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海戰記--令人感動的好電影 - 電影

By Kyle
at 2007-02-26T00:29
at 2007-02-26T00:29
Table of Contents
地海戰記電影不等於原著小說,宮崎吾朗也不等於宮崎駿
一部電影完成之後,本身已經帶著完整性,
令人感動的原因也不需要額外的東西來支持。
*
今天去看了地海戰記
因為一面倒的惡評,原本是抱著 "鼓勵新秀" 的心情去電影院的
但是看完之後覺得,得到的感動,並不會輸給霍爾的移動城堡太多呀
因為完全沒看過原著,所有背景的知識都只有電影裡面少少的線索
對於故事的情節也是從零開始。
故事可以說得一清二楚但是卻並不讓人感動,也可以說得不清不楚但是就讓人感動,
而地海戰記給我的感覺就是屬於後者。
這是部從頭到尾畫風都美得懾人的電影。
習慣宮崎駿作品的人,會感到故事和畫面都順暢的連貫在一起,
當主角的一舉一動刻畫出劇情時,整個世界也隨之配合的活動起來。
地海戰記的風格並不相同。大部分的背景是用彩畫風格鋪陳出來,
而主角的風格是簡明的色塊,兩者並不互融。
一切主角的動作,都改變不了偌大的世界。
世界是靜靜的躺著,顯得廣大安靜,從不過問劇情。
這樣的選擇其實我很喜歡,當然並不是刻意要標新立異
但是這種人物和背景的搭配,很明顯的安排出「世界的層次」
當然,批評面是,有人嫌背景呆滯而人物單調
但我喜歡安靜而廣大的背景,帶著絢麗的色彩;
以及簡潔的人物線條色塊,被背景襯托的樣子。
(最喜歡的一幕是亞刃不告而別離開時,隨著他走過,夕陽默默的從橘黃變成橘紅色)
而這樣的搭配是如此的維持在整部電影中,
只有當最後龍飛上天空時,整個世界隨著旋轉飛翔起來,反差的感動是多麼強烈
劇情方面,不用想像力是跟不上這個故事的
但是最重要的,對於生命的主旨很完整的呈現出來 (即使並不一定和原作想法相同)
一味害怕死亡,和對死亡漠然,兩個看似相反的觀點其實卻是相同的
所以偷走身體亞刃的性格,才會不斷逃亡,卻又對毀滅毫無所謂
相反的,雀鷹可以在城堡的邊緣無懼的站立,
面對一步之差的死亡,依然珍惜希望說道:「現在還不是放棄的時候」
所以掌握生命真正的方法,不是死抓住不放,也不是棄之不管
而是堅毅的用珍惜的方式,擁有著每個片刻
龍的意義在電影裡很模糊,
我看到的是代表著光明面的,那種珍惜生命的優雅姿態
所以生命在龍的身上,就如是永恆的一般不會變質
相反的,蜘蛛法師因為害怕失去生命,
用複雜的魔法拒絕死亡,也同時把生命隔絕於自己身上
最後毀滅的那團黑色的東西,不是生命走向死亡,而是焚燒著錯誤使用的魔法詛咒吧
*
對於電影本身還有些想批評的部份
唱瑟魯之歌時,我覺得其實並不需要一直專注在瑟魯本身呀(又不是MV)
反而應該更專注於自然風景,去襯托那悠遠的歌詞
有城鎮的背景感覺好模糊...好似被霧壟罩了一樣
與其說這個故事在解釋失衡的世界怎麼被挽救的,
不如說電影真正描述的是亞刃找尋自己的過程,
主角劇情和世界劇情的脫鉤,一直都是劇情片的大忌吧
但是我覺得這就像是畫風上面,人物和背景的脫鉤一樣,
可以說是兩個層次,動態與靜態,
我們只容易看到動態的炫目奔馳,卻難以察覺龐大卻緩慢的靜態轉變
對我而言,當蜘蛛被焚燒後,龍群在高空回到西方
就已經小小的解釋了世界劇情的一切。
*
最後我想說,期待吉卜力的電影,在態度上完全異於美國的動畫片
並不完全是期盼一個有成人深度的劇情,
也不是真的渴求那兩小時熟稔的美麗畫風
而是在這個不理想的世界,
總需要一個充滿勇氣,目標,最重要是單純,的故事,
讓人看完之後能暖暖的走下去吧。
--
這是你嗎 你要這樣的過嗎
這是你嗎 你錯過了自己吧
就這樣嗎 把你自己信仰 來換別人所謂的天堂
這是你嗎 是誰給了你框框
這是你嗎 把你自己都遺忘
你的心 畢竟是你自己的地方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Eartha
at 2007-03-02T22:28
at 2007-03-02T22:28

By Joseph
at 2007-03-07T16:43
at 2007-03-07T16:43

By Vanessa
at 2007-03-08T05:41
at 2007-03-08T05:41

By Bethany
at 2007-03-11T03:36
at 2007-03-11T03:36

By Caroline
at 2007-03-11T09:26
at 2007-03-11T09:26

By Mia
at 2007-03-11T12:03
at 2007-03-11T12:03

By Harry
at 2007-03-13T21:34
at 2007-03-13T21:34

By Suhail Hany
at 2007-03-16T20:29
at 2007-03-16T20:29

By Elvira
at 2007-03-16T22:37
at 2007-03-16T22:37

By Todd Johnson
at 2007-03-18T03:03
at 2007-03-18T03:03

By Daniel
at 2007-03-18T21:15
at 2007-03-18T21:15

By Kristin
at 2007-03-21T15:07
at 2007-03-21T15:07

By Megan
at 2007-03-26T04:55
at 2007-03-26T04:55

By Kyle
at 2007-03-30T23:21
at 2007-03-30T23:21

By Jessica
at 2007-03-31T07:09
at 2007-03-31T07:09

By Hazel
at 2007-04-01T08:44
at 2007-04-01T08:44

By Belly
at 2007-04-01T10:20
at 2007-04-01T10:20

By Caroline
at 2007-04-02T12:26
at 2007-04-02T12:26

By Madame
at 2007-04-04T07:58
at 2007-04-04T07:58

By Audriana
at 2007-04-07T03:26
at 2007-04-07T03:26

By Damian
at 2007-04-09T21:37
at 2007-04-09T21:37

By Andy
at 2007-04-11T12:03
at 2007-04-11T12:03

By Erin
at 2007-04-13T08:39
at 2007-04-13T08:39

By Oscar
at 2007-04-16T21:50
at 2007-04-16T21:50

By Sierra Rose
at 2007-04-17T15:11
at 2007-04-17T15:11

By Bennie
at 2007-04-21T17:11
at 2007-04-21T17:11

By Dora
at 2007-04-22T12:49
at 2007-04-22T12:49

By Enid
at 2007-04-26T08:21
at 2007-04-26T08:21

By Isla
at 2007-04-30T08:18
at 2007-04-30T08:18

By Erin
at 2007-05-01T00:14
at 2007-05-01T00:14
Related Posts
變形金剛

By Edward Lewis
at 2007-02-25T23:45
at 2007-02-25T23:45
衝擊效應(Crash)

By Gilbert
at 2007-02-25T21:00
at 2007-02-25T21:00
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By Zora
at 2007-02-25T16:21
at 2007-02-25T16:21
"竊聽風暴"觀後感(內有劇情)

By Charlotte
at 2007-02-25T13:09
at 2007-02-25T13:09
〔心得〕奇愛博士

By Freda
at 2007-02-25T11:46
at 2007-02-25T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