勒的價值,
像是剛剛提到的薩瓦斯基、前來與貝里妮嗆聲的電視台製作,甚至是貝里妮本人,
他們都曾經懷疑過,但除了薩瓦斯基外,沒有一個人實際採取行動,
沒有去求證、思考,使得希特勒的演說如病毒般在網路上傳播。
片中重現了一些網路 Meme 如 Nyan Cat,或是 Youtube 上常見的二次創作,
其中一位 Youtuber 更評論希特勒「他是個喜劇演員,但他說的有道理。」
民族主義便包裹著幽默的糖衣,被群眾爭相含入口中。
《想像的共同體》裡面提到了印刷資本主義對於民族主義凝聚的影響,
而資訊蔓延快速且即時的全球資訊網路豈不是更為龐大嗎?
若資訊受眾本身不具備過濾資訊的基本技能,這個平台即會變成政治宣傳最合適的溫床,
廣大且豐富的「懶人包」有時能方便吸收資訊,但也使你因看到片面的資訊而滿足,
去放棄理解全觀的機會。
當一件錯誤的思想蔚為主流,我們對於普世價值的真正評斷最後也只能像薩瓦斯基一樣,
受囚被困在不見天日的病房裡了。
最後,就如同記者對貝里妮拋出的那個問題:「歷史會重演嗎?」
不久前的「Wir sind das Volk」行動,以及片尾熟悉的面孔 — 勒龐、瑞典民主黨,
也許就已拋出了警訊。
片尾出現的一些事件:
1. 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 (PEGIDA)
2. PEGIDA運動的追隨者舉牌「歐洲拒絕伊斯蘭化」
3. 德國弗賴塔爾,右翼人士抗議難民庇護所
4. 奧地利極右翼自由黨入閣
5. 瑞典民主黨
6. 法國民族陣線 - 勒龐
7. 荷蘭極右翼政客 Geert Wilders
--
All Comments

By Valerie
at 2018-09-24T00:02
at 2018-09-24T00:02

By Xanthe
at 2018-09-28T10:40
at 2018-09-28T10:40

By Oliver
at 2018-09-30T17:05
at 2018-09-30T17:05

By Margaret
at 2018-10-04T00:04
at 2018-10-04T00:04

By Valerie
at 2018-10-08T03:31
at 2018-10-08T03:31

By William
at 2018-10-11T07:47
at 2018-10-11T07:47

By Belly
at 2018-10-13T13:55
at 2018-10-13T13:55

By Victoria
at 2018-10-17T05:06
at 2018-10-17T05:06

By Kristin
at 2018-10-22T01:48
at 2018-10-22T01:48

By Noah
at 2018-10-23T14:31
at 2018-10-23T14:31

By Madame
at 2018-10-24T23:45
at 2018-10-24T23:45

By Gary
at 2018-10-28T18:09
at 2018-10-28T18:09

By Ula
at 2018-11-01T07:46
at 2018-11-01T07:46

By Rae
at 2018-11-01T23:04
at 2018-11-01T23:04

By Ina
at 2018-11-02T18:59
at 2018-11-02T18:59

By Olive
at 2018-11-04T13:29
at 2018-11-04T13:29

By Mia
at 2018-11-08T18:08
at 2018-11-08T18:08

By Frederica
at 2018-11-13T03:54
at 2018-11-13T03:54

By Edith
at 2018-11-16T05:32
at 2018-11-16T05:32

By Joseph
at 2018-11-21T03:51
at 2018-11-21T03:51

By Regina
at 2018-11-22T11:44
at 2018-11-22T11:44

By Brianna
at 2018-11-23T15:27
at 2018-11-23T15:27

By Olivia
at 2018-11-26T17:48
at 2018-11-26T17:48

By Ophelia
at 2018-11-30T21:27
at 2018-11-30T21:27

By Leila
at 2018-12-04T08:41
at 2018-12-04T08:41

By Ida
at 2018-12-08T06:54
at 2018-12-08T06:54

By Eartha
at 2018-12-12T05:03
at 2018-12-12T05:03

By Tom
at 2018-12-13T02:46
at 2018-12-13T02:46

By Faithe
at 2018-12-17T11:15
at 2018-12-17T11:15

By Olivia
at 2018-12-19T14:52
at 2018-12-19T14:52

By Quintina
at 2018-12-24T02:12
at 2018-12-24T02:12

By Christine
at 2018-12-29T01:20
at 2018-12-29T01:20

By Leila
at 2019-01-02T22:33
at 2019-01-02T22:33

By Mary
at 2019-01-05T16:45
at 2019-01-05T16:45

By Dinah
at 2019-01-07T03:46
at 2019-01-07T03:46

By Bethany
at 2019-01-10T21:12
at 2019-01-10T21:12

By Ula
at 2019-01-14T20:38
at 2019-01-14T20:38

By Audriana
at 2019-01-19T11:13
at 2019-01-19T11:13

By Oliver
at 2019-01-22T13:11
at 2019-01-22T13:11

By Rachel
at 2019-01-23T22:00
at 2019-01-23T22:00

By Franklin
at 2019-01-26T07:38
at 2019-01-26T07:38
Related Posts
新片《盲點》直戳個人成見反思種族歧視議題

By Callum
at 2018-09-23T01:16
at 2018-09-23T01:16
《記憶中的擁抱》傷痛,只能慢慢學著接受

By William
at 2018-09-23T01:15
at 2018-09-23T01:15
終極戰士 掠奪者

By Sierra Rose
at 2018-09-23T01:15
at 2018-09-23T01:15
《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為體驗不同人生而努力

By Emma
at 2018-09-23T00:55
at 2018-09-23T00:55
一屍到底一路看到底

By Elma
at 2018-09-23T00:43
at 2018-09-23T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