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普拉斯 幾點心得 - 電影

By Rosalind
at 2018-02-25T18:45
at 2018-02-25T18:45
Table of Contents
有圖好讀:https://goo.gl/vxBFK1
上一個這麼讓我如此欲罷不能的國產藝文作品,大概是電玩遊戲《返校》了。
有人批評《大佛》描寫低層社會的角度,如同《做工的人》把藍領階層文青化,僅是中產
階級同溫層的自慰,沒有實質意義。我倒覺得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喚起社會關注的手段(如
《熔爐》的例子),且在討論藝術表現、理念傳達的電影世界裡硬要扯上「實質」,是否
出發點就有所偏差。
不是看了《大佛》會感動就代表你是個虛偽的假文青,也不是批評了《大佛》就表示你是
個真.左派。
有人覺得客觀,有人覺得導演私心太重,有人覺得社會就是如此不公,有人覺得導演硬要
去脈絡化把有錢人都打成黑五類。每雙眼睛看到的都不同,反映的是人各自的價值觀,而
不是絕對的對錯。
以下筆記數則,有雷。
一、
(黑色)幽默由大到小都做得純熟,從紅木辦公桌多一塊的黃段子,到蓮霧芭樂、洗門還
是seven的嘴砲,再到師兄師姐慈眉善目的阿彌陀佛攻擊、中正廟祭改,無一不令人捧腹
(也有的讓人笑完之後感慨萬千,例如替人民遮風避雨的民代的帆布)。
二、
導演有說過並沒有要刻意攻擊宗教,只是人人景仰的大佛像,有人真的知道裡面裝甚麼嗎
?於是在電影裡,大佛裝的是屍體。在宗教信仰普遍的台灣,很少看到敢把佛像這樣玩的
,實在有趣。
諷諭的東西很單一:M型社會、金玉其外等等,有錢人彩色、沒錢人黑白的安排也很直觀
。然而橋段還是很靈巧,讓人過癮:Puta和Buddha的諧音、議員滿口髒話,說殺人塞在佛
像裡的Kevin是「菩薩心腸」、祭著民族殺人鬼的廟……太多巧思了。
上帝視角的導演旁白,愛的人就是會愛,算是比較大膽的挑戰。我喜歡那種有點老派加酸
酸的幽默,所以對我來說是加分。
三、
導演說「大佛普拉斯」的片名,是因原本拍過名為「大佛」的短片,而想給這部長片取個
進階版的名字;剛好看到iPhone會用「plus」取名,就定名為「大佛plus」了,感覺比較
國際化XD。
四、
相較前半的黑色幽默,後半段較為陰鬱,還有一些魔幻寫實的片段。我猜測肚財去找菜脯
淋雨的那一夜,肚財其實已經死了,這樣緊接著「肚財也有去找釋迦,只是是在夢中」的
旁白也很合理。
結局謎樣,畫面很震撼,感受得到導演的惡趣味。
五、
為何肚財只是個吃不飽的撿角人,還有錢夾娃娃抽菸?看到有網路上有人用這點來指責肚
財好手好腳不去工作,覺得莫名其妙。大家從小身邊一定有一些低收入戶的同學,他們一
樣會去染頭髮燙頭髮,有的還會拿哀鳳。人花錢的方式只是反應自己同溫層追求/習慣的
生活方式。真的想要的東西,拿到錢就是會優先去花,誰管明天?就像戴立忍的台詞:「
明天的氣力,今天就花光光」。
退一萬步來說,肚財就是個軟爛個性,不想振作起來,那又怎樣?電影拍的就是這些人的
生活,又不是好人好事代表,主角不一定要有完美人格。
六、
不言自明的台灣味,沒出現太多強調台灣文化的取景,卻台到骨子裡。
七、
看完電影,林生祥的《有無》他X要重播一兆遍才夠。
--
上一個這麼讓我如此欲罷不能的國產藝文作品,大概是電玩遊戲《返校》了。
有人批評《大佛》描寫低層社會的角度,如同《做工的人》把藍領階層文青化,僅是中產
階級同溫層的自慰,沒有實質意義。我倒覺得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喚起社會關注的手段(如
《熔爐》的例子),且在討論藝術表現、理念傳達的電影世界裡硬要扯上「實質」,是否
出發點就有所偏差。
不是看了《大佛》會感動就代表你是個虛偽的假文青,也不是批評了《大佛》就表示你是
個真.左派。
有人覺得客觀,有人覺得導演私心太重,有人覺得社會就是如此不公,有人覺得導演硬要
去脈絡化把有錢人都打成黑五類。每雙眼睛看到的都不同,反映的是人各自的價值觀,而
不是絕對的對錯。
以下筆記數則,有雷。
一、
(黑色)幽默由大到小都做得純熟,從紅木辦公桌多一塊的黃段子,到蓮霧芭樂、洗門還
是seven的嘴砲,再到師兄師姐慈眉善目的阿彌陀佛攻擊、中正廟祭改,無一不令人捧腹
(也有的讓人笑完之後感慨萬千,例如替人民遮風避雨的民代的帆布)。
二、
導演有說過並沒有要刻意攻擊宗教,只是人人景仰的大佛像,有人真的知道裡面裝甚麼嗎
?於是在電影裡,大佛裝的是屍體。在宗教信仰普遍的台灣,很少看到敢把佛像這樣玩的
,實在有趣。
諷諭的東西很單一:M型社會、金玉其外等等,有錢人彩色、沒錢人黑白的安排也很直觀
。然而橋段還是很靈巧,讓人過癮:Puta和Buddha的諧音、議員滿口髒話,說殺人塞在佛
像裡的Kevin是「菩薩心腸」、祭著民族殺人鬼的廟……太多巧思了。
上帝視角的導演旁白,愛的人就是會愛,算是比較大膽的挑戰。我喜歡那種有點老派加酸
酸的幽默,所以對我來說是加分。
三、
導演說「大佛普拉斯」的片名,是因原本拍過名為「大佛」的短片,而想給這部長片取個
進階版的名字;剛好看到iPhone會用「plus」取名,就定名為「大佛plus」了,感覺比較
國際化XD。
四、
相較前半的黑色幽默,後半段較為陰鬱,還有一些魔幻寫實的片段。我猜測肚財去找菜脯
淋雨的那一夜,肚財其實已經死了,這樣緊接著「肚財也有去找釋迦,只是是在夢中」的
旁白也很合理。
結局謎樣,畫面很震撼,感受得到導演的惡趣味。
五、
為何肚財只是個吃不飽的撿角人,還有錢夾娃娃抽菸?看到有網路上有人用這點來指責肚
財好手好腳不去工作,覺得莫名其妙。大家從小身邊一定有一些低收入戶的同學,他們一
樣會去染頭髮燙頭髮,有的還會拿哀鳳。人花錢的方式只是反應自己同溫層追求/習慣的
生活方式。真的想要的東西,拿到錢就是會優先去花,誰管明天?就像戴立忍的台詞:「
明天的氣力,今天就花光光」。
退一萬步來說,肚財就是個軟爛個性,不想振作起來,那又怎樣?電影拍的就是這些人的
生活,又不是好人好事代表,主角不一定要有完美人格。
六、
不言自明的台灣味,沒出現太多強調台灣文化的取景,卻台到骨子裡。
七、
看完電影,林生祥的《有無》他X要重播一兆遍才夠。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Audriana
at 2018-02-26T06:54
at 2018-02-26T06:54

By Mason
at 2018-03-02T12:39
at 2018-03-02T12:39

By Olivia
at 2018-03-07T11:36
at 2018-03-07T11:36

By William
at 2018-03-08T12:12
at 2018-03-08T12:12

By Frederic
at 2018-03-08T15:11
at 2018-03-08T15:11

By Valerie
at 2018-03-12T04:46
at 2018-03-12T04:46

By Audriana
at 2018-03-13T20:29
at 2018-03-13T20:29

By Frederic
at 2018-03-18T14:02
at 2018-03-18T14:02

By Faithe
at 2018-03-23T03:18
at 2018-03-23T03:18
Related Posts
微雷 早期台灣角頭=械鬥?

By Poppy
at 2018-02-25T18:35
at 2018-02-25T18:35
<意外> 憤怒的迴圈使人停留在原點

By Damian
at 2018-02-25T18:16
at 2018-02-25T18:16
看電影前到底需不需要先作功課?

By Elizabeth
at 2018-02-25T17:20
at 2018-02-25T17:20
[負雷]默Mute看完超無言的一部戲

By Leila
at 2018-02-25T17:18
at 2018-02-25T17:18
Marvel幫DC代拍英雄電影有搞頭嗎

By Noah
at 2018-02-25T17:16
at 2018-02-25T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