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溝通的新方法‧紀錄片「三叉坑」給我的啟示 - 紀錄片

Sierra Rose avatar
By Sierra Rose
at 2005-08-21T12:30

Table of Contents



這是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嗎?
作為一個每天以收看電視新聞,
來瞭解社會周遭發生了什麼事的我而言,答案是肯定的!

從政治問題與立場:
要不要軍購?贊成或反對?
美國攻打伊拉克?支持或不支持?
獨立或者統一?泛藍或者泛綠?

到社會生活:
愛的教育或體罰?髮禁或放縱?高學費或普設大學?

甚至私人領域:
小鄭與莉莉該不該在一起?陳水扁公子的婚宴到底奢不奢華?

每天,在迅速流動的資訊裡,我們匆匆地,
在簡單的政治口號、媒體宣傳文字、二元對立的報導中,
決定自己的政治立場、教育態度、議題認同、事件觀感.....

然後,很快地決定自己的看法後,又很快地替自己或者別人
貼上一個又一個的標籤。
我經常在想,在這些決定的背後,到底除了立場的宣示,
除了刻板印象(媒體宣傳、政治口號)的理由之外,
我們真正理解多少?又真正關心多少呢?

陳亮丰導演拍攝的紀錄片「三叉坑」,對我而言,
就是部提醒著自己,不要輕易妥協於簡單的「立場宣示」的紀錄片。

一個九二一大地震後崩毀的原住民部落,歷經六年多遷村重建的故事。
到底需要用多長的影片,才能說的清楚?
到底是用怎樣的心情,告訴同樣處於台灣社會的觀眾,這樣的經驗?

當然影片可以選擇一種簡單的敘事,
用明顯的事件起伏、人與人的關係和衝突等起承轉合,
讓觀眾看到一個節奏明快、易於理解、觀點明確的影片。

然而導演沒有選擇這麼做。

在影片裡,
兩個因為地震而決定回到部落的青年原住民,
從地震的崩毀中,一點一滴地開墾、參與、建設起自己的家鄉。
隨著影片,我跟著兩位年輕人與導演,
從對部落的陌生和關心開始,漸漸發現,在這樣一個遷村重建過程中,
複雜的法令、變動的政策、龐大的利益
鄉公所與部落之間、老人與中生代之間
理想與現實之間、現在與未來之間
事情遠遠超過我所經驗與我能想像的

於是我開始焦急的想要知道,到底「應該」怎麼辦?
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在一部觀點明確的影片中,也許我可以很快的就得到答案。
然而在「三叉坑」裡,我卻像跟著兩位年輕人和導演,
一起經歷了對遷村重建與對部落的老人們,
從關心、熱情參與、疑惑、失望、挫折、不滿、對立,
然後又大轉彎到同情、理解、尊敬…..。

而我對遷村的看法也像坐雲霄飛車般,起起伏伏,
時而樂觀時而悲觀、有時期待有時失望、有些感動有些憤怒。

影片結束後,我問自己?
為何不能在影片中找到明確的立場去認同會使我困惑呢?
但同時,卻發覺,在這144分鐘的影片裡,
我開始會在種種遷村的細節與條件中,
去思索如果是我,我的選擇是什麼?我的態度是怎樣?
甚至到最後,開始想自己對這件事的立場是什麼?
進而發覺自己原來看「遷村重建」這件事的侷限。

有人說紀錄片可以提供一種觀點,一種角度,
去看到它所拍攝的議題對象。

我在「三叉坑」中看見的,卻比一種還多一些。
除了遷村重建的各方立場、各種態度之外,
還有被攝者和導演,在漫長時間裡,
對自我的成長、反省和轉變。

同時,對於看影片的我來說,影片所提供的線索,
也讓我自己,從之前在新聞中所接收的原住民部落重建
遷村問題的片面、二元觀感(誰該負責?誰沒努力?),
轉變至現在,能夠試著從更完整的的線索中、在更多的聆聽後,
用更多理解後的腦袋,去接近這個事件和這些人。

常聽到有些人樂於仔細地去誇讚其他所謂「先進」國家的社會
可以那麼有理性、有方法地,處理社會中種種的議題,
使社會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而回頭卻對於台灣的社會,以一種消極的、二元答案式的態度在面對。

我在想,也許就像「三叉坑」影片中所呈現的,
缺乏完整資訊、時間與耐心溝通、聆聽的場域,
是我們這個社會經常紛紛擾擾問題衝突不斷的原因。
當人們習慣用冷漠或者等待來期待事情改變,
奇怪的是
同時間裡我們的電視卻充滿許多憤慨激昂
努力地攻擊或者說服別人的現場節目。

如果我們早就不期待台灣的媒體能夠在議題或者事件上
有多元的角度和深度報導的可能性
那麼也許我們仍然可以期待在紀錄片這個領域中
有像「三叉坑」這樣的影片,
願意努力對事件、對細節、對過程,
用異於過往的堅持,
去呈現應該被聆聽、被理解與被討論的事件。

並且,願意用不同於去看電影那種簡單快速的觀影(或娛樂)心情
而是以一種安靜的態度,
試著去接近在自己周遭的一個事件、一群人、一個問題。



--

All Comments

Rebecca avatar
By Rebecca
at 2005-08-26T10:59
請問可以借轉嗎?
Gilbert avatar
By Gilbert
at 2005-08-28T21:49
OK的啦~

《三叉坑》:破壞是重建的第一步

Christine avatar
By Christine
at 2005-08-21T11:53
回到去年九月底的全景映象季(《生命》熱潮)的現場,四部一連串關於地震的 紀錄片,好似牽引著台灣人的心,也幫因政治紛爭而疏離不已的社會打了一計回 魂針,喚回團結、堅毅的人民性格。 然而,人畢竟是健忘的動物。距離九二一地震,至今即將邁入第六年了。 假使我告訴你,有部分災民到現在仍住在狹小、悶熱的組合屋裡,新居到 ...

無米樂DVD

Cara avatar
By Cara
at 2005-08-20T20:26
今天在晃百視達時,也發現無米樂DVD上架了(店員跟我說片子剛到) 沒想到百視達也開始有紀錄片出租了(以前幾乎很少看到有紀錄片出租) 前陣子才有翻滾吧男孩,前幾星期也在百視達上架 ※ 引述《lovesea ((\/)⊙⊙(\/))》之銘言: : http://shopping.pts.org.tw/mai ...

紀錄片「三叉坑」

John avatar
By John
at 2005-08-19T14:37
巡迴場次! 票價:100元(不提供預售,僅限到現場購票入場,請提早到場) *請於現場購票入場,座位有限,售完為止。 *全景之友憑卡享八折優惠(現持卡本人) *入場不可飲食。 洽詢電話:02-2767-1019 放映場次時間地點總表 八月 台北 文化大學推廣部 地址: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231號 地處建國南北 ...

中央研究院八月份藝文活動-放映紀錄片『無米樂』

Andrew avatar
By Andrew
at 2005-08-19T12:39
-中央研究院八月份藝文活動-放映紀錄片『無米樂』 第一場:94年8月26日(五)中午12時 地 點: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地下1樓演講廳 第二場:94年8月26日(五)晚上6時 地 點:本院學術活動中心1樓大禮堂 影片簡介: 導演:顏蘭權/莊益增,片長112分鐘 「無米樂」榮 ...

十三行博物館「太陽祭」電影週8/20'21

Ida avatar
By Ida
at 2005-08-19T03:31
十三行博物館「太陽祭~夏日可頌」 迎接炎炎盛暑的到來,深受太陽愛戴的八里左岸十三行博物館,繼92年以南島語族神話傳說為主 題的「太陽祭~讓心靈曬太陽」展演活動、93年推出以山的視野、海的呼吸、石的記憶為主題的「山 海石:十三行太陽祭」展演活動,95年將再以展現海洋、船的聯想為主題的「十三行太陽祭」展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