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影展專題-小津的終身大事 - 王家衛

By Erin
at 2004-11-17T03:51
at 2004-11-17T03:51
Table of Contents
小津安二郎影展專題-小津的終身大事 文/聞天祥
小津安二郎的晚期作品,有不少討論到父母與子女在面臨「結婚」這終身大事時的心理調
適問題,有意思的是小津本人卻沒有任何婚姻紀錄。
小津的父親是所謂的「松阪商人」,按傳統在家鄉與京城分別開店,所以小津和他的兄弟
姊妹都在鄉下受教育,父親則在遙遠的東京照顧生意。因此小津的少年、青年時代,幾乎
是在父親缺席的情況下長大的。小津的母親因此對他十分嬌寵,他幾乎可以為所欲為。相
較於兄弟們出色的課業表現,他的成績只算平平,反而是對電影的興趣十分濃厚。但小津
之所以能夠自由自在看電影,除了父親不在、母親溺愛之外,還因為1920年,也就是他17
歲那年,被趕出了學校的學生宿舍。
為什麼被逐出宿舍?這得歸因於「稚兒事件」。在當時嚴禁男女交往的教育制度下,中學
裡高年級男孩與低年級男孩之間發展出以書信表達愛慕(甚至包含肉體關係)的「稚兒」
傳統,在小津的求學時代仍然盛行,但新來的校長卻對此事頗為反感,並強調嚴格查辦。
而小津寫給一位學弟的露骨情書被查獲,也因此被趕出宿舍。關於小津這段愛慕(初戀?
)是出於什麼原因,或者產生什麼影響,似乎沒有太多研究或討論,只知道小津戰後曾因
為當年在「稚兒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舍監,而拒絕原本答應出席的同學會,依稀可以
看出此事對他的傷害。而小津日後與同性之間似乎也沒有什麼「蛛絲馬跡」供後人捕風捉
影,而和異性之間也沒有太多火花,他和幾位認真交往過的女性究竟到什麼樣的程度,不
只小津、就連那幾位女性都未曾提起;五田麟太郎雖然寫過小說,影射小津和一名藝妓過
從甚密,但也不能證明什麼。小津之愛,也成了一股謎團。
小津終身未娶,卻事母至孝。小津的母親原本和小津的弟弟妹妹住在千葉縣,後來小津定
居於北鎌倉(1952年,49歲),母親也搬來一起同住。無論研究小津的專家佐藤忠男,或
小津的長期編劇搭檔野田高梧(1893-1968),都認為小津其實是個害羞靦腆的人,佐藤
甚至認為這是小津未娶的最大原因。野田則回憶,小津雖然會假裝一副對媽媽很粗魯的模
樣,但無論到哪裡總不忘為媽媽買禮物。而小津的媽媽也會不拘小節地開玩笑:「今天剛
好安二郎的妻子不在家,我這個老太婆接待你,請別介意(註1)。」除此之外,並沒有
太多資料足以顯示小津的母親對他未娶之事,以及母子倆相伴終老(小津母親於1962年2
月4日過世,小津則在一年多後,1963年12月12日病逝),到底有什麼樣的想法。倒是小
津後期多部雋永的經典,都細膩刻畫了類似的家庭關係:喪偶的父親或母親,與女兒同住
,作女兒的為了怕對方孤單而不願出嫁,父母則擔憂自己耽誤了女兒的婚期。作為一名男
性,小津本人似乎沒有類似片中女兒的難題,而是傳宗接代的壓力。但兩代同居,相依為
命,彼此為對方設想卻不道破的心理,卻似乎能從小津和母親的關係中,看出端倪。
關於這類親子相伴、卻因婚姻而被迫改變的作品,首部傑作應屬1949年的《晚春》,這也
是小津與野田高梧繼《溫室姑娘》(1935)後,久別重逢之作,野田也從本片一直與小津
合作編劇到後者去世為止。影片描述女兒(原節子飾演)與喪偶的父親(笠智眾飾演)相
伴,情願錯過婚期也不以為意。但父親不願耽誤女兒的終身幸福,於是謊稱自己要再娶。
女兒信以為真,這才決定嫁人。在婚禮前,父女倆結伴去京都旅行,父親在旅館裡告訴女
兒別為他擔心。女兒結婚那晚,父親獨自回家,空虛地坐在一個人的客廳裡,默默地削著
頻果。研究小津電影最有成就的西方學者唐納o瑞奇(Donald Richie),讚美片中一場觀
賞能劇表演的戲裡,女兒感受到鰥居的父親對一位相識的女性(三宅邦子飾演)似有意思
,台上的演出與台下的動作交互進行,寄無常於形相(註2)。而對小津的影迷而言,原
節子從這部電影開始參與小津電影,也成為小津電影中最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片中隱含
的戀父情結,在她古典婉約又充滿神秘感的詮釋下,濃情厚愛也有著含蓄之風。她與飾演
父親的笠智眾,此後在小津電影佔有相當重大的空間。
比《晚春》晚兩年的《麥秋》(1951),乍看之下好像是《晚春》的姊妹篇:片名都點明
季節,背景都是鎌倉,劇情都圍繞女兒親事,最後家人也因女兒出嫁而離散。有趣的是笠
智眾和原節子在本片雖然還是一家人,卻從父女變成了兄妹,父親則由菅井一郎飾演。原
節子還是飾演一個已到適婚年齡但還未出嫁的女子,上司想把中年的社長介紹給她,他卻
選擇了喪妻後和女兒、母親同住的鄰居(二本寬柳飾演),這個對象是她二哥的同學,二
哥在大戰身亡,雖然從頭至尾沒出現,卻在片中產生了舉足輕重的份量。儘管父母兄嫂對
女主角的決定大惑不解,覺得她未免太委屈,但她卻安慰他們認為自己這樣做反而會有幸
福。小津曾說他在《麥秋》想拍的不是故事,而是「輪迴」、「無常」等深奧的主題。從
本片出現小津電影中少見的三代同堂、女兒最後選擇嫁給二哥的同學、新娘出嫁的行列走
在等待收成的麥田上﹍﹍,如是的韻味,幽然而生。
《彼岸花》也是一部嫁女兒的電影,完成於1958年,但是和前述兩部作品又非常不同,除
了是小津安二郎第一部彩色片以外,也是一部難得的喜劇。在本片飾演父親的佐分利信是
個表面開明、內在保守的人,人家的女兒自由戀愛是好事,自己的女兒卻絕對不准。因此
當大女兒(有馬稻子飾演)瞞著他結交男友,甚至提出結婚要求時,他大發雷霆。雖然後
來不得不同意婚事,但還是一張頑固的嘴臉。雖然這個父親有點表裡不一,令人啼笑皆非
,但他的感受真實、有趣又帶點悲涼。最後聽說女兒因為沒有得到他的祝福而耿耿於懷,
又急忙搭火車前去女兒位於廣島的新居。矛盾之餘,也看到了作爸爸的複雜心理。當初小
津並沒打算把本片拍成彩色,但因為松竹好不容易向大映借來「日本小姐」山本富士子,
於是總裁親自提出要求拍成彩色片。也沒錯,本片確實群集了當年幾位響噹噹的女明星(
還包括田中絹代在片中飾演母親),光看她們就值回票價。然而小津是不拍則已,一拍就
讓紅色茶壺無所不在得令人難忘。在他後來的彩色片裡,紅色小道具成為無人不知的必備
閒角。
到了《秋日和》(1960),主題依然是女兒的婚事,不同的是關係人物不再是父女,而是
母女,而且原節子也升格成了寡居的母親,女兒則由秀麗的司葉子飾演。在亡夫忌辰這天
,三個丈夫生前好友一道來弔唁,他們三個年輕時都愛慕原節子飾演的角色,並請纓要為
她的女兒作媒,但女兒覺得自己出嫁後母親太孤單,婉拒了三位世叔的好意。三人想到若
是作母親的也再嫁,事情不就解決了。於是慫恿三人中已喪妻的北龍二和原節子結婚。和
《晚春》類似的是,作女兒的剛聽到鰥寡的父母有再婚的打算時,都非常不以為然,但最
後成婚的卻是自己。出嫁前的旅行,則是親子互訴心事的最後時光。故事發展到最後,各
式人物逐一離場,只剩下本來就失去伴侶的主角,孤單面對一室的寂寥。為了片中的女性
形象,小津特別選定藍白主調,鋪陳女性形象。三位歐吉桑的多事又多情,則在哀而不怨
的氣氛中添加了幽默笑果。
最後自然是小津遺作《秋刀魚之味》(1962)。在構思本片劇本的時候,小津的母親過世
,也因此和過去幾部作品類似的故事相較,小津在這部電影當中流露的苦澀,似乎最濃,
一如片中所描述的深秋。這回是作父親的笠智眾遇上中學老師,發現老師晚年和沒嫁的女
兒一起生活,彼此都不快樂。他看在眼裡,才開始害怕誤了女兒佳期。其實還是晚了,女
兒嫁的不是原來的意中人。而女兒出嫁後,老爸爸則在酒館醉倒了。《秋刀魚之味》不像
《麥秋》可以輕易而有自信地說出「幸福」這句話,反如老僧入定地面對了人生本就如此
的遺憾與難以完滿。長年獨身的小津在此時失去了他最愛的母親,想必悲哀寂寥之情也影
響到他刻畫笠智眾在電影最後的悵然若失,何以如此感人又爐火純青。
這幾部作品都處理了原生家庭隨著婚姻而斷線的必然命運。小津也曾說過:「從父母和子
女發展的關係,我可以刻畫出日本家庭制度的瓦解。」在他最知名的作品《東京物語》(
1953)即描述一對老夫婦大老遠去東京探視他們已經成家立業的子女,但子女們各忙各的
,根本無暇照顧他們,結果唯一體念他們的竟是守寡的二媳婦(飾演此角的原節子也因此
片不朽)。小津對家庭結構的變遷是有一定遺憾的,正如他明白人世的安樂會隨時日有變
,這也是他講的「無常」。然而從他的電影和他的人生合觀,小津之所以不婚,除了大家
都不再提的稚兒事件與常提的害羞個性外,是否也為了阻止他於電影中所描繪的遺憾,在
自己與母親的真實人生上演?
本文轉載自『尋找小津-一位映畫名匠的生命之旅』(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編)
註1:野田高梧,「小津安二郎這個人--交遊四十年的漫憶」,2003香港電影小津安二郎百
年紀念展特刊,P.66。
註2:Donald Richie,「寄無常於形相--談小津電影中的表演」,昌明譯,2003香港電影
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特刊,P.14。
■作者介紹:聞天祥,聯合報、中國時報影評人, 世界電影、今周刊、幼獅少年、天下
等專欄作家。國立台灣藝術學院電影系兼任講師,台北電影節節目策劃。
--
--
小津安二郎的晚期作品,有不少討論到父母與子女在面臨「結婚」這終身大事時的心理調
適問題,有意思的是小津本人卻沒有任何婚姻紀錄。
小津的父親是所謂的「松阪商人」,按傳統在家鄉與京城分別開店,所以小津和他的兄弟
姊妹都在鄉下受教育,父親則在遙遠的東京照顧生意。因此小津的少年、青年時代,幾乎
是在父親缺席的情況下長大的。小津的母親因此對他十分嬌寵,他幾乎可以為所欲為。相
較於兄弟們出色的課業表現,他的成績只算平平,反而是對電影的興趣十分濃厚。但小津
之所以能夠自由自在看電影,除了父親不在、母親溺愛之外,還因為1920年,也就是他17
歲那年,被趕出了學校的學生宿舍。
為什麼被逐出宿舍?這得歸因於「稚兒事件」。在當時嚴禁男女交往的教育制度下,中學
裡高年級男孩與低年級男孩之間發展出以書信表達愛慕(甚至包含肉體關係)的「稚兒」
傳統,在小津的求學時代仍然盛行,但新來的校長卻對此事頗為反感,並強調嚴格查辦。
而小津寫給一位學弟的露骨情書被查獲,也因此被趕出宿舍。關於小津這段愛慕(初戀?
)是出於什麼原因,或者產生什麼影響,似乎沒有太多研究或討論,只知道小津戰後曾因
為當年在「稚兒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舍監,而拒絕原本答應出席的同學會,依稀可以
看出此事對他的傷害。而小津日後與同性之間似乎也沒有什麼「蛛絲馬跡」供後人捕風捉
影,而和異性之間也沒有太多火花,他和幾位認真交往過的女性究竟到什麼樣的程度,不
只小津、就連那幾位女性都未曾提起;五田麟太郎雖然寫過小說,影射小津和一名藝妓過
從甚密,但也不能證明什麼。小津之愛,也成了一股謎團。
小津終身未娶,卻事母至孝。小津的母親原本和小津的弟弟妹妹住在千葉縣,後來小津定
居於北鎌倉(1952年,49歲),母親也搬來一起同住。無論研究小津的專家佐藤忠男,或
小津的長期編劇搭檔野田高梧(1893-1968),都認為小津其實是個害羞靦腆的人,佐藤
甚至認為這是小津未娶的最大原因。野田則回憶,小津雖然會假裝一副對媽媽很粗魯的模
樣,但無論到哪裡總不忘為媽媽買禮物。而小津的媽媽也會不拘小節地開玩笑:「今天剛
好安二郎的妻子不在家,我這個老太婆接待你,請別介意(註1)。」除此之外,並沒有
太多資料足以顯示小津的母親對他未娶之事,以及母子倆相伴終老(小津母親於1962年2
月4日過世,小津則在一年多後,1963年12月12日病逝),到底有什麼樣的想法。倒是小
津後期多部雋永的經典,都細膩刻畫了類似的家庭關係:喪偶的父親或母親,與女兒同住
,作女兒的為了怕對方孤單而不願出嫁,父母則擔憂自己耽誤了女兒的婚期。作為一名男
性,小津本人似乎沒有類似片中女兒的難題,而是傳宗接代的壓力。但兩代同居,相依為
命,彼此為對方設想卻不道破的心理,卻似乎能從小津和母親的關係中,看出端倪。
關於這類親子相伴、卻因婚姻而被迫改變的作品,首部傑作應屬1949年的《晚春》,這也
是小津與野田高梧繼《溫室姑娘》(1935)後,久別重逢之作,野田也從本片一直與小津
合作編劇到後者去世為止。影片描述女兒(原節子飾演)與喪偶的父親(笠智眾飾演)相
伴,情願錯過婚期也不以為意。但父親不願耽誤女兒的終身幸福,於是謊稱自己要再娶。
女兒信以為真,這才決定嫁人。在婚禮前,父女倆結伴去京都旅行,父親在旅館裡告訴女
兒別為他擔心。女兒結婚那晚,父親獨自回家,空虛地坐在一個人的客廳裡,默默地削著
頻果。研究小津電影最有成就的西方學者唐納o瑞奇(Donald Richie),讚美片中一場觀
賞能劇表演的戲裡,女兒感受到鰥居的父親對一位相識的女性(三宅邦子飾演)似有意思
,台上的演出與台下的動作交互進行,寄無常於形相(註2)。而對小津的影迷而言,原
節子從這部電影開始參與小津電影,也成為小津電影中最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片中隱含
的戀父情結,在她古典婉約又充滿神秘感的詮釋下,濃情厚愛也有著含蓄之風。她與飾演
父親的笠智眾,此後在小津電影佔有相當重大的空間。
比《晚春》晚兩年的《麥秋》(1951),乍看之下好像是《晚春》的姊妹篇:片名都點明
季節,背景都是鎌倉,劇情都圍繞女兒親事,最後家人也因女兒出嫁而離散。有趣的是笠
智眾和原節子在本片雖然還是一家人,卻從父女變成了兄妹,父親則由菅井一郎飾演。原
節子還是飾演一個已到適婚年齡但還未出嫁的女子,上司想把中年的社長介紹給她,他卻
選擇了喪妻後和女兒、母親同住的鄰居(二本寬柳飾演),這個對象是她二哥的同學,二
哥在大戰身亡,雖然從頭至尾沒出現,卻在片中產生了舉足輕重的份量。儘管父母兄嫂對
女主角的決定大惑不解,覺得她未免太委屈,但她卻安慰他們認為自己這樣做反而會有幸
福。小津曾說他在《麥秋》想拍的不是故事,而是「輪迴」、「無常」等深奧的主題。從
本片出現小津電影中少見的三代同堂、女兒最後選擇嫁給二哥的同學、新娘出嫁的行列走
在等待收成的麥田上﹍﹍,如是的韻味,幽然而生。
《彼岸花》也是一部嫁女兒的電影,完成於1958年,但是和前述兩部作品又非常不同,除
了是小津安二郎第一部彩色片以外,也是一部難得的喜劇。在本片飾演父親的佐分利信是
個表面開明、內在保守的人,人家的女兒自由戀愛是好事,自己的女兒卻絕對不准。因此
當大女兒(有馬稻子飾演)瞞著他結交男友,甚至提出結婚要求時,他大發雷霆。雖然後
來不得不同意婚事,但還是一張頑固的嘴臉。雖然這個父親有點表裡不一,令人啼笑皆非
,但他的感受真實、有趣又帶點悲涼。最後聽說女兒因為沒有得到他的祝福而耿耿於懷,
又急忙搭火車前去女兒位於廣島的新居。矛盾之餘,也看到了作爸爸的複雜心理。當初小
津並沒打算把本片拍成彩色,但因為松竹好不容易向大映借來「日本小姐」山本富士子,
於是總裁親自提出要求拍成彩色片。也沒錯,本片確實群集了當年幾位響噹噹的女明星(
還包括田中絹代在片中飾演母親),光看她們就值回票價。然而小津是不拍則已,一拍就
讓紅色茶壺無所不在得令人難忘。在他後來的彩色片裡,紅色小道具成為無人不知的必備
閒角。
到了《秋日和》(1960),主題依然是女兒的婚事,不同的是關係人物不再是父女,而是
母女,而且原節子也升格成了寡居的母親,女兒則由秀麗的司葉子飾演。在亡夫忌辰這天
,三個丈夫生前好友一道來弔唁,他們三個年輕時都愛慕原節子飾演的角色,並請纓要為
她的女兒作媒,但女兒覺得自己出嫁後母親太孤單,婉拒了三位世叔的好意。三人想到若
是作母親的也再嫁,事情不就解決了。於是慫恿三人中已喪妻的北龍二和原節子結婚。和
《晚春》類似的是,作女兒的剛聽到鰥寡的父母有再婚的打算時,都非常不以為然,但最
後成婚的卻是自己。出嫁前的旅行,則是親子互訴心事的最後時光。故事發展到最後,各
式人物逐一離場,只剩下本來就失去伴侶的主角,孤單面對一室的寂寥。為了片中的女性
形象,小津特別選定藍白主調,鋪陳女性形象。三位歐吉桑的多事又多情,則在哀而不怨
的氣氛中添加了幽默笑果。
最後自然是小津遺作《秋刀魚之味》(1962)。在構思本片劇本的時候,小津的母親過世
,也因此和過去幾部作品類似的故事相較,小津在這部電影當中流露的苦澀,似乎最濃,
一如片中所描述的深秋。這回是作父親的笠智眾遇上中學老師,發現老師晚年和沒嫁的女
兒一起生活,彼此都不快樂。他看在眼裡,才開始害怕誤了女兒佳期。其實還是晚了,女
兒嫁的不是原來的意中人。而女兒出嫁後,老爸爸則在酒館醉倒了。《秋刀魚之味》不像
《麥秋》可以輕易而有自信地說出「幸福」這句話,反如老僧入定地面對了人生本就如此
的遺憾與難以完滿。長年獨身的小津在此時失去了他最愛的母親,想必悲哀寂寥之情也影
響到他刻畫笠智眾在電影最後的悵然若失,何以如此感人又爐火純青。
這幾部作品都處理了原生家庭隨著婚姻而斷線的必然命運。小津也曾說過:「從父母和子
女發展的關係,我可以刻畫出日本家庭制度的瓦解。」在他最知名的作品《東京物語》(
1953)即描述一對老夫婦大老遠去東京探視他們已經成家立業的子女,但子女們各忙各的
,根本無暇照顧他們,結果唯一體念他們的竟是守寡的二媳婦(飾演此角的原節子也因此
片不朽)。小津對家庭結構的變遷是有一定遺憾的,正如他明白人世的安樂會隨時日有變
,這也是他講的「無常」。然而從他的電影和他的人生合觀,小津之所以不婚,除了大家
都不再提的稚兒事件與常提的害羞個性外,是否也為了阻止他於電影中所描繪的遺憾,在
自己與母親的真實人生上演?
本文轉載自『尋找小津-一位映畫名匠的生命之旅』(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編)
註1:野田高梧,「小津安二郎這個人--交遊四十年的漫憶」,2003香港電影小津安二郎百
年紀念展特刊,P.66。
註2:Donald Richie,「寄無常於形相--談小津電影中的表演」,昌明譯,2003香港電影
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特刊,P.14。
■作者介紹:聞天祥,聯合報、中國時報影評人, 世界電影、今周刊、幼獅少年、天下
等專欄作家。國立台灣藝術學院電影系兼任講師,台北電影節節目策劃。
--
--
Tags:
王家衛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Re: 很好奇

By Aaliyah
at 2004-11-17T02:11
at 2004-11-17T02:11
Re: 很好奇

By Joe
at 2004-11-16T15:23
at 2004-11-16T15:23
章子怡:王家衛改變了我

By Carol
at 2004-11-16T13:15
at 2004-11-16T13:15
衛視取得「2046」播映權

By Poppy
at 2004-11-16T13:12
at 2004-11-16T13:12
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

By Gary
at 2004-11-15T19:58
at 2004-11-15T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