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的電影史家——金馬獎特別貢獻獎得主黃仁專訪(下) - 台灣

By Adele
at 2010-07-21T18:59
at 2010-07-21T18:59
Table of Contents
孜孜不倦的電影史家——金馬獎特別貢獻獎得主黃仁專訪(下)
文/林文淇、曾炫淳
(接上文)
問:還好有您替他出書,不然這些導演他們真的會很寂寞,因為他們做的很多事情到
後來就沒有人知道了,年輕導演可能也不知道很多很好的資深導演這麼用功?
黃:我們起碼把胡金銓的東西留下來,而且把他真正的努力,真正的價值所在記錄下
來。他不是什麼天才,他自己也是外行變成內行,念書念很多、很用功,靠他書
本上的自修。他的房間裡面,廁所裡面,都是一大堆書。胡金銓沒有進電影學校
,他沒有拜師傅,可是他的《俠女》能夠拍出那些東西來,《龍門客棧》(1967
)能有所開創,就是他有他的頭腦有他的東西。他考據很用功,他編導這個古人
的故事,把時代背景結構得很好,不只是武俠,還有間諜元素,很多東西都吸收
放入片中。胡金銓《龍門客棧》能夠那樣子也是對觀眾有研究的,他《大醉俠》
(1966)完全跟以前完全不同的,構思不錯,另一方面娛樂性很高,觀眾看了開
心。且結構很好。在一個客棧裡面,各路人馬的故事。
問:在台灣電影史裡面,還有哪幾個導演其實您還會想要替他們寫書的?
黃:我寫的《永遠的李翰祥》那本,我覺得還不夠,將來如果有機會,希望重新再多
寫一些,重新在影壇上定位真正的兩岸三地先行者李翰祥,他帶動和影響了兩岸
三地的電影。大陸現在很多第五代導演的古裝片都受到李翰祥的影響,所以他真
正是兩岸三地的先行者。而且他真正繼承中國電影的傳統,他曾經去費穆、朱士
蓮的片場跟片,接觸中國電影的藝術傳統。38、39年間到香港的時候,李翰祥在
影華公司做演員、佈景師,但主要是看電影、看試片、學拍片、…,看李翰祥的
《三十年細說從頭》書中裡面有提到。台灣學術界雖然重視他,但是對他的從影
過程比較不了解。
問:台灣電影研究者都非常感激您參與編輯《台灣電影史話》,總共兩大本。我覺得
那是台灣電影史很浩大的工程,您可否稍微談一下那本書?
黃:就是有一個心願,希望寫一個完整的台灣電影史。因為過去他們寫的電影史二十
年、三十年,都是一部份,不完整。那本書原來是做上中下三冊的,但是成本太
高了,沒有人願意投資出版。這本書拿到政府的補助,但補助的也不夠,補助十
萬二十萬,不夠阿,最少也要七八十萬。於是三本改成兩本,刪掉一點東西,每
一個部分,我們仍力求完整,也包括了日治時代的台灣電影發展。日本時代有新
的發現,一般人講台灣首次播映電影是從1909年開始算起,但我從報紙《日日新
報》發現,還要再早好幾年。
問:北藝大電影所李道明教授有提到這部份。
黃:我們比他更早,李道明也承認這個新發現。我們從日本時代一部一部到台灣光復
,每一個階段我們都希望寫得詳細一點,所以蒐集很多資料,寫了上中下三本,
寫不完、寫得太長。
問:那刪掉的部分現在怎麼辦?先放著?
黃:看以後有無機會在別的專書出版,像《日本電影在台灣》一樣,有機會就安插這
些資料面世。《日本電影在台灣》過去台灣也沒有相關研究,我們從日本電影第
一部在台灣,一直到六十年代金馬獎都有寫到,考證很詳細。我們還到台南現在
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蒐集資料,調查一些日治時期的紀錄片、新聞片等等。
研究中心買回片子並且整理資料,就是日本電影在台灣那個時候新聞片、教育片
,在研究中心那蒐集到很多片目的資料。
問:您準備中的新書是關於哪個方面的?
黃:書名是《中外電影永遠的巨星》,下個月就可以出來,由秀威出版。中外是外國
明星,因為當時也寫了很多外國片都留著沒有機會出版,所以整理在一起彙編,
像是柏格曼、維斯康堤,當時很有名、有成就的演員、製片、導演等。像電影明
星白楊,白楊是了不起的人物。秀威資訊科技公司這家公司不錯,是用數位化,
印刷用數位化。第一版就兩百本三百本,它不要一千,不要囤書。這樣不會虧本
,現在出版社很多虧本,書太多了嘛。《日本電影在台灣》也是秀威出的。誠品
架上賣完了,他就補兩本。沒有書庫、不用囤書。數位化很快,很快就出來。
問:很多人到六十五歲覺得已經可以退休了不用再忙了,您到現在都還是孜孜不倦,
背後的動力是什麼?
黃:我有點工作狂啦!(笑)每天有很多事要做,要不停的工作,不會覺得累,反而
在工作中得到趣味、得到休閒。這也算是長年的習慣了,我在報館有一段時期兼
了差不多五個報的影劇版,《世界日報》、《民眾日報》、《台灣日報》、…。
有時候真的軋不過來,我就把《民眾晚報》用剩的稿和還沒有用過的資料寫在別
的報刊。《台灣日報》我是請辭好久以後,大約還是做了半年多,同時做好幾個
地方。聯合報早上回家休息一下就上班,上班做《世界日報》的。《世界日報》
剛創辦時(1976年創刊),沒有什麼資料,能夠用的少。《民生報》都還沒創刊
(1978年創刊),所以要參考香港報,由香港報社寄來報館提供的。
《世界日報》編輯兼採訪,裡面的材料都是自己去找的。以後才有專門的記者,
派一個記者,我們就跟這個記者做專題的東西跟著跑,所以工作很辛苦。以後《
世界日報》的編輯就方便了。《民生報》創刊了,《民生報》很多東西可參用、
方便很多,最初的時候很辛苦。
問:如果有一些學生或學者有意願投入做跟您類似的台灣電影研究,現在您覺得最需
要做的主題有哪幾個?是非常迫切需要做的?
黃:影視方面、史料方面比較沒有問題。因為我經歷過當代電影史的發展,台灣電影
的發展我等於是參與、經歷過。在電影史比較熟悉,我常發現電影資料館很多出
版書的錯誤,李道明、黃建業當時很認真整理的書〈台灣紀錄片與新聞片片目〉
,出了四本,他們很高興拿給我看。我看了馬上評論:「你這個抓了尾巴沒有頭
。」行政院新聞局、台製廠推動、領導紀錄片工作人員沒有寫,只訪問底下實際
工作者。
史料部分我會提供很多資料。一般人對五、六0年代很陌生,我會建議有興趣的
研究者,還是要一步一步從歷史的發展觀察,跟隨史料的軌跡。香港現在已做得
很好,香港電影資料館現在整理到七0年代,四0年代、五0年代已經做好了,
每一個年代都出一本很厚,裡面有電影本事,什麼資料都有。整理到七0年代發
現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七0年代香港電影公司老闆都跑來台灣拍電影!好奇怪,
為什麼我們那麼多公司老闆都來台灣拍電影。我才幫忙寫文章,研究七0年代香
港公司來台灣拍片的分析,我從台灣拉攏香港明星政治作用講起,有經濟的、政
治的各種原因。因為香港電影資料館不知道,更早他們沒有接觸嘛。七0年代不
只一種因素,很多因素,包括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幾十年的政策失敗,但在香港算
成功的。這樣的政治因素,讓香港左派有一度無法拍片。香港的自由總會就把香
港左派的人拉一部份人來台灣。有個左派導演叫胡心靈,他也被拉過來,還有一
兩個人已經到這邊來了,又被左派拉回去。很有趣!
問:您怎麼看這十年的台灣電影?您看到什麼?
黃:第二波是新電影,現在是第三波,最近有些還不錯。電影有個最大的特點是,江
山代有人才出,永遠有人才的;長江後浪推前浪,一定有人出來的。不用擔心,
過個十年二十年他們(江郎才俊)就會出現。李行那個時代他是了不起,過來又
有一個人比他更好,像侯孝賢就是不錯,但是後面又有人出來了。可是有個原則
,必須擁有個人特長。侯孝賢能脫離李行,就是他有他的特長,他東西跟前人玩
得不一樣。像後來蔡明亮,蔡明亮如果走侯孝賢路線,他就出不來啦。蔡明亮不
管怎麼樣他是脫離了侯孝賢的風格,很多人跟侯孝賢走,他就不一樣。年初的《
艋舺》(2010)也不一樣!
問:這幾年您看到覺得比較喜歡的電影是哪幾部?
黃:有些電影沒看,看得不全。《艋舺》還可以,《艋舺》就是看他技術啦,舊的傳
統範疇不過有新的主題,《艋舺》也是這種黑社會爭鬥,有他的理由、有他的生
存價值,所以影像上有暴力、去打架沒關係。
問:所以第三波您還滿樂觀的?台灣電影崛起沒問題?
黃:沒問題的。現在是與中國大陸的競爭,但電影靠智慧,不是靠錢。台灣人智慧不
會比別人差,所以絕對可以跟大陸競爭。大陸市場大、人才多、競爭激烈,不過
沒有關係,我們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不同創意和創造力,所以我們當然可以繼續
在威尼斯各個影展拿大獎,這很重要,因此不必過於悲觀。
問:您會給現在比較年輕的拍電影的,不管是導演也好製片也好,您會給他們的建議
是什麼?
黃:電影的發展有多方面的,不要往打破故事性,故事性都捨棄也不是很好的辦法,
還是要有故事。怎麼會說故事,說故事說得很動人,還是比較大眾化一點,還是
可以走你的特別的路線,不同的路線也可以啦,讓二者可以兼顧。還有往傳統也
不是很好嘛,看題材。有些題材可以打破故事,有些可以長鏡頭到底,不一定要
走一定的方式。我們看李翰祥的成功,他把別人家東西,像《梁山伯祝英台》別
人拍過的題材,到他手上卻能展現不一樣的風貌。香港的徐克也是這樣子,人家
拍過的東西他拿過去,就變成他的啦!這樣也很好,有他的創造。李翰祥每一個
不同的類型他都能夠創造一種新花樣,像風月片、雜片哪,他串連起來串得很好
,就是看有沒有動腦筋。台灣現在這樣拍,像蔡明亮,很多人罵他,但是他不錯
,能走出一條路來。每一個人去走一條路,怎麼樣從舊有的元素中翻新,「舊」
要注意到,舊的技巧還是要吸收,才能成為資料、成為本錢、作為基礎,在舊中
唱出新意來就成功了。李安也一直講,很多六0年代的電影是他的養分,他有六
0年的養分才發展出來九0年的東西,所以舊的還是要注意。
問:對於台灣電影研究者呢?您有沒有什麼建議?
黃:要多去看電影,在外國學電影也是這樣,起碼看五百部電影以上。電影裡面才有
養分,才有營養,最少看五百部中外電影。傳統的東西也不能完全否定,不要都
看外國也不要都看中國,多方吸收。電影該學的都在電影院,電影院就是電影學
校!
(本文完)
─資料來源───────────────────────────────────
放映週報:孜孜不倦的電影史家——金馬獎特別貢獻獎得主黃仁專訪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period=263
--
文/林文淇、曾炫淳
(接上文)
問:還好有您替他出書,不然這些導演他們真的會很寂寞,因為他們做的很多事情到
後來就沒有人知道了,年輕導演可能也不知道很多很好的資深導演這麼用功?
黃:我們起碼把胡金銓的東西留下來,而且把他真正的努力,真正的價值所在記錄下
來。他不是什麼天才,他自己也是外行變成內行,念書念很多、很用功,靠他書
本上的自修。他的房間裡面,廁所裡面,都是一大堆書。胡金銓沒有進電影學校
,他沒有拜師傅,可是他的《俠女》能夠拍出那些東西來,《龍門客棧》(1967
)能有所開創,就是他有他的頭腦有他的東西。他考據很用功,他編導這個古人
的故事,把時代背景結構得很好,不只是武俠,還有間諜元素,很多東西都吸收
放入片中。胡金銓《龍門客棧》能夠那樣子也是對觀眾有研究的,他《大醉俠》
(1966)完全跟以前完全不同的,構思不錯,另一方面娛樂性很高,觀眾看了開
心。且結構很好。在一個客棧裡面,各路人馬的故事。
問:在台灣電影史裡面,還有哪幾個導演其實您還會想要替他們寫書的?
黃:我寫的《永遠的李翰祥》那本,我覺得還不夠,將來如果有機會,希望重新再多
寫一些,重新在影壇上定位真正的兩岸三地先行者李翰祥,他帶動和影響了兩岸
三地的電影。大陸現在很多第五代導演的古裝片都受到李翰祥的影響,所以他真
正是兩岸三地的先行者。而且他真正繼承中國電影的傳統,他曾經去費穆、朱士
蓮的片場跟片,接觸中國電影的藝術傳統。38、39年間到香港的時候,李翰祥在
影華公司做演員、佈景師,但主要是看電影、看試片、學拍片、…,看李翰祥的
《三十年細說從頭》書中裡面有提到。台灣學術界雖然重視他,但是對他的從影
過程比較不了解。
問:台灣電影研究者都非常感激您參與編輯《台灣電影史話》,總共兩大本。我覺得
那是台灣電影史很浩大的工程,您可否稍微談一下那本書?
黃:就是有一個心願,希望寫一個完整的台灣電影史。因為過去他們寫的電影史二十
年、三十年,都是一部份,不完整。那本書原來是做上中下三冊的,但是成本太
高了,沒有人願意投資出版。這本書拿到政府的補助,但補助的也不夠,補助十
萬二十萬,不夠阿,最少也要七八十萬。於是三本改成兩本,刪掉一點東西,每
一個部分,我們仍力求完整,也包括了日治時代的台灣電影發展。日本時代有新
的發現,一般人講台灣首次播映電影是從1909年開始算起,但我從報紙《日日新
報》發現,還要再早好幾年。
問:北藝大電影所李道明教授有提到這部份。
黃:我們比他更早,李道明也承認這個新發現。我們從日本時代一部一部到台灣光復
,每一個階段我們都希望寫得詳細一點,所以蒐集很多資料,寫了上中下三本,
寫不完、寫得太長。
問:那刪掉的部分現在怎麼辦?先放著?
黃:看以後有無機會在別的專書出版,像《日本電影在台灣》一樣,有機會就安插這
些資料面世。《日本電影在台灣》過去台灣也沒有相關研究,我們從日本電影第
一部在台灣,一直到六十年代金馬獎都有寫到,考證很詳細。我們還到台南現在
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蒐集資料,調查一些日治時期的紀錄片、新聞片等等。
研究中心買回片子並且整理資料,就是日本電影在台灣那個時候新聞片、教育片
,在研究中心那蒐集到很多片目的資料。
問:您準備中的新書是關於哪個方面的?
黃:書名是《中外電影永遠的巨星》,下個月就可以出來,由秀威出版。中外是外國
明星,因為當時也寫了很多外國片都留著沒有機會出版,所以整理在一起彙編,
像是柏格曼、維斯康堤,當時很有名、有成就的演員、製片、導演等。像電影明
星白楊,白楊是了不起的人物。秀威資訊科技公司這家公司不錯,是用數位化,
印刷用數位化。第一版就兩百本三百本,它不要一千,不要囤書。這樣不會虧本
,現在出版社很多虧本,書太多了嘛。《日本電影在台灣》也是秀威出的。誠品
架上賣完了,他就補兩本。沒有書庫、不用囤書。數位化很快,很快就出來。
問:很多人到六十五歲覺得已經可以退休了不用再忙了,您到現在都還是孜孜不倦,
背後的動力是什麼?
黃:我有點工作狂啦!(笑)每天有很多事要做,要不停的工作,不會覺得累,反而
在工作中得到趣味、得到休閒。這也算是長年的習慣了,我在報館有一段時期兼
了差不多五個報的影劇版,《世界日報》、《民眾日報》、《台灣日報》、…。
有時候真的軋不過來,我就把《民眾晚報》用剩的稿和還沒有用過的資料寫在別
的報刊。《台灣日報》我是請辭好久以後,大約還是做了半年多,同時做好幾個
地方。聯合報早上回家休息一下就上班,上班做《世界日報》的。《世界日報》
剛創辦時(1976年創刊),沒有什麼資料,能夠用的少。《民生報》都還沒創刊
(1978年創刊),所以要參考香港報,由香港報社寄來報館提供的。
《世界日報》編輯兼採訪,裡面的材料都是自己去找的。以後才有專門的記者,
派一個記者,我們就跟這個記者做專題的東西跟著跑,所以工作很辛苦。以後《
世界日報》的編輯就方便了。《民生報》創刊了,《民生報》很多東西可參用、
方便很多,最初的時候很辛苦。
問:如果有一些學生或學者有意願投入做跟您類似的台灣電影研究,現在您覺得最需
要做的主題有哪幾個?是非常迫切需要做的?
黃:影視方面、史料方面比較沒有問題。因為我經歷過當代電影史的發展,台灣電影
的發展我等於是參與、經歷過。在電影史比較熟悉,我常發現電影資料館很多出
版書的錯誤,李道明、黃建業當時很認真整理的書〈台灣紀錄片與新聞片片目〉
,出了四本,他們很高興拿給我看。我看了馬上評論:「你這個抓了尾巴沒有頭
。」行政院新聞局、台製廠推動、領導紀錄片工作人員沒有寫,只訪問底下實際
工作者。
史料部分我會提供很多資料。一般人對五、六0年代很陌生,我會建議有興趣的
研究者,還是要一步一步從歷史的發展觀察,跟隨史料的軌跡。香港現在已做得
很好,香港電影資料館現在整理到七0年代,四0年代、五0年代已經做好了,
每一個年代都出一本很厚,裡面有電影本事,什麼資料都有。整理到七0年代發
現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七0年代香港電影公司老闆都跑來台灣拍電影!好奇怪,
為什麼我們那麼多公司老闆都來台灣拍電影。我才幫忙寫文章,研究七0年代香
港公司來台灣拍片的分析,我從台灣拉攏香港明星政治作用講起,有經濟的、政
治的各種原因。因為香港電影資料館不知道,更早他們沒有接觸嘛。七0年代不
只一種因素,很多因素,包括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幾十年的政策失敗,但在香港算
成功的。這樣的政治因素,讓香港左派有一度無法拍片。香港的自由總會就把香
港左派的人拉一部份人來台灣。有個左派導演叫胡心靈,他也被拉過來,還有一
兩個人已經到這邊來了,又被左派拉回去。很有趣!
問:您怎麼看這十年的台灣電影?您看到什麼?
黃:第二波是新電影,現在是第三波,最近有些還不錯。電影有個最大的特點是,江
山代有人才出,永遠有人才的;長江後浪推前浪,一定有人出來的。不用擔心,
過個十年二十年他們(江郎才俊)就會出現。李行那個時代他是了不起,過來又
有一個人比他更好,像侯孝賢就是不錯,但是後面又有人出來了。可是有個原則
,必須擁有個人特長。侯孝賢能脫離李行,就是他有他的特長,他東西跟前人玩
得不一樣。像後來蔡明亮,蔡明亮如果走侯孝賢路線,他就出不來啦。蔡明亮不
管怎麼樣他是脫離了侯孝賢的風格,很多人跟侯孝賢走,他就不一樣。年初的《
艋舺》(2010)也不一樣!
問:這幾年您看到覺得比較喜歡的電影是哪幾部?
黃:有些電影沒看,看得不全。《艋舺》還可以,《艋舺》就是看他技術啦,舊的傳
統範疇不過有新的主題,《艋舺》也是這種黑社會爭鬥,有他的理由、有他的生
存價值,所以影像上有暴力、去打架沒關係。
問:所以第三波您還滿樂觀的?台灣電影崛起沒問題?
黃:沒問題的。現在是與中國大陸的競爭,但電影靠智慧,不是靠錢。台灣人智慧不
會比別人差,所以絕對可以跟大陸競爭。大陸市場大、人才多、競爭激烈,不過
沒有關係,我們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不同創意和創造力,所以我們當然可以繼續
在威尼斯各個影展拿大獎,這很重要,因此不必過於悲觀。
問:您會給現在比較年輕的拍電影的,不管是導演也好製片也好,您會給他們的建議
是什麼?
黃:電影的發展有多方面的,不要往打破故事性,故事性都捨棄也不是很好的辦法,
還是要有故事。怎麼會說故事,說故事說得很動人,還是比較大眾化一點,還是
可以走你的特別的路線,不同的路線也可以啦,讓二者可以兼顧。還有往傳統也
不是很好嘛,看題材。有些題材可以打破故事,有些可以長鏡頭到底,不一定要
走一定的方式。我們看李翰祥的成功,他把別人家東西,像《梁山伯祝英台》別
人拍過的題材,到他手上卻能展現不一樣的風貌。香港的徐克也是這樣子,人家
拍過的東西他拿過去,就變成他的啦!這樣也很好,有他的創造。李翰祥每一個
不同的類型他都能夠創造一種新花樣,像風月片、雜片哪,他串連起來串得很好
,就是看有沒有動腦筋。台灣現在這樣拍,像蔡明亮,很多人罵他,但是他不錯
,能走出一條路來。每一個人去走一條路,怎麼樣從舊有的元素中翻新,「舊」
要注意到,舊的技巧還是要吸收,才能成為資料、成為本錢、作為基礎,在舊中
唱出新意來就成功了。李安也一直講,很多六0年代的電影是他的養分,他有六
0年的養分才發展出來九0年的東西,所以舊的還是要注意。
問:對於台灣電影研究者呢?您有沒有什麼建議?
黃:要多去看電影,在外國學電影也是這樣,起碼看五百部電影以上。電影裡面才有
養分,才有營養,最少看五百部中外電影。傳統的東西也不能完全否定,不要都
看外國也不要都看中國,多方吸收。電影該學的都在電影院,電影院就是電影學
校!
(本文完)
─資料來源───────────────────────────────────
放映週報:孜孜不倦的電影史家——金馬獎特別貢獻獎得主黃仁專訪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period=263
--
Tags:
台灣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謝錦-世界解構的開始-7/24倉庫上映+座談

By Frederica
at 2010-07-21T18:11
at 2010-07-21T18:11
彭于晏《近在咫尺》赤膊上陣 變熱血拳擊手

By Thomas
at 2010-07-21T15:43
at 2010-07-21T15:43
《戀愛通告》三角關係複雜 誰是第三者 2則

By Lucy
at 2010-07-21T15:23
at 2010-07-21T15:23
《賽德克》血戰熬到酒宴 魏德聖:以後不當導演了

By Tristan Cohan
at 2010-07-21T12:31
at 2010-07-21T12:31
王小棣「酷馬」試映 高屏入鏡

By Emma
at 2010-07-21T10:50
at 2010-07-21T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