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電影的可能性 - 藝術電影

By Linda
at 2010-06-20T10:00
at 2010-06-20T10:00
Table of Contents
2010-06-20 Ryan(影評人,《台灣電影愛與死》作者)
城市電影是一個品牌,它悄悄框架住你我對於一個可能熟悉也可能陌生的城市的想像;城
市電影也是一種態度,它悄悄鏡像出你我對於不同城市截然不同的主觀認知……
還記得我年幼無知時,有幸與一名研究台灣文學的德國碩士班女學生同桌共餐,儘管素
昧平生,還是興沖沖地試圖表現我對於電影的熟知與熱愛,話題繞到了德國相關影片,我
(單方面)自然而然聊起納粹大屠殺題材的片子如何如何,直到我察覺到對方臉上略微難
堪的神色,我才猛然驚覺不妙,只好話鋒一轉改談溫德斯,滔滔不絕訴說《欲望之翼》所
帶予我的種種柏林城市印象,對方終於忍不住委婉地告訴我:「可是我真的不認為那部片
能夠代表柏林」,看著我忽然變得茫然的表情,她再溫柔地補充了一句話:「或許,那部
片滿足了你們外國人,對於柏林的想像吧。」這個話題於是在我結結巴巴語焉不詳中,尷
尬而匆忙地結束。可惜那天我終究忘了問她,到底德國人眼中的柏林是什麼樣子?而他們
認為足以代表柏林這個城市的片子,又是哪一部呢?
同一城市 異樣感知
許多年後,在倫敦與一群初次見面的外國朋友吃飯。照往例,能聊的、感興趣的,仍是
電影相關話題。其中一個來自巴黎的女生跟我說她看過李安的《臥虎藏龍》,聊著聊著就
講起跟巴黎相關的電影,這回我確實記得問她,在她心中哪部電影最能如實傳達她身為一
名巴黎人的「感覺」,她想了好一陣子,笑著跟我說「糟糕,我幾乎不看法國電影的,這
幾年來我有印象的法國片只有《遇見百分百的巧合愛情》,那故事背景是在巴黎嗎?」她
非常體貼地以《遇見百分百的巧合愛情》的英文片名「他人的品味」(The Taste of
Others)來與我對話(而非直接用我聽不懂的法文片名)。可惜,我倆都不清楚這部片到
底與巴黎有沒有關係,後來就把話題岔到最近在倫敦上映的好萊塢電影那邊去了。
或許我認識的外國人大多與電影無啥直接關聯,所以某個希臘同學聽到我提起安哲羅普
洛斯,立刻做了個呼呼大睡外加敬謝不敏的爆笑表情,某義大利朋友聽到我提起費里尼、
維斯康堤,只是困惑地搖頭說他聽都沒聽過……。
城市電影之於生長在那個城市的本國人與外來客,之於居住在其他城市的本國觀眾、之
於世界各國背景不同的觀眾,各有不同的看法、切入角度與定義。城市電影其實是一個「
相對性」的概念,我如此認定著。尤其我今年連看了《艋舺》、《一頁台北》、《第36個
故事》這三部被台北市電影委員會歸類為「年度重點強片」的所謂「城市電影」之後,我
更確認了如此「相對性概念」之成立。
移動的城市影像,永遠是對於此地陌生的外來者,最直接也最強烈的切入方式。就如同
我從未去過柏林,我至今仍認定柏林應該就是我在《慾望之翼》中所看見的那模樣;就如
同我去過巴黎兩次,第二次還特別去找了許多電影中的場景作為印證,確認我腦海中的巴
黎城市印象與《艾蜜莉的異想世界》所曾經帶給我的「巴黎想像」並無二致;就如同我居
住在英國的六年間,倫敦前後去了數十次以上,每每看見麥克.李電影中的倫敦那既灰色
又尖銳的模樣,總會不自覺點點頭表示同意……。
鏡像出不同主觀認知
我不認為《艋舺》、《一頁台北》、《第36個故事》如實映現出最真實的台北;同樣的
,在地球的彼端,也一定有某個國籍的影迷在某影展看過上述幾片後,從此堅信台北就是
這個模樣,甚至哪天說不定還硬要找個機會,特地飛來台北朝拜一番。
城市電影是一個品牌,悄悄框架住你我對於一個可能熟悉也可能陌生的城市的想像;城
市電影也是一種態度,悄悄鏡像出你我對於不同城市截然不同的主觀認知。它可能草根、
也可能假掰,它可能優雅、也可能疏離,事實上每部被界定為「城市電影」的電影,各自
程度、比例不等地折射出城市的一景、一隅。《艋舺》後現代拼貼般的童話式華麗、《一
頁台北》輕淺的東方迷離、《第36個故事》City Cafe式的窗明几淨、《有一天》架空無
國界的平行星球、《不能沒有你》底層寫實中力求節制的煽情,甚至以一句「我操你媽的
台北」拉開序幕的《海角七號》,在反城市的同時,不也透過恆春的鄉土,悄悄與台北都
會進行對話?
膜拜也好、抱怨也罷,「城市電影」像是一個祕密通道,引導著人類腦海中的抽象記憶
與銀幕上的具體影像交纏繚繞之後所產生的玄妙化學作用,奔流而出。我們樂此不疲地重
複著類似的遊戲,因為我們身處於看似豐富實則空虛的全球化世界裡,唯有歷經如此的確
認、再確認,讓我們自己(渺小的個體經歷)與銀幕上的巨大影像從此產生連結,心中才
能油然而生一股,滾燙、紮實的暖流。那是種小小的滿足,附隨著小小的幸福。
--
城市電影是一個品牌,它悄悄框架住你我對於一個可能熟悉也可能陌生的城市的想像;城
市電影也是一種態度,它悄悄鏡像出你我對於不同城市截然不同的主觀認知……
還記得我年幼無知時,有幸與一名研究台灣文學的德國碩士班女學生同桌共餐,儘管素
昧平生,還是興沖沖地試圖表現我對於電影的熟知與熱愛,話題繞到了德國相關影片,我
(單方面)自然而然聊起納粹大屠殺題材的片子如何如何,直到我察覺到對方臉上略微難
堪的神色,我才猛然驚覺不妙,只好話鋒一轉改談溫德斯,滔滔不絕訴說《欲望之翼》所
帶予我的種種柏林城市印象,對方終於忍不住委婉地告訴我:「可是我真的不認為那部片
能夠代表柏林」,看著我忽然變得茫然的表情,她再溫柔地補充了一句話:「或許,那部
片滿足了你們外國人,對於柏林的想像吧。」這個話題於是在我結結巴巴語焉不詳中,尷
尬而匆忙地結束。可惜那天我終究忘了問她,到底德國人眼中的柏林是什麼樣子?而他們
認為足以代表柏林這個城市的片子,又是哪一部呢?
同一城市 異樣感知
許多年後,在倫敦與一群初次見面的外國朋友吃飯。照往例,能聊的、感興趣的,仍是
電影相關話題。其中一個來自巴黎的女生跟我說她看過李安的《臥虎藏龍》,聊著聊著就
講起跟巴黎相關的電影,這回我確實記得問她,在她心中哪部電影最能如實傳達她身為一
名巴黎人的「感覺」,她想了好一陣子,笑著跟我說「糟糕,我幾乎不看法國電影的,這
幾年來我有印象的法國片只有《遇見百分百的巧合愛情》,那故事背景是在巴黎嗎?」她
非常體貼地以《遇見百分百的巧合愛情》的英文片名「他人的品味」(The Taste of
Others)來與我對話(而非直接用我聽不懂的法文片名)。可惜,我倆都不清楚這部片到
底與巴黎有沒有關係,後來就把話題岔到最近在倫敦上映的好萊塢電影那邊去了。
或許我認識的外國人大多與電影無啥直接關聯,所以某個希臘同學聽到我提起安哲羅普
洛斯,立刻做了個呼呼大睡外加敬謝不敏的爆笑表情,某義大利朋友聽到我提起費里尼、
維斯康堤,只是困惑地搖頭說他聽都沒聽過……。
城市電影之於生長在那個城市的本國人與外來客,之於居住在其他城市的本國觀眾、之
於世界各國背景不同的觀眾,各有不同的看法、切入角度與定義。城市電影其實是一個「
相對性」的概念,我如此認定著。尤其我今年連看了《艋舺》、《一頁台北》、《第36個
故事》這三部被台北市電影委員會歸類為「年度重點強片」的所謂「城市電影」之後,我
更確認了如此「相對性概念」之成立。
移動的城市影像,永遠是對於此地陌生的外來者,最直接也最強烈的切入方式。就如同
我從未去過柏林,我至今仍認定柏林應該就是我在《慾望之翼》中所看見的那模樣;就如
同我去過巴黎兩次,第二次還特別去找了許多電影中的場景作為印證,確認我腦海中的巴
黎城市印象與《艾蜜莉的異想世界》所曾經帶給我的「巴黎想像」並無二致;就如同我居
住在英國的六年間,倫敦前後去了數十次以上,每每看見麥克.李電影中的倫敦那既灰色
又尖銳的模樣,總會不自覺點點頭表示同意……。
鏡像出不同主觀認知
我不認為《艋舺》、《一頁台北》、《第36個故事》如實映現出最真實的台北;同樣的
,在地球的彼端,也一定有某個國籍的影迷在某影展看過上述幾片後,從此堅信台北就是
這個模樣,甚至哪天說不定還硬要找個機會,特地飛來台北朝拜一番。
城市電影是一個品牌,悄悄框架住你我對於一個可能熟悉也可能陌生的城市的想像;城
市電影也是一種態度,悄悄鏡像出你我對於不同城市截然不同的主觀認知。它可能草根、
也可能假掰,它可能優雅、也可能疏離,事實上每部被界定為「城市電影」的電影,各自
程度、比例不等地折射出城市的一景、一隅。《艋舺》後現代拼貼般的童話式華麗、《一
頁台北》輕淺的東方迷離、《第36個故事》City Cafe式的窗明几淨、《有一天》架空無
國界的平行星球、《不能沒有你》底層寫實中力求節制的煽情,甚至以一句「我操你媽的
台北」拉開序幕的《海角七號》,在反城市的同時,不也透過恆春的鄉土,悄悄與台北都
會進行對話?
膜拜也好、抱怨也罷,「城市電影」像是一個祕密通道,引導著人類腦海中的抽象記憶
與銀幕上的具體影像交纏繚繞之後所產生的玄妙化學作用,奔流而出。我們樂此不疲地重
複著類似的遊戲,因為我們身處於看似豐富實則空虛的全球化世界裡,唯有歷經如此的確
認、再確認,讓我們自己(渺小的個體經歷)與銀幕上的巨大影像從此產生連結,心中才
能油然而生一股,滾燙、紮實的暖流。那是種小小的滿足,附隨著小小的幸福。
--
Tags:
藝術電影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台北電影節 曾國城、侯佩岑擔綱

By Kama
at 2010-06-19T10:38
at 2010-06-19T10:38
公路‧移動──北影公路電影推薦

By Sarah
at 2010-06-18T20:11
at 2010-06-18T20:11
衛西林短評【刺蝟與女王 My Queen Karo】

By Kumar
at 2010-06-18T18:11
at 2010-06-18T18:11
葛香亭、文英榮獲台北電影獎終身成就獎

By Megan
at 2010-06-18T16:31
at 2010-06-18T16:31
影人雙對論─北影好片成雙一起推

By Lydia
at 2010-06-18T16:28
at 2010-06-18T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