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藝術家:苗栗小五郎星海浮沉記 - 電影
By Brianna
at 2012-07-05T21:53
at 2012-07-05T21:53
Table of Contents
防雷
網誌圖文好讀版:
http://mival.pixnet.net/blog/post/36843906-the-artist-movie-review
2012暑假.奧斯卡補完系列之二
作為一部橫掃2012奧斯卡各大劇情獎的新時代默片,《大藝術家》使用了相當多懷古
的技巧去刷舊影片的質感。不只是畫面上的黑白呈現和1.33:1的超古老長寬比例,還包括
了敘事上的傳統三幕劇結構(主題介紹、遭遇挫折、解決困難),劇情設定在二零、三零
年代,以及最讓人能感受到復古氣息的,它是部默片。
不像現在的3D立體電影與2D平面電影只是視覺上的革新,有聲電影的出現讓整個電影
工業都起了巨大的變化。演員不必再靠著誇張的肢體動作來傳達劇本意念,可以靠著台詞
來表達角色的意思。演員當然是首當其衝最受考驗的,許多在默片時代表現傑出的演員,
因為不適應需要念台詞的口條以及新型態的表演模式等等,而逐漸消失在電影舞台上。但
反過來說,現在的演員(以及觀眾)因為太習慣了能用台詞來推進敘事,所以能在這樣的
一個時代背景下產出一部容易理解的默片,演員們的演技實在功不可沒。
但是拉回故事情節,《大藝術家》的劇本實在沒有辦法跟上時代的演變。無法滿足我
們這些早就被現代各式各樣不同種類的電影養刁胃口的觀眾,我實在沒有辦法認同今年的
奧斯卡最佳劇情片是頒給《大藝術家》,許多故事設定都非常的落於窠臼,是復古復過了
頭嗎?《大藝術家》到底是復古,還是八股?
白人、男性、壯年。
《大藝術家》的主角是在默片時代非常受到觀眾喜愛的George Valentin。所謂三幕
劇的第一幕,主題介紹的這個部分,George仗著自己的名氣而風流倜儻。即使他有個老婆
Doris也不在乎在外頭與其他的女人眉來眼去。
Peppy Miller就是那位被他煞到的女人,她想盡辦法進了好萊塢之後,還是必須仰賴
George的提拔(包括在她臉上點的那顆使她成名的痣),才能紅遍好萊塢。即使到電影的
中後段,George開始過氣了,George還是堅持不願意接受Peppy的幫忙,甚至在得知當初
破產時買下他的拍賣品的人就是Peppy之後還大發雷霆。不論他抗拒的對象是接受一個女
人抑或是一個後輩的幫忙,都在在體現了沙文主義者的「尊嚴」不願被踐踏。
白人、男性、壯年。完美的古典好萊塢標準中的敘事主體。事實上這整部電影都跟著
這樣的思維在邁進,或許直到現在,現代主流好萊塢電影裡的敘事主體也是如此(想想變
形金剛),但在《大藝術家》這部可以說是樸實無華(以劇本而不是特效作為主要賣點)
的電影中,這個缺點就被明顯的放大出來了。
這個現象倒是剛好與奧斯卡的評審委員,美國影藝學院由94%的白人、77%的男性組成
有關聯。
通篇充滿的白人男性沙文主義,到影片的結尾倒是有些平反,但這轉變非常地不通順
。George原本就是因為無法接受一名女人(或後生晚輩)的協助而萌生了飲彈自盡的念頭
,但是在Peppy衝進房間裡跟他親一親抱一抱之後,再度提出要幫助他的「請求」,一瞬
間就如此輕易的徹底轉化了如此強烈的執念,哪有人解決事情的方法,是把當初引爆這件
事端的炸彈原封不動的再丟一次過去給當事人的?最奇怪的是,這個當事人第一次被這個
炸彈炸得七零八落,第二次就感激涕零的收下了還當作寶,劇本的編排非常有問題啊。
無聲/有聲
既然是一部「新默片」,《大藝術家》用了不少有聲電影的技巧去玩弄劇情。全片出
現所謂的劇情聲音(diegetic sound,也就是劇中角色聽得到的聲音;反過來也有
non-diegetic sound,非劇情聲音,演員聽不到但觀眾聽得到,旁白和配樂就是相當好的
代表例子)只有兩幕。
一幕是George在夢中發現所有的物品都會發出聲音,只有他自己沒有聲音。這裡把他
對於有聲電影崛起的恐懼描寫的非常精采。其實George內心深處也知道自己的無聲是沒有
辦法在新時代的潮流中扳回一城的,有聲電影不斷的去挑戰自己的權威,他的潛意識也相
當得清楚明瞭,但是一個高位者終究沒有辦法放下往日的榮光,自己也設下了不願意隨著
時代前進的枷鎖。羽毛的梗雖然是一出現就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但倒是相當巧妙地
去描寫了George的此時此刻的抉擇是多麼的重要,可以讓他往後的歷史定位究竟是輕如鴻
毛,還是重如泰山。
另外一幕則出現在影片的最後,George和Peppy跳完讓George重啟生涯高峰的踢踏舞
,他們倆的喘息聲突然間清晰可聞,角色們也開始正常的說起了對白。這段就很奇怪了,
明明就是一部徹頭徹尾(包括畫面描述、敘事技巧和劇本設計)通通模仿默片的一部電影
,最後卻讓角色開始有了聲音,而且這些對白也不若第一段劇情聲音出現那般有種翻轉新
意的感覺。只讓我覺得用心經營了一個半小時的影片就在這最後功虧一簣了,相當可惜。
向上?向下?
默片不倚靠對白去推進敘事,而是回歸到電影這個媒介的本質,影像。用畫面去說故
事,在一部只能依賴少量的字卡去描述劇情的影片中尤其重要。《大藝術家》講的是一位
默片明星在好萊塢沉浮的故事,在這上上下下的過程中,導演也巧妙地運用了樓梯這個道
具去暗示了故事的發展。
George在和片廠的老闆大吵一架之後決定分道揚鑣,卻在樓梯間巧遇了已是有聲電影
明星的Peppy。他們在樓梯上的談話結束之後,George向下走,Peppy向上走,強烈的暗示
了往後的故事發展。事實上,這個太過強烈的畫面暗示讓我開始注意之後所有有關樓梯的
片段。也發現導演很刻意的安排只要是George在樓梯上的場景,就一定都是往下走的。
在Georgy第一次試圖自焚被救起之後,Peppy拿著硬凹來的劇本要給George演。正當
大家都以為George終於要翻身的時候,他在這個時候卻從二樓往下走到了一樓,發現了儲
藏室中堆滿的法拍品,而遭遇了一次更大的打擊,甚至決定舉槍自盡。一再出現的樓梯暗
示,導演這番的處理非常的有趣。
結語
現在的觀眾都相當倚靠字幕去瞭解外語片的故事發展,可能難以想像在電影剛發展時
其實是非常全球性的。沒有對白,一切都讓影像去告訴觀眾劇情的發展。《大藝術家》出
現在這個不論是觀眾或是電影製作者開始過度依賴台詞的時代,確有帶來了一番反思。
但是以一部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等劇情類獎項的最大贏家
,《大藝術家》卻沒有展現這種影片該有的企圖心。完全的仿古,只在一些很小的地方變
化新意,完全沒辦法說服我對這部影片的獎項感到實至名歸。
或許,George最後對於Peppy協助的讓步,就足以讓美國影藝學院的評審們感到沙文
主義的破滅,而覺得這個故事相當政治正確了吧?
---
完整圖文:http://goo.gl/RJqd8
▲Peppy Miller。事實上我覺得三零年代的洛杉磯,這種打扮的女生超好看的!安潔莉娜
裘莉在《陌生的孩子》裡也是這樣的裝扮,大口紅配上壓住耳朵的帽子真是超美!
▲George發現自己發不出聲音的夢魘。
▲George究竟是一蹶不振而輕如鴻毛?還是能東山在起重如泰山呢?下一個畫面他痛苦地
摀住了耳朵,再度證明了他不斷地抗拒一再到來的機會。
▲向上走或向下走?不僅是空間上的移動,也預言了角色的未來發展。
▲又是一個背對背的場景,導演在這部片中用影像說故事的意圖非常明顯且強烈。
▲George悲痛的準備開槍。
▲這裡倒是玩弄了一個很有趣的字卡梗。(不過我得說,字體周圍散發的是顯然只有現代
繪圖軟體才能處理的光暈效果,雖然好看但是復古的感覺就沒啦!)
▲那聲巨響原來是Peppy飛車撞到了樹幹。她正衝去阻止George轟掉自己的小腦袋。
▲最後的收尾。不僅解決辦法相當沒誠意,突然出現的角色對白也讓人感到前功盡棄啊!
不得不說,男主角的兩撇小鬍子讓我不斷地想到毛利小五郎。
---------------------------------------
就許多方面來說,評論家的工作很輕鬆,我們冒的風險很小,卻握有無比的權力。人
們必須奉上自己和作品,供我們評論,我們喜歡吹毛求疵,因為讀寫皆饒富趣味,但我們
評論家得面對難堪的事實,就是以價值而言,我們的評論,可能根本比不上我們大肆批評
的平庸事物。
料理鼠王Ratatouille(PIXAR.2007)
---------------------------------------
--
更 影
WELCOME
http://mival.pixnet.net/blog/category/1449787
Mival Fantasia
多 評
--
網誌圖文好讀版:
http://mival.pixnet.net/blog/post/36843906-the-artist-movie-review
2012暑假.奧斯卡補完系列之二
作為一部橫掃2012奧斯卡各大劇情獎的新時代默片,《大藝術家》使用了相當多懷古
的技巧去刷舊影片的質感。不只是畫面上的黑白呈現和1.33:1的超古老長寬比例,還包括
了敘事上的傳統三幕劇結構(主題介紹、遭遇挫折、解決困難),劇情設定在二零、三零
年代,以及最讓人能感受到復古氣息的,它是部默片。
不像現在的3D立體電影與2D平面電影只是視覺上的革新,有聲電影的出現讓整個電影
工業都起了巨大的變化。演員不必再靠著誇張的肢體動作來傳達劇本意念,可以靠著台詞
來表達角色的意思。演員當然是首當其衝最受考驗的,許多在默片時代表現傑出的演員,
因為不適應需要念台詞的口條以及新型態的表演模式等等,而逐漸消失在電影舞台上。但
反過來說,現在的演員(以及觀眾)因為太習慣了能用台詞來推進敘事,所以能在這樣的
一個時代背景下產出一部容易理解的默片,演員們的演技實在功不可沒。
但是拉回故事情節,《大藝術家》的劇本實在沒有辦法跟上時代的演變。無法滿足我
們這些早就被現代各式各樣不同種類的電影養刁胃口的觀眾,我實在沒有辦法認同今年的
奧斯卡最佳劇情片是頒給《大藝術家》,許多故事設定都非常的落於窠臼,是復古復過了
頭嗎?《大藝術家》到底是復古,還是八股?
白人、男性、壯年。
《大藝術家》的主角是在默片時代非常受到觀眾喜愛的George Valentin。所謂三幕
劇的第一幕,主題介紹的這個部分,George仗著自己的名氣而風流倜儻。即使他有個老婆
Doris也不在乎在外頭與其他的女人眉來眼去。
Peppy Miller就是那位被他煞到的女人,她想盡辦法進了好萊塢之後,還是必須仰賴
George的提拔(包括在她臉上點的那顆使她成名的痣),才能紅遍好萊塢。即使到電影的
中後段,George開始過氣了,George還是堅持不願意接受Peppy的幫忙,甚至在得知當初
破產時買下他的拍賣品的人就是Peppy之後還大發雷霆。不論他抗拒的對象是接受一個女
人抑或是一個後輩的幫忙,都在在體現了沙文主義者的「尊嚴」不願被踐踏。
白人、男性、壯年。完美的古典好萊塢標準中的敘事主體。事實上這整部電影都跟著
這樣的思維在邁進,或許直到現在,現代主流好萊塢電影裡的敘事主體也是如此(想想變
形金剛),但在《大藝術家》這部可以說是樸實無華(以劇本而不是特效作為主要賣點)
的電影中,這個缺點就被明顯的放大出來了。
這個現象倒是剛好與奧斯卡的評審委員,美國影藝學院由94%的白人、77%的男性組成
有關聯。
通篇充滿的白人男性沙文主義,到影片的結尾倒是有些平反,但這轉變非常地不通順
。George原本就是因為無法接受一名女人(或後生晚輩)的協助而萌生了飲彈自盡的念頭
,但是在Peppy衝進房間裡跟他親一親抱一抱之後,再度提出要幫助他的「請求」,一瞬
間就如此輕易的徹底轉化了如此強烈的執念,哪有人解決事情的方法,是把當初引爆這件
事端的炸彈原封不動的再丟一次過去給當事人的?最奇怪的是,這個當事人第一次被這個
炸彈炸得七零八落,第二次就感激涕零的收下了還當作寶,劇本的編排非常有問題啊。
無聲/有聲
既然是一部「新默片」,《大藝術家》用了不少有聲電影的技巧去玩弄劇情。全片出
現所謂的劇情聲音(diegetic sound,也就是劇中角色聽得到的聲音;反過來也有
non-diegetic sound,非劇情聲音,演員聽不到但觀眾聽得到,旁白和配樂就是相當好的
代表例子)只有兩幕。
一幕是George在夢中發現所有的物品都會發出聲音,只有他自己沒有聲音。這裡把他
對於有聲電影崛起的恐懼描寫的非常精采。其實George內心深處也知道自己的無聲是沒有
辦法在新時代的潮流中扳回一城的,有聲電影不斷的去挑戰自己的權威,他的潛意識也相
當得清楚明瞭,但是一個高位者終究沒有辦法放下往日的榮光,自己也設下了不願意隨著
時代前進的枷鎖。羽毛的梗雖然是一出現就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但倒是相當巧妙地
去描寫了George的此時此刻的抉擇是多麼的重要,可以讓他往後的歷史定位究竟是輕如鴻
毛,還是重如泰山。
另外一幕則出現在影片的最後,George和Peppy跳完讓George重啟生涯高峰的踢踏舞
,他們倆的喘息聲突然間清晰可聞,角色們也開始正常的說起了對白。這段就很奇怪了,
明明就是一部徹頭徹尾(包括畫面描述、敘事技巧和劇本設計)通通模仿默片的一部電影
,最後卻讓角色開始有了聲音,而且這些對白也不若第一段劇情聲音出現那般有種翻轉新
意的感覺。只讓我覺得用心經營了一個半小時的影片就在這最後功虧一簣了,相當可惜。
向上?向下?
默片不倚靠對白去推進敘事,而是回歸到電影這個媒介的本質,影像。用畫面去說故
事,在一部只能依賴少量的字卡去描述劇情的影片中尤其重要。《大藝術家》講的是一位
默片明星在好萊塢沉浮的故事,在這上上下下的過程中,導演也巧妙地運用了樓梯這個道
具去暗示了故事的發展。
George在和片廠的老闆大吵一架之後決定分道揚鑣,卻在樓梯間巧遇了已是有聲電影
明星的Peppy。他們在樓梯上的談話結束之後,George向下走,Peppy向上走,強烈的暗示
了往後的故事發展。事實上,這個太過強烈的畫面暗示讓我開始注意之後所有有關樓梯的
片段。也發現導演很刻意的安排只要是George在樓梯上的場景,就一定都是往下走的。
在Georgy第一次試圖自焚被救起之後,Peppy拿著硬凹來的劇本要給George演。正當
大家都以為George終於要翻身的時候,他在這個時候卻從二樓往下走到了一樓,發現了儲
藏室中堆滿的法拍品,而遭遇了一次更大的打擊,甚至決定舉槍自盡。一再出現的樓梯暗
示,導演這番的處理非常的有趣。
結語
現在的觀眾都相當倚靠字幕去瞭解外語片的故事發展,可能難以想像在電影剛發展時
其實是非常全球性的。沒有對白,一切都讓影像去告訴觀眾劇情的發展。《大藝術家》出
現在這個不論是觀眾或是電影製作者開始過度依賴台詞的時代,確有帶來了一番反思。
但是以一部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等劇情類獎項的最大贏家
,《大藝術家》卻沒有展現這種影片該有的企圖心。完全的仿古,只在一些很小的地方變
化新意,完全沒辦法說服我對這部影片的獎項感到實至名歸。
或許,George最後對於Peppy協助的讓步,就足以讓美國影藝學院的評審們感到沙文
主義的破滅,而覺得這個故事相當政治正確了吧?
---
完整圖文:http://goo.gl/RJqd8
▲Peppy Miller。事實上我覺得三零年代的洛杉磯,這種打扮的女生超好看的!安潔莉娜
裘莉在《陌生的孩子》裡也是這樣的裝扮,大口紅配上壓住耳朵的帽子真是超美!
▲George發現自己發不出聲音的夢魘。
▲George究竟是一蹶不振而輕如鴻毛?還是能東山在起重如泰山呢?下一個畫面他痛苦地
摀住了耳朵,再度證明了他不斷地抗拒一再到來的機會。
▲向上走或向下走?不僅是空間上的移動,也預言了角色的未來發展。
▲又是一個背對背的場景,導演在這部片中用影像說故事的意圖非常明顯且強烈。
▲George悲痛的準備開槍。
▲這裡倒是玩弄了一個很有趣的字卡梗。(不過我得說,字體周圍散發的是顯然只有現代
繪圖軟體才能處理的光暈效果,雖然好看但是復古的感覺就沒啦!)
▲那聲巨響原來是Peppy飛車撞到了樹幹。她正衝去阻止George轟掉自己的小腦袋。
▲最後的收尾。不僅解決辦法相當沒誠意,突然出現的角色對白也讓人感到前功盡棄啊!
不得不說,男主角的兩撇小鬍子讓我不斷地想到毛利小五郎。
---------------------------------------
就許多方面來說,評論家的工作很輕鬆,我們冒的風險很小,卻握有無比的權力。人
們必須奉上自己和作品,供我們評論,我們喜歡吹毛求疵,因為讀寫皆饒富趣味,但我們
評論家得面對難堪的事實,就是以價值而言,我們的評論,可能根本比不上我們大肆批評
的平庸事物。
料理鼠王Ratatouille(PIXAR.2007)
---------------------------------------
--
更 影
WELCOME
http://mival.pixnet.net/blog/category/1449787
Mival Fantasia
多 評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Mary
at 2012-07-07T12:10
at 2012-07-07T12:10
By Kristin
at 2012-07-08T23:45
at 2012-07-08T23:45
By Jessica
at 2012-07-12T18:14
at 2012-07-12T18:14
By Cara
at 2012-07-14T12:07
at 2012-07-14T12:07
By Hazel
at 2012-07-16T17:57
at 2012-07-16T17:57
By Dora
at 2012-07-18T03:34
at 2012-07-18T03:34
By Yedda
at 2012-07-21T14:16
at 2012-07-21T14:16
By Annie
at 2012-07-23T21:27
at 2012-07-23T21:27
By Kelly
at 2012-07-28T05:15
at 2012-07-28T05:15
By Edward Lewis
at 2012-07-28T08:43
at 2012-07-28T08:43
By Sierra Rose
at 2012-07-28T11:18
at 2012-07-28T11:18
By Kama
at 2012-07-30T04:58
at 2012-07-30T04:58
By Jake
at 2012-07-30T10:51
at 2012-07-30T10:51
By Sierra Rose
at 2012-08-01T09:37
at 2012-08-01T09:37
By Zanna
at 2012-08-06T02:22
at 2012-08-06T02:22
By Michael
at 2012-08-07T10:02
at 2012-08-07T10:02
By Charlie
at 2012-08-08T11:53
at 2012-08-08T11:53
By Joe
at 2012-08-08T21:11
at 2012-08-08T21:11
By Heather
at 2012-08-12T05:32
at 2012-08-12T05:32
By Tom
at 2012-08-15T19:26
at 2012-08-15T19:26
By Ida
at 2012-08-19T13:29
at 2012-08-19T13:29
By Adele
at 2012-08-23T23:51
at 2012-08-23T23:51
By Joseph
at 2012-08-26T01:48
at 2012-08-26T01:48
By Regina
at 2012-08-27T01:17
at 2012-08-27T01:17
By Anthony
at 2012-08-30T07:17
at 2012-08-30T07:17
By Quanna
at 2012-09-01T12:53
at 2012-09-01T12:53
By David
at 2012-09-03T14:05
at 2012-09-03T14:05
By Kyle
at 2012-09-07T13:31
at 2012-09-07T13:31
By Delia
at 2012-09-12T03:19
at 2012-09-12T03:19
By Delia
at 2012-09-15T03:53
at 2012-09-15T03:53
By Connor
at 2012-09-18T07:39
at 2012-09-18T07:39
By Daniel
at 2012-09-21T05:39
at 2012-09-21T05:39
By Elizabeth
at 2012-09-21T15:01
at 2012-09-21T15:01
By Christine
at 2012-09-22T10:57
at 2012-09-22T10:57
By Tristan Cohan
at 2012-09-24T07:35
at 2012-09-24T07:35
By Susan
at 2012-09-28T07:31
at 2012-09-28T07:31
By Agnes
at 2012-10-01T00:03
at 2012-10-01T00:03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2-10-04T21:45
at 2012-10-04T21:45
By Edward Lewis
at 2012-10-07T20:09
at 2012-10-07T20:09
By Madame
at 2012-10-08T03:17
at 2012-10-08T03:17
By Mason
at 2012-10-11T16:11
at 2012-10-11T16:11
By Elizabeth
at 2012-10-15T21:52
at 2012-10-15T21:52
By John
at 2012-10-18T07:18
at 2012-10-18T07:18
By Zora
at 2012-10-18T09:49
at 2012-10-18T09:49
By Madame
at 2012-10-21T11:36
at 2012-10-21T11:36
By Ina
at 2012-10-26T01:36
at 2012-10-26T01:36
By Wallis
at 2012-10-28T17:51
at 2012-10-28T17:51
By Aaliyah
at 2012-10-29T04:50
at 2012-10-29T04:50
By Regina
at 2012-10-31T07:49
at 2012-10-31T07:49
By Brianna
at 2012-11-03T09:18
at 2012-11-03T09:18
By Vanessa
at 2012-11-04T06:27
at 2012-11-04T06:27
By Frederica
at 2012-11-08T02:33
at 2012-11-08T02:33
By Elma
at 2012-11-13T00:51
at 2012-11-13T00:51
By Joe
at 2012-11-17T16:59
at 2012-11-17T16:59
By Quanna
at 2012-11-18T10:09
at 2012-11-18T10:09
By Wallis
at 2012-11-19T15:27
at 2012-11-19T15:27
By Todd Johnson
at 2012-11-23T22:21
at 2012-11-23T22:21
By Lauren
at 2012-11-25T20:34
at 2012-11-25T20:34
By Iris
at 2012-11-28T09:49
at 2012-11-28T09:49
By Caroline
at 2012-12-02T15:25
at 2012-12-02T15:25
By Kyle
at 2012-12-06T00:11
at 2012-12-06T00:11
By Sarah
at 2012-12-08T23:19
at 2012-12-08T23:19
By Andrew
at 2012-12-12T20:54
at 2012-12-12T20:54
By Ophelia
at 2012-12-17T20:54
at 2012-12-17T20:54
By Andrew
at 2012-12-18T21:11
at 2012-12-18T21:11
Related Posts
IMAX和3D等等的介紹
By Charlotte
at 2012-07-04T03:06
at 2012-07-04T03:06
IMAX和3D等等的介紹
By Ophelia
at 2012-07-04T01:44
at 2012-07-04T01:44
關於韓國電影
By Genevieve
at 2012-07-02T23:11
at 2012-07-02T23:11
《蜘蛛人:驚奇再起》by(時光之硯)
By Emily
at 2012-07-02T21:33
at 2012-07-02T21:33
刺激/爽片
By Selena
at 2012-06-30T20:41
at 2012-06-30T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