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台灣的實踐(去年台中紀錄片雙年展ꨠ… - 紀錄片

By Caitlin
at 2007-02-17T11:04
at 2007-02-17T11:04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growingup (研究助理兼秘書)》之銘言:
: 南方電子報 - 電子報部落格
: http://www.esouth.org/modules/wordpress/?p=83
: January 29, 2007 @ 10:26 am
: 志工台灣的實踐
: 作者:白長軒、陳育青(2006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志工)
: 電話打了、信也寫了,心快死了,終於在影展結束的第74天,收到掛號信。館長
: 的落款日期是九十五年十一月五日,影展結束當天,真不知道漫長的74天中,這
: 紙感謝狀經歷了如何困難的行政流程?
: 我們沒有因此澆熄繼續從事志工的熱情,只想說,志工應該被尊重,而非敷衍。
: 志工不是無償的勞力,是人類利他奉獻最可敬的精神。
看完文章之後,我對於這些志工們拋出熱情去成就一個活動,卻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
對待,心底不僅有著許多感觸,也勾起了過去某個相當不愉快的經驗。
幾乎每到了影展時節,或是幾部國片即將上映之時,網路上便會出現徵求志工或是
駐校代表的大量訊息。這些活動無論在現場的配置,或是行銷的層面上(尤其是校園內)
,都需要非常大量的人力人脈來支援。於是在預算吃緊的狀況下,志工招募就成了
必然的例行事。
對電影的有志者來說,「電影志工」的吸引力或許在於終於有了能對電影盡份心力
的機會,也或許意味著有了能夠與大師偶像面對面的可能,又或許代表了能夠更深
入的瞭解電影行銷(策展)的流程…。有償無償其實早已不是重點,熱血要流往對
的方向,那才不枉青春。
最近正好有個例子,蔡明亮導演的新片《黑眼圈》即將在三月上映,而早在一月份
徵求各大專院校駐校代表的訊息就已在網路上張貼。許多國片業者對這套校園行銷
方式並不陌生,擔任駐校代表的社團(個人)的任務便是要在校內進行宣傳聯繫與
賣票。
記得當時是2003年,蔡明亮正要推出短片《天橋不見了》,我擔任某校的駐校代表
,負責在校內處理一切宣傳事宜,包括張貼海報、散佈訊息、發售預售票…等等。
而之所以會答應這份任務,原因除了對蔡明亮的崇敬與想為國片盡一份心力外,更
深層的目的是希望藉此吸收更多的電影養份。
縱然售票的成績還算滿意,但在完成任務後,我卻感到莫名的沮喪和失望。這無關
報酬,而是在那鬼打牆般的接電話、約地點、一手交錢、一手交票過程裡,無論對
上對下,我都彷彿只是個純粹的售票機器人(小弟)。既學習不到任何關於電影行
銷的經驗,也好似不被電影公司尊重。唯一有的,是熱情的內耗。
不知道為什麼,在與電影公司溝通的過程裡,一直給了我種賣票這事就是我理所當
然義務的錯覺(怎麼會這樣呢,為電影付出並不是我所虧欠的或本來就應該做的事呀!)
。也因此,當時的我一點也不對自己推廣台灣電影的作為感到自豪,相反地,甚至
懷疑起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若要說的更重一些,我會認為我的熱情被剝削利
用了。
我相信願意投入志工的人們都有著非常熱情。我們也許經驗不足,專業能力不足,
但我們有心,對電影有共同的美好想像,因而才願意付出,與所有人「一起」完成
這一件件在心目中有著偉大意義的重要任務。
這次經驗後,每每我看見了招募國片駐校代表的訊息便會心驚一下,擔憂著對電影
懷抱憧憬和熱情的年輕學子,假如遇上了(仍是)如此奇怪的電影行銷態度與方式
,不知是否會對電影大環境感到傷心和失望。
而關於影展的志工,記得我去聽過一場關於影展的講座,主講者特別把「志工制度」
提出來談論,並以韓國釜山影展為例。
已有著相當規模的釜山影展,志工數量簡直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還有很多人為
此搶破了頭。因為在當地,只要你有了這個國際影展所頒發的志工證書,那便代表
著你的工作能力受到肯定,並有著一定的水準。
這麼說來確實帶了點功利主義色彩,但對於即將步入社會的新鮮人來說,這張證書
遠比回憶更大的功能在於,它往往是公司主管是否錄取你的關鍵,對往後的工作生
涯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此外,我去過的日本山形影展就顯得不太一樣。參與的志工們大多是想體驗影展的
氣氛。有的志工不可自拔,一做就是好幾年,每次都會定期回來;有的志工則漸漸
變成了專業的影展工作人員。特別的是,山形影展讓我感覺到他們是有意識地在栽
培這些有心志工,尤其是年輕人。(而且他們的志工真的都超親切熱情,有時候還
會自掏腰包送禮或請我們吃東西。這些志工除了可以免費看電影外,卻是還得自己
搞定食宿和交通費,但影展仍有200多個志工。)
看見山形影展的志工們每次都願意像候鳥般自動返巢,就也不難理解影展單位在對
待這群辛苦的奉獻者時,是如何的給予重視和尊重。
志工當然不是無償的勞力,而是更應該被尊重、被表揚的偉大精神。
大部分的時候,電影整體環境的不佳實在不能成為任何訴求同情的藉口。
熱情不是永遠萬歲,藝術也不是就該無敵至上,讀了「志工台灣的實踐」,又見識
了國外影展的志工制度,反觀台灣,我想真的有很多地方需要省思檢討。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 南方電子報 - 電子報部落格
: http://www.esouth.org/modules/wordpress/?p=83
: January 29, 2007 @ 10:26 am
: 志工台灣的實踐
: 作者:白長軒、陳育青(2006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志工)
: 電話打了、信也寫了,心快死了,終於在影展結束的第74天,收到掛號信。館長
: 的落款日期是九十五年十一月五日,影展結束當天,真不知道漫長的74天中,這
: 紙感謝狀經歷了如何困難的行政流程?
: 我們沒有因此澆熄繼續從事志工的熱情,只想說,志工應該被尊重,而非敷衍。
: 志工不是無償的勞力,是人類利他奉獻最可敬的精神。
看完文章之後,我對於這些志工們拋出熱情去成就一個活動,卻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
對待,心底不僅有著許多感觸,也勾起了過去某個相當不愉快的經驗。
幾乎每到了影展時節,或是幾部國片即將上映之時,網路上便會出現徵求志工或是
駐校代表的大量訊息。這些活動無論在現場的配置,或是行銷的層面上(尤其是校園內)
,都需要非常大量的人力人脈來支援。於是在預算吃緊的狀況下,志工招募就成了
必然的例行事。
對電影的有志者來說,「電影志工」的吸引力或許在於終於有了能對電影盡份心力
的機會,也或許意味著有了能夠與大師偶像面對面的可能,又或許代表了能夠更深
入的瞭解電影行銷(策展)的流程…。有償無償其實早已不是重點,熱血要流往對
的方向,那才不枉青春。
最近正好有個例子,蔡明亮導演的新片《黑眼圈》即將在三月上映,而早在一月份
徵求各大專院校駐校代表的訊息就已在網路上張貼。許多國片業者對這套校園行銷
方式並不陌生,擔任駐校代表的社團(個人)的任務便是要在校內進行宣傳聯繫與
賣票。
記得當時是2003年,蔡明亮正要推出短片《天橋不見了》,我擔任某校的駐校代表
,負責在校內處理一切宣傳事宜,包括張貼海報、散佈訊息、發售預售票…等等。
而之所以會答應這份任務,原因除了對蔡明亮的崇敬與想為國片盡一份心力外,更
深層的目的是希望藉此吸收更多的電影養份。
縱然售票的成績還算滿意,但在完成任務後,我卻感到莫名的沮喪和失望。這無關
報酬,而是在那鬼打牆般的接電話、約地點、一手交錢、一手交票過程裡,無論對
上對下,我都彷彿只是個純粹的售票機器人(小弟)。既學習不到任何關於電影行
銷的經驗,也好似不被電影公司尊重。唯一有的,是熱情的內耗。
不知道為什麼,在與電影公司溝通的過程裡,一直給了我種賣票這事就是我理所當
然義務的錯覺(怎麼會這樣呢,為電影付出並不是我所虧欠的或本來就應該做的事呀!)
。也因此,當時的我一點也不對自己推廣台灣電影的作為感到自豪,相反地,甚至
懷疑起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若要說的更重一些,我會認為我的熱情被剝削利
用了。
我相信願意投入志工的人們都有著非常熱情。我們也許經驗不足,專業能力不足,
但我們有心,對電影有共同的美好想像,因而才願意付出,與所有人「一起」完成
這一件件在心目中有著偉大意義的重要任務。
這次經驗後,每每我看見了招募國片駐校代表的訊息便會心驚一下,擔憂著對電影
懷抱憧憬和熱情的年輕學子,假如遇上了(仍是)如此奇怪的電影行銷態度與方式
,不知是否會對電影大環境感到傷心和失望。
而關於影展的志工,記得我去聽過一場關於影展的講座,主講者特別把「志工制度」
提出來談論,並以韓國釜山影展為例。
已有著相當規模的釜山影展,志工數量簡直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還有很多人為
此搶破了頭。因為在當地,只要你有了這個國際影展所頒發的志工證書,那便代表
著你的工作能力受到肯定,並有著一定的水準。
這麼說來確實帶了點功利主義色彩,但對於即將步入社會的新鮮人來說,這張證書
遠比回憶更大的功能在於,它往往是公司主管是否錄取你的關鍵,對往後的工作生
涯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此外,我去過的日本山形影展就顯得不太一樣。參與的志工們大多是想體驗影展的
氣氛。有的志工不可自拔,一做就是好幾年,每次都會定期回來;有的志工則漸漸
變成了專業的影展工作人員。特別的是,山形影展讓我感覺到他們是有意識地在栽
培這些有心志工,尤其是年輕人。(而且他們的志工真的都超親切熱情,有時候還
會自掏腰包送禮或請我們吃東西。這些志工除了可以免費看電影外,卻是還得自己
搞定食宿和交通費,但影展仍有200多個志工。)
看見山形影展的志工們每次都願意像候鳥般自動返巢,就也不難理解影展單位在對
待這群辛苦的奉獻者時,是如何的給予重視和尊重。
志工當然不是無償的勞力,而是更應該被尊重、被表揚的偉大精神。
大部分的時候,電影整體環境的不佳實在不能成為任何訴求同情的藉口。
熱情不是永遠萬歲,藝術也不是就該無敵至上,讀了「志工台灣的實踐」,又見識
了國外影展的志工制度,反觀台灣,我想真的有很多地方需要省思檢討。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By Ula
at 2007-02-18T18:35
at 2007-02-18T18:35
Related Posts
Re: 客家電視紀錄片 1394--打戲路 節目徵案開始囉!!!

By Aaliyah
at 2007-02-17T01:18
at 2007-02-17T01:18
客家電視紀錄片 1394--打戲路 節目徵案開始囉!!!

By Belly
at 2007-02-16T11:24
at 2007-02-16T11:24
影藝學苑春季班─【開拍紀錄片】

By Enid
at 2007-02-15T20:41
at 2007-02-15T20:41
胡台麗紀錄片要拍「太巴塱重建」

By Jack
at 2007-02-15T16:28
at 2007-02-15T16:28
沒看過綠的地平線的人!

By Wallis
at 2007-02-12T17:37
at 2007-02-12T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