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談台北電影節的入圍紀錄片 - 紀錄片

By Quanna
at 2006-06-22T17:37
at 2006-06-22T17:37
Table of Contents
小談台北電影節的入圍紀錄片
文/林木材
對於一個本土影展而言,如何刺激與鼓勵本土電影創作,絕對是最重要的使命。
堂堂邁入第八屆的台北電影節,在競賽類別的經營上可說是有聲有色,不僅僅提
供了台灣電影工作者一個彼此刺激、與觀眾接觸的平台,一年一次的時間點,也
像是對台灣電影一年來的期末驗收。
過去幾年,台灣紀錄片的表現與熱潮有目共睹,今年雖然有稍微沉寂的跡象,但
並不意味著紀錄片在質量上呈現衰退。相反的,台北電影節一開始仍有46部紀錄
片參與競逐,最後雖僅僅只入圍了6部,但這6部紀錄片都將鏡頭瞄準了不同議題
,且都有不同特色與頗具深度的探究,同質性降低的結果,其實象徵著一種多元
氣息,以下談談這些入圍的台灣紀錄片。
《醫生》
過去以廣告作品為主的導演鍾孟宏,以《醫生》一片入圍。這部以邁阿密兒童醫院
的溫醫生為拍攝主角的紀錄片,起因於一位罹患重病求診的祕魯小男孩意外勾起了
溫醫生過去喪子的悲傷回憶,進而展開一連串的探究。因而此片並不單單只是一部
傳記式的生命告白,反而加入了人如何面對傷痛、生死的宏觀議題,影片也在雙方
對照之下豐富了層次。
而在這部鍾孟宏初試啼聲的紀錄片作品中,令人驚豔之處在於刻意抽離了情緒和激
情,以理性取代傷感,利用黑白攝影和精密構圖,呈現了導演的冷靜視角,不做作
煽情的做法,使得《醫生》成為一部不失豐沛情感,卻又深刻探索生死的動人之作。
《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
大象男孩「祥祥」與機器女孩「珊珊」皆是因先天病痛而無法像一般孩童一樣正常
生活的孩子,因而這部紀錄片在先天上所背負的,有著替弱勢者發聲,尋求外界協
助的使命。面對這樣的寫實故事,「悲憐」常是外界所賦予的刻板印象,然而從片
名思考,這加入些許童話色彩的稱謂,也說明了導演林育賢在面對這類常流於「感
動」題材所作的思考。
在這部由商業周刊報導所延伸製作出的紀錄片《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不僅僅真
實呈現了祥祥與珊珊在面對病痛時所展現出的堅毅生命力,在歡笑淚水的背後,除
了感動之外,也傳達了「希望」的可貴。
《綠的海平線》
郭亮吟導演的前作是2002年的《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由自身的家庭記憶出
發,映照出一段大時代鮮少人知的歷史。而這次的《綠的海平線》則有點像是前作
的延續,只是格局更寬大,觀點也更宏廣,藉著許多珍貴檔案與當事人口述,娓娓
道出二次大戰期間台灣少年工遠渡日本鑄造飛機的故事。
以回顧歷史為主的紀錄片,除了紮實的田野調查外,「再現」過去的方式,也常是
影片必須講究的。在這兩點上,《綠的海平線》不僅只實地造訪日本、新疆等地,
也利用音效、配樂、旁白等技術結構,讓影片更加精緻細膩。在平穩與抒情的影像
中,再再體現了導演的嚴謹用心,也呈現了大時代動盪下的歷史悲劇,讓人得以重
新反思歷史的意義。
《英文老師柯旗化與其妻蔡阿李》
許多人對於「新英文法」這本經典英文參考書並不陌生,但知道或了解其作者柯旗
化老師的恐怕並不多。這部由陳德斌導演所拍攝的《英文老師柯旗化與其妻蔡阿李》
,從片名即可明顯的看出影片主旨,這是一段關於柯旗化家庭的生命史。
傳記型的的紀錄片,主角必然有其特殊性。柯旗化老師在年輕時,因白色恐怖而不
幸入獄長達17年,留下其妻蔡阿李獨自撫養二子一女,夫妻間面對苦難、以及如何
克服的精神,也成為此片的核心價值。影片在旁人愛情、親情、友情的口述交織下
,譜出一段感人的生命詩篇。
《天大地大》
近年來,台灣經歷了許多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也引起水災、旱災、土石流等人
為禍害,長期關注台灣生態的柯金源導演以紀錄片《天大地大》,試圖探討這15年
來台灣所經歷的天災人禍。
《天大地大》是少數從「為什麼」的問題意識出發的紀錄片,也因此整部片的內容
像是一種論證分析,並拉長了時間軸,從過去比對現在,從現在預測未來。而極為
諷刺的是,幾十年前的災難影像和現今相比,竟然沒有絲毫差別,時代的進步反而
使得災難越來越頻繁,《天大地大》像是一部「災難啟示錄」,在一段段怵目驚心
的影像之餘,也逼使得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人的作為」,以及人與自然的依存關係。
《在中寮相遇》
在全景一系列的九二一紀錄片中,《在中寮相遇》是唯一以外來者作為記錄主軸的
,導演黃淑梅的這項做法其來有自,因為中寮鄉曾是電塔之鄉、明星災區的代名詞
,年輕人多已出走,缺少地方意識。這些外力彷彿替中寮這個久病多年的患者按摩
著筋骨,注入活力。
也因此《在中寮相遇》所記錄的,並非單純是一個災後重建的過程,影片中所隱含
的卻是一個地方意識的覺醒之旅。許多人常因為此片片長(5小時40分)而怯步,但
相反的,切割成三集的《在中寮相遇》,卻製造了宛如收看連續劇般的迷人期待,
影片彰顯肯定了「人」最美麗的價值,也因為地震災難讓人重新體會土地與人之間
最真摯的互動,見證了深處於人內在最高貴善良的靈魂,這是《在中寮相遇》最大
的成就。
紀錄片常常是給予心靈衝擊和解放的媒介,也是製造可能性的撞針,願意相遇,
選擇相遇,也才會迸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在台北電影節的這段期間,別忘了親臨
戲院,看看這些優秀本土作品,也給辛苦的紀錄片工作者第一手的支持和鼓勵。
--
此篇文章為台北電影節所寫,字數也有限。
因為大家可能都還沒全看,所以這篇以介紹為主,評論性質降低。
也許改天在來評論這些片。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文/林木材
對於一個本土影展而言,如何刺激與鼓勵本土電影創作,絕對是最重要的使命。
堂堂邁入第八屆的台北電影節,在競賽類別的經營上可說是有聲有色,不僅僅提
供了台灣電影工作者一個彼此刺激、與觀眾接觸的平台,一年一次的時間點,也
像是對台灣電影一年來的期末驗收。
過去幾年,台灣紀錄片的表現與熱潮有目共睹,今年雖然有稍微沉寂的跡象,但
並不意味著紀錄片在質量上呈現衰退。相反的,台北電影節一開始仍有46部紀錄
片參與競逐,最後雖僅僅只入圍了6部,但這6部紀錄片都將鏡頭瞄準了不同議題
,且都有不同特色與頗具深度的探究,同質性降低的結果,其實象徵著一種多元
氣息,以下談談這些入圍的台灣紀錄片。
《醫生》
過去以廣告作品為主的導演鍾孟宏,以《醫生》一片入圍。這部以邁阿密兒童醫院
的溫醫生為拍攝主角的紀錄片,起因於一位罹患重病求診的祕魯小男孩意外勾起了
溫醫生過去喪子的悲傷回憶,進而展開一連串的探究。因而此片並不單單只是一部
傳記式的生命告白,反而加入了人如何面對傷痛、生死的宏觀議題,影片也在雙方
對照之下豐富了層次。
而在這部鍾孟宏初試啼聲的紀錄片作品中,令人驚豔之處在於刻意抽離了情緒和激
情,以理性取代傷感,利用黑白攝影和精密構圖,呈現了導演的冷靜視角,不做作
煽情的做法,使得《醫生》成為一部不失豐沛情感,卻又深刻探索生死的動人之作。
《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
大象男孩「祥祥」與機器女孩「珊珊」皆是因先天病痛而無法像一般孩童一樣正常
生活的孩子,因而這部紀錄片在先天上所背負的,有著替弱勢者發聲,尋求外界協
助的使命。面對這樣的寫實故事,「悲憐」常是外界所賦予的刻板印象,然而從片
名思考,這加入些許童話色彩的稱謂,也說明了導演林育賢在面對這類常流於「感
動」題材所作的思考。
在這部由商業周刊報導所延伸製作出的紀錄片《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不僅僅真
實呈現了祥祥與珊珊在面對病痛時所展現出的堅毅生命力,在歡笑淚水的背後,除
了感動之外,也傳達了「希望」的可貴。
《綠的海平線》
郭亮吟導演的前作是2002年的《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由自身的家庭記憶出
發,映照出一段大時代鮮少人知的歷史。而這次的《綠的海平線》則有點像是前作
的延續,只是格局更寬大,觀點也更宏廣,藉著許多珍貴檔案與當事人口述,娓娓
道出二次大戰期間台灣少年工遠渡日本鑄造飛機的故事。
以回顧歷史為主的紀錄片,除了紮實的田野調查外,「再現」過去的方式,也常是
影片必須講究的。在這兩點上,《綠的海平線》不僅只實地造訪日本、新疆等地,
也利用音效、配樂、旁白等技術結構,讓影片更加精緻細膩。在平穩與抒情的影像
中,再再體現了導演的嚴謹用心,也呈現了大時代動盪下的歷史悲劇,讓人得以重
新反思歷史的意義。
《英文老師柯旗化與其妻蔡阿李》
許多人對於「新英文法」這本經典英文參考書並不陌生,但知道或了解其作者柯旗
化老師的恐怕並不多。這部由陳德斌導演所拍攝的《英文老師柯旗化與其妻蔡阿李》
,從片名即可明顯的看出影片主旨,這是一段關於柯旗化家庭的生命史。
傳記型的的紀錄片,主角必然有其特殊性。柯旗化老師在年輕時,因白色恐怖而不
幸入獄長達17年,留下其妻蔡阿李獨自撫養二子一女,夫妻間面對苦難、以及如何
克服的精神,也成為此片的核心價值。影片在旁人愛情、親情、友情的口述交織下
,譜出一段感人的生命詩篇。
《天大地大》
近年來,台灣經歷了許多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也引起水災、旱災、土石流等人
為禍害,長期關注台灣生態的柯金源導演以紀錄片《天大地大》,試圖探討這15年
來台灣所經歷的天災人禍。
《天大地大》是少數從「為什麼」的問題意識出發的紀錄片,也因此整部片的內容
像是一種論證分析,並拉長了時間軸,從過去比對現在,從現在預測未來。而極為
諷刺的是,幾十年前的災難影像和現今相比,竟然沒有絲毫差別,時代的進步反而
使得災難越來越頻繁,《天大地大》像是一部「災難啟示錄」,在一段段怵目驚心
的影像之餘,也逼使得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人的作為」,以及人與自然的依存關係。
《在中寮相遇》
在全景一系列的九二一紀錄片中,《在中寮相遇》是唯一以外來者作為記錄主軸的
,導演黃淑梅的這項做法其來有自,因為中寮鄉曾是電塔之鄉、明星災區的代名詞
,年輕人多已出走,缺少地方意識。這些外力彷彿替中寮這個久病多年的患者按摩
著筋骨,注入活力。
也因此《在中寮相遇》所記錄的,並非單純是一個災後重建的過程,影片中所隱含
的卻是一個地方意識的覺醒之旅。許多人常因為此片片長(5小時40分)而怯步,但
相反的,切割成三集的《在中寮相遇》,卻製造了宛如收看連續劇般的迷人期待,
影片彰顯肯定了「人」最美麗的價值,也因為地震災難讓人重新體會土地與人之間
最真摯的互動,見證了深處於人內在最高貴善良的靈魂,這是《在中寮相遇》最大
的成就。
紀錄片常常是給予心靈衝擊和解放的媒介,也是製造可能性的撞針,願意相遇,
選擇相遇,也才會迸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在台北電影節的這段期間,別忘了親臨
戲院,看看這些優秀本土作品,也給辛苦的紀錄片工作者第一手的支持和鼓勵。
--
此篇文章為台北電影節所寫,字數也有限。
因為大家可能都還沒全看,所以這篇以介紹為主,評論性質降低。
也許改天在來評論這些片。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醫生》

By Jacob
at 2006-06-21T21:21
at 2006-06-21T21:21
拱樂紀錄片 消失的王國試映

By Rachel
at 2006-06-19T19:42
at 2006-06-19T19:42
《天大地大》

By Bethany
at 2006-06-18T15:21
at 2006-06-18T15:21
一部紀錄片感動布希 夏威夷西北海域列全球最大保護區

By Ingrid
at 2006-06-18T14:46
at 2006-06-18T14:46
水鹿紀錄片 6/17.20公視播出、6/19華視播出

By Isabella
at 2006-06-17T15:09
at 2006-06-17T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