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紀錄片投資報酬率一五○% - 紀錄片

By Frederica
at 2005-05-31T18:04
at 2005-05-31T18:04
Table of Contents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13 期
作者:劉毓雯
國產紀錄片投資報酬率一五○% 手工業發行模式創造票房奇蹟
成本僅六十多萬的紀錄片「翻滾吧!男孩」,在院線上映破五週,光是北市就創下將近
兩百萬票房的紀錄。在不景氣的國片市場中,這支紀錄片如何小兵立大功?
紀政與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在觀賞完「翻滾吧!男孩」後自發地在留言板上留下
「真是好電影!」的評價。這部成本僅六十多萬的紀錄片,不僅在院線上映破五週,
也創下台北市累積將近兩百萬票房的紀錄,以目前的投資報酬率來算,已經超過一五○%
。未來,以導演計算全省巡演票房目標四百萬估算,投資報酬率將更為可觀。
遠遠打敗如「五月之戀」等許多拿了千萬輔導金、有明星卡司,上映卻只有數十萬票房的
國片。
繼去年「跳舞時代」、「生命」等在院線上映的紀錄片之後,不但「翻滾吧!男孩」
在院線上獲得不錯的成績,接下來也有講述台灣老農故事的「無米樂」等紀錄片要在院線
上映。在國片一片低迷,市場占有率不到一%的景況下,紀錄片這種在過去都只能在電視
上播幾次就要入庫發霉的片種,這兩年來卻以低廉的成本,屢建奇功。
「關鍵在,片子究竟好不好看!」「翻滾吧!男孩」導演林育賢與製片莊景燊,及
「無米樂」的導演顏蘭權同聲這樣說。公共電視新聞部資深製作人馮賢賢說,要好看,
關鍵在有沒有感動觀眾的元素。真實的人生中,有一些不可思議的張力與感染力,
往往比拍得好看的劇情片更有近身的感動。
看了「翻滾吧!男孩」之後,還回頭說服公司福委會來包場的荷蘭銀行協理吳宗璞說,
自己工作十年,覺得很多熱情與夢想都不見了,但這部紀錄宜蘭小小體操選手的片子
鼓舞了他。短短的九十分鐘影片裡,所述說的堅持與好看好笑的情節,「讓我被融化了。
彷彿狠狠吸了一口氧氣,血液都滾燙起來。」
新聞局的獎勵國片計畫 開啟推上院線的念頭
而造就紀錄片中的好看,某程度來說成本很低,因為省去了演員費。但導演與工作人員
所耗費的時間與心力,才是投資最大的部分。林育賢,在前後紀錄的三年中,多半都是
週一到週五在台北打工,週六就趕火車去宜蘭跟拍。一開始拍攝時,光是怎樣克服
教練哥哥的排拒,與博得那些皮翻天小男孩的信任,就花了快要半年。「那些六七歲的
小傢伙,練體操練得可好了,呼一聲兩個後空翻就不見人影,攝影機連對焦的時間都沒有
!」
片子拍完了,累積了三、四百捲的母帶,該怎樣去蕪存菁,剪出最為精華的一個半小時版
?又要費時三、四個月。
發行,更是讓這樣的獨立電影工作者頭痛。「翻滾吧!男孩」所遭遇的挫折,其實就是
台灣國片產業之所以低迷不振的縮影。
在今年初,新聞局找了一些電影工作者,討論九十四年度國產電影片行銷與票房獎勵計畫
,這觸動了林育賢與莊景燊把「翻滾吧!男孩」推上院線的念頭。不過後來回想起來,
他們都自嘲那真的是很大的一個賭注,因為要上院線,首先就是得將影片重新轉拷貝以及
混音,這又是一筆成本。弔詭的是,新聞局一方面大力鼓吹,另一方面又無法承諾
明定條文公告的時程與對象。找了大家來,新聞局電影處長周蓓姬最後卻丟了一句話,
「如果最後我們不補助你,你要自己想辦法,這是你的風險管理。」這樣的態度,
跟許多老一輩的電影發行商如出一轍,也就是說鼓勵的話都說得很好聽,但講到發行等
現實條件等,就講得雲裡霧裡,等很久都沒有明確回音。
然而,紀錄片登上電影院線放映的意義為何,在影展或是電視上播映,不就已經達到
曝過光的效果嗎?將「無米樂」以及「跳舞時代」推上院線的馮賢賢說,這很重要。
像公視自己已經有電視頻道了,還要把監製的紀錄片推上院線,就是因為現代年輕人是
生在影像時代,但是進戲院卻都幾乎看不到自己的故事,「我們台灣的影像文化幾乎
都淪亡了,而沒有自己影像文化的國家,是沒有文化認同的。」馮賢賢沉重地說。
然而,洽談院線等公開放映管道,對沒有人脈、沒有經驗、沒有錢的新人,談何容易。
與戲院、片商談判未果 自己成立發行公司做宣傳
林育賢說,當初他們跟總統戲院洽談時,對方一開始熱血地表示最喜歡幫助年輕人了,
一口答應把檔期留下來,但是竟然不跟他們簽約。然後在預定要演出前一個月,
因票房考量與學生優惠票談不攏,說了對不起,就將原本預定的檔期轉給其他片子,
不跟他們合作了。
他們傻眼之餘,只好轉向一些中型片商,但也踢到鐵板。林育賢說:「這些人很多都是
剃個平頭,嚼個檳榔穿拖鞋,結果你會發現他是留德的,是影展常客,還是負責選片的喔
。」他們都是這個圈子在多年殘酷現實磨練後殘存下來的,多半窩藏在西門町某間大樓的
小房間中做生意,會跟導演說你的片子多好多好,但是隔天報價,低到會讓人完全
哭笑不得。「他問你,你是新導演對不對,你想讓你的作品面世吧,你不想讓它最後是
變成九十九元店中陳列的商品吧,那你就要賣給我。」莊景燊說,而這些人更狠的是
變相包圍。譬如跟甲公司談過以後,他們就出去放話,說這部片現在是他的囉,
別人不要來碰,藉此硬把價錢就是卡在那邊,也讓創作者難以跟其他片商接觸,
還可以低價分享給主力市場不同的其他片商,有人負責院線,有人負責錄影帶,
但雙方根本連草約都沒有看到。
被逼得幾無出路的林育賢與莊景燊,決定土法煉鋼。他們自己成立發行公司,
從DM印製、蹲點發送、聯絡各級學校爭取上映機會。只要對方首肯,馬上帶著一台
小DVD播放與投影機,現身現場,只求達到口碑宣傳。連正式上了院線,導演與製片
還每天晚上在戲院進行導演場座談,與觀眾面對面誠懇地討論影片。
「運用社會資源,主要是教育界的社會資源,是紀錄片很重要的行銷管道。」
中央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林文淇說。這樣的口耳相傳,與網路轉寄的發酵,加上導演與製片
動用媒體朋友的資源,寫信邀請各大平面或是電子媒體的主管來看,讓「翻滾吧!男孩」
的票房,在上演第二週時異軍突起,不但有企業包場,還有幾場賣到差點連站票都不夠。
不過,這幾近於手工業的發行模式,畢竟不是一個正常的商業模式。
正如林文淇所說,如何累積出一個紀錄片的行銷模式,才是一個健康、並且可以保證
創作者不會因為過度投入而耗損。
也唯有如此,未來的台灣,才源源不斷的有這類紀錄片小兵立大功的機會。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211.23.74.220 (05/31 18:05)
作者:劉毓雯
國產紀錄片投資報酬率一五○% 手工業發行模式創造票房奇蹟
成本僅六十多萬的紀錄片「翻滾吧!男孩」,在院線上映破五週,光是北市就創下將近
兩百萬票房的紀錄。在不景氣的國片市場中,這支紀錄片如何小兵立大功?
紀政與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在觀賞完「翻滾吧!男孩」後自發地在留言板上留下
「真是好電影!」的評價。這部成本僅六十多萬的紀錄片,不僅在院線上映破五週,
也創下台北市累積將近兩百萬票房的紀錄,以目前的投資報酬率來算,已經超過一五○%
。未來,以導演計算全省巡演票房目標四百萬估算,投資報酬率將更為可觀。
遠遠打敗如「五月之戀」等許多拿了千萬輔導金、有明星卡司,上映卻只有數十萬票房的
國片。
繼去年「跳舞時代」、「生命」等在院線上映的紀錄片之後,不但「翻滾吧!男孩」
在院線上獲得不錯的成績,接下來也有講述台灣老農故事的「無米樂」等紀錄片要在院線
上映。在國片一片低迷,市場占有率不到一%的景況下,紀錄片這種在過去都只能在電視
上播幾次就要入庫發霉的片種,這兩年來卻以低廉的成本,屢建奇功。
「關鍵在,片子究竟好不好看!」「翻滾吧!男孩」導演林育賢與製片莊景燊,及
「無米樂」的導演顏蘭權同聲這樣說。公共電視新聞部資深製作人馮賢賢說,要好看,
關鍵在有沒有感動觀眾的元素。真實的人生中,有一些不可思議的張力與感染力,
往往比拍得好看的劇情片更有近身的感動。
看了「翻滾吧!男孩」之後,還回頭說服公司福委會來包場的荷蘭銀行協理吳宗璞說,
自己工作十年,覺得很多熱情與夢想都不見了,但這部紀錄宜蘭小小體操選手的片子
鼓舞了他。短短的九十分鐘影片裡,所述說的堅持與好看好笑的情節,「讓我被融化了。
彷彿狠狠吸了一口氧氣,血液都滾燙起來。」
新聞局的獎勵國片計畫 開啟推上院線的念頭
而造就紀錄片中的好看,某程度來說成本很低,因為省去了演員費。但導演與工作人員
所耗費的時間與心力,才是投資最大的部分。林育賢,在前後紀錄的三年中,多半都是
週一到週五在台北打工,週六就趕火車去宜蘭跟拍。一開始拍攝時,光是怎樣克服
教練哥哥的排拒,與博得那些皮翻天小男孩的信任,就花了快要半年。「那些六七歲的
小傢伙,練體操練得可好了,呼一聲兩個後空翻就不見人影,攝影機連對焦的時間都沒有
!」
片子拍完了,累積了三、四百捲的母帶,該怎樣去蕪存菁,剪出最為精華的一個半小時版
?又要費時三、四個月。
發行,更是讓這樣的獨立電影工作者頭痛。「翻滾吧!男孩」所遭遇的挫折,其實就是
台灣國片產業之所以低迷不振的縮影。
在今年初,新聞局找了一些電影工作者,討論九十四年度國產電影片行銷與票房獎勵計畫
,這觸動了林育賢與莊景燊把「翻滾吧!男孩」推上院線的念頭。不過後來回想起來,
他們都自嘲那真的是很大的一個賭注,因為要上院線,首先就是得將影片重新轉拷貝以及
混音,這又是一筆成本。弔詭的是,新聞局一方面大力鼓吹,另一方面又無法承諾
明定條文公告的時程與對象。找了大家來,新聞局電影處長周蓓姬最後卻丟了一句話,
「如果最後我們不補助你,你要自己想辦法,這是你的風險管理。」這樣的態度,
跟許多老一輩的電影發行商如出一轍,也就是說鼓勵的話都說得很好聽,但講到發行等
現實條件等,就講得雲裡霧裡,等很久都沒有明確回音。
然而,紀錄片登上電影院線放映的意義為何,在影展或是電視上播映,不就已經達到
曝過光的效果嗎?將「無米樂」以及「跳舞時代」推上院線的馮賢賢說,這很重要。
像公視自己已經有電視頻道了,還要把監製的紀錄片推上院線,就是因為現代年輕人是
生在影像時代,但是進戲院卻都幾乎看不到自己的故事,「我們台灣的影像文化幾乎
都淪亡了,而沒有自己影像文化的國家,是沒有文化認同的。」馮賢賢沉重地說。
然而,洽談院線等公開放映管道,對沒有人脈、沒有經驗、沒有錢的新人,談何容易。
與戲院、片商談判未果 自己成立發行公司做宣傳
林育賢說,當初他們跟總統戲院洽談時,對方一開始熱血地表示最喜歡幫助年輕人了,
一口答應把檔期留下來,但是竟然不跟他們簽約。然後在預定要演出前一個月,
因票房考量與學生優惠票談不攏,說了對不起,就將原本預定的檔期轉給其他片子,
不跟他們合作了。
他們傻眼之餘,只好轉向一些中型片商,但也踢到鐵板。林育賢說:「這些人很多都是
剃個平頭,嚼個檳榔穿拖鞋,結果你會發現他是留德的,是影展常客,還是負責選片的喔
。」他們都是這個圈子在多年殘酷現實磨練後殘存下來的,多半窩藏在西門町某間大樓的
小房間中做生意,會跟導演說你的片子多好多好,但是隔天報價,低到會讓人完全
哭笑不得。「他問你,你是新導演對不對,你想讓你的作品面世吧,你不想讓它最後是
變成九十九元店中陳列的商品吧,那你就要賣給我。」莊景燊說,而這些人更狠的是
變相包圍。譬如跟甲公司談過以後,他們就出去放話,說這部片現在是他的囉,
別人不要來碰,藉此硬把價錢就是卡在那邊,也讓創作者難以跟其他片商接觸,
還可以低價分享給主力市場不同的其他片商,有人負責院線,有人負責錄影帶,
但雙方根本連草約都沒有看到。
被逼得幾無出路的林育賢與莊景燊,決定土法煉鋼。他們自己成立發行公司,
從DM印製、蹲點發送、聯絡各級學校爭取上映機會。只要對方首肯,馬上帶著一台
小DVD播放與投影機,現身現場,只求達到口碑宣傳。連正式上了院線,導演與製片
還每天晚上在戲院進行導演場座談,與觀眾面對面誠懇地討論影片。
「運用社會資源,主要是教育界的社會資源,是紀錄片很重要的行銷管道。」
中央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林文淇說。這樣的口耳相傳,與網路轉寄的發酵,加上導演與製片
動用媒體朋友的資源,寫信邀請各大平面或是電子媒體的主管來看,讓「翻滾吧!男孩」
的票房,在上演第二週時異軍突起,不但有企業包場,還有幾場賣到差點連站票都不夠。
不過,這幾近於手工業的發行模式,畢竟不是一個正常的商業模式。
正如林文淇所說,如何累積出一個紀錄片的行銷模式,才是一個健康、並且可以保證
創作者不會因為過度投入而耗損。
也唯有如此,未來的台灣,才源源不斷的有這類紀錄片小兵立大功的機會。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211.23.74.220 (05/31 18:05)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企鵝會吸金 動物片在台拉風

By Edith
at 2005-05-31T17:43
at 2005-05-31T17:43
「獼猴」獲9獎 吳念真雙聲代言

By Ula
at 2005-05-31T17:43
at 2005-05-31T17:43
翻滾吧!男孩!-全台持續翻滾中

By Zenobia
at 2005-05-31T11:56
at 2005-05-31T11:56
我看南方澳海洋紀事

By Heather
at 2005-05-31T01:15
at 2005-05-31T01:15
《企鵝寶貝》 The Emperor's Journey

By Suhail Hany
at 2005-05-30T23:04
at 2005-05-30T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