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 - 電影
By Rebecca
at 2012-01-28T17:20
at 2012-01-28T17:20
Table of Contents
因為文章很長,建議前往網誌版,而且還會有劇照和預告片:)
http://ppt.cc/0W_e
------------------------內文開始------------------------
中文譯名《性愛成癮的男人》,預計於2012年2月10日上映。
在寫預告(兼推廣)之前,首先要來幫這個令人在售票亭前不知所措的中文譯名說句公道
話。
大約是在2011年12月的時候,《Shame》的台灣代理原子映像在網路上公布了中文譯名,
引起我們這群持續在追蹤國外消息的影迷們一片譁然,我當下的反應是「媽啦,這樣翻譯
你是不想把電影票賣出去了嗎?」雖然有朋友笑說這樣搞不好會吸引更多人去看,但是我
實在很不願意觀眾們是抱持著公然看A片的期待進電影院……不過話說回來,要抱持著怎
樣的心態本來就是觀眾的自由。但是誠如國外某位影評所說的:「這是我看過最性感,卻
完完全全讓人提不起性趣的片。」嘛……既然如此,我應該會聽從影評的建議,如果是想
看A片,我想我會乖乖窩在自己的電腦前面。而這就是得了很多大獎的電影所能佔到的便
宜,影評們好像都覺得自己有義務要看得深層一點,而不是只專注在表面的性愛議題。
回來說公道話。在半個月前,我本來是想寫一篇文章來砲轟這個譯名的。第一,雖然我還
沒看過電影,但是由於完整的劇本已經由官方(Fox Searchlight)在網路上釋出,我就
當作課外讀物看完了。看完的感想是,「性愛成癮的男人」這樣的譯名恐怕會轉移觀眾的
注意力,認為整部電影的重點在於「性愛」,可是我認為電影想要表達的不只是挑戰傳統
、單純展現性愛而已;第二,電影原名好端端的就一個字的Shame,為什麼硬要翻譯成冗
長的七個字?難道明明白白地翻譯成「羞恥」之類的字眼觀眾就會對這部電影失去興趣嗎
?
但是在閱讀《Sight & Sound》雜誌對導演Steven McQueen的訪談後,我突然覺得這個中
文譯名也沒什麼不好。
在訪談中,SMcQ說明他們為了拍這部電影,在紐約找到了深受sexual addiction所擾的人
士,經由他們的經驗分享而寫成了這部電影。這些真正「性愛成癮」的人並不是每天在電
腦前泡2、3個小時而已,而是花上20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就這麼守在螢幕前不斷觀看情
色照片或影片;他們不只是每天都進行性行為,而是每天做上不下數十次。
於是我們知道,這已經不只是道德層次的問題了,這種成癮已經成為生理疾病。這部電影
不是在探討道德與是非的問題,而是,單純把一個問題,或者現象,提出來討論。正如同
有些人染上了菸癮,毒癮,或者酗酒成癮,性行為對這些人而言已經變成一種不得不然的
需求,可以想見一旦中斷了性行為,身體甚至會產生戒斷的現象。飾演男主角的Michael
Fassbender在訪談中提道:「當然,我想是因為性行為在某些程度上能夠帶來歡愉,這也
就是為什麼這種癮頭如此無法抗拒。」
讀完訪談之後,我因此認為中文譯名其實翻得蠻好的。畢竟這個譯名把主旨「性愛」和「
成癮」都點了出來,而看過預告片後我們都知道電影主要是描述一個名叫Brandon的「男
人」。(男性,白種人,三十歲出頭。這個人白天是西裝筆挺的上班族,可能在稍有名氣
的私人企業任職。在人前非常克制,非常理性,外貌端正同時具備吸引異性的魅力。)←
幹嘛模仿行為分析小組的口氣!
總之……「性愛」「成癮」的「男人」其實非常切題。
替中文譯名說的公道話講完了。
我可不是刻意要站在原子映像那邊幫他們說話,不過他們如果因此送我免費的電影票,我
倒是很樂意收下。(喂)
譯名講完了,重點其實是要推廣這部電影。
但是,才剛說要推廣呢……我在Youtube上就看到movietown上傳的中文電影預告片了。
而那真是糟到令人心寒的地步。
Movietown提供的那支預告片應該是他們自己剪的吧?我實在不相信那是台灣官方釋出的
版本……那種剪法會讓人以為整部電影的重點就在電車上的這一對男女身上,一百多分鐘
的電影都在講這兩人的性愛關係。但是並不是這樣的,所有閃過的性愛畫面都和那位戴帽
子的女性無關,很遺憾的,這位戴帽子的女性只有在電影的片頭和片尾出現五分鐘。(我
看過劇本了,不會騙人的。欸?這樣還不至於算是劇透吧?)而且女主角Sissy,也就是
Brandon的妹妹,這位真正對電影舉足輕重的角色卻反而完全沒有出現。更別提Brandon的
黑人女性同事Marianne了。Marianne是Brandon真心喜歡、而且也真正希望能夠建立親密
關係的女性,但是卻因為生理與心理因素而無法如願。
這樣一路看下來,我們知道那個預告片下面的簡介寫得多糟。
男主角並不是「愛上某人就會性無能」(這是什麼童話故事嗎?愛上男人以後魔女就失去
了魔法?),而是「無法與人建立長期且彼此信賴的親密關係」。明明不斷與陌生女子發
生性關係,一旦有熟人,例如親人及互相欣賞的同事希望能夠接近他,他卻反而把自己的
內心封閉起來,而且從他們的身邊逃開,甚至用十分傷人的方式拒絕這些向他伸出的手。
這是一部關於pity的電影。
憐憫,與同情。
導演Steven McQueen的電影總是能夠使我對電影中的角色產生憐憫與同情的情緒。
2008年的電影《Hunger》描述Bobby Sands在1981年領導的絕食運動,他們用接力的方式
,一個絕食犧牲後再換另一個人開始。這個運動的訴求則是為了愛爾蘭的政治獨立,七個
月後,絕食運動被迫中止,包括領導人Bobby Sands在內總共有十個人為了他們的政治理
念犧牲自己年輕的生命。不過McQueen拍攝的這部電影僅將重心放在Bobby Sands上。由於
這篇文主要是談McQueen的第二部電影,也就是《性愛》,因此關於《Hunger》的介紹就
不多說…但是McQueen以新人之姿,便以該片奪下坎城影展的紀錄片獎,以及榮獲其他眾
多的獎項與提名。我當時看完《Hunger》之後,心中產生的並不是「英國政府好討厭」、
「Bobby Sands真是有意志力」之類的感想,而是很單純的一個字:pity。除此之外我說
不出其他的字句描述心中的震撼,以及震撼之後唯一留在心中始終無法散去的情緒。
(電影《Hunger》的海報,場景是Bobby Sands和神父的對話。這段對話包含了長達17分
鐘都沒有移動攝影機的鏡頭,創下了影史的紀錄……老實說,對於我這種習慣好萊塢每五
秒換一個鏡頭的觀眾而言,沒有專心看的話還真的會看到睡著)
回過頭來看McQueen的第二部電影《Shame》,無論導演選擇的主題是政治或者性愛,影迷
們知道McQueen探討的始終是人的問題。政治是人與社會的關係,而性愛(加上成癮)更
仰賴與他人的接觸,在這兩部電影中,我們都看見了人所遭遇的問題,以及在這個漩渦中
的他們如何掙扎、試圖面對自身的處境。在觀看的過程中,雖然觀眾各自關注的重心有所
不同,這樣的電影卻會使每個人在心中都興起憐憫之情。
《性愛》的導演Steven McQueen在台灣或許還不具知名度,但是兩度與McQueen合作的演
員Michael Fassbender大家想必並不陌生。是的,你沒看錯,McQueen也不過導了兩部電
影,這兩部電影卻都由Fassbender領銜主演,後者儼然成為McQueen的御用演員啦…。導
演與演員的長期合作並不是鮮見的事,我們都知道Christopher Nolan喜歡找合作愉快的
演員拍攝新作品(《蝙蝠俠》的續集找了《全面啟動》的Tom Hardy和JGL,影迷們都樂死
了),而德國導演Werner Herzog也有御用演員Klaus Kinski(雖然這兩個人以彼此仇視
聞名,但是卻合作拍出許多德國新電影期間的經典作品,例如《陸上行舟》。)Michael
Fassbender不只一次在平面媒體或影音的採訪中被問及和Steven McQueen的合作經驗,對
Fassbender而言,2008年與McQ合作的《Hunger》拯救了他當時前途暗淡的演藝生涯(
Michael Fassbender因此拿下英國獨立電影獎的最佳男主角獎,此後陸續參與拍攝《惡棍
特工》、《簡愛》、《X戰警:第一戰》等片),因此早在2008年《Hunger》殺青時,
McQueen一向Fassbender提起《性愛》的概念與基本雛形,後者便欣然同意接下男主角一
職。
McQueen在GQ英國版2月號的採訪中提到,「Michael is a man’s man, but he has
femininity too, a vulnerability. (Michael是男人中的男人,但是也帶有陰柔的特質
,甚至是脆弱、容易受到傷害的。)」或許正是具備了這樣的特質,才適合詮釋Brandon
這樣一個四處獵豔取樂,卻又因此飽受自我譴責所折磨的靈魂。 演員的生平寫起來落落
長,所以就不介紹了,接下來稍微談一下電影中的男主角Brandon就好。我只是稍微提一
下官方公布在網路上與各平面媒體上的資訊,應該不必擔心劇透的問題。
電影並沒有詳細解釋Brandon的身世,除了劇本上寫著「三十歲出頭」以外,就沒有任何
基本資料了。關於他和妹妹Sissy的過往我們只能從Sissy在預告片中提的「We are not
bad people, we just come from a bad place.(我們不是壞人,只是出身於不好的地方
。)」嗅出端倪。我們知道這對兄妹的過往必定有經歷過某種問題,而這個問題可能就是
導致Brandon求性成癮的原因,但是電影並沒有提供詳細的解釋。
Sight & Sound雜誌的撰稿者Nick James對Brandon的這個名字提出了頗為有趣的看法:
Brando,即Brand-on, 他代表了一個標誌,就像Nike的勾或是其他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品
牌符號。但是Brandon的特性是不外顯的,他最主要也最難辭其咎的問題並沒有顯現在人
前,他的同事們並不知道他的性癮。我們看到缺了一口的蘋果,會想到apple Inc.,但是
我們看著Brandon,卻無從得知這個人的特質,也就是求性成癮的問題,因此他的名字變
成了一個反諷,他是「性癮」牌的代表,一個標誌,而這個意符卻無法對應到意旨。
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知道McQueen的意圖正是在此。的確,看起來Brandon的角色設定只
有「性愛成癮」四個大字,但是McQueen不要Brandon被貼上單一標籤,因為這個標籤沒辦
法完全涵蓋這個人。事實上,沒有任何人可以被簡單的一個詞就概括。電影讓觀眾認為
Brandon是這類「性愛成癮」者的化身,他成為一個典型,這個角色成為一個代表符號。
但是事實上並不是。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除了癮頭之外,我們看見他的掙扎,他的嘗試
,他在失去自制以後的強烈自我厭惡,以及隨之而來,幾乎令他無以為繼的沮喪失落。他
不只是一個符號,不只是一個brand,而這就是導演透過這個名字要觀眾注意到的問題。
他是一個人。假如把他的性癮置換成其他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會在自己身上發現和他同
樣的身影:或許是資訊成癮(你想必注意到捷運車廂裡有多少人緊盯著智慧型手機的螢幕
),或許是對某種食物難以抗拒(有多少人一走進店裡就忍不住把巧克力放進購物籃裡)
,又或者是拿下耳機就讀不下書、不咬指甲就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一打開電腦就立刻連上
批踢踢……McQueen確實選了一個驚世駭俗的電影主題,但是他所關注的主旨仍然是普世
性的問題。當我們對某種行為的依賴已經漸漸走向極端,處在這種狀態當中的人們該如何
是好。
Brandon的處境並不是完全令人絕望的。從電影簡介中我們知道,他一成不變的生活之所
以出現變卦,就是因為妹妹Sissy闖入了他的生活。
由Carey Mulligan飾演的Sissy突然造訪Brandon(其實也沒有很突然……是Brandon自己
都不接她打的電話。)Carey Mulligan算是知名度頗高的演員,最為人稱道的大概是她
2007的電影《名媛教育》和2011與Ryan Gosling合演的《落日車神》,對她有興趣的人不
妨找W雜誌的1月號來閱讀,雜誌中關於她演出《性愛》的採訪。
導演McQueen並沒有把Sissy塑造成清新健康的角色,相反的,她和哥哥Brandon都是受過
傷的人,而這些從過去延續到現在的陰霾也仍然影響著她的生活。做為一個演唱歌手,她
其實是居無定所也沒有穩定收入的,劇本上寫著20歲將近30歲,同樣也是沒有其他資料,
只能從電影中感覺到她是一個依賴心很強的女性。Sissy住進哥哥的房子裡之後,逐漸察
覺Brandon問題並且試著提供幫助,不過我們在預告片中都聽到Brandon回嗆:「You’re
not helping. (你沒幫上什麼忙)」了。Sissy在片中最重要的橋段是演唱New Youk,
New York。雖然當時她是在眾人面前演唱,但是藉由攝影鏡頭,觀眾們知道當時Sissy其
實是只為Brandon一人而唱,而且是希望透過歌聲與哥哥溝通。(一聽到歌聲,飾演
Brandon的Michael Fassbender又哭囉。他到底有哪部電影是沒掉眼淚的?)←別這樣,
還是有啦…….嗯,但是都是爛片。
以下是New York New York的片段:
These little town blues, are melting away
這些小城鎮裡的藍調,漸漸融化了
I’m gonna make a brand new start of it – in old new york
我想要在老紐約有全新的開始
And if I can make it there, I’m gonna make it anywhere
如果我能在這裡成功的話,那我在任何地方都能成功
It’s up to you- new york, new york
全都靠你了,紐約啊紐約。
對應電影的故事,歌詞中的blues可以有雙重解釋,意味著兄妹倆過去的傷痛應該要漸漸
地平復了。而從brand-new這個字也令人不禁猜測,是否和Brandon的名字有關。Sissy來
到了紐約,試圖拯救哥哥和自己,好幾次她打電話給Brandon,但是Brandon拒絕拿起話筒
、拒絕溝通、拒絕被拯救,而這段她對Brandon唱的歌詞,就傳達出了她一直試圖讓
Brandon理解的關懷之情。
我本來想不可免俗地列舉《性愛》奪下的獎項與提名,但是連到官網去看,發現名單實在
太長了,而我打字也打累了,所以就……算了吧,稍微舉幾個例子就好。演員Michael
Fassbender因為這部電影而拿下本屆威尼斯影展的影帝稱號,並且獲得金球獎提名(後來
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George Clooney以《繼承人生》奪下影帝,但是在領獎的時候
卻向當時在台下的Fassbender開了一個黃色笑話),另外還有英國獨立電影獎等諸多獎項
,有興趣的人請自行前往官網查閱。
是說那個號稱中文版預告片的太爛了,看了會傷眼睛,所以我拒絕貼在這篇文裡。
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等2/10電影在台灣上映後,看完電影再回頭比較英文版和中文
版的差異。
--
http://ppt.cc/0W_e
------------------------內文開始------------------------
中文譯名《性愛成癮的男人》,預計於2012年2月10日上映。
在寫預告(兼推廣)之前,首先要來幫這個令人在售票亭前不知所措的中文譯名說句公道
話。
大約是在2011年12月的時候,《Shame》的台灣代理原子映像在網路上公布了中文譯名,
引起我們這群持續在追蹤國外消息的影迷們一片譁然,我當下的反應是「媽啦,這樣翻譯
你是不想把電影票賣出去了嗎?」雖然有朋友笑說這樣搞不好會吸引更多人去看,但是我
實在很不願意觀眾們是抱持著公然看A片的期待進電影院……不過話說回來,要抱持著怎
樣的心態本來就是觀眾的自由。但是誠如國外某位影評所說的:「這是我看過最性感,卻
完完全全讓人提不起性趣的片。」嘛……既然如此,我應該會聽從影評的建議,如果是想
看A片,我想我會乖乖窩在自己的電腦前面。而這就是得了很多大獎的電影所能佔到的便
宜,影評們好像都覺得自己有義務要看得深層一點,而不是只專注在表面的性愛議題。
回來說公道話。在半個月前,我本來是想寫一篇文章來砲轟這個譯名的。第一,雖然我還
沒看過電影,但是由於完整的劇本已經由官方(Fox Searchlight)在網路上釋出,我就
當作課外讀物看完了。看完的感想是,「性愛成癮的男人」這樣的譯名恐怕會轉移觀眾的
注意力,認為整部電影的重點在於「性愛」,可是我認為電影想要表達的不只是挑戰傳統
、單純展現性愛而已;第二,電影原名好端端的就一個字的Shame,為什麼硬要翻譯成冗
長的七個字?難道明明白白地翻譯成「羞恥」之類的字眼觀眾就會對這部電影失去興趣嗎
?
但是在閱讀《Sight & Sound》雜誌對導演Steven McQueen的訪談後,我突然覺得這個中
文譯名也沒什麼不好。
在訪談中,SMcQ說明他們為了拍這部電影,在紐約找到了深受sexual addiction所擾的人
士,經由他們的經驗分享而寫成了這部電影。這些真正「性愛成癮」的人並不是每天在電
腦前泡2、3個小時而已,而是花上20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就這麼守在螢幕前不斷觀看情
色照片或影片;他們不只是每天都進行性行為,而是每天做上不下數十次。
於是我們知道,這已經不只是道德層次的問題了,這種成癮已經成為生理疾病。這部電影
不是在探討道德與是非的問題,而是,單純把一個問題,或者現象,提出來討論。正如同
有些人染上了菸癮,毒癮,或者酗酒成癮,性行為對這些人而言已經變成一種不得不然的
需求,可以想見一旦中斷了性行為,身體甚至會產生戒斷的現象。飾演男主角的Michael
Fassbender在訪談中提道:「當然,我想是因為性行為在某些程度上能夠帶來歡愉,這也
就是為什麼這種癮頭如此無法抗拒。」
讀完訪談之後,我因此認為中文譯名其實翻得蠻好的。畢竟這個譯名把主旨「性愛」和「
成癮」都點了出來,而看過預告片後我們都知道電影主要是描述一個名叫Brandon的「男
人」。(男性,白種人,三十歲出頭。這個人白天是西裝筆挺的上班族,可能在稍有名氣
的私人企業任職。在人前非常克制,非常理性,外貌端正同時具備吸引異性的魅力。)←
幹嘛模仿行為分析小組的口氣!
總之……「性愛」「成癮」的「男人」其實非常切題。
替中文譯名說的公道話講完了。
我可不是刻意要站在原子映像那邊幫他們說話,不過他們如果因此送我免費的電影票,我
倒是很樂意收下。(喂)
譯名講完了,重點其實是要推廣這部電影。
但是,才剛說要推廣呢……我在Youtube上就看到movietown上傳的中文電影預告片了。
而那真是糟到令人心寒的地步。
Movietown提供的那支預告片應該是他們自己剪的吧?我實在不相信那是台灣官方釋出的
版本……那種剪法會讓人以為整部電影的重點就在電車上的這一對男女身上,一百多分鐘
的電影都在講這兩人的性愛關係。但是並不是這樣的,所有閃過的性愛畫面都和那位戴帽
子的女性無關,很遺憾的,這位戴帽子的女性只有在電影的片頭和片尾出現五分鐘。(我
看過劇本了,不會騙人的。欸?這樣還不至於算是劇透吧?)而且女主角Sissy,也就是
Brandon的妹妹,這位真正對電影舉足輕重的角色卻反而完全沒有出現。更別提Brandon的
黑人女性同事Marianne了。Marianne是Brandon真心喜歡、而且也真正希望能夠建立親密
關係的女性,但是卻因為生理與心理因素而無法如願。
這樣一路看下來,我們知道那個預告片下面的簡介寫得多糟。
男主角並不是「愛上某人就會性無能」(這是什麼童話故事嗎?愛上男人以後魔女就失去
了魔法?),而是「無法與人建立長期且彼此信賴的親密關係」。明明不斷與陌生女子發
生性關係,一旦有熟人,例如親人及互相欣賞的同事希望能夠接近他,他卻反而把自己的
內心封閉起來,而且從他們的身邊逃開,甚至用十分傷人的方式拒絕這些向他伸出的手。
這是一部關於pity的電影。
憐憫,與同情。
導演Steven McQueen的電影總是能夠使我對電影中的角色產生憐憫與同情的情緒。
2008年的電影《Hunger》描述Bobby Sands在1981年領導的絕食運動,他們用接力的方式
,一個絕食犧牲後再換另一個人開始。這個運動的訴求則是為了愛爾蘭的政治獨立,七個
月後,絕食運動被迫中止,包括領導人Bobby Sands在內總共有十個人為了他們的政治理
念犧牲自己年輕的生命。不過McQueen拍攝的這部電影僅將重心放在Bobby Sands上。由於
這篇文主要是談McQueen的第二部電影,也就是《性愛》,因此關於《Hunger》的介紹就
不多說…但是McQueen以新人之姿,便以該片奪下坎城影展的紀錄片獎,以及榮獲其他眾
多的獎項與提名。我當時看完《Hunger》之後,心中產生的並不是「英國政府好討厭」、
「Bobby Sands真是有意志力」之類的感想,而是很單純的一個字:pity。除此之外我說
不出其他的字句描述心中的震撼,以及震撼之後唯一留在心中始終無法散去的情緒。
(電影《Hunger》的海報,場景是Bobby Sands和神父的對話。這段對話包含了長達17分
鐘都沒有移動攝影機的鏡頭,創下了影史的紀錄……老實說,對於我這種習慣好萊塢每五
秒換一個鏡頭的觀眾而言,沒有專心看的話還真的會看到睡著)
回過頭來看McQueen的第二部電影《Shame》,無論導演選擇的主題是政治或者性愛,影迷
們知道McQueen探討的始終是人的問題。政治是人與社會的關係,而性愛(加上成癮)更
仰賴與他人的接觸,在這兩部電影中,我們都看見了人所遭遇的問題,以及在這個漩渦中
的他們如何掙扎、試圖面對自身的處境。在觀看的過程中,雖然觀眾各自關注的重心有所
不同,這樣的電影卻會使每個人在心中都興起憐憫之情。
《性愛》的導演Steven McQueen在台灣或許還不具知名度,但是兩度與McQueen合作的演
員Michael Fassbender大家想必並不陌生。是的,你沒看錯,McQueen也不過導了兩部電
影,這兩部電影卻都由Fassbender領銜主演,後者儼然成為McQueen的御用演員啦…。導
演與演員的長期合作並不是鮮見的事,我們都知道Christopher Nolan喜歡找合作愉快的
演員拍攝新作品(《蝙蝠俠》的續集找了《全面啟動》的Tom Hardy和JGL,影迷們都樂死
了),而德國導演Werner Herzog也有御用演員Klaus Kinski(雖然這兩個人以彼此仇視
聞名,但是卻合作拍出許多德國新電影期間的經典作品,例如《陸上行舟》。)Michael
Fassbender不只一次在平面媒體或影音的採訪中被問及和Steven McQueen的合作經驗,對
Fassbender而言,2008年與McQ合作的《Hunger》拯救了他當時前途暗淡的演藝生涯(
Michael Fassbender因此拿下英國獨立電影獎的最佳男主角獎,此後陸續參與拍攝《惡棍
特工》、《簡愛》、《X戰警:第一戰》等片),因此早在2008年《Hunger》殺青時,
McQueen一向Fassbender提起《性愛》的概念與基本雛形,後者便欣然同意接下男主角一
職。
McQueen在GQ英國版2月號的採訪中提到,「Michael is a man’s man, but he has
femininity too, a vulnerability. (Michael是男人中的男人,但是也帶有陰柔的特質
,甚至是脆弱、容易受到傷害的。)」或許正是具備了這樣的特質,才適合詮釋Brandon
這樣一個四處獵豔取樂,卻又因此飽受自我譴責所折磨的靈魂。 演員的生平寫起來落落
長,所以就不介紹了,接下來稍微談一下電影中的男主角Brandon就好。我只是稍微提一
下官方公布在網路上與各平面媒體上的資訊,應該不必擔心劇透的問題。
電影並沒有詳細解釋Brandon的身世,除了劇本上寫著「三十歲出頭」以外,就沒有任何
基本資料了。關於他和妹妹Sissy的過往我們只能從Sissy在預告片中提的「We are not
bad people, we just come from a bad place.(我們不是壞人,只是出身於不好的地方
。)」嗅出端倪。我們知道這對兄妹的過往必定有經歷過某種問題,而這個問題可能就是
導致Brandon求性成癮的原因,但是電影並沒有提供詳細的解釋。
Sight & Sound雜誌的撰稿者Nick James對Brandon的這個名字提出了頗為有趣的看法:
Brando,即Brand-on, 他代表了一個標誌,就像Nike的勾或是其他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品
牌符號。但是Brandon的特性是不外顯的,他最主要也最難辭其咎的問題並沒有顯現在人
前,他的同事們並不知道他的性癮。我們看到缺了一口的蘋果,會想到apple Inc.,但是
我們看著Brandon,卻無從得知這個人的特質,也就是求性成癮的問題,因此他的名字變
成了一個反諷,他是「性癮」牌的代表,一個標誌,而這個意符卻無法對應到意旨。
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知道McQueen的意圖正是在此。的確,看起來Brandon的角色設定只
有「性愛成癮」四個大字,但是McQueen不要Brandon被貼上單一標籤,因為這個標籤沒辦
法完全涵蓋這個人。事實上,沒有任何人可以被簡單的一個詞就概括。電影讓觀眾認為
Brandon是這類「性愛成癮」者的化身,他成為一個典型,這個角色成為一個代表符號。
但是事實上並不是。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除了癮頭之外,我們看見他的掙扎,他的嘗試
,他在失去自制以後的強烈自我厭惡,以及隨之而來,幾乎令他無以為繼的沮喪失落。他
不只是一個符號,不只是一個brand,而這就是導演透過這個名字要觀眾注意到的問題。
他是一個人。假如把他的性癮置換成其他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會在自己身上發現和他同
樣的身影:或許是資訊成癮(你想必注意到捷運車廂裡有多少人緊盯著智慧型手機的螢幕
),或許是對某種食物難以抗拒(有多少人一走進店裡就忍不住把巧克力放進購物籃裡)
,又或者是拿下耳機就讀不下書、不咬指甲就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一打開電腦就立刻連上
批踢踢……McQueen確實選了一個驚世駭俗的電影主題,但是他所關注的主旨仍然是普世
性的問題。當我們對某種行為的依賴已經漸漸走向極端,處在這種狀態當中的人們該如何
是好。
Brandon的處境並不是完全令人絕望的。從電影簡介中我們知道,他一成不變的生活之所
以出現變卦,就是因為妹妹Sissy闖入了他的生活。
由Carey Mulligan飾演的Sissy突然造訪Brandon(其實也沒有很突然……是Brandon自己
都不接她打的電話。)Carey Mulligan算是知名度頗高的演員,最為人稱道的大概是她
2007的電影《名媛教育》和2011與Ryan Gosling合演的《落日車神》,對她有興趣的人不
妨找W雜誌的1月號來閱讀,雜誌中關於她演出《性愛》的採訪。
導演McQueen並沒有把Sissy塑造成清新健康的角色,相反的,她和哥哥Brandon都是受過
傷的人,而這些從過去延續到現在的陰霾也仍然影響著她的生活。做為一個演唱歌手,她
其實是居無定所也沒有穩定收入的,劇本上寫著20歲將近30歲,同樣也是沒有其他資料,
只能從電影中感覺到她是一個依賴心很強的女性。Sissy住進哥哥的房子裡之後,逐漸察
覺Brandon問題並且試著提供幫助,不過我們在預告片中都聽到Brandon回嗆:「You’re
not helping. (你沒幫上什麼忙)」了。Sissy在片中最重要的橋段是演唱New Youk,
New York。雖然當時她是在眾人面前演唱,但是藉由攝影鏡頭,觀眾們知道當時Sissy其
實是只為Brandon一人而唱,而且是希望透過歌聲與哥哥溝通。(一聽到歌聲,飾演
Brandon的Michael Fassbender又哭囉。他到底有哪部電影是沒掉眼淚的?)←別這樣,
還是有啦…….嗯,但是都是爛片。
以下是New York New York的片段:
These little town blues, are melting away
這些小城鎮裡的藍調,漸漸融化了
I’m gonna make a brand new start of it – in old new york
我想要在老紐約有全新的開始
And if I can make it there, I’m gonna make it anywhere
如果我能在這裡成功的話,那我在任何地方都能成功
It’s up to you- new york, new york
全都靠你了,紐約啊紐約。
對應電影的故事,歌詞中的blues可以有雙重解釋,意味著兄妹倆過去的傷痛應該要漸漸
地平復了。而從brand-new這個字也令人不禁猜測,是否和Brandon的名字有關。Sissy來
到了紐約,試圖拯救哥哥和自己,好幾次她打電話給Brandon,但是Brandon拒絕拿起話筒
、拒絕溝通、拒絕被拯救,而這段她對Brandon唱的歌詞,就傳達出了她一直試圖讓
Brandon理解的關懷之情。
我本來想不可免俗地列舉《性愛》奪下的獎項與提名,但是連到官網去看,發現名單實在
太長了,而我打字也打累了,所以就……算了吧,稍微舉幾個例子就好。演員Michael
Fassbender因為這部電影而拿下本屆威尼斯影展的影帝稱號,並且獲得金球獎提名(後來
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George Clooney以《繼承人生》奪下影帝,但是在領獎的時候
卻向當時在台下的Fassbender開了一個黃色笑話),另外還有英國獨立電影獎等諸多獎項
,有興趣的人請自行前往官網查閱。
是說那個號稱中文版預告片的太爛了,看了會傷眼睛,所以我拒絕貼在這篇文裡。
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等2/10電影在台灣上映後,看完電影再回頭比較英文版和中文
版的差異。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Mary
at 2012-01-30T12:32
at 2012-01-30T12:32
By Elma
at 2012-01-31T08:50
at 2012-01-31T08:50
By Zanna
at 2012-02-01T09:22
at 2012-02-01T09:22
By Joseph
at 2012-02-04T08:02
at 2012-02-04T08:02
By Adele
at 2012-02-07T05:08
at 2012-02-07T05:08
By Ursula
at 2012-02-08T07:49
at 2012-02-08T07:49
By Catherine
at 2012-02-09T13:14
at 2012-02-09T13:14
By James
at 2012-02-14T04:55
at 2012-02-14T04:55
By Hedda
at 2012-02-17T23:10
at 2012-02-17T23:10
By Zenobia
at 2012-02-18T09:57
at 2012-02-18T09:57
By Delia
at 2012-02-20T06:41
at 2012-02-20T06:41
By Sarah
at 2012-02-24T12:13
at 2012-02-24T12:13
By Odelette
at 2012-02-27T09:39
at 2012-02-27T09:39
By Delia
at 2012-03-01T19:13
at 2012-03-01T19:13
By Enid
at 2012-03-06T13:06
at 2012-03-06T13:06
By Agnes
at 2012-03-08T16:54
at 2012-03-08T16:54
By Leila
at 2012-03-10T08:01
at 2012-03-10T08:01
By Sarah
at 2012-03-13T12:40
at 2012-03-13T12:40
By Hamiltion
at 2012-03-15T21:08
at 2012-03-15T21:08
By Andrew
at 2012-03-19T04:53
at 2012-03-19T04:53
By Puput
at 2012-03-23T08:16
at 2012-03-23T08:16
By Megan
at 2012-03-24T15:21
at 2012-03-24T15:21
By Lucy
at 2012-03-27T04:07
at 2012-03-27T04:07
By Zora
at 2012-03-29T05:30
at 2012-03-29T05:30
Related Posts
自願當祭品!只要賽德克巴萊勇奪最佳外語
By Annie
at 2012-01-19T15:41
at 2012-01-19T15:41
賽德克巴萊進入奧斯卡外語片初選名單!
By Zora
at 2012-01-19T15:22
at 2012-01-19T15:22
《卡車》小成本驚悚懸疑電影的絕佳範例
By Ida
at 2012-01-15T18:16
at 2012-01-15T18:16
movie板 liDong
By Thomas
at 2012-01-15T18:02
at 2012-01-15T18:02
《陣頭》台灣賀歲片的進階版
By Susan
at 2012-01-12T23:54
at 2012-01-12T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