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蠟像館:華麗的歌德恐怖虐殺 - 電影配樂

By Jacky
at 2006-06-20T12:25
at 2006-06-20T12:25
Table of Contents
單就電影而言,恐怖蠟像館只能用陳腔濫調形容。扣掉電影裡的第一個死者(可能是這個
角色掛了之後編劇的創意也跟著掛了),整部電影除了老掉牙的故事,既不恐怖,也不嚇
人,倒是蠟像館蠟像還頗栩栩如生,最後的特效也勉強稱的上壯觀。扣掉影像的部份之外
, John Ottman大概是整部電影裡唯一比較可取的地方。
到目前為止,很遺憾的Ottman仍舊在爛片地獄裡浮沉。做為一個配樂家,他似乎永遠只能
幫低水準的恐怖片寫配樂。但就如同他的許多前輩,如Jerry Goldsmith或是Christopher
Young, Ottman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就算他寫的電影根本不值得一提,他仍然會想辦法
為電影本身注入許多活力與熱情,不管是用他獨特的”聲音”(他對打擊樂器的運用可以
說是無人能及),或是容易上癮的韻律感,電影的畫面加上他的音樂,或許不能為電影挽
回頹勢,但至少添加了許多值得欣賞的地方。或許也是因為搭配電影的爛片本質,Ottman
能夠運用的配樂或後製時間往往少的可憐,往往要在幾個禮拜內寫出一兩小時的配樂,錄
製,收工。而另一方面,這些電影多半體質不良,搞的Ottman能用的樂團或樂器種類都受
到相當程度的侷限。事實上,如果能擁有一個正常大小的管絃樂團,加上足夠的製作時間
,Ottman的音樂絕對可以聽起來煥然一新,這張恐怖蠟像館便是很好的例子。
Ottman為恐怖蠟像館設計了兩個主旋律:一是象徵蠟像館陰森詭譎的主題:Opening/
Tantrum。這個主題很有 Danny Elfman的味道,由感覺純真中帶有一絲扭曲的合唱與樂團
做為開場,搭配背景些許管風琴,蠟像館與小鎮那份歌德式黑暗描繪的栩栩如生。而到曲
子後半段,合唱與樂團開始轉為猙獰,音樂也在一絲鬼魅中作結尾。這個主題在許多刻劃
小鎮或蠟像館本身為主的場景出現居多,如Story Of The Town裡典型的 Ottman聲響:合
成器作底,搭配木管與大提琴,氣質詭異但又不失優雅,彷彿在聽養鬼吃人系列。而一種
晶瑩的合成器聲音則點出第一主題,風格還帶了點圓舞曲味。另外像電影中主角剛進入臘
像館所搭配的They Look So Real,也是這首曲子很好的一個變奏。
第二個主題則是描繪殺戮與將角色製成蠟像這個過程: Ritual/Escape from Church。相
較於前者,這個主題動作味較濃,強勢的男低音合唱,些許的鐘聲,多種打擊樂配上整個
樂團,合成器與跳動的節奏,電影裡唯一一段稍有水準的動作戲便是以此為出發。像
Bringing Down the House 便是將這個旋律取來之後加以變形,描繪在蠟像館的最後決戰
與整個蠟像館熔毀的過程,五分鐘的配樂一氣喝成,算是這張配樂裡特別精彩的部份。
不過即使是追趕跑跳碰型的音樂,Ottman的處理手法仍然具有一定巧思,不至流於無腦電
子音樂或無意義的音效。像 Paris Gets It裡,樂團加上打擊樂,配上韻律,整個追逐到
砍殺的過程雖然不是什麼高潮,但也具有一定的可聽性。其他像 Sealed Lips裡的電子節
拍,或Brotherly Love裡用第一個主題營造似有似無的兄弟/妹情感,都是不錯的發揮。
整體來講,恐怖蠟像館絕對不是Ottman的經典作之ㄧ,但單純做為一次配樂經驗,倒也綽
綽有餘。兩個不錯的主題,一些主題變奏發揮,加上具有可聽性的恐怖配樂,都讓它比一
些單純嚇人為主的配樂家好上太多。推薦,不過不會大力推薦。
--
時間的每一個角落:
http://blog.yam.com/rorschach/
--
角色掛了之後編劇的創意也跟著掛了),整部電影除了老掉牙的故事,既不恐怖,也不嚇
人,倒是蠟像館蠟像還頗栩栩如生,最後的特效也勉強稱的上壯觀。扣掉影像的部份之外
, John Ottman大概是整部電影裡唯一比較可取的地方。
到目前為止,很遺憾的Ottman仍舊在爛片地獄裡浮沉。做為一個配樂家,他似乎永遠只能
幫低水準的恐怖片寫配樂。但就如同他的許多前輩,如Jerry Goldsmith或是Christopher
Young, Ottman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就算他寫的電影根本不值得一提,他仍然會想辦法
為電影本身注入許多活力與熱情,不管是用他獨特的”聲音”(他對打擊樂器的運用可以
說是無人能及),或是容易上癮的韻律感,電影的畫面加上他的音樂,或許不能為電影挽
回頹勢,但至少添加了許多值得欣賞的地方。或許也是因為搭配電影的爛片本質,Ottman
能夠運用的配樂或後製時間往往少的可憐,往往要在幾個禮拜內寫出一兩小時的配樂,錄
製,收工。而另一方面,這些電影多半體質不良,搞的Ottman能用的樂團或樂器種類都受
到相當程度的侷限。事實上,如果能擁有一個正常大小的管絃樂團,加上足夠的製作時間
,Ottman的音樂絕對可以聽起來煥然一新,這張恐怖蠟像館便是很好的例子。
Ottman為恐怖蠟像館設計了兩個主旋律:一是象徵蠟像館陰森詭譎的主題:Opening/
Tantrum。這個主題很有 Danny Elfman的味道,由感覺純真中帶有一絲扭曲的合唱與樂團
做為開場,搭配背景些許管風琴,蠟像館與小鎮那份歌德式黑暗描繪的栩栩如生。而到曲
子後半段,合唱與樂團開始轉為猙獰,音樂也在一絲鬼魅中作結尾。這個主題在許多刻劃
小鎮或蠟像館本身為主的場景出現居多,如Story Of The Town裡典型的 Ottman聲響:合
成器作底,搭配木管與大提琴,氣質詭異但又不失優雅,彷彿在聽養鬼吃人系列。而一種
晶瑩的合成器聲音則點出第一主題,風格還帶了點圓舞曲味。另外像電影中主角剛進入臘
像館所搭配的They Look So Real,也是這首曲子很好的一個變奏。
第二個主題則是描繪殺戮與將角色製成蠟像這個過程: Ritual/Escape from Church。相
較於前者,這個主題動作味較濃,強勢的男低音合唱,些許的鐘聲,多種打擊樂配上整個
樂團,合成器與跳動的節奏,電影裡唯一一段稍有水準的動作戲便是以此為出發。像
Bringing Down the House 便是將這個旋律取來之後加以變形,描繪在蠟像館的最後決戰
與整個蠟像館熔毀的過程,五分鐘的配樂一氣喝成,算是這張配樂裡特別精彩的部份。
不過即使是追趕跑跳碰型的音樂,Ottman的處理手法仍然具有一定巧思,不至流於無腦電
子音樂或無意義的音效。像 Paris Gets It裡,樂團加上打擊樂,配上韻律,整個追逐到
砍殺的過程雖然不是什麼高潮,但也具有一定的可聽性。其他像 Sealed Lips裡的電子節
拍,或Brotherly Love裡用第一個主題營造似有似無的兄弟/妹情感,都是不錯的發揮。
整體來講,恐怖蠟像館絕對不是Ottman的經典作之ㄧ,但單純做為一次配樂經驗,倒也綽
綽有餘。兩個不錯的主題,一些主題變奏發揮,加上具有可聽性的恐怖配樂,都讓它比一
些單純嚇人為主的配樂家好上太多。推薦,不過不會大力推薦。
--
時間的每一個角落:
http://blog.yam.com/rorschach/
--
Tags:
電影配樂
All Comments

By Barb Cronin
at 2006-06-22T03:20
at 2006-06-22T03:20
Related Posts
John Ottman超人再起 在西班牙電影音樂 …

By Robert
at 2006-06-20T10:53
at 2006-06-20T10:53
John Ottman超人再起 在西班牙電影音樂會議

By Brianna
at 2006-06-20T10:03
at 2006-06-20T10:03
陳瑞斌 化身海上鋼琴師

By Carol
at 2006-06-20T09:51
at 2006-06-20T09:51
神鬼奇航2:多麼歡樂的暑假音樂極品,絕對消暑

By Blanche
at 2006-06-20T00:26
at 2006-06-20T00:26
師大圖傳畢製-他很好,他是康平

By Mason
at 2006-06-19T20:53
at 2006-06-19T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