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的力量--評《白雪公主殺人事件》 - 電影

By Olga
at 2014-08-11T23:32
at 2014-08-11T23:32
Table of Contents
--------------------------------------------
(有雷長慎入)
(PTT排版還沒熟練,傷眼抱歉)
↓ 網頁圖文好讀版 ↓
http://ppt.cc/mf95
--------------------------------------------
世界上最盛行推理小說或漫畫的國家,日本大概掉不出前三。日本在1920年代發展出
承襲古典、注重解謎過程的本格派推理文學之後,陸續出現了強調詭譎氣氛與心理異常的
變格派、以冷酷強硬的主角(通常是偵探或警察)為中心的冷硬派和反映社會現實面的社
會派等不同派別。其中,善於描寫人性與社會各種面向的社會派作家湊佳苗,《白雪公主
殺人事件》是她第四部被翻拍搬上大銀幕的作品。
看過湊佳苗作品的其他改編電影(以《告白》為代表,註1)的影迷,對於本片中的
多視角敘事應不陌生。不過,本片與《告白》不同的是,《告白》的每一個段落,都是一
片拼圖,是同一整體的不同碎片,隨著劇情推進,一步步揭露/還原整個事件。而《白雪
公主殺人事件》的敘事方式,則是多人主觀角度各自陳述的呈現,因著每一個人的立場及
對他人的喜惡而略有不同。「人的記憶是會被修改塑造的,只會保留對自己無害的部分。
」這句話作為本片敘事結構的核心,既提供推理作品該有的紋理和趣味,觀者對於真相的
猜測也隨著觀影過程而一再地被顛覆。
不過,當媒體與網路作為轉述及傳播的第三方,卻有心操作時,對其公開的資訊,真
的有公平公正的可能嗎?恰巧的是,電視節目製作人將數名相關人士爆料的說詞,掐頭去
尾斷章取義(還包含操縱專家學者的發言)之後,竟致命的吻合,甚至能將整個犯案過程
詳細地還原。再透過社群網絡的渲染,大眾盲目的情緒自動地將嫌疑犯定罪,人肉搜索出
照片、經歷等個人隱私,攤在陽光下公審,而這一切甚至被認為是「正義」之舉。
直到最後,女主角用一封封宛如遺書的信紙自白(當然我們依舊對每一個人的說詞保
持質疑),我們才發現這個社會,長久以來是如何以成見、流言以及輿論壓迫著個體。當
有足夠的惡意時,真正無辜的巧合都能講得罪證確鑿。但當自詡為是大偵探的男主角,面
對自己言之鑿鑿指為兇手的女主角面前,反而認不出來。真相大白之後,網路上的大眾又
隨著風向起舞,改為大力撻伐電視台操弄大眾的價值判斷,毀了一個無辜者的人生,卻沒
人反省自己,好寫實好諷刺。唯一的一則網友發言「你也是幫兇。」,是清流,也是力道
沉重的控訴。
本片用獨特的敘事方式,建立多個不同立場的價值觀,讓觀眾保持客觀,好自行對劇
中人物進行比對和道德辯證;但也因為視角的切換頻繁,核心的認同難以投射(我們甚至
太晚發現我們應該同情誰),導致結局的力量大幅削弱,事件的真相以及兇手的伏法皆得
不到足夠分量,實為可惜。不過對於媒體及網路大眾的力量,倒是提供大眾一個檢視的機
會,與反省的契機,提醒著我們公平的可能,就在每一次的發言之中。
---
--
All Comments

By Frederic
at 2014-08-15T07:47
at 2014-08-15T07:47

By Isabella
at 2014-08-17T01:11
at 2014-08-17T01:11

By Charlie
at 2014-08-21T21:10
at 2014-08-21T21:10
Related Posts
KANO安可上映 帶來美好力量

By Erin
at 2014-08-11T23:22
at 2014-08-11T23:22
等一個人咖啡裡的高中制服

By Necoo
at 2014-08-11T23:12
at 2014-08-11T23:12
夫妻被威脅 被騙說女兒被綁架了 結果....

By Tristan Cohan
at 2014-08-11T23:10
at 2014-08-11T23:10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有限生命中的無限

By Doris
at 2014-08-11T23:02
at 2014-08-11T23:02
很久以前的港片

By Liam
at 2014-08-11T22:55
at 2014-08-11T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