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的電影史家——金馬獎特別貢獻獎得主黃仁專訪(上) - 藝術電影

Skylar DavisLinda avatar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0-07-21T20:19

Table of Contents

    孜孜不倦的電影史家——金馬獎特別貢獻獎得主黃仁專訪(上)

文/林文淇、曾炫淳

  1980年代初台灣電影產業面臨20年來最嚴重的考驗,一方面外片進口配額數持續
開放增加,另一方面,以瓊瑤愛情文藝片為主的國片類型影片市場觀眾幾乎盡失。由
陸小芬、陸一蟬主演,主打黑社會暴力劇情結合情色的「社會寫實片」,也只小嚐甜
頭二、三年便銷聲匿跡。台灣新電影逆勢操作,由楊德昌與侯孝賢領軍,在國際影展
大放異彩,1990年代蔡明亮與李安加入,台灣電影成為全球重要的國家電影。然而在
此同時,台灣電影產業持續瓦解。行政院新聞局1988年推出輔導金以政府的力量設法
挽回頹勢,初期試辦成效良好(輔導金重要影片之一是叫好又叫座的《魯冰花》),
1992年加碼,但是杯水車薪,效果終究不彰。 2001年台灣加入WTO,廢除電影法中關
於國片面對外片的保護條文,國內電影製片產業終告崩盤,直至2009年《海角七號》
的奇蹟。

  重溫這段大家耳熟能詳的悲情台灣電影史,我們會發現台灣電影產業與政府的作
為裡,極度忽略重要的教育與研發面向。台灣的大學裡至今仍無一個專門「電影研究
」科系或研究所,有的主要是藝術大學的電影製作訓練為主的科系,而直接相關的中
文系絕大多數將電影研究排除在外。即便是國科會的藝術學門分類中也找不到「電影
研究」這個項目(最接近的子學門是「機械與電子影/音像」)。

  在學術資源貧瘠的電影研究環境下,本身並非隸屬任何學院的黃仁先生,自1968
年至今竟然已經撰寫與編著將近30本電影相關的專書。其中多數皆為重要的台灣電影
(史)著作,包括台語片研究方面的《悲情台語片》(1994)、《優秀台語片評論精
選集》(2006)、《開拓台語片的女性先驅》(2007);台灣電影史方面的《電影與
政治宣傳》(1994)、《台灣影評六十年——台灣影評史話》(2004)、《台灣電影
百年史話》(2004)、《日本電影在台灣》(2008);重要電影人的專書方面的《行
者影跡:李行.電影.五十年》(1999)、《電影阿郎!:白景瑞》(2001)、《白
克導演紀念文集暨遺作選輯》(2003)、《辛奇的傳奇》(2005)等。2008年第45屆
金馬獎頒發『特別貢獻獎』給黃仁先生,表彰這位電影史家對於台灣電影研究的貢獻
,實至名歸。台灣電影如果缺少這些他多年來的努力耕耘,台灣電影研究只怕就是一
片荒漠。

  出生於1924年,今年85歲的他,在今年五月、六兩個月還分別由台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國片電影史話:跨世紀華語電影創意的先行者》,秀威資訊科技出版《中外電
影永遠的巨星》兩本專著。兩本書涵蓋兩岸三地華語電影界與重要的製片、導演、攝
影師等二十七位影人以及七位世界級大師與其作品的評述。黃仁驚人的電影研究能量
,「台灣奇蹟」只怕都不足以形容。台灣何其有幸能有這樣一位國寶級的電影研究者
,從影劇版記者時期至今退而不休,半世紀孜孜不倦為台灣電影作史與評論。

  本期頭條十分榮幸能為讀者刊出月前對黃仁先生的專訪。當時這位治學嚴謹、著
書勤奮的電影史家正忙著為兩本最新專著仔細校稿,特別抽空於國家電影資料館接受
訪問,分享他長年投入電影研究的心得。在此,向黃仁先生再次致謝,也感謝國家電
影資料館現場設備支援與協助。

  以下內容,訪問者以「問:」代表,受訪者黃仁先生以「黃:」代表。

問:您自己的求學背景是什麼?您喜歡寫電影、可以對電影有這麼深入的分析,您依
  賴的是哪些求學歷程時學到的東西?

黃:還是從愛看電影開始累積的經驗。我從還沒有到台灣的時候,已在福州看了很多
  電影。那時候看的都是民國三0年代到四0年代的電影,像是《花木蘭》(1951
  ),很多印象都還很深刻,那個時候就喜歡電影。民國35年來台灣以後,約36年
  進報社編晚報,一般晚報的娛樂性比較重,我們有一版影劇版,全版四開報版還
  不大,全版只寫一個片子。報社同事們也很喜歡電影,於是幾個人看到好電影,
  像是中國片《遙遠的愛》(1947)、美國片《居禮夫人》(Madame Curie, 1943
  )等等,看完以後大家一起討論一起寫。

問:您那時候在報紙寫電影,跟您現在看到台灣近十年報紙寫電影,最大的差別是什
  麼?

黃:當時我們是寫觀後感,站在觀眾的立場書寫評論,沒有現在那麼多電影語言及運
  鏡的分析。偏向觀感性的文字,因此比較親近觀眾,對讀者及觀眾具有一定的影
  響力。也是因為當時的影評影響力很大,我們常跟電影公司吵架,報館跟電影公
  司僵持不下。但那個時候其它商業廣告不多,因此報館很重視片商在報紙刊登廣
  告的營收。因為僵持與對立,電影公司就決定不在我們的報紙刊登廣告,作為施
  壓的方式。一開始報社及編輯都會感到壓力,我們常會請電影公司吃飯,大家多
  溝通意見。爾後,慢慢報紙地位較為穩固,就不甩電影公司的想法,我們怎麼寫
  都沒關係了!

問:您在資料蒐集上面您大概都會做哪些事情?譬如說要準備寫一本書…。

黃:因為當時任職的聯合報影劇版有點帶頭作用,影響力不小,很多電影公司都會主
  動提供報導資料,譬如當年嘉禾影業的周文懷到中國宣傳,就會忙著寫信給我,
  因此拿到很多電影情報。那個時候我在報館比別人方便,有很多資料是人家寄來
  的,我有別人所沒有的。包括侯孝賢拍那些片子,每個電影特刊我都有,尤其是
  影展特刊特別漂亮。現在有一部份資料也捐出去了,香港以前的特刊,連現在香
  港都沒有典藏,於是有一部分我捐還香港電影資料館。我跟一般人比,我蒐集資
  料稍微有點方便,就是我在電影界比較熟絡,而且有些東西都是主動先寄來。

問:回顧現在截至目前畢生的著作,您已經出版二十餘本電影研究的專書了,過程中
  有無印象特別深刻的甘苦談?

黃:《日本電影在台灣》很暢銷,賣得最好,在中國內地及日本等國都頗受歡迎。資
  料比較完整,台灣上映過的相關影片都有。從日本時代到現在,台灣演過的日本
  片都有。日本片對台灣電影影響很大,最早台灣電影被日本人搞起來的。

問:但是那段時期的研究非常少,幾乎沒有人做。所以您的《日本電影在台灣》真是
  很難得的貢獻。

黃:當然每一本都花很多心血,出版書跟拍電影一樣,完成後卻都是有點遺憾啦(尤
  其發現小錯誤)。《電影阿郎!:白景瑞》算還不錯,那本書編入很多電影研究
  者的評述,包括美國張英進教授和北京、香港的電影學者,可惜沒有再版。該書
  完整且客觀地為導演白景瑞作傳,書中銘記他對台灣電影的貢獻及他開始從義大
  利帶回寫實主義的影響。那時候導演李行跟他正好一起合作,《養鴨人家》(1965
  )都是他在幕後策畫。《寂寞的十七歲》(1967)是白景瑞第一部導演作品,他
  新的導演、新的方法就在本片裡頭有顯著的表現了。

問:您在寫這本書的時候,距離白景瑞導演電影上映已經好幾年了,您對片中的印象
  都很深刻嗎?還是您有做筆記的習慣?

黃:都還很深刻。因為當時我還在報社工作線上,我每天都看電影。且跟白景瑞是好
  朋友,看電影之外,他還會私下跟我講一點拍電影的心得,所以他的電影我很了
  解。當然也會有做筆記的習慣,但不是固定記,有些記起來。當時我是報社主編
  ,很常都自己主筆、自己採訪、自己寫影評。當時機會很好,正好是台灣電影蓬
  勃發展,看電影的機會很多。我也比別人稍微幸運一點,一開始就在編影劇版,
  雖然擔任聯合報影劇版編輯差不多十年,就換老闆了,但新的編輯還是找我回去
  ,請我寫影評,所以還是沒有脫離。直到七十幾歲退休前都沒有停過,正確說到
  現在八十歲都沒有停過、沒有脫離影劇圈。

  當時看完印象就很深的是《再見阿郎》(1970),這部片現在看來還是很好,主
  要是台灣社會的象徵性、代表性意義上,片中所刻劃的台灣人物。這個人物在過
  程,代表台灣社會的進步,人物要淘汰,他沒有謀生的本事,就自我犧牲掉了。
  台灣很多類似的電影,譬如萬仁導演的《油麻菜籽》,在這層意義上跟《再見阿
  郎》很像。

問:您後來除了白景瑞導演的書之外,還有其他導演的專書,包括像白克、辛奇。可
  不可以請您談一下撰寫導演專書的時候,您會考慮哪些層面?

黃:我每一本書的性質有點不一樣。《白克導演紀念文集暨遺作選輯》宗旨在紀念台
  灣電影的開拓者導演白克的,所以書中蒐集許多他的資料、他的遺作及對他的評
  價,最主要是紀念性的為主。因白克受白色恐怖政治壓迫被槍斃後,死了幾十年
  了,一般人已不太認識。好在他在藝校教過書,他當年的學生也幫我撰寫。寫李
  行導演的部份是《行者影跡:李行.電影.五十年》,那本書寫得比較完整。除
  了自己寫之外,我們蒐集了人家對他批評的文章,有些寫得好的,我們都收錄了
  一部份。當時我是採行這樣的方式,因此那本書還算完整,但是現在發現還是有
  點遺憾《汪洋中的一條船》沒有寫到。

  撰述時總希望能兼顧到學術性及一般的娛樂性,讓研究者或想研究的人有東西可
  看,我們要提供一定程度深度、廣度的內容,和跟一般的書或一般的特刊不一樣
  ,所以我們就盡量找有些專業性的東西。像《胡金銓的世界》寫得還可以,書中
  評論胡金銓的文章都是相當專業的,電影語言鏡頭分析得很仔細。主要是那本書
  有胡金銓的手稿,所以還算不錯,比較完整一點,可以看到胡金銓多方面的成就。

問:您自己是從台灣光復前一路寫下來,您對台灣電影圈的接觸很多都是第一手資料
  。會不會讓您有點壓力?因為您是最能夠寫的,寫別人沒辦法寫的…。

黃:這也是所謂的使命感嘛!這個過世的演員差不多每年都要幫他們寫,我不寫的話
  ,其他人不會寫!過去就和影人相熟,所以要幫他們寫點東西、留點東西下來。
  每年《電影年鑑》只要有人過世,就需要人幫忙寫紀念專文,有時候他們沒有叫
  我寫,我自己會主動寫,就是有某種使命感。出書也是同樣的,是主動的想將電
  影人朋友的東西留下來。資料、資源要自己去找,當時沒有經費,我們也不管,
  就自己去做。白景瑞專書是李行拿錢出來,當時不考慮有什麼酬勞,就是有一種
  主動的要把他們東西留下來。

  尤其是《胡金銓的世界》第一篇,我們講台灣對不起胡金銓,我們是對他有點抱
  屈,有點抱不平。聯邦電影公司對胡金銓花那麼多錢很埋怨,但是他們不瞭解為
  什麼要讓胡金銓創作留下來,聯邦自己花了那麼多錢都沒有用,還一個個把聯邦
  片權賣掉了。他們就是沒有觀念要把東西留下來,他們《玉卿嫂》(1984)有四
  個股東,本來拍到一半不拍了,不管我們賺不賺、賠不賠,拍完了,留下一部東
  西來就是好的嘛,所以他們沒有這個觀念。拍了十部二十部爛片,有什麼用呢?
  起碼要能夠留下一兩部來,必須要有它的永恆性,有它的價值。沒有價值有什麼
  用嘛?賺錢花掉就沒有了嘛。胡金銓開始他們那麼辛苦,招考演員訓練,到後來
  拍《俠女》(1972)有點拖延不是故意的,是遇到創作瓶頸,他要想要怎麼突破
  ,所以《俠女》的前後看起來有點不一樣。要有這個場、有這個東西,所以拖了
  三年多四年多創新。但是在一般商人看起來,老子有錢就跟你「玩」,這個觀念
  就不一樣。對創作而言,他不是玩啊!是構思啊!在想辦法。

  (下文續)

─資料來源───────────────────────────────────

 放映週報:孜孜不倦的電影史家——金馬獎特別貢獻獎得主黃仁專訪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period=263

--

All Comments

全度妍為「下女」脫光光 隱私不能說

Xanthe avatar
By Xanthe
at 2010-07-21T09:34
原來標題:全度妍為「下女」脫光光 隱私不能說 新聞來源: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3/5737373.shtml (葛大維)坎城影后全度妍被新片「下女」的台灣發行商力邀來台會粉絲,但這位超 級低調的韓國天后,力求如果成行,務必要保護自己和老公、女兒的隱私 ...

導演王小棣青春鉅作《酷馬》賺人熱淚好評不斷

Connor avatar
By Connor
at 2010-07-20T07:54
新聞來源: http://news.cts.com.tw//nownews/entertain/201007/201007200521171.html (盧怡秀)王小棣2010執導的青春鉅作《酷馬》,昨19日舉行廠商暨媒體試片會,不 僅導演親自到場觀看,兩位年輕新人也隨行一起欣賞自己的作品。小棣導演在開映 ...

奧斯卡影帝加持《叛獄風雲》受邀富川電影節開幕片

Daniel avatar
By Daniel
at 2010-07-20T07:48
新聞來源: http://news.cts.com.tw//nownews/entertain/201007/201007190521088.html 美國知名影集《越獄風雲》製作人保羅舒林大螢幕作品《叛獄風雲》,將有兩大奧斯 卡影帝,安卓亞布洛迪和佛瑞斯惠特克加持演出。背景以美國的「史丹佛監獄實驗」 為 ...

羅馬亞洲影展最佳男主角蔡振南

Victoria avatar
By Victoria
at 2010-07-19T22:42
原來標題:羅馬亞洲影展最佳男主角蔡振南 新聞來源: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07190257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id=5andamp;id2=1 ...

金凱特蘿扮秘書《獵殺幽靈寫手》與前007搞曖昧

Yedda avatar
By Yedda
at 2010-07-19T20:14
原來標題:金凱特蘿扮秘書《獵殺幽靈寫手》與前007搞曖昧 新聞來源: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388891 http://news.cts.com.tw//nownews/entertain/201007/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