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釗維╳杜海濱──兩岸紀錄片的成長之路 - 紀錄片

Kama avatar
By Kama
at 2007-10-21T21:26

Table of Contents


張釗維╳杜海濱──兩岸紀錄片的成長之路
http://www.eslitebooks.com/Program/Object/ArticleReader.aspx?
ARTICLE_ID=20071012144545145

記錄整理/譚爭劼
圖片提供/張釗維.杜海濱.CNEX

張釗維

台灣台南人,一九九七年自英國北方媒體學院取得紀錄片碩士學位後,即返台參與
四十部以上的紀錄片、電視紀錄片與紀實節目的企劃與製作,主要擔任編導工作,
如公共電視製播的《綠色矽島首部曲》、〈臺灣百年人物志〉和獲國藝會補助的《
山海的喉嚨—胡德夫與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等。亦曾任台北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國際
競賽之影片評審。目前擔任CNEX基金會的董事與製作總監,甫推出紀錄片作品《財
富之道》。

杜海濱

陜西人,現居北京。自二○○○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後,一直從事獨立
影像創作至今。歷來紀錄片作品包括:《竇豆》、《鐵路沿線》(獲得日本山形國
際紀錄片特別獎和中國首屆獨立映像展最佳紀錄片)、《高樓下麵》、《人面桃花
》、《石山》等,自認「拍紀錄片是愛好也是責任」的他,日前甫以新作《傘…》
入圍二○○七年威尼斯影展的「地平線單元」。


走向院線:台灣紀錄片與劇情片互補

張釗維:我們就從台灣近年來紀錄片市場發生了一些變化談起吧,這個變化主要是
紀錄片的院線放映獲得很好的票房成績,甚至超越了劇情片。

那自然是有一個過程的。譬如在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後,有些紀錄片工作者用了很長
的時間記錄地震的影響,其中一部片子叫做《生命》(吳乙峰導演)。《生命》當
時就做了院線發行。他們先在博客作家當中辦試映會,在網路上形成了一股擴張的
效應,然後各地在舉辦試映會,接著就會有基本的效應出來,網路上也出現一些更
有名的文化人來做評論,之後,就開始進院線。這波宣傳效應的最高潮,是政府的
高級領導人公開談論這些片子。我記得至少有三四部紀錄片是以這種模式出來的─
─從博客作家開始動員,然後到各地的試映、放映會,針對文化精英和媒體精英做
放映,讓它產生影響。從二○○三年、○四年起,每年都有一兩部這樣的例子,累
計到最近這兩年,包括了《生命》、《跳舞時代》(簡偉斯、郭珍弟導演)、《無
米樂》(顏蘭權、莊益增導演)等。

杜海濱:我(對台灣紀錄片)的認識都是片斷的,從電影節到後來看到的影片和盜
版碟,不太能成為一個系統。

張釗維:那麼我先講一些很一般的脈絡吧。我從英國回到台灣是一九九七年,那個
時候我們這一輩或稍前輩的紀錄片工作者,剛剛開始拿到生涯中的第一個獎,都是
一些小獎,就像現在的紀錄片發展協會理事長楊力州,還有吳乙峰都是在同一年拿
到人生第一個獎,像是金穗獎。

到我們這一代出來拍的時候,外面開始浮現一些對紀錄片的聲音,因為吳乙峰做社
區影像推廣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當時有一些反映是,為什麼這些片都要拍很邊緣
的人,而且總是很悲情的樣子,可不可以更「好看」一點?當然我們都會受到前輩
的影響,也有很多人開始探索新的影像語言,例如《無米樂》的導演顏蘭權與莊益
增,《奇蹟的夏天》導演楊力州,他今年拍了《水蜜桃阿嬤》諸如此類的,從題材
到風格都變得比較平民化,讓觀眾感到更生活化一點,這也是造成他們有可能進入
院線的一個重要因素。

另一個因素,也是我想跟你討論的更宏觀的部分。台灣的紀實文藝,從七○年代的
鄉土文學風潮,到八○年代的紀實攝影如《人間》雜誌,再到九○年代的紀錄片,
這是一條線索。另外一條鄉土文藝的線索,則是走劇情片的形式,例如新電影,大
家看到侯孝賢拍《童年往事》、《戀戀風塵》那個時期,他們都是很寫實的,只是
這個國片脈絡到了九○年代的市場上已經不行了,但觀眾對影像還是有需求,所以
紀錄片有點填補了劇情片的真空狀態,這是我自己的看法。加上台灣紀錄片有與觀
眾互動的能力,所以這幾年的賣座都超過台灣自己拍的劇情片。

杜海濱:我對台灣紀錄片現狀的認識,最早接觸是因為一九九九年「山形國際記錄
片電影節」,有一部台灣紀錄片拿了「新浪潮獎」,是吳耀東的《在高速公路上游
泳》。那年我沒去參加,但是選片人來中國的時候把影片帶給我們看,那是我第一
次看台灣的紀錄片,無論從製作還是觀念上都帶給我很新鮮的感受。

二○○一年時我自己親自參加了山形電影節,碰到了一批台灣的紀錄片導演,年輕
的、老的都有,以至於後來我們也對台北的雙年展開始關注,但是同樣看不到片子
,因為兩岸的交流特別不暢通。直到近幾年有一些台灣的盜版光碟出現,只要看到
,我都會照單全收,就像《無米樂》、《歌舞中國》(彭文淳導演)等,還有一些
台灣的政論片;老師朋友介紹的《月亮的小孩》(吳乙峰導演)、《生命》;還有
一部就是在釜山電影節看的《奇蹟的夏天》。

所以我對於台灣本土紀錄片發展的認識是斷裂不成系統的,但中間可以感受到一些
變化,例如《歌舞中國》、《無米樂》、《奇蹟的夏天》,這些影片的製作都已經
很精良,可以感覺它不是一個像過去一樣的個人操作,比如吳耀東的《在高速公路
上游泳》,就完全是部作者電影。所以我也在想,一定程度上,「市場」對這些導
演是有一定影響,所以這些導演才會根據市場的需要,調整自己的方向,總之這也
不一定是壞的事情。


中國九○年代至今:保持獨立姿態

張釗維:台灣對大陸的紀錄片的了解也差不多。很多人對大陸紀錄片的了解多是通
過「雲之南影展」,也是片斷的,我們在台灣看不到太多的作品。我之前過來中國
出差的時候就會蒐一些片子,例如《鐵西區》(王兵導演),然後帶回台灣去。

杜海濱:中國這邊的發展也經歷了好幾個階段,特別是獨立的紀錄片。我們開始接
觸紀錄片,很多是通過國內的「東方時空」(中央電視台製播的新聞性節目)。「
東方時空」這些人是比較早接觸到紀錄片觀念的人,比他們更早的,應該就是吳文
光、張元、段錦川、蔣樾他們。

然而即便是九○年代初,說白了,這些人也還沒有紀錄片的觀念。這就必須談到文
化、文學的領域了。八九年之前,中國內部的思想還是非常活躍的,國外先進的文
學文藝創作也都被引入,八九年後戛然而止,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於是開始轉向另外
的領域。我現在翻閱的書很少有記錄八九年前紀錄片的文字,可能那個時代紀錄片
的觀念還沒有來得及引入中國就停止了。


……更多內容請參閱10月份好讀




--

All Comments

第十一屆烏山頭影展!

Ida avatar
By Ida
at 2007-10-20T22:43
這是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辦的影展 大都以該所的學生作品為主 已經到了第十一屆摟! 詳請請看 http://web.tnnua.edu.tw/~sound/www2007/film%20time.html 10/22~10/26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 ...

就是明天!高雄電影節最後兩場選片指南!

Rachel avatar
By Rachel
at 2007-10-20T18:25
!高雄電影節最後兩場選片指南! 買了套票卻不知該如何選片嗎? 熱愛電影的你心中也追尋著美妙的音樂嗎? 就是明天!10月21日, 高雄電 ...

女同志紀錄片展 It's true, but not true

Mary avatar
By Mary
at 2007-10-18T23:37
台灣版的拉子的氣味: 永恆的月之亮面 陳錦華 不斷穿插的女體影像與七位拉子的生命故事,交揉成第一部台灣版的『拉子的氣味』! 很台灣,也很真實,像是坐在家裡客廳,一群拉子好友們,私密地促膝長談,關於 她的初戀、她的性,她和她的第一次,T婆的情慾對話,跨性者與T的身體對話、向家人出櫃、 圈內換伴的頻率如同L ...

《寶島曼波》十月份巡迴映演快報!

Annie avatar
By Annie
at 2007-10-18T23:29
《寶島曼波》九月份巡迴好評不斷,十月份繼續再接再厲! http://www.wretch.cc/blog/meetwith 『寶島曼波』劇情大綱: 一場大地震,接踵而來的土石流, 迫使南投縣中寮鄉清水村 12 鄰的 20 戶居民必須遷離家園。 四處尋覓,他們在山下找到一塊國有土地,希望在那裡重建家園。 ...

北藝大學生製片徵求演員

Heather avatar
By Heather
at 2007-10-18T18:32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作者: cancerman (我要拍電影!) 看板: movie 標題: [徵人]北藝大學生製片徵求演員 時間: Thu Oct 18 18:27:03 2007 北藝大電影創作所學生作品《親密的陌生人——捷運狂想曲》 以捷運為主題的多段劇情短片,每段故事內容各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