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亦絢/燦爛的空白-《日常對話》觀後感 - 同志
By Rebecca
at 2017-04-21T23:31
at 2017-04-21T23:31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lesbian 看板 #1O-YMcFb ]
作者: dualiammin (歪歪) 看板: lesbian
標題: [話題] 張亦絢/燦爛的空白-《日常對話》觀後感
時間: Fri Apr 21 23:30:42 2017
張亦絢/ 燦爛的空白-《日常對話》觀後感
來源:自由時報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095530
◎張亦絢
甫獲柏林泰迪熊獎的《日常對話》,也許會太快被標誌成,為同志發聲的議題片──這個
分類未必有誤,然而,電影展現的高度與多面性,如果因為主題的鮮明,反而沒有得到其
他更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實會不無遺憾。
超過半數以上的語言時間,都以台語進行的一部作品,姑且不論在語言保存上有功,光是
因為使用母親母語的聲口,就使電影的聲音質地,首先散發難得的潤澤──接地氣的要素
並不只受惠於語言,片中拜訪親戚等段落,在螢幕中也使人深吸一口氣,儘管飛快分析不
太容易,但乍見的驚豔即是,這是一個對台灣空間性特別有天賦的導演。雖然不將人物從
環境中割裂出去,本就是紀錄片重要的技巧,寫實的傾向也是一向不輕忽環境音,然而,
即便《日常對話》不是把空間特性放在第一線的作品,影片卻是只要帶到空間,幾乎一律
令人感到「這充滿了環境」的亮眼感動:沒錯,就是會和老人家在門邊說話;沒錯,是會
注意進屋前屋外擺攤之類的事;還有,掃墓時大家圍在墓前……那些小小的停留與細節,
固然是背景,但這些襯底如此到位,不能不使影片漫溢在地的氤氳。
當然不是只有布景出色──回到導演黃惠偵更集中的方向:一方面是喚出T媽或T阿嬤的生
存樣態;另方面,是探究非典型母女關係的「重逢」可能。在這兩大項中,原始計畫的難
度以及影片獲得的成績,都令人有「不入母穴,焉得母子(女)?」的驚險感。如果稍微
還原導演的起點:媽到底愛不愛我?對照一開始導演妹妹帶有淚痕的記憶──T媽是個成
天只想往外跑的「飄撇人」。導演的賭注不可謂不大。影片進行中,導演甚至一度面對母
親對他人說她是「領養來的」,這樣「半是黑色幽默半是慘兮兮」的情境。如果借用葉佳
怡的書名《不安全的慾望》,影片中的慾望,真是「有夠不安全」!
以身試險,需要的不只是身手,最困難的是心理素質。《日常對話》如果在影像與性別文
本兩者中,都蔚為可觀,留下許多值得參考的方法與成果,所謂的導演工夫,或許要說,
就是相當得力於一種「更少形象、更多真實」的勇氣原則──以喜劇效果極佳的「親人(
口頭)走避」同志議題的段落而言,那不只是滑稽的寫實,同時也是入骨的剖析──因為
導演的不迴避,才能捕捉眾人的迴避──圍出一塊塊彩虹旗尚難飄揚的空白之處,這些空
白,我認為它是影片極其燦爛之處,並不因為那些空白應該「天然白」,而是它以事半功
倍的方式,呈現了各個頓挫點的雙面性,比如親人顧左右而言他彷彿熱鬧有勁,但正間接
寫下同志在情愛之外的社會生活中,身處的(他人)認識荒蕪與寂然。類似的例子,不一
而足。就紀錄片而言,這是創造性豐富、親切、誠懇的作品;就性別與同志文化而言,它
抵達過往難以抵達之地,比如50年代女同志的話語真實;同時也給出前所未有的「壞女」
正傳等大量新起點。飽含幽默與不著痕跡的批判力,這樣的《日常對話》,不負日常,且
深諳對話──容我以最老掉牙的「老少咸宜」一詞,做為對該片最深也最衷心的讚歎。
--
彩 虹 大 道
https://www.facebook.com/rainbowblvd
--
作者: dualiammin (歪歪) 看板: lesbian
標題: [話題] 張亦絢/燦爛的空白-《日常對話》觀後感
時間: Fri Apr 21 23:30:42 2017
張亦絢/ 燦爛的空白-《日常對話》觀後感
來源:自由時報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095530
◎張亦絢
甫獲柏林泰迪熊獎的《日常對話》,也許會太快被標誌成,為同志發聲的議題片──這個
分類未必有誤,然而,電影展現的高度與多面性,如果因為主題的鮮明,反而沒有得到其
他更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實會不無遺憾。
超過半數以上的語言時間,都以台語進行的一部作品,姑且不論在語言保存上有功,光是
因為使用母親母語的聲口,就使電影的聲音質地,首先散發難得的潤澤──接地氣的要素
並不只受惠於語言,片中拜訪親戚等段落,在螢幕中也使人深吸一口氣,儘管飛快分析不
太容易,但乍見的驚豔即是,這是一個對台灣空間性特別有天賦的導演。雖然不將人物從
環境中割裂出去,本就是紀錄片重要的技巧,寫實的傾向也是一向不輕忽環境音,然而,
即便《日常對話》不是把空間特性放在第一線的作品,影片卻是只要帶到空間,幾乎一律
令人感到「這充滿了環境」的亮眼感動:沒錯,就是會和老人家在門邊說話;沒錯,是會
注意進屋前屋外擺攤之類的事;還有,掃墓時大家圍在墓前……那些小小的停留與細節,
固然是背景,但這些襯底如此到位,不能不使影片漫溢在地的氤氳。
當然不是只有布景出色──回到導演黃惠偵更集中的方向:一方面是喚出T媽或T阿嬤的生
存樣態;另方面,是探究非典型母女關係的「重逢」可能。在這兩大項中,原始計畫的難
度以及影片獲得的成績,都令人有「不入母穴,焉得母子(女)?」的驚險感。如果稍微
還原導演的起點:媽到底愛不愛我?對照一開始導演妹妹帶有淚痕的記憶──T媽是個成
天只想往外跑的「飄撇人」。導演的賭注不可謂不大。影片進行中,導演甚至一度面對母
親對他人說她是「領養來的」,這樣「半是黑色幽默半是慘兮兮」的情境。如果借用葉佳
怡的書名《不安全的慾望》,影片中的慾望,真是「有夠不安全」!
以身試險,需要的不只是身手,最困難的是心理素質。《日常對話》如果在影像與性別文
本兩者中,都蔚為可觀,留下許多值得參考的方法與成果,所謂的導演工夫,或許要說,
就是相當得力於一種「更少形象、更多真實」的勇氣原則──以喜劇效果極佳的「親人(
口頭)走避」同志議題的段落而言,那不只是滑稽的寫實,同時也是入骨的剖析──因為
導演的不迴避,才能捕捉眾人的迴避──圍出一塊塊彩虹旗尚難飄揚的空白之處,這些空
白,我認為它是影片極其燦爛之處,並不因為那些空白應該「天然白」,而是它以事半功
倍的方式,呈現了各個頓挫點的雙面性,比如親人顧左右而言他彷彿熱鬧有勁,但正間接
寫下同志在情愛之外的社會生活中,身處的(他人)認識荒蕪與寂然。類似的例子,不一
而足。就紀錄片而言,這是創造性豐富、親切、誠懇的作品;就性別與同志文化而言,它
抵達過往難以抵達之地,比如50年代女同志的話語真實;同時也給出前所未有的「壞女」
正傳等大量新起點。飽含幽默與不著痕跡的批判力,這樣的《日常對話》,不負日常,且
深諳對話──容我以最老掉牙的「老少咸宜」一詞,做為對該片最深也最衷心的讚歎。
--
彩 虹 大 道
https://www.facebook.com/rainbowblvd
--
Tags:
同志
All Comments
By Eartha
at 2017-04-25T23:18
at 2017-04-25T23:18
Related Posts
《下女的誘惑》冷知識翻譯(IMDB)
By Leila
at 2017-04-21T18:05
at 2017-04-21T18:05
Orphan Black 最終季 6/10開播
By Mason
at 2017-04-21T16:00
at 2017-04-21T16:00
現在花癡會不會太晚
By Sandy
at 2017-04-21T10:13
at 2017-04-21T10:13
想像的孩子 突破禁忌框架
By Poppy
at 2017-04-20T14:39
at 2017-04-20T14:39
文學Face and Book:陳雪《摩天大樓》
By Jacob
at 2017-04-19T22:53
at 2017-04-19T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