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一闕迷離氤氳的言情幻影 - 藝術電影

By Sierra Rose
at 2009-12-14T16:17
at 2009-12-14T16:17
Table of Contents
網誌圖文版:
http://blog.roodo.com/hostsonaten/archives/10867515.html
如夢:一闕迷離氤氳的言情幻影
導演:羅卓瑤
演員:吳彥祖、袁泉
出品:台灣、中國、香港、澳洲 / 2009
《如夢》在第四十六屆金馬共入圍九項重要大獎,雖為初賽階段的最大贏家,
但在11/28晚間頒獎典禮全數慘敗,空手而回。而先前在金馬影展試片期間,
更有不少影評人及媒體觀在後卻紛紛表示失望,以「過譽」、「噩夢」、「夢
碎」等詞彙猛烈批評此片。
公允地說,《如夢》的故事情節頗為有趣、:華裔電腦工程師Max獨居紐約,
在豢養多年的貓死去後,開始夢見自己在空無一人的城市街道遊蕩。夢裡的他
筆挺帥氣、中文流利,並邂逅了一名清冷、憂鬱的白衣女子,而她也正為墜樓
死亡的男友悲傷痛苦著……。兩名頓時失去生命依靠的孤獨靈魂,在夢境中相
濡以沫。宛若《花樣年華》中的蘇麗珍與周慕雲,女子要求Max扮演他的男友,
擬仿兩人互動情景,從中雕琢他的一言一行,一邊憶舊感懷、一邊探究男友跳
樓的真相。
但如午夜後的灰姑娘乍醒般,女子突然在夢中匆匆離開Max,留他一人在夢中
苦苦守候。當失魂落魄的Max回到現實後,被派往上海出差,卻意外從當地相
館照片中發現夢中女子真有其人,自此便著魔般往返中美兩地。他在杭州巧遇
一位和夢中女子外貌相仿、個性卻南轅北轍的年輕女工依依,兩人從初始的劍
拔弩張,轉變成情愫曖昧的好友,並一起為了找尋神秘女子艾玲,在海內/外
、真/幻、生/死間展開一段離奇的尋愛之旅。
相較於《不能沒有你》等片犀利的社會觀察、渾厚的現實肌理,《如夢》就像
一株無骨而孱弱的失根蘭花,情節曲折、縹緲氤?,卻始終懸在半空落不著地,
無法扎下深入人心的寫實根柢。劇本中矯飾的文藝腔對白,由吳彥祖鸚鵡學舌
般的國語唸起來欠缺說服力,而袁泉一回兒重鬱、一回兒狂躁的誇張表演,雖
然看得出塑造角色層次的用心,但卻斧鑿明顯、用力過深,兩者不自然的出演
,再加上整體視覺廣告化的耽美傾向,都讓本片充溢著某種表面的虛假感。
吳彥祖扮起宅男很假,說起國語很假,甚至連住的房子、夢裡遊走的城市街道
都像過份精緻的假佈景。然而,這種「假」在全片穿梭虛實間的架構下,卻意
外成立,儘管主要角色背景缺乏可信度(鄉下女工可以拋開家計和陌生男子暢
遊上海數日?)但若將本片當作言情、誌異小說,不苛求片中的寫實成份,或
許反而能如入太虛幻境般,真作假時假亦真。
本片故事其實不算新鮮,「找尋夢中人」的母題(motif)早在明代湯顯祖的
《牡丹亭》裡杜麗娘病中離魂與書生柳夢梅相戀的故事中便有跡可循。而西方
電影名作中,泰瑞吉蘭《巴西》、《未來總動員》的男主角都迷戀著夢中女子
,並在現實中巧遇真身;近年來的美片《The Good Night》、金基德的《夢蝶》
中也都以夢境與現實交錯的情節為主軸。另一方面,本片中「鏡像孿生」的女
性角色設定更是屢見不鮮,從奇情片宗師希區考克的《迷魂記》,到近代《睜
開你的雙眼》、《穆荷蘭大道》等片,都充滿了身分的對照、顛倒、擬仿、置
換。
在本片中,Max在夢裡扮演著神秘女子艾玲的男友,揣摩他的心境,拉近和艾
玲的距離並的與之假戲真作、迸發火花;現實中,依依亦則多次試圖佯裝夢中
的艾玲,博取Max的好感,此種虛實間的身分替換遊戲,不僅同時掩飾/演示
了角色心中潛藏的對情感的渴望,更反映出他們伶仃身世所造就的孤獨與殘缺。
除了個人的心理層次外,若繼續深究片中曖昧的角色扮演,亦可發掘出兩人在
國族、城鄉、階級身分上的疆界跨越:一段段夢境與現實的錯身間,Max在夢
裡學會中文,回到了華人文化的根,並正視過去的創傷;而依依則逐漸讓自己
從不擅妝容的邋遢村姑,成為摩登都會的上班族,剪了個和酷似艾玲的時尚髮
型,並學起英文。或許可以大膽地說,《如夢》不只透過角色們談對愛情的追
尋,還隱隱映射、交織出海外華人的流離四散與中國內地的城鄉變遷軌跡,而
也只有羅卓瑤、方令正這對與移居澳洲多年的香港編導夫婦檔,才能在看似不
食人間煙火的言情電影中,捕捉這層文化意涵。
此外,《如夢》這部多方合資的跨國電影,取景橫跨紐約、台北、上海、杭州
等地,但未刻意強調地方特色,反而著重於全球化資本都會中人工、同質化的
地景:人潮、電車、高聳大樓與冰冷燈光……。多場男女主角共遊的夜戲中,
觀眾幾乎分不出男女主角相會的場景究竟是台北還是上海,佯裝與交換身份的
不只有角色,就連城市符碼都能偷天換日地調包。當許多電影以紀實與批判手
法描寫都會的階級剝削、人際異化,本片卻另以空靈而唯美的筆觸,形繪出全
球資本化空間中的輕盈、浮華、如糖釉般易碎的虛幻感,開闢出迥異於近年華
語電影中人文寫實電影及商業鉅製路線間,一條春風秋月的獨到蹊徑。
《如夢》在文藝中揉雜言情通俗、在幻夢中勾勒文化地景,片末那一場由知名
編舞家張曉雄打造的生死之舞,配上澳洲配樂大師Paul Grabowsky所作的淒美
女聲配樂,攝影流暢地切換、融鏡於的各角度、鏡位間,更了構成夢幻絕倫的
場面調度,比較起《臉》中Laetitia Casta的歌舞毫不遜色,未能以此段問鼎
最佳動作設計,再添一筆遺珠之憾。即便本片略顯貧乏的故事、充滿囈語的獨
白無法討好所有影迷,本片在視聽氣氛上的掌握、言情調性上的獨樹一幟,仍
算有可觀之處。
本文精簡版亦刊於《放映周報》235期金馬獎專題: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H_No=275&period=235
--
http://blog.roodo.com/hostsonaten/archives/10867515.html
如夢:一闕迷離氤氳的言情幻影
導演:羅卓瑤
演員:吳彥祖、袁泉
出品:台灣、中國、香港、澳洲 / 2009
《如夢》在第四十六屆金馬共入圍九項重要大獎,雖為初賽階段的最大贏家,
但在11/28晚間頒獎典禮全數慘敗,空手而回。而先前在金馬影展試片期間,
更有不少影評人及媒體觀在後卻紛紛表示失望,以「過譽」、「噩夢」、「夢
碎」等詞彙猛烈批評此片。
公允地說,《如夢》的故事情節頗為有趣、:華裔電腦工程師Max獨居紐約,
在豢養多年的貓死去後,開始夢見自己在空無一人的城市街道遊蕩。夢裡的他
筆挺帥氣、中文流利,並邂逅了一名清冷、憂鬱的白衣女子,而她也正為墜樓
死亡的男友悲傷痛苦著……。兩名頓時失去生命依靠的孤獨靈魂,在夢境中相
濡以沫。宛若《花樣年華》中的蘇麗珍與周慕雲,女子要求Max扮演他的男友,
擬仿兩人互動情景,從中雕琢他的一言一行,一邊憶舊感懷、一邊探究男友跳
樓的真相。
但如午夜後的灰姑娘乍醒般,女子突然在夢中匆匆離開Max,留他一人在夢中
苦苦守候。當失魂落魄的Max回到現實後,被派往上海出差,卻意外從當地相
館照片中發現夢中女子真有其人,自此便著魔般往返中美兩地。他在杭州巧遇
一位和夢中女子外貌相仿、個性卻南轅北轍的年輕女工依依,兩人從初始的劍
拔弩張,轉變成情愫曖昧的好友,並一起為了找尋神秘女子艾玲,在海內/外
、真/幻、生/死間展開一段離奇的尋愛之旅。
相較於《不能沒有你》等片犀利的社會觀察、渾厚的現實肌理,《如夢》就像
一株無骨而孱弱的失根蘭花,情節曲折、縹緲氤?,卻始終懸在半空落不著地,
無法扎下深入人心的寫實根柢。劇本中矯飾的文藝腔對白,由吳彥祖鸚鵡學舌
般的國語唸起來欠缺說服力,而袁泉一回兒重鬱、一回兒狂躁的誇張表演,雖
然看得出塑造角色層次的用心,但卻斧鑿明顯、用力過深,兩者不自然的出演
,再加上整體視覺廣告化的耽美傾向,都讓本片充溢著某種表面的虛假感。
吳彥祖扮起宅男很假,說起國語很假,甚至連住的房子、夢裡遊走的城市街道
都像過份精緻的假佈景。然而,這種「假」在全片穿梭虛實間的架構下,卻意
外成立,儘管主要角色背景缺乏可信度(鄉下女工可以拋開家計和陌生男子暢
遊上海數日?)但若將本片當作言情、誌異小說,不苛求片中的寫實成份,或
許反而能如入太虛幻境般,真作假時假亦真。
本片故事其實不算新鮮,「找尋夢中人」的母題(motif)早在明代湯顯祖的
《牡丹亭》裡杜麗娘病中離魂與書生柳夢梅相戀的故事中便有跡可循。而西方
電影名作中,泰瑞吉蘭《巴西》、《未來總動員》的男主角都迷戀著夢中女子
,並在現實中巧遇真身;近年來的美片《The Good Night》、金基德的《夢蝶》
中也都以夢境與現實交錯的情節為主軸。另一方面,本片中「鏡像孿生」的女
性角色設定更是屢見不鮮,從奇情片宗師希區考克的《迷魂記》,到近代《睜
開你的雙眼》、《穆荷蘭大道》等片,都充滿了身分的對照、顛倒、擬仿、置
換。
在本片中,Max在夢裡扮演著神秘女子艾玲的男友,揣摩他的心境,拉近和艾
玲的距離並的與之假戲真作、迸發火花;現實中,依依亦則多次試圖佯裝夢中
的艾玲,博取Max的好感,此種虛實間的身分替換遊戲,不僅同時掩飾/演示
了角色心中潛藏的對情感的渴望,更反映出他們伶仃身世所造就的孤獨與殘缺。
除了個人的心理層次外,若繼續深究片中曖昧的角色扮演,亦可發掘出兩人在
國族、城鄉、階級身分上的疆界跨越:一段段夢境與現實的錯身間,Max在夢
裡學會中文,回到了華人文化的根,並正視過去的創傷;而依依則逐漸讓自己
從不擅妝容的邋遢村姑,成為摩登都會的上班族,剪了個和酷似艾玲的時尚髮
型,並學起英文。或許可以大膽地說,《如夢》不只透過角色們談對愛情的追
尋,還隱隱映射、交織出海外華人的流離四散與中國內地的城鄉變遷軌跡,而
也只有羅卓瑤、方令正這對與移居澳洲多年的香港編導夫婦檔,才能在看似不
食人間煙火的言情電影中,捕捉這層文化意涵。
此外,《如夢》這部多方合資的跨國電影,取景橫跨紐約、台北、上海、杭州
等地,但未刻意強調地方特色,反而著重於全球化資本都會中人工、同質化的
地景:人潮、電車、高聳大樓與冰冷燈光……。多場男女主角共遊的夜戲中,
觀眾幾乎分不出男女主角相會的場景究竟是台北還是上海,佯裝與交換身份的
不只有角色,就連城市符碼都能偷天換日地調包。當許多電影以紀實與批判手
法描寫都會的階級剝削、人際異化,本片卻另以空靈而唯美的筆觸,形繪出全
球資本化空間中的輕盈、浮華、如糖釉般易碎的虛幻感,開闢出迥異於近年華
語電影中人文寫實電影及商業鉅製路線間,一條春風秋月的獨到蹊徑。
《如夢》在文藝中揉雜言情通俗、在幻夢中勾勒文化地景,片末那一場由知名
編舞家張曉雄打造的生死之舞,配上澳洲配樂大師Paul Grabowsky所作的淒美
女聲配樂,攝影流暢地切換、融鏡於的各角度、鏡位間,更了構成夢幻絕倫的
場面調度,比較起《臉》中Laetitia Casta的歌舞毫不遜色,未能以此段問鼎
最佳動作設計,再添一筆遺珠之憾。即便本片略顯貧乏的故事、充滿囈語的獨
白無法討好所有影迷,本片在視聽氣氛上的掌握、言情調性上的獨樹一幟,仍
算有可觀之處。
本文精簡版亦刊於《放映周報》235期金馬獎專題: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H_No=275&period=235
--
Tags:
藝術電影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撒旦的情與慾】榮獲2009歐洲電影獎「 …

By Andrew
at 2009-12-14T15:13
at 2009-12-14T15:13
阿莫多瓦新片[破碎的擁抱]優惠券

By Hazel
at 2009-12-14T00:45
at 2009-12-14T00:45
明天的黎明 法國電影的娛樂性 /聞天祥

By Oscar
at 2009-12-13T21:56
at 2009-12-13T21:56
有沒有一鏡到底的電影?

By Mason
at 2009-12-12T20:55
at 2009-12-12T20:55
請問哪裡可以買到「銀簪子」?

By Joseph
at 2009-12-12T15:41
at 2009-12-12T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