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需要怎樣的明日家園? - 紀錄片

By Rachel
at 2010-11-01T15:52
at 2010-11-01T15:52
Table of Contents
原文標題:地球需要怎樣的明日家園?
新聞出處:http://ppt.cc/Om5y
十月底推出的「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總共有67部來自全球29國的作品,其中華人
佔了近四分之一比例,除了展開環保議題的國際視野,也讓觀眾去比較:不同的民族國家
在面對同樣的生存難題時採取了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本報特別專訪CNEX基金會執行長蔣
顯斌,請他一談華人紀錄片發展與對本屆影展的想法。
Q:為何設定「明日家園」為本屆影展主題?
A:環保向來是全球關注的議題,從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正負二度C》,到
大陸川震、台灣八八風災,兩岸三地一直在面臨環境與家園問題。中國農民進城、都市化
興起,人類面對大自然時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我們又能給下一代留下些什麼?大陸因為
經濟發展,出現許多城鄉發展問題;這些故事對台灣人來說有點遙遠,但二十年前台灣其
實也曾經歷那樣的過程,只是現在已經度過了那個最劇烈的變動時期,很多人現在反而想
回到鄉村尋找心靈角落。經濟進步與環境維護的矛盾拔河持續進行之餘,也考驗著我們的
價值觀。於是藉由這些影片希望反射出地球村的居民怎樣一同來思考,在經濟、科技日新
月異的現代生活中如何形塑未來的家園樣貌。
Q:兩岸紀錄片在題材與環境上有何異同?
A:中國大陸目前正在經歷社會改造的過程,所以故事俯拾皆是;加上現在全世界都在
關注這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國家,「當十億中國人一起跳」時,對全球市場很可能會帶來
巨大的影響;台灣相對而言已經過了經濟變革最動盪的時期,正面臨著民主政治轉型的陣
痛期。台灣紀錄片導演偏向談人的內心狀態,大陸則談外部生存狀態,例如農民工怎樣
進大城市、他們的小孩上大學的過程、跟垃圾相處、拋棄傳統等等。我常用一句話來形容
:「大陸紀錄片工作者像社會學家,台灣的很像心理學家,香港剛好綜合兩者。」
在製作資源與環境方面,台灣比大陸充沛:導演可以從新聞局、民間基金會等單位取
得資金創作;大陸還分成體制內跟體制外,電視台導演可以利用本身內部資源,以外的就
只能想辦法到國際上拿資金,民間工作者不像台灣資源豐富,很多大陸導演被迫向國際尋
求資助:去歐美國家參與紀錄片大會或影展,一方面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國際紀錄片製作人
,另一方面走上國際化道路,打進全球市場。台灣很少有這樣的情況,通常是本土製作完
就在本土播出,其實就像雙面刃有利有弊。
Q:你從網路業起家,是否思考過怎樣讓這些紀錄片結合網路媒體,產生更大的效應?
A:透過網路可以讓我們的紀錄片被更多人看到、擴展影響力。我們可以走院線跟國際
發行的路子,但是上傳到網路則很難成功收費。大陸網站在影音內容的購買行為近年來開
始成形,可見是有些銷售機會;但台灣目前還沒有建立這樣的收費模式。希望明年這部分
可以跟網路平台結合,而且網路世代對紀錄片觀賞來說是個巨大市場。
Q:如何延續影展的能量而非曇花一現?
A:我們的影展每年在兩岸三地巡迴,有時甚至會到一年多之久,不僅在學校跟公家單
位播映,公司企業對片單有興趣的,也會選擇性邀請。除了我們自己出資製作跟國際邀請
外,對觀眾影響大的片子也會代理發行,讓這些紀錄片可以留在華人社會中讓更多人看到
,例如上屆《被上帝遺忘的孩子》、《星期六的地圖》等。
此外,CNEX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世界展望會、荒野保護協會等NGO團體合作,去年
CNEX也跟台北金馬影展合作,針對「八八水災」為主題進行紀錄片徵案。紀錄片與NGO具有
相同的屬性──注重未受到足夠社會關注的議題,並為之發聲。透過雙方優勢結合:導演
的故事、NGO的理念,加上背後支持的網絡,這樣的合作等於是「魚幫水、水幫魚」的雙贏
。換句話說,NGO需要故事來活化信念,紀錄片工作者透過NGO的資金資源挹注進行拍攝紀
錄,而NGO擁有的上萬會員正好就是最直接的目標觀眾群,這是國際趨勢。NGO有管道能讓
大眾瞭解社會議題,這一點對紀錄片推廣還蠻重要。舉例來說,十部片中如果有二部可以
上電影院或電視頻道播放,其他八部就要透過NGO的力量散播出去。
Q:本屆影展的特色?
A:今年影展是CNEX辦過最具國際性的一次,兩岸三地的參展影片也都經過千挑萬選。
我們期待台灣對於環境關懷能更加提升,躍升為主流意識。台灣的環保意識其實讓整個華
人圈很羨慕,例如垃圾分類與零掩埋等措施,人們已經身體力行把環保融於生活之中;大
陸因為經濟開發還顧不了太多。透過這個影展,觀眾可以看到其他國家有哪些值得效法學
習的方式。紀錄片影展是跟社會溝通的媒介,從影展可以看出社會的態度;我很期待看到
這次影展的結果,也希望影展可以描繪出台灣觀眾對家園環境的態度為何,看完以後他們
會帶走的觀點又是哪些;畢竟,紀錄片來自社會,最後還是要回到社會之中,藉由「他山
之石」讓台灣觀眾可以吸收其他國界的知識性養分。
另一項創舉是推出「第一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取經於商界盛行的創投模式,由
世界知名紀實頻道如英國BBC、法國Arte、日本NHK、亞太區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香
港鳳凰衛視等電視台的委製編審或買家,及國際影展專業人士等近二十位,來台尋找好的
紀錄片,透過提案大會交流、集資,以進行大規模聯合製作。
Q:紀錄片的發展趨勢?
A:紀錄片有時候在資本主義掛帥的市場很難突圍,所以需要娛樂性包裝讓人們願意走
入戲院。未來的趨勢是紀錄片會愈來愈好看,說故事懂得運用劇情片的方式讓觀眾融入。
例如《歸途列車》征服了歐美影壇,贏得2009年阿姆斯特丹影展最佳影片;《音樂人生》
囊括去年三項金馬獎。所以紀錄片不只訴求知性,還是有很多感性成分可以感動大量觀眾
。
除了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最近「女性影展」、「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兩岸
記錄片交流影展:家園」也輪番上陣,在這塊土地上現在有這四個紀錄片影展登場,宛如
「紀錄片季」一般,可見大家對此還是充滿熱情去參與,很令人欣慰,誰說紀錄片沒市場
呢?紀錄片是公民社會產物,而台灣的公民社會可以支撐紀錄片影展,足夠大量地反省自
身腳下存在的問題、全球其他地區發生的衝突。
Q:CNEX的口號是「給下一代的太平盛世備忘錄」,未來您期許這個基金會如何繼續前
進?
A:英國1964年推出一部紀錄片叫《7 Up》,訪談、記錄英國一批七歲孩子的生活跟對
周遭世界的看法。導演每隔七年重訪一次,十四歲、二十一歲、二十八歲……,片中的孩
子早已長大成人,到明年就邁入他們生命的第五十六個年頭。拍攝過程中早期的導演都已
過世,後面有新一波接手,這是一部研究英國社會文化變遷的編年史。讓我很感動的是關
注社會發展的工作者們,今年是CNEX創立的第五年,我們觀察到兩岸三地對這個平台的重
視與需要性,而且不少國際人士也感到興趣,我們彷彿看到未來第二個、第三個十年。希
望在大眾的參與下,能讓這個球繼續滾動下去。
--
新聞出處:http://ppt.cc/Om5y
十月底推出的「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總共有67部來自全球29國的作品,其中華人
佔了近四分之一比例,除了展開環保議題的國際視野,也讓觀眾去比較:不同的民族國家
在面對同樣的生存難題時採取了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本報特別專訪CNEX基金會執行長蔣
顯斌,請他一談華人紀錄片發展與對本屆影展的想法。
Q:為何設定「明日家園」為本屆影展主題?
A:環保向來是全球關注的議題,從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正負二度C》,到
大陸川震、台灣八八風災,兩岸三地一直在面臨環境與家園問題。中國農民進城、都市化
興起,人類面對大自然時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我們又能給下一代留下些什麼?大陸因為
經濟發展,出現許多城鄉發展問題;這些故事對台灣人來說有點遙遠,但二十年前台灣其
實也曾經歷那樣的過程,只是現在已經度過了那個最劇烈的變動時期,很多人現在反而想
回到鄉村尋找心靈角落。經濟進步與環境維護的矛盾拔河持續進行之餘,也考驗著我們的
價值觀。於是藉由這些影片希望反射出地球村的居民怎樣一同來思考,在經濟、科技日新
月異的現代生活中如何形塑未來的家園樣貌。
Q:兩岸紀錄片在題材與環境上有何異同?
A:中國大陸目前正在經歷社會改造的過程,所以故事俯拾皆是;加上現在全世界都在
關注這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國家,「當十億中國人一起跳」時,對全球市場很可能會帶來
巨大的影響;台灣相對而言已經過了經濟變革最動盪的時期,正面臨著民主政治轉型的陣
痛期。台灣紀錄片導演偏向談人的內心狀態,大陸則談外部生存狀態,例如農民工怎樣
進大城市、他們的小孩上大學的過程、跟垃圾相處、拋棄傳統等等。我常用一句話來形容
:「大陸紀錄片工作者像社會學家,台灣的很像心理學家,香港剛好綜合兩者。」
在製作資源與環境方面,台灣比大陸充沛:導演可以從新聞局、民間基金會等單位取
得資金創作;大陸還分成體制內跟體制外,電視台導演可以利用本身內部資源,以外的就
只能想辦法到國際上拿資金,民間工作者不像台灣資源豐富,很多大陸導演被迫向國際尋
求資助:去歐美國家參與紀錄片大會或影展,一方面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國際紀錄片製作人
,另一方面走上國際化道路,打進全球市場。台灣很少有這樣的情況,通常是本土製作完
就在本土播出,其實就像雙面刃有利有弊。
Q:你從網路業起家,是否思考過怎樣讓這些紀錄片結合網路媒體,產生更大的效應?
A:透過網路可以讓我們的紀錄片被更多人看到、擴展影響力。我們可以走院線跟國際
發行的路子,但是上傳到網路則很難成功收費。大陸網站在影音內容的購買行為近年來開
始成形,可見是有些銷售機會;但台灣目前還沒有建立這樣的收費模式。希望明年這部分
可以跟網路平台結合,而且網路世代對紀錄片觀賞來說是個巨大市場。
Q:如何延續影展的能量而非曇花一現?
A:我們的影展每年在兩岸三地巡迴,有時甚至會到一年多之久,不僅在學校跟公家單
位播映,公司企業對片單有興趣的,也會選擇性邀請。除了我們自己出資製作跟國際邀請
外,對觀眾影響大的片子也會代理發行,讓這些紀錄片可以留在華人社會中讓更多人看到
,例如上屆《被上帝遺忘的孩子》、《星期六的地圖》等。
此外,CNEX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世界展望會、荒野保護協會等NGO團體合作,去年
CNEX也跟台北金馬影展合作,針對「八八水災」為主題進行紀錄片徵案。紀錄片與NGO具有
相同的屬性──注重未受到足夠社會關注的議題,並為之發聲。透過雙方優勢結合:導演
的故事、NGO的理念,加上背後支持的網絡,這樣的合作等於是「魚幫水、水幫魚」的雙贏
。換句話說,NGO需要故事來活化信念,紀錄片工作者透過NGO的資金資源挹注進行拍攝紀
錄,而NGO擁有的上萬會員正好就是最直接的目標觀眾群,這是國際趨勢。NGO有管道能讓
大眾瞭解社會議題,這一點對紀錄片推廣還蠻重要。舉例來說,十部片中如果有二部可以
上電影院或電視頻道播放,其他八部就要透過NGO的力量散播出去。
Q:本屆影展的特色?
A:今年影展是CNEX辦過最具國際性的一次,兩岸三地的參展影片也都經過千挑萬選。
我們期待台灣對於環境關懷能更加提升,躍升為主流意識。台灣的環保意識其實讓整個華
人圈很羨慕,例如垃圾分類與零掩埋等措施,人們已經身體力行把環保融於生活之中;大
陸因為經濟開發還顧不了太多。透過這個影展,觀眾可以看到其他國家有哪些值得效法學
習的方式。紀錄片影展是跟社會溝通的媒介,從影展可以看出社會的態度;我很期待看到
這次影展的結果,也希望影展可以描繪出台灣觀眾對家園環境的態度為何,看完以後他們
會帶走的觀點又是哪些;畢竟,紀錄片來自社會,最後還是要回到社會之中,藉由「他山
之石」讓台灣觀眾可以吸收其他國界的知識性養分。
另一項創舉是推出「第一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取經於商界盛行的創投模式,由
世界知名紀實頻道如英國BBC、法國Arte、日本NHK、亞太區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香
港鳳凰衛視等電視台的委製編審或買家,及國際影展專業人士等近二十位,來台尋找好的
紀錄片,透過提案大會交流、集資,以進行大規模聯合製作。
Q:紀錄片的發展趨勢?
A:紀錄片有時候在資本主義掛帥的市場很難突圍,所以需要娛樂性包裝讓人們願意走
入戲院。未來的趨勢是紀錄片會愈來愈好看,說故事懂得運用劇情片的方式讓觀眾融入。
例如《歸途列車》征服了歐美影壇,贏得2009年阿姆斯特丹影展最佳影片;《音樂人生》
囊括去年三項金馬獎。所以紀錄片不只訴求知性,還是有很多感性成分可以感動大量觀眾
。
除了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最近「女性影展」、「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兩岸
記錄片交流影展:家園」也輪番上陣,在這塊土地上現在有這四個紀錄片影展登場,宛如
「紀錄片季」一般,可見大家對此還是充滿熱情去參與,很令人欣慰,誰說紀錄片沒市場
呢?紀錄片是公民社會產物,而台灣的公民社會可以支撐紀錄片影展,足夠大量地反省自
身腳下存在的問題、全球其他地區發生的衝突。
Q:CNEX的口號是「給下一代的太平盛世備忘錄」,未來您期許這個基金會如何繼續前
進?
A:英國1964年推出一部紀錄片叫《7 Up》,訪談、記錄英國一批七歲孩子的生活跟對
周遭世界的看法。導演每隔七年重訪一次,十四歲、二十一歲、二十八歲……,片中的孩
子早已長大成人,到明年就邁入他們生命的第五十六個年頭。拍攝過程中早期的導演都已
過世,後面有新一波接手,這是一部研究英國社會文化變遷的編年史。讓我很感動的是關
注社會發展的工作者們,今年是CNEX創立的第五年,我們觀察到兩岸三地對這個平台的重
視與需要性,而且不少國際人士也感到興趣,我們彷彿看到未來第二個、第三個十年。希
望在大眾的參與下,能讓這個球繼續滾動下去。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公司的力量》兩個月內播四次

By Oscar
at 2010-11-01T13:37
at 2010-11-01T13:37
司徒兆敦:紀錄片 遠勝史匹柏電影

By Ida
at 2010-11-01T06:12
at 2010-11-01T06:12
「乘著光影旅行」 國際紀錄片優等

By Elvira
at 2010-10-31T10:04
at 2010-10-31T10:04
首屆兩岸紀錄片交流影展明開幕

By Quintina
at 2010-10-31T09:59
at 2010-10-31T09:59
關懷地球 「明日家園」紀錄片展

By Dorothy
at 2010-10-30T01:08
at 2010-10-30T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