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來的《咖啡,紅茶,or me?》,2004小紀錄小回顧 - 紀錄片
By Tracy
at 2005-01-21T20:33
at 2005-01-21T20:33
Table of Contents
原文刊於《紀錄片映像報》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哪裡來的《咖啡,紅茶,or me?》,2004小紀錄小回顧 文/趙假
前言
報長木材兄說,你寫一篇2004的總回顧吧!想想該寫些什麼呢,不諱言的2004年的確受到
各方面很多的刺激,這其中當然包括了用一個「假」名與其他二位辦這份電子報,第一次
利用網路媒介同時讓這麼多人檢驗我的文章,這的確帶給我很大的壓力,而且這樣的壓力
也一期大過一期。木材兄長時間的經營網路新聞台以及BBS,用文字表達對紀錄片的熱愛
以及批判,這樣的型態對我而言其實非常的陌生,在BBS上我看見了大家對於紀錄片的各
種看法,這其中可以感受到台灣紀錄片蓬勃發展的樣貌,但其犀利的文字批判著實也令我
感到吃驚;我依稀還記的在一期電子報中,我評論了吳乙峰的「生命」現象,在經由BBS
的轉錄下,竟然有位網友強烈的認為我的文章非常的菁英色彩,我想,無可厚非的以我就
是一個知識分子沒辦法改變的事實下,或許需要改進的地方仍然很多,但其嚴厲的批評也
導致了我之後在文章的寫作上卻越顯的沒有自信,字字再三斟酌就深怕又被批評,心理總
想我是為了什麼要寫這些吃力不討好的東西呢,為什麼我即便看了很多的紀錄片,也無法
用文字好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讓人能夠輕易理解呢?
我曾經是一個堅持不拿攝影機的人,現在的DV器材太過便利的讓很多事情容易變質,當我
認為自己正當性還不夠時,即便是機器隨手可得我也不願意輕易的拿起攝影機,但是這樣
的堅持也受到很多的質疑,很多拍攝紀錄片的朋友始終認為我並不真正了解拍攝一部紀錄
片的過程狀態,因此當我提出一些觀點時其實是不被認同的,因為我沒有任何的依據背書
。
要評論一部紀錄片跟拍攝一部紀錄片一樣難,這其實是我想說的,這也是我在2004年最大
的感觸,因此在這一期2004的回顧專題裡,我期待自己能回歸到最基本的樣貌去評論一部
紀錄片,或者是說以最簡單的方式用文字來談一部紀錄片。於是呢,我就要開始來想想我
要談哪一部紀錄片呢,因為是2004回顧,那這部紀錄片一定要非常特別,非常值得一提,
而且因為是自己在2004年裡最喜歡的一部片,因此絕對不能讓讀者在看了我的文章後,不
但不喜歡我的文章還連累到這部紀錄片。
哪裡來的《咖啡,紅茶,or me?》
2004年是紀錄片的豐收年,不論是競賽、影展或是上院線,我們都可以如數家珍的說出幾
部足以代表今年台灣紀錄片的常勝軍;但就我所知,以剛落幕的2004紀錄片雙年展的公開
徵件為例,大約有140部台灣紀錄片投件,最後經由評審選出20部紀錄片入圍,而這20部
紀錄片一直到最後台灣首獎的出爐,可以說是總結了同年其他影展競賽的結果,因為非常
有趣的是,我們輕易的又在名單上發現了常勝軍,於是我就想那其他沒有入圍的120部片會
在哪裡呢?
《咖啡,紅茶,or me?》這部小紀錄片,就是屬於沒有入圍的120部中的其中一部,因為
沒有任何知名度所以大家大概會很焦慮這部片是從哪裡來?作者的背景為何?這部片的形
式為何?之所以選擇這部片做介紹的原因為何?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一批高職美容美髮建教班的學生,每三個月來回在學校與建教合作的
連鎖美容院的生活,其中三位主人翁各自擁有不同的生活態度及個性,而美髮院的副理(
兼店長)也在她們的工作環境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這其中包含了生活上的疑難雜症與學
習美髮技術的指導。作者跟這群17、8歲的青少年有如例行上班般的,在這家美髮院與她
們相處了近一年的時間,最後於剪接時選擇以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ꄊ^的形式做呈現;在整部片裡,被攝者們以非常不可思議的自然神情與對話無視於攝影機的
存在,我看了這部片子不下十次,每次觀賞我總是在心理暗自佩服,若不是作者的剪接技
巧太好,就是拍攝者與被攝者在短時間內迅速建立了超乎想像的濃厚情誼。
作者以非常耐心安靜的細膩刻畫了反覆如一的工作現場,清早拉開鐵捲門、歡迎光臨、不
停地幫客人按摩、洗頭,及彼此間的對話,營業時間結束後必須完成打掃工作,並有固定
的美髮課程要上,每天晚上要忙碌到11、2點才有辦法回到公司提供的宿舍就寢,而隔天
依舊又是早起;這樣的生活有別於普通高中生以聯考為為目標,對她們來說最主要得面對
的事情可能是美髮技術的增進,而不是要不要繼續升學的問題。
作者用《咖啡,紅茶,or me?》為片名,來象徵她們在接待客人時詢問客人要喝什麼飲
料,並用 「or me」來表達有些熟客會「勞點」(意指客人可以指定要誰服務的行話),
而這些「助理手」對於「勞點」視為肯定自己的方式。(作者在片子簡介上說:與其叫她
們洗頭小妹,倒不如稱她們為助理手更恰當些);在片子裡這些助理手們直率又單純的對
話及勞動,讓人禁不住慚愧於自己的年齡雖然較他們年長,但對於生活的現實體認還遠不
及她們。
後製的剪接選取,當然決定了這部片子所謂的「生死」佔很大的比例,但是與其談論「作
品」的美學,我卻更想談談這個「之前」以及「之後」的總總。每部片子之所以會開始,
大概會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念頭吧,這個念頭促使著作者想盡辦法的極盡所能,就這部紀錄
片作者陳惠萍的說法是:「想要藉由拍攝不認識的人來突破自己害羞的個性」,這樣的理
由雖然登不上大殿,但卻勇氣過人;她這樣的理由誠實到拿攝影機不只是為了去獵取一個
客體,也不是表面上的完成一個作品,而是透過被攝者的「幫助」,而更了解自己去面對
自己的害羞性格,因此我揣測拍攝這部片子的過程中,作者並不是站在一個以上對下的身
分去替被攝者發聲,而僅僅是透過鏡頭安靜地對待與看見,看見她們也看見作者自己。
我們常常在說,紀錄片應該具有某種社會功能、應該是社會的公器,這部片的功能顯然不
在此項,但是也因為著這部片令我不再那麼堅持紀錄片應該具備什麼模樣,每部紀錄片處
理的課題皆不盡相同,而每部片子在所有的過程中也都流進了「意義」。因此「意義」應
該不只是美學或是形式的結果(作品)。於是這就回到了我最先所提出的疑問,那其他沒
有入圍的120部片在哪裡呢?
影展競賽的肯定,的確帶給人很大的誘因以及動力,我不能矯情的說大家都不應該看重得
獎的光環,但是我卻相信沒有得獎入圍的紀錄片,一定會有比得獎更有趣的事發生。
《咖啡,紅茶,or me?》
曾經在一所國中的一堂輔導課中,放映給不是升學班的國三生看,(那次的放映我有機會
可以跟作者一起做紀錄與觀察)那次放映帶給我極大的震撼,原來紀錄片也可以是這樣被
閱讀的,紀錄片中的主角雖然受到國中生們的在意,但是經由放映後輔導老師的引導,同
學們透過影片看見的不再只是被攝者的裸露生活,而是建教班的生活經驗與模式,提供了
同學們在選填志願時的多一分了解。當然,在這其中「作者」從來都不會是一個被攝者的
代言者,也不會是以一個欣賞作品的角度去觀看這部紀錄片。得獎這回事是專屬於作者(
導演?)的,其他有趣的地方老是在無形中被抹煞,放映也是一個流動的過程也是極具創
意與想像的包含在這部紀錄片裡。
拉拉雜雜的寫了這麼多,我想,一部紀錄片一定不可能如我所描述的盡善盡美,就如同我
的文章一般,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侷限、一些東西沒有辦法在短時間突破,《咖啡,紅茶,
or me?》這部小紀錄片當然也是如此;在大家對於片子(作品)的期待沒辦法滿足的同
時,我倒覺得應該試著放大到不只是去看待一個作品,而是看整個大意義,那麼這些片面
不滿足的情緒,就能轉化成理解。陳惠萍是我認識兩年的好朋友,在2005新的一年,就將
這篇文章當作是送給她的禮物,藉此鼓勵每個正在努力拍紀錄片的朋友,以及像我一樣用
文字讓大眾更了解台灣紀錄片的朋友。
所以,哪裡來的《咖啡,紅茶,or me?》呢?我想,答案應該就在我們心中吧!
2005年加油!加油!
--
電影‧人生‧夢!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n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哪裡來的《咖啡,紅茶,or me?》,2004小紀錄小回顧 文/趙假
前言
報長木材兄說,你寫一篇2004的總回顧吧!想想該寫些什麼呢,不諱言的2004年的確受到
各方面很多的刺激,這其中當然包括了用一個「假」名與其他二位辦這份電子報,第一次
利用網路媒介同時讓這麼多人檢驗我的文章,這的確帶給我很大的壓力,而且這樣的壓力
也一期大過一期。木材兄長時間的經營網路新聞台以及BBS,用文字表達對紀錄片的熱愛
以及批判,這樣的型態對我而言其實非常的陌生,在BBS上我看見了大家對於紀錄片的各
種看法,這其中可以感受到台灣紀錄片蓬勃發展的樣貌,但其犀利的文字批判著實也令我
感到吃驚;我依稀還記的在一期電子報中,我評論了吳乙峰的「生命」現象,在經由BBS
的轉錄下,竟然有位網友強烈的認為我的文章非常的菁英色彩,我想,無可厚非的以我就
是一個知識分子沒辦法改變的事實下,或許需要改進的地方仍然很多,但其嚴厲的批評也
導致了我之後在文章的寫作上卻越顯的沒有自信,字字再三斟酌就深怕又被批評,心理總
想我是為了什麼要寫這些吃力不討好的東西呢,為什麼我即便看了很多的紀錄片,也無法
用文字好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讓人能夠輕易理解呢?
我曾經是一個堅持不拿攝影機的人,現在的DV器材太過便利的讓很多事情容易變質,當我
認為自己正當性還不夠時,即便是機器隨手可得我也不願意輕易的拿起攝影機,但是這樣
的堅持也受到很多的質疑,很多拍攝紀錄片的朋友始終認為我並不真正了解拍攝一部紀錄
片的過程狀態,因此當我提出一些觀點時其實是不被認同的,因為我沒有任何的依據背書
。
要評論一部紀錄片跟拍攝一部紀錄片一樣難,這其實是我想說的,這也是我在2004年最大
的感觸,因此在這一期2004的回顧專題裡,我期待自己能回歸到最基本的樣貌去評論一部
紀錄片,或者是說以最簡單的方式用文字來談一部紀錄片。於是呢,我就要開始來想想我
要談哪一部紀錄片呢,因為是2004回顧,那這部紀錄片一定要非常特別,非常值得一提,
而且因為是自己在2004年裡最喜歡的一部片,因此絕對不能讓讀者在看了我的文章後,不
但不喜歡我的文章還連累到這部紀錄片。
哪裡來的《咖啡,紅茶,or me?》
2004年是紀錄片的豐收年,不論是競賽、影展或是上院線,我們都可以如數家珍的說出幾
部足以代表今年台灣紀錄片的常勝軍;但就我所知,以剛落幕的2004紀錄片雙年展的公開
徵件為例,大約有140部台灣紀錄片投件,最後經由評審選出20部紀錄片入圍,而這20部
紀錄片一直到最後台灣首獎的出爐,可以說是總結了同年其他影展競賽的結果,因為非常
有趣的是,我們輕易的又在名單上發現了常勝軍,於是我就想那其他沒有入圍的120部片會
在哪裡呢?
《咖啡,紅茶,or me?》這部小紀錄片,就是屬於沒有入圍的120部中的其中一部,因為
沒有任何知名度所以大家大概會很焦慮這部片是從哪裡來?作者的背景為何?這部片的形
式為何?之所以選擇這部片做介紹的原因為何?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一批高職美容美髮建教班的學生,每三個月來回在學校與建教合作的
連鎖美容院的生活,其中三位主人翁各自擁有不同的生活態度及個性,而美髮院的副理(
兼店長)也在她們的工作環境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這其中包含了生活上的疑難雜症與學
習美髮技術的指導。作者跟這群17、8歲的青少年有如例行上班般的,在這家美髮院與她
們相處了近一年的時間,最後於剪接時選擇以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ꄊ^的形式做呈現;在整部片裡,被攝者們以非常不可思議的自然神情與對話無視於攝影機的
存在,我看了這部片子不下十次,每次觀賞我總是在心理暗自佩服,若不是作者的剪接技
巧太好,就是拍攝者與被攝者在短時間內迅速建立了超乎想像的濃厚情誼。
作者以非常耐心安靜的細膩刻畫了反覆如一的工作現場,清早拉開鐵捲門、歡迎光臨、不
停地幫客人按摩、洗頭,及彼此間的對話,營業時間結束後必須完成打掃工作,並有固定
的美髮課程要上,每天晚上要忙碌到11、2點才有辦法回到公司提供的宿舍就寢,而隔天
依舊又是早起;這樣的生活有別於普通高中生以聯考為為目標,對她們來說最主要得面對
的事情可能是美髮技術的增進,而不是要不要繼續升學的問題。
作者用《咖啡,紅茶,or me?》為片名,來象徵她們在接待客人時詢問客人要喝什麼飲
料,並用 「or me」來表達有些熟客會「勞點」(意指客人可以指定要誰服務的行話),
而這些「助理手」對於「勞點」視為肯定自己的方式。(作者在片子簡介上說:與其叫她
們洗頭小妹,倒不如稱她們為助理手更恰當些);在片子裡這些助理手們直率又單純的對
話及勞動,讓人禁不住慚愧於自己的年齡雖然較他們年長,但對於生活的現實體認還遠不
及她們。
後製的剪接選取,當然決定了這部片子所謂的「生死」佔很大的比例,但是與其談論「作
品」的美學,我卻更想談談這個「之前」以及「之後」的總總。每部片子之所以會開始,
大概會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念頭吧,這個念頭促使著作者想盡辦法的極盡所能,就這部紀錄
片作者陳惠萍的說法是:「想要藉由拍攝不認識的人來突破自己害羞的個性」,這樣的理
由雖然登不上大殿,但卻勇氣過人;她這樣的理由誠實到拿攝影機不只是為了去獵取一個
客體,也不是表面上的完成一個作品,而是透過被攝者的「幫助」,而更了解自己去面對
自己的害羞性格,因此我揣測拍攝這部片子的過程中,作者並不是站在一個以上對下的身
分去替被攝者發聲,而僅僅是透過鏡頭安靜地對待與看見,看見她們也看見作者自己。
我們常常在說,紀錄片應該具有某種社會功能、應該是社會的公器,這部片的功能顯然不
在此項,但是也因為著這部片令我不再那麼堅持紀錄片應該具備什麼模樣,每部紀錄片處
理的課題皆不盡相同,而每部片子在所有的過程中也都流進了「意義」。因此「意義」應
該不只是美學或是形式的結果(作品)。於是這就回到了我最先所提出的疑問,那其他沒
有入圍的120部片在哪裡呢?
影展競賽的肯定,的確帶給人很大的誘因以及動力,我不能矯情的說大家都不應該看重得
獎的光環,但是我卻相信沒有得獎入圍的紀錄片,一定會有比得獎更有趣的事發生。
《咖啡,紅茶,or me?》
曾經在一所國中的一堂輔導課中,放映給不是升學班的國三生看,(那次的放映我有機會
可以跟作者一起做紀錄與觀察)那次放映帶給我極大的震撼,原來紀錄片也可以是這樣被
閱讀的,紀錄片中的主角雖然受到國中生們的在意,但是經由放映後輔導老師的引導,同
學們透過影片看見的不再只是被攝者的裸露生活,而是建教班的生活經驗與模式,提供了
同學們在選填志願時的多一分了解。當然,在這其中「作者」從來都不會是一個被攝者的
代言者,也不會是以一個欣賞作品的角度去觀看這部紀錄片。得獎這回事是專屬於作者(
導演?)的,其他有趣的地方老是在無形中被抹煞,放映也是一個流動的過程也是極具創
意與想像的包含在這部紀錄片裡。
拉拉雜雜的寫了這麼多,我想,一部紀錄片一定不可能如我所描述的盡善盡美,就如同我
的文章一般,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侷限、一些東西沒有辦法在短時間突破,《咖啡,紅茶,
or me?》這部小紀錄片當然也是如此;在大家對於片子(作品)的期待沒辦法滿足的同
時,我倒覺得應該試著放大到不只是去看待一個作品,而是看整個大意義,那麼這些片面
不滿足的情緒,就能轉化成理解。陳惠萍是我認識兩年的好朋友,在2005新的一年,就將
這篇文章當作是送給她的禮物,藉此鼓勵每個正在努力拍紀錄片的朋友,以及像我一樣用
文字讓大眾更了解台灣紀錄片的朋友。
所以,哪裡來的《咖啡,紅茶,or me?》呢?我想,答案應該就在我們心中吧!
2005年加油!加油!
--
電影‧人生‧夢!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n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再會吧!2004
By Anthony
at 2005-01-21T20:28
at 2005-01-21T20:28
「可魯」大賣 企鵝鴿子來接棒
By Michael
at 2005-01-21T17:26
at 2005-01-21T17:26
「樂士浮生錄2」 古巴音樂之美
By David
at 2005-01-15T23:04
at 2005-01-15T23:04
誠徵演員
By Freda
at 2005-01-14T23:43
at 2005-01-14T23:43
the corportion
By Aaliyah
at 2005-01-14T17:43
at 2005-01-14T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