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意志零年》到《四百擊》 - 藝術電影

By Oscar
at 2010-09-27T08:31
at 2010-09-27T08:31
Table of Contents
http://belaludwig.pixnet.net/blog/post/17740953
在我的影片《四百擊》中,有著大家都能看出的Jean
Vigo的影響,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另外還有一個大家
都沒有想到的影響,這就是影片《德意志零年》的影響。
- Truffaut
在看完新寫實主義代表之一Rossellini(中譯:羅塞里尼)的《
德意志零年》以後,當筆者想到這段Truffaut(中譯:楚浮)在談到
自己最負盛名的影片《四百擊》的段落時其實還滿訝異的。因為正如
Truffaut在文中提到的:「這是唯一的一部影片,在片中一個兒童以
拍紀錄片的手法被跟拍」,導致《四百擊》整部片的劇情架構和《德
意志零年》有相當程度的相近。
也許是因為作品發表的時間有著相當的間隔:兩部片發表的時間
相差了十多年。而這樣的間隔卻使得兩部片即使有著相近的架構,在
具體內容上卻呈現出不同的時代氛圍:《德意志零年》中的小男孩生
長在二戰後的德國,他就活在真實而非虛構的斷壁殘垣之中(Rossellini
在他的Open City(中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甚至使用了在戰時偷
拍的鏡頭),整部片的開始從小男孩為了錢去幫人掘墳,但因為未成
年而領不到錢開始;之後小男孩回到家中所有家人十分鐘左右的對話
,全部都環繞在「沒有錢要怎麼辦」這麼一句簡單因而更顯得殘酷的
潛台詞上。這個場景是筆者看過潛台詞最為集中的場景,但正也因為
如此,這個場景給予觀眾的精神壓力大到無法想像,其程度可跟寫實
主義作家Dostoevsky最著名的段落〈宗教大審判官〉相比;因為Rossellini
在一個真實的場景中講述真實而血淋淋的生活經驗,這個虛構的故事
跟真實根本沒有分野。除此之外,意外的收穫是:筆者透過這部影片
總算可以瞭解到那些在六零年代盛行的虛無思想是如何形成的。這樣
的想法不是裝模作樣,因為當時擁有這種想法的人,真的就在破敗的
大樓和廢棄的瓦礫堆中長大。這些想法對他們而言根本不是什麼「美
麗的」哀愁。
到了《四百擊》的小男孩那裡,雖然他不再需要與廢棄的大樓為
鄰,但是他所需要面對的荒蕪從物質上轉為精神上的:他是一個私生
子(Truffaut本人正也是如此),他睡覺時因為聽到父母吵架而睡不
著了;雖然他有一些小奸小惡,但是他所處的環境還以他的顏色卻過
份地殘酷,殘酷到他坐在警車裡從柵欄裡望著這個城市的時候,只能
無助而默默地留著淚。只是世事真的比許多人想像中還要來得兩難:
如果你現在在圖書館正用著筆電看著這篇文章,而後來你的筆電被偷
了,你對於小偷抱持著什麼樣的觀感呢?Truffaut本人年輕時的確曾
經就因為偷過打字機而被關進少年監獄。但他的作品告訴我們:做出
這樣的事所受到的懲罰不是只有活該這麼簡單而已;但這樣的活該卻
也不是毫無理由的殘酷。活著所要面對的問題要是真能簡單一點就好
了。
看完《德意志零年》時筆者的反應跟看完《四百擊》是極為相近
的,而這也促使筆者寫下了這篇文章。儘管兩部影片所面對的痛苦其
根源是不同的,但是物質條件上的痛苦因為會衍生出精神層面的痛苦
,使得兩部作品中的小男孩在不同的時代卻都要面對殘酷的現實。但
是這篇文章並不希望走入一個雖然是真實的極端,然而究竟要怎麼處
理Dostoevsky在〈宗教大審判官〉中所提出的確實成立的問題?Truffaut
在他的另一部作品L'argent de poche(中譯:零用錢)難得地以長篇
對話,藉著劇中教師的口中說出了自己的觀點,因為劇中的台詞和他
在其他地方談到自己的童年時內容幾乎是一樣的。當他說到"Some of
us who've had a difficult childhood are better equipped for
adult life than those who were overprotected with love. It's
the law of compensation."時,筆者是真的被感動了,因為他的安慰
是建立在對事實的確切認識上,而不是那種我的痛苦比較痛你的痛苦
算什麼之類的自我中心的廢話。他透過演員指出:存在著補償的法則
;這理應是一個真正愛孩子而且具有同理心的人才會想到的解答,因
為他的思路圍繞在如何補償他人的苦難,而他最後發現了幸好生活本
身自會給予補償。這或許也解決了《德意志零年》中那個無解而殘酷
的結束(當片尾打著義大利文的FINE時,對於比較熟悉英文而非義大
利文的觀眾而言,是多麼可怕的幽默!)。而他所處理的問題到現在
依然存在著,真的有些人在他的生活或童年中確實得要面對這些殘酷
的問題;這大概也是為何這些看似只是在講述平凡小男孩的生活的作
品,到現在卻都還值得我們一看再看並且看完後好好想一想的原因。
Truffaut: L'argent de poche (1976) - final advi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0PzMx8ibyw
--
在我的影片《四百擊》中,有著大家都能看出的Jean
Vigo的影響,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另外還有一個大家
都沒有想到的影響,這就是影片《德意志零年》的影響。
- Truffaut
在看完新寫實主義代表之一Rossellini(中譯:羅塞里尼)的《
德意志零年》以後,當筆者想到這段Truffaut(中譯:楚浮)在談到
自己最負盛名的影片《四百擊》的段落時其實還滿訝異的。因為正如
Truffaut在文中提到的:「這是唯一的一部影片,在片中一個兒童以
拍紀錄片的手法被跟拍」,導致《四百擊》整部片的劇情架構和《德
意志零年》有相當程度的相近。
也許是因為作品發表的時間有著相當的間隔:兩部片發表的時間
相差了十多年。而這樣的間隔卻使得兩部片即使有著相近的架構,在
具體內容上卻呈現出不同的時代氛圍:《德意志零年》中的小男孩生
長在二戰後的德國,他就活在真實而非虛構的斷壁殘垣之中(Rossellini
在他的Open City(中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甚至使用了在戰時偷
拍的鏡頭),整部片的開始從小男孩為了錢去幫人掘墳,但因為未成
年而領不到錢開始;之後小男孩回到家中所有家人十分鐘左右的對話
,全部都環繞在「沒有錢要怎麼辦」這麼一句簡單因而更顯得殘酷的
潛台詞上。這個場景是筆者看過潛台詞最為集中的場景,但正也因為
如此,這個場景給予觀眾的精神壓力大到無法想像,其程度可跟寫實
主義作家Dostoevsky最著名的段落〈宗教大審判官〉相比;因為Rossellini
在一個真實的場景中講述真實而血淋淋的生活經驗,這個虛構的故事
跟真實根本沒有分野。除此之外,意外的收穫是:筆者透過這部影片
總算可以瞭解到那些在六零年代盛行的虛無思想是如何形成的。這樣
的想法不是裝模作樣,因為當時擁有這種想法的人,真的就在破敗的
大樓和廢棄的瓦礫堆中長大。這些想法對他們而言根本不是什麼「美
麗的」哀愁。
到了《四百擊》的小男孩那裡,雖然他不再需要與廢棄的大樓為
鄰,但是他所需要面對的荒蕪從物質上轉為精神上的:他是一個私生
子(Truffaut本人正也是如此),他睡覺時因為聽到父母吵架而睡不
著了;雖然他有一些小奸小惡,但是他所處的環境還以他的顏色卻過
份地殘酷,殘酷到他坐在警車裡從柵欄裡望著這個城市的時候,只能
無助而默默地留著淚。只是世事真的比許多人想像中還要來得兩難:
如果你現在在圖書館正用著筆電看著這篇文章,而後來你的筆電被偷
了,你對於小偷抱持著什麼樣的觀感呢?Truffaut本人年輕時的確曾
經就因為偷過打字機而被關進少年監獄。但他的作品告訴我們:做出
這樣的事所受到的懲罰不是只有活該這麼簡單而已;但這樣的活該卻
也不是毫無理由的殘酷。活著所要面對的問題要是真能簡單一點就好
了。
看完《德意志零年》時筆者的反應跟看完《四百擊》是極為相近
的,而這也促使筆者寫下了這篇文章。儘管兩部影片所面對的痛苦其
根源是不同的,但是物質條件上的痛苦因為會衍生出精神層面的痛苦
,使得兩部作品中的小男孩在不同的時代卻都要面對殘酷的現實。但
是這篇文章並不希望走入一個雖然是真實的極端,然而究竟要怎麼處
理Dostoevsky在〈宗教大審判官〉中所提出的確實成立的問題?Truffaut
在他的另一部作品L'argent de poche(中譯:零用錢)難得地以長篇
對話,藉著劇中教師的口中說出了自己的觀點,因為劇中的台詞和他
在其他地方談到自己的童年時內容幾乎是一樣的。當他說到"Some of
us who've had a difficult childhood are better equipped for
adult life than those who were overprotected with love. It's
the law of compensation."時,筆者是真的被感動了,因為他的安慰
是建立在對事實的確切認識上,而不是那種我的痛苦比較痛你的痛苦
算什麼之類的自我中心的廢話。他透過演員指出:存在著補償的法則
;這理應是一個真正愛孩子而且具有同理心的人才會想到的解答,因
為他的思路圍繞在如何補償他人的苦難,而他最後發現了幸好生活本
身自會給予補償。這或許也解決了《德意志零年》中那個無解而殘酷
的結束(當片尾打著義大利文的FINE時,對於比較熟悉英文而非義大
利文的觀眾而言,是多麼可怕的幽默!)。而他所處理的問題到現在
依然存在著,真的有些人在他的生活或童年中確實得要面對這些殘酷
的問題;這大概也是為何這些看似只是在講述平凡小男孩的生活的作
品,到現在卻都還值得我們一看再看並且看完後好好想一想的原因。
Truffaut: L'argent de poche (1976) - final advi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0PzMx8ibyw
--
Tags:
藝術電影
All Comments

By Oliver
at 2010-09-29T00:48
at 2010-09-29T00:48

By Callum
at 2010-09-30T21:19
at 2010-09-30T21:19
Related Posts
郎朗十月來台 我為琴狂躍金馬

By Olga
at 2010-09-27T06:48
at 2010-09-27T06:48
交響人生,交織夢想的人生。

By Xanthe
at 2010-09-26T21:09
at 2010-09-26T21:09
第七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串連影像與記憶

By Dorothy
at 2010-09-26T07:32
at 2010-09-26T07:32
文森糗大 竟認不得娜塔莉

By Jacob
at 2010-09-26T07:08
at 2010-09-26T07:08
老師不是人!?電影中的好老師與壞老師

By Edward Lewis
at 2010-09-25T17:41
at 2010-09-25T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