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可能 從影像中看見人在大時代裡的位置 - 紀錄片

By Oliver
at 2005-09-09T14:35
at 2005-09-09T14:35
Table of Contents
2005.9.9.自由時報 ◎簡錫
編輯室報告:
在各種誤解與爭執之間,唯有原諒,像一種稀有的礦產,能夠真正理解錯誤、還原歷史。
今日刊出簡錫 藉由影片與紀錄片角度所思考與觀察的心得,在淡然有味的文字中,
自有對於和平深摯的懇求與呼喚。
今年是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六十週年,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而言,戰爭已經成為過去,但是
和平卻遠遠還沒有到來,尤其對那些經歷戰亂尚未凋零的一代,自己生命的某一部分
是與戰爭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在戰爭中處於不同位置的人,就會從戰爭的不同角度來認識
某個片段,許多歷史事件也是如此,因而會拼湊出不同的樣貌,若是不相互交換位置,
以看到對方所看到、經驗對方所經驗的,那麼雙方將無法找到共同的對話基礎,
也無法建立共同的未來。
對於一個人而言,最真實的莫過於自身從小到大的生活經驗。這些點點滴滴的經驗,
來自於整個時代的形塑,時代中的個人有其身不由己之處,比如直到最近尚未獲得正義的
「慰安婦」阿嬤們;但是另一方面,無數的人們也在形塑一整個時代的面貌、風格與走向
,不只是那些掌握權力的政治人物而已。電影是一個好的媒介,幫助我們對焦、聚焦
在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生活故事,看見大時代中人們的清楚面貌,而不是被時代模糊成
一種趨勢中不明顯的環節。尤其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或者發生在遠方,
那些不在個人生活經驗中,卻是他人真切的經驗。
把自己擺在他人的經驗裡
去年底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在民間展開一項實驗性的計畫,希望讓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
但是卻擁有截然不同的生活經驗的幾群人,有機會直接看見對方的面孔、真正聽見對方的
聲音。平時這幾群人很少有機會直接談爭議性的問題,日常的接觸可能有,比如買菜、
公司業務相關,這些接觸很少願意碰可能具有「挑釁」意味的話題,因而關於族群之間的
偏見、誤解、仇恨的溝通,只存在CALL-IN節目上由代言人在空中的交鋒;又或者同一個
家庭容納了不同群體的親人,卻往往在選舉激情時,變得水火不容,難以真正溝通。
因而這項實驗性的計畫,在沒有舉辦之前,是很不被看好的。
《面對族群與未來──來自民間的對話》就是這個實驗結果的呈現,其中,電影發揮了
很大的功用。原本在看照片聆聽他人生命故事的時間,就有點小小的爭吵,不能理解,
或者有所質疑。當晚播映了湯湘竹的《山有多高》與李明典的《台灣的歷史──
在光復初期二二八事件》兩部紀錄片,前者是一個陪伴老父親回湖南探親的兒子,
從兒子的眼睛看見時代刻在爸爸身上的鄉愁,以及見到人事全非的家鄉後,活在歷史的
腦袋找不到安頓眼前紛亂的邏輯;後一部片則是追訪寒蟬數十年後的二二八受難者家屬,
對親人下落的謎團與哀悼,在重返當年槍決現場時,禁不住一個世代的壓抑,爆發成集體
的追思。這兩部紀錄片不以言說的了解,而是以同情的理解,直視靈魂深處的純粹,
簡單明瞭地看見靈魂身後的時代。
一位外省伯伯在看完影片以後,猶豫再三地說:「我願意以個人的身分為二二八事件道歉
。」這位令人尊敬的先生,起先並不認為外省族群需要背負二二八事件的「原罪」,況且
他是一個沒有受過既得利益,一輩子生活得很清苦的人,他認為自己沒有因為外省人身分
得過什麼好處,如果有二二八事件,那是政府的作為,政府要道歉,外省人不應因為自己
不能選擇的族群血液,去為這件個人無法阻擋的悲劇道歉。然而,他的眼睛看見了二二八
受難者的苦痛,他的想法有了很大的轉變,他個人願意為此道歉,企圖以其個人單薄的
力量,為整個時代的荒謬做出救贖。
另一個感動時刻,是發生在福佬女士分享的生活故事。她說在她的公司附近有一個
賣茶葉蛋的外省伯伯,佝僂的身軀每天都要推著攤子出來賣,她有次跟老伯伯聊起,
才知道老先生賣茶葉蛋是為了湊足返鄉探親的旅費,自己省吃儉用,還是沒存夠,
想想一顆茶葉蛋賣那幾個錢,要賺多久才能圓老先生返鄉的夢?於是她四處跟附近的鄰居
、同事招攬生意,大家幫忙買。有一日,外省伯伯沒有如常推出茶葉蛋來賣,隔天也沒有
出來,就這樣失蹤了一個多月,她想或許返鄉之行終於成行了,或者就回去養老也說不定
。一個多月後,竟又看見佝僂的身影和熟悉的茶葉蛋攤,老伯伯經她一問,嚎啕大哭,
說自己多年的積蓄全都沒了,她也陪著哭了好久。
聽完福佬太太的分享,在場那位以個人身分道歉的外省伯伯說,自己寧願脫掉身上所有
一切留在那邊,因為覺得虧欠家裡太多了,沒有親身侍奉過年邁的父母一天,這不是
被家鄉騙了,而是他始終在彌補為人子的過錯。這位高貴的靈魂,原可以不必把一切責任
放在自己身上,他卻試圖以個人的力量向他的老家、新家兩邊的鄰居負責,兩邊的苦痛
都那麼真實,糾結在他個人生命之中,一邊是很個人的原始生命經驗,另一邊是透過看見
他人故事而進入生命的新經驗。
拉動歷史的個人並不是英雄
這兩個故事,令人想起著作《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的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1907-1999),他以個人的力量與整個國家進行「決鬥」,這位生長在兩次大戰
期間的德國人,以其自身拒絕順從納粹德國的規則,他與尤太(註)裔女友交往,並且
共同流亡英國,書中記述著他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場小小的決鬥,每次都掙扎、矛盾,甚至
敗下陣來,這不是在誇耀自己多麼有良心,而是說明這種耗盡心力的對抗,是多麼無助。
然而,每個個人的生命故事,才是真正決定歷史走向的力量。哈夫納在書中點出一般人
對「歷史」的誤解,「以為歷史僅僅上演於幾十個『主導民族命運』的人物之間,
而那些人做出的決定與行動,日後即被稱作『歷史』」,事實上「真正稱得上具有歷史
意義的事件和決定,便發生在我們這些無名小卒之間、來自每一個微不足道平民百姓的
內心」。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也有類似的觀點,只不過提出的時代更早,
他是以當時初初發展「萬有引力」的自然力學來解釋歷史,他所描述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
主角,其所代表的不僅僅是時代加諸於人身上的,更是這一整群人
交互組成的力學,各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帶著歷史往不同的方向去。
托爾斯泰的巨著,透過埋首書卷,用上百萬字不厭其煩刻畫細緻這些人的個性、決定,
用意就是形塑真正的時代樣貌,而今日一部好的和平電影可以在兩個小時內,盡量帶給
觀眾類似的逼真。
從影像裡學習與反省
今年已第五屆舉辦的「和平影展」即是想傳達「和平不是烏托邦的幻想,而是一種生活
態度,是回歸對『人之所以為人』的關注尊重」的理念,將遠在他方煙硝下人們生活帶到
眼前。今年選片包括來自巴爾幹半島的《生命是個奇蹟》、講盧安達內戰的《與魔鬼握手
》、以色列自殺炸彈事件的《誰是第十七號乘客》、納粹與尤太之仇恨與和解的
《男人的心中只有男人》、近距離目擊希特勒的《帝國毀滅》、薩爾瓦多內戰的
《純真十一歲》、庫德族夾縫中求生的《烏龜也會飛》、抵抗納粹蓋世太保的
《小白花海盜幫》,當然還有《面對族群與未來──來自民間的對話》紀錄片。
這些影片或小說中的主人翁生命故事,讓我們看見這個世界的「真實」,不是建立在
「美國布希總統、中國胡錦濤主席、日本小泉首相」等幾個人之間的棋局,我們所置身
其中的時代,其實是由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每一個事件中不斷做選擇而決定的,
我們選舉投票或許是一個關乎政治的重要決定,我們決定用什麼態度對待外勞、新移民,
這是一個日常生活中個人可以做的重要決定,這許許多多的決定形成我們這個社會的走向
,甚至這個世界將走向什麼地方。
在歷史洪流中,人們常以為自己是被推動著身不由己的,那其實是共同不負責任地成為
歷史洪流的推手,而置身事外。世界巨輪從這個外省伯伯的真心道歉開始,已經轉向
一個截然不同的方向。●
註:「猶太人」一詞是一八三○年英國新教傳教士,翻譯《聖經》時刻意以非人化、
動物化,加犬字邊的歧視用字。作者主張應更正為「尤太」的譯名,做為反對歧視
、促進國際理解與尊重的開始。
■由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和平影展,自九月十日起,分台北、新竹、台中、
高雄、花蓮等場次輪流播放,且開放民眾免費參加,並有相關座談活動,
詳情請恰:02-33933757,或可上網:http://www.peace.org.tw(和平電影院)。
--
編輯室報告:
在各種誤解與爭執之間,唯有原諒,像一種稀有的礦產,能夠真正理解錯誤、還原歷史。
今日刊出簡錫 藉由影片與紀錄片角度所思考與觀察的心得,在淡然有味的文字中,
自有對於和平深摯的懇求與呼喚。
今年是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六十週年,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而言,戰爭已經成為過去,但是
和平卻遠遠還沒有到來,尤其對那些經歷戰亂尚未凋零的一代,自己生命的某一部分
是與戰爭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在戰爭中處於不同位置的人,就會從戰爭的不同角度來認識
某個片段,許多歷史事件也是如此,因而會拼湊出不同的樣貌,若是不相互交換位置,
以看到對方所看到、經驗對方所經驗的,那麼雙方將無法找到共同的對話基礎,
也無法建立共同的未來。
對於一個人而言,最真實的莫過於自身從小到大的生活經驗。這些點點滴滴的經驗,
來自於整個時代的形塑,時代中的個人有其身不由己之處,比如直到最近尚未獲得正義的
「慰安婦」阿嬤們;但是另一方面,無數的人們也在形塑一整個時代的面貌、風格與走向
,不只是那些掌握權力的政治人物而已。電影是一個好的媒介,幫助我們對焦、聚焦
在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生活故事,看見大時代中人們的清楚面貌,而不是被時代模糊成
一種趨勢中不明顯的環節。尤其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或者發生在遠方,
那些不在個人生活經驗中,卻是他人真切的經驗。
把自己擺在他人的經驗裡
去年底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在民間展開一項實驗性的計畫,希望讓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
但是卻擁有截然不同的生活經驗的幾群人,有機會直接看見對方的面孔、真正聽見對方的
聲音。平時這幾群人很少有機會直接談爭議性的問題,日常的接觸可能有,比如買菜、
公司業務相關,這些接觸很少願意碰可能具有「挑釁」意味的話題,因而關於族群之間的
偏見、誤解、仇恨的溝通,只存在CALL-IN節目上由代言人在空中的交鋒;又或者同一個
家庭容納了不同群體的親人,卻往往在選舉激情時,變得水火不容,難以真正溝通。
因而這項實驗性的計畫,在沒有舉辦之前,是很不被看好的。
《面對族群與未來──來自民間的對話》就是這個實驗結果的呈現,其中,電影發揮了
很大的功用。原本在看照片聆聽他人生命故事的時間,就有點小小的爭吵,不能理解,
或者有所質疑。當晚播映了湯湘竹的《山有多高》與李明典的《台灣的歷史──
在光復初期二二八事件》兩部紀錄片,前者是一個陪伴老父親回湖南探親的兒子,
從兒子的眼睛看見時代刻在爸爸身上的鄉愁,以及見到人事全非的家鄉後,活在歷史的
腦袋找不到安頓眼前紛亂的邏輯;後一部片則是追訪寒蟬數十年後的二二八受難者家屬,
對親人下落的謎團與哀悼,在重返當年槍決現場時,禁不住一個世代的壓抑,爆發成集體
的追思。這兩部紀錄片不以言說的了解,而是以同情的理解,直視靈魂深處的純粹,
簡單明瞭地看見靈魂身後的時代。
一位外省伯伯在看完影片以後,猶豫再三地說:「我願意以個人的身分為二二八事件道歉
。」這位令人尊敬的先生,起先並不認為外省族群需要背負二二八事件的「原罪」,況且
他是一個沒有受過既得利益,一輩子生活得很清苦的人,他認為自己沒有因為外省人身分
得過什麼好處,如果有二二八事件,那是政府的作為,政府要道歉,外省人不應因為自己
不能選擇的族群血液,去為這件個人無法阻擋的悲劇道歉。然而,他的眼睛看見了二二八
受難者的苦痛,他的想法有了很大的轉變,他個人願意為此道歉,企圖以其個人單薄的
力量,為整個時代的荒謬做出救贖。
另一個感動時刻,是發生在福佬女士分享的生活故事。她說在她的公司附近有一個
賣茶葉蛋的外省伯伯,佝僂的身軀每天都要推著攤子出來賣,她有次跟老伯伯聊起,
才知道老先生賣茶葉蛋是為了湊足返鄉探親的旅費,自己省吃儉用,還是沒存夠,
想想一顆茶葉蛋賣那幾個錢,要賺多久才能圓老先生返鄉的夢?於是她四處跟附近的鄰居
、同事招攬生意,大家幫忙買。有一日,外省伯伯沒有如常推出茶葉蛋來賣,隔天也沒有
出來,就這樣失蹤了一個多月,她想或許返鄉之行終於成行了,或者就回去養老也說不定
。一個多月後,竟又看見佝僂的身影和熟悉的茶葉蛋攤,老伯伯經她一問,嚎啕大哭,
說自己多年的積蓄全都沒了,她也陪著哭了好久。
聽完福佬太太的分享,在場那位以個人身分道歉的外省伯伯說,自己寧願脫掉身上所有
一切留在那邊,因為覺得虧欠家裡太多了,沒有親身侍奉過年邁的父母一天,這不是
被家鄉騙了,而是他始終在彌補為人子的過錯。這位高貴的靈魂,原可以不必把一切責任
放在自己身上,他卻試圖以個人的力量向他的老家、新家兩邊的鄰居負責,兩邊的苦痛
都那麼真實,糾結在他個人生命之中,一邊是很個人的原始生命經驗,另一邊是透過看見
他人故事而進入生命的新經驗。
拉動歷史的個人並不是英雄
這兩個故事,令人想起著作《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的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1907-1999),他以個人的力量與整個國家進行「決鬥」,這位生長在兩次大戰
期間的德國人,以其自身拒絕順從納粹德國的規則,他與尤太(註)裔女友交往,並且
共同流亡英國,書中記述著他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場小小的決鬥,每次都掙扎、矛盾,甚至
敗下陣來,這不是在誇耀自己多麼有良心,而是說明這種耗盡心力的對抗,是多麼無助。
然而,每個個人的生命故事,才是真正決定歷史走向的力量。哈夫納在書中點出一般人
對「歷史」的誤解,「以為歷史僅僅上演於幾十個『主導民族命運』的人物之間,
而那些人做出的決定與行動,日後即被稱作『歷史』」,事實上「真正稱得上具有歷史
意義的事件和決定,便發生在我們這些無名小卒之間、來自每一個微不足道平民百姓的
內心」。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也有類似的觀點,只不過提出的時代更早,
他是以當時初初發展「萬有引力」的自然力學來解釋歷史,他所描述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
主角,其所代表的不僅僅是時代加諸於人身上的,更是這一整群人
交互組成的力學,各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帶著歷史往不同的方向去。
托爾斯泰的巨著,透過埋首書卷,用上百萬字不厭其煩刻畫細緻這些人的個性、決定,
用意就是形塑真正的時代樣貌,而今日一部好的和平電影可以在兩個小時內,盡量帶給
觀眾類似的逼真。
從影像裡學習與反省
今年已第五屆舉辦的「和平影展」即是想傳達「和平不是烏托邦的幻想,而是一種生活
態度,是回歸對『人之所以為人』的關注尊重」的理念,將遠在他方煙硝下人們生活帶到
眼前。今年選片包括來自巴爾幹半島的《生命是個奇蹟》、講盧安達內戰的《與魔鬼握手
》、以色列自殺炸彈事件的《誰是第十七號乘客》、納粹與尤太之仇恨與和解的
《男人的心中只有男人》、近距離目擊希特勒的《帝國毀滅》、薩爾瓦多內戰的
《純真十一歲》、庫德族夾縫中求生的《烏龜也會飛》、抵抗納粹蓋世太保的
《小白花海盜幫》,當然還有《面對族群與未來──來自民間的對話》紀錄片。
這些影片或小說中的主人翁生命故事,讓我們看見這個世界的「真實」,不是建立在
「美國布希總統、中國胡錦濤主席、日本小泉首相」等幾個人之間的棋局,我們所置身
其中的時代,其實是由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每一個事件中不斷做選擇而決定的,
我們選舉投票或許是一個關乎政治的重要決定,我們決定用什麼態度對待外勞、新移民,
這是一個日常生活中個人可以做的重要決定,這許許多多的決定形成我們這個社會的走向
,甚至這個世界將走向什麼地方。
在歷史洪流中,人們常以為自己是被推動著身不由己的,那其實是共同不負責任地成為
歷史洪流的推手,而置身事外。世界巨輪從這個外省伯伯的真心道歉開始,已經轉向
一個截然不同的方向。●
註:「猶太人」一詞是一八三○年英國新教傳教士,翻譯《聖經》時刻意以非人化、
動物化,加犬字邊的歧視用字。作者主張應更正為「尤太」的譯名,做為反對歧視
、促進國際理解與尊重的開始。
■由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和平影展,自九月十日起,分台北、新竹、台中、
高雄、花蓮等場次輪流播放,且開放民眾免費參加,並有相關座談活動,
詳情請恰:02-33933757,或可上網:http://www.peace.org.tw(和平電影院)。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By Linda
at 2005-09-12T02:31
at 2005-09-12T02:31
Related Posts
看和平影展 不用掏錢!

By John
at 2005-09-09T14:05
at 2005-09-09T14:05
女性影展徵志工

By Isla
at 2005-09-08T21:07
at 2005-09-08T21:07
9/9 NCC與台灣廣電政策發展座談會

By Daniel
at 2005-09-08T15:18
at 2005-09-08T15:18
「Views~紀實觀點大接力」專題 Views on Documentaries

By David
at 2005-09-08T13:02
at 2005-09-08T13:02
【楊儒門案與社會行動】論壇

By Puput
at 2005-09-08T12:55
at 2005-09-08T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