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又將使我們分離,親愛媽咪 - 電影
By Zanna
at 2015-02-27T18:20
at 2015-02-27T18:20
Table of Contents
建議閱讀圖文影音無廣告網誌好讀版
http://radioonpluto.blogspot.tw/2015/02/mommy.html
「我們深愛自己母親卻又不自知,唯有最終分離之際,才明瞭這份愛的根紮得有多深。」
----作家,Maupassant
金童導演 Xavier Dolan 的威名自然不在話下,在去年金馬影展選中本片上映時,我
曾有機會買到座位,卻因為 Ibon 沒紙,再點開已秒殺,無奈向隅(請容我一開始就抱怨
,我對統一從沒好感。),後來得知奪得第67屆坎城影展評審獎,與高達的《告別語言3D
》並列(這部我倒是有搶到,可是相當拼貼艱澀)。
從20歲第一部自編自導自演處女作《聽媽媽的話》(其實原片名意譯為我殺了我媽媽
),他全方位的才華也驚豔四座,這次是五年後再次推出和母親有關的題材。大部分的台
灣觀眾大致上應該都不認識 Xavier Dolan 和《聽媽媽的話》,其實並不是驚悚故事,主
角並沒有真的弒母,而是在學校扯謊母親過世引發的種種走在刀鋒邊緣的不安場景,巧妙
的是以年輕人角度描寫家庭疏離,少年與母親之間的代溝與爭執,更是脫離偽善的家庭以
和為貴的道德。人的一生愛恨都能由自由意志選擇,唯獨血親是你被注定不得不愛的羈絆
。
讓我想起另部電影《凱文怎麼了》,母親對於意外生下的凱文也是被迫抱著不得不愛
的情愫,最終釀成了悲劇。回道正題,若說《親愛媽咪》和前作有何關聯,除了續用部分
演員群,以及缺席的父親角色,大概也是在這樣的議題下著墨。
劇情大綱:
由一個虛擬的加拿大社會開始,具有攻擊傾向的ADHD少年 Steve 在闖下大禍後被拘
留中心趕走,由單親媽媽 Diana 接回家撫養,她擔心兒子惹是生非,他則迫切想表達對
媽媽的愛,兩人關係劍拔弩張,像是遊走在鋼索上的人。直到鄰居 Kyla 闖入了他們的生
活,意外的在三人關係下,暫時舒緩母子間失衡的緊繃張力,直到有了意料不到的發展C
以下開始有劇情透露,繼續閱讀可能會影響觀影態度。
起頭黑幕中描述了這是一個虛擬的國家社會,設立了一條被社會道德所接納的法律:
父母有權將行為不當或具高危險性子女送往醫院安置餘生,而不會再有任何的義務責任。
而這是一個女人 戴 Die 與這條法令的故事。(聰明的觀眾一看到這段也許馬上猜得出這
會是個悲劇的走向。)
我過去對特殊教育有很深的接觸,也了解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與它們的
家庭是如何的辛苦,當然有的在成年後,配合藥物治療與行為矯正等等症狀會有所改善,
不過也有專家對藥物的部分產生質疑,不過離題了這剛好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
Steve 的 ADHD 表現出來的特徵,好的地方看得出來思緒天馬行空、特立獨行,但是
不好的地方卻偏偏容易有攻擊行為、衝動易怒、無法靜下情緒、學業上無法專心等等,而
他也有些社交互動困難。這些未爆彈特質也使得 Steve 沒有辦法融入社會,就像是在流
動的河面上載浮載沉,而他唯一能夠抓住的救命稻草,就是母親 Die 了。
對母親的愛,姑且不論是否有伊底帕斯情結而超出了平凡,但是 Steve 對甫失業的
母親承諾我會保護你,贈送母親項鍊,都可以感覺得到他對母親的愛不啻是生活上物質的
依賴。母親也愛他,開頭就嚴正表明了絕對不會放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到後來無法抑制的
氣焰讓 Steve 對 Die 暴力相向,才明白即使愛也不能解決所有困難。
直到遇到鄰居 Kyla,將兩人從失衡的鋼索上拉了一把,Kyla 溫柔、不善言語的形象
很快的吸引Steven的注意,但她似乎也擁有過一段過去,使得她的口吃影響她的工作,和
她對於項鍊的看重,這和她不曾放棄過家庭的信念也許也有關聯,但不由而知。
本片最為特別的莫過於有如 Instagram 的1:1構圖,讓人感覺得壓迫、困境,但是並不是
一直如此,印象中有三段會回到正常的寬銀幕比例,第一段就是當 Steve 向 Kyla 請求
她繼續教他,而他在另頭被家庭呼喚著,他在兩邊的拉扯下選擇了兼顧,對Steve眨眼示
意。 這時背景音樂播放了 Oasis 的 Wonderwall,代表了他對一段關係浮現出帶點不確
定的希望,這一段宛如音樂MV一般的手法,包括 Steve 一開始的咳嗽其實是對到歌中第
一聲的清嗓,然後畫面從陰鬱傍晚跳接到明亮的街區,Steve跳脫框架的將正方形畫面撥
開成寬銀幕,是非常鮮豔的段落。
第二段寬銀幕則是母親在心裡偷偷做了一個自私的決定,他看著Steve玩樂的背影,
想像著如果他是一個正常的孩子,做母親的快樂就是看著他長大成家立業,搭配的音樂是
Ludovico Einaudi的《Experience》。第三段寬銀幕則留到了結尾,Steve 掙脫醫護人員
往著玫,瑰色的窗台奔去,這裡我想是開放式的結局,即使他曾有過自殺的紀錄,在電話
裡也透露了自己的後悔莫及與絕望,或許他要跳下去結束生命也可能他要逃離這裡奔向自
由。寬銀幕象徵的正是代表他們解脫束縛,感覺自由之時。
Because maybe you're gonna be the one that saves me ?
因為或許啊,妳就會是拯救我的那個人?
And after all you're my wonderwall
畢竟,妳就是我的歡愉啊
導演在選曲上的精準絕對值得讚嘆,Steve 點播給母親而唱的安德烈波加列的「為她
而活」,正如同字幕浮出時的片尾曲 Lana Del Rey 的 Born To Die,而這 Die 不只代
表死亡也代表母親的名黛 Die,他們都是為了對方而活著,兩人都是彼此在這世界上唯一
能夠的依靠了,而這愛仍直至成傷。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
You like your girls insane
我知道你喜歡瘋狂的我
Choose your last words
想好你的遺言
This is the last time
這將會是最後的機會了
Cause you and I, we were born to die
只因你跟我,是為了死而生
--
This Is NO!! MAGAZINE
https://www.facebook.com/No.Mag.TW
--
http://radioonpluto.blogspot.tw/2015/02/mommy.html
「我們深愛自己母親卻又不自知,唯有最終分離之際,才明瞭這份愛的根紮得有多深。」
----作家,Maupassant
金童導演 Xavier Dolan 的威名自然不在話下,在去年金馬影展選中本片上映時,我
曾有機會買到座位,卻因為 Ibon 沒紙,再點開已秒殺,無奈向隅(請容我一開始就抱怨
,我對統一從沒好感。),後來得知奪得第67屆坎城影展評審獎,與高達的《告別語言3D
》並列(這部我倒是有搶到,可是相當拼貼艱澀)。
從20歲第一部自編自導自演處女作《聽媽媽的話》(其實原片名意譯為我殺了我媽媽
),他全方位的才華也驚豔四座,這次是五年後再次推出和母親有關的題材。大部分的台
灣觀眾大致上應該都不認識 Xavier Dolan 和《聽媽媽的話》,其實並不是驚悚故事,主
角並沒有真的弒母,而是在學校扯謊母親過世引發的種種走在刀鋒邊緣的不安場景,巧妙
的是以年輕人角度描寫家庭疏離,少年與母親之間的代溝與爭執,更是脫離偽善的家庭以
和為貴的道德。人的一生愛恨都能由自由意志選擇,唯獨血親是你被注定不得不愛的羈絆
。
讓我想起另部電影《凱文怎麼了》,母親對於意外生下的凱文也是被迫抱著不得不愛
的情愫,最終釀成了悲劇。回道正題,若說《親愛媽咪》和前作有何關聯,除了續用部分
演員群,以及缺席的父親角色,大概也是在這樣的議題下著墨。
劇情大綱:
由一個虛擬的加拿大社會開始,具有攻擊傾向的ADHD少年 Steve 在闖下大禍後被拘
留中心趕走,由單親媽媽 Diana 接回家撫養,她擔心兒子惹是生非,他則迫切想表達對
媽媽的愛,兩人關係劍拔弩張,像是遊走在鋼索上的人。直到鄰居 Kyla 闖入了他們的生
活,意外的在三人關係下,暫時舒緩母子間失衡的緊繃張力,直到有了意料不到的發展C
以下開始有劇情透露,繼續閱讀可能會影響觀影態度。
起頭黑幕中描述了這是一個虛擬的國家社會,設立了一條被社會道德所接納的法律:
父母有權將行為不當或具高危險性子女送往醫院安置餘生,而不會再有任何的義務責任。
而這是一個女人 戴 Die 與這條法令的故事。(聰明的觀眾一看到這段也許馬上猜得出這
會是個悲劇的走向。)
我過去對特殊教育有很深的接觸,也了解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與它們的
家庭是如何的辛苦,當然有的在成年後,配合藥物治療與行為矯正等等症狀會有所改善,
不過也有專家對藥物的部分產生質疑,不過離題了這剛好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
Steve 的 ADHD 表現出來的特徵,好的地方看得出來思緒天馬行空、特立獨行,但是
不好的地方卻偏偏容易有攻擊行為、衝動易怒、無法靜下情緒、學業上無法專心等等,而
他也有些社交互動困難。這些未爆彈特質也使得 Steve 沒有辦法融入社會,就像是在流
動的河面上載浮載沉,而他唯一能夠抓住的救命稻草,就是母親 Die 了。
對母親的愛,姑且不論是否有伊底帕斯情結而超出了平凡,但是 Steve 對甫失業的
母親承諾我會保護你,贈送母親項鍊,都可以感覺得到他對母親的愛不啻是生活上物質的
依賴。母親也愛他,開頭就嚴正表明了絕對不會放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到後來無法抑制的
氣焰讓 Steve 對 Die 暴力相向,才明白即使愛也不能解決所有困難。
直到遇到鄰居 Kyla,將兩人從失衡的鋼索上拉了一把,Kyla 溫柔、不善言語的形象
很快的吸引Steven的注意,但她似乎也擁有過一段過去,使得她的口吃影響她的工作,和
她對於項鍊的看重,這和她不曾放棄過家庭的信念也許也有關聯,但不由而知。
本片最為特別的莫過於有如 Instagram 的1:1構圖,讓人感覺得壓迫、困境,但是並不是
一直如此,印象中有三段會回到正常的寬銀幕比例,第一段就是當 Steve 向 Kyla 請求
她繼續教他,而他在另頭被家庭呼喚著,他在兩邊的拉扯下選擇了兼顧,對Steve眨眼示
意。 這時背景音樂播放了 Oasis 的 Wonderwall,代表了他對一段關係浮現出帶點不確
定的希望,這一段宛如音樂MV一般的手法,包括 Steve 一開始的咳嗽其實是對到歌中第
一聲的清嗓,然後畫面從陰鬱傍晚跳接到明亮的街區,Steve跳脫框架的將正方形畫面撥
開成寬銀幕,是非常鮮豔的段落。
第二段寬銀幕則是母親在心裡偷偷做了一個自私的決定,他看著Steve玩樂的背影,
想像著如果他是一個正常的孩子,做母親的快樂就是看著他長大成家立業,搭配的音樂是
Ludovico Einaudi的《Experience》。第三段寬銀幕則留到了結尾,Steve 掙脫醫護人員
往著玫,瑰色的窗台奔去,這裡我想是開放式的結局,即使他曾有過自殺的紀錄,在電話
裡也透露了自己的後悔莫及與絕望,或許他要跳下去結束生命也可能他要逃離這裡奔向自
由。寬銀幕象徵的正是代表他們解脫束縛,感覺自由之時。
Because maybe you're gonna be the one that saves me ?
因為或許啊,妳就會是拯救我的那個人?
And after all you're my wonderwall
畢竟,妳就是我的歡愉啊
導演在選曲上的精準絕對值得讚嘆,Steve 點播給母親而唱的安德烈波加列的「為她
而活」,正如同字幕浮出時的片尾曲 Lana Del Rey 的 Born To Die,而這 Die 不只代
表死亡也代表母親的名黛 Die,他們都是為了對方而活著,兩人都是彼此在這世界上唯一
能夠的依靠了,而這愛仍直至成傷。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
You like your girls insane
我知道你喜歡瘋狂的我
Choose your last words
想好你的遺言
This is the last time
這將會是最後的機會了
Cause you and I, we were born to die
只因你跟我,是為了死而生
--
This Is NO!! MAGAZINE
https://www.facebook.com/No.Mag.TW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Sierra Rose
at 2015-02-28T11:11
at 2015-02-28T11:11
By Irma
at 2015-03-03T19:36
at 2015-03-03T19:36
By Elvira
at 2015-03-04T07:11
at 2015-03-04T07:11
By Ursula
at 2015-03-06T06:09
at 2015-03-06T06:09
By Ivy
at 2015-03-09T10:41
at 2015-03-09T10:41
Related Posts
一夜狂奔 電影首映會贈票活動
By John
at 2015-02-27T18:16
at 2015-02-27T18:16
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是近年來最慘國片嗎
By Thomas
at 2015-02-27T17:49
at 2015-02-27T17:49
請問哪裡可以租借"沙漠妖姬"(台中)
By Quintina
at 2015-02-27T17:41
at 2015-02-27T17:41
movie板上徵的Line群會信息連發嗎
By Dorothy
at 2015-02-27T17:01
at 2015-02-27T17:01
【一夜狂奔】電影首映會贈票活動
By Dora
at 2015-02-27T16:39
at 2015-02-27T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