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斷發掘自己. 訪談Robert Mckee羅伯特‧麥基 - 編劇
By Agatha
at 2018-08-27T01:39
at 2018-08-27T01:39
Table of Contents
出處:https://goo.gl/vJDzxf
---
Sarah Colwill-Brown(SCB) 訪問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 RM)
SCB:
VICE網站稱你為「敘事人類學家」,你認為這精確嗎?
RM:
不,但還可以啦,很可愛,我很高興聽到有記者終於用了新詞,因為我已經被叫宗師
叫煩了。我不是宗師。「宗師」是諷刺用語,是對我學生的侮辱。宗師的學生是毫不懷疑
地盲從,但我有六十多位學生得過奧斯卡獎,我還教過其他布克獎、普立茲獎得主,更有
許多在長篇電視劇、電影、小說、舞台劇等等得到傑出成就的人。要假裝說這些人對我盲
從,不知道自己在做啥,是種侮辱。所以我很高興你沒稱我「宗師」(笑)
我有聽出言外之意。說我是人類學家,是說我用分析性的、幾乎科學性的方式寫書。我確
實覺得發現隱藏的結構,並幫助作家弄清他們從過去經驗隱約感知到的知識,是很有用處
的。若你只有經驗,只想著自己看過聽過的故事,不管來源是舞台劇、電影、電視及其他
,你要如何評斷自己作品的品質呢?你只能互相參照,要是長得像那些成功作品,那可能
就可稱為有品質了吧......是嗎?其實你沒有發覺的是,你只是在複製而已。你只是在回
收你的經驗,把其他作家的作品編成你自己的作品。黨然,這也是有價值的。然而,要真
正的得到創作的自由,我們需要完全理解這門藝術的老手來發明,以超越自己的經驗,超
越自己的知識,超越所有其他作家的作品。把材料創新玩出新變化。要解放自己,要得到
真正的創新,必須精通藝術形式:
看見所有過去作品中的形式是怎麼運作的,在所有作品之下都能看見這形式。
如此,你才能把玩形式,妥善應用並隨機應變即興創作。我的野心就是讓作家們
感知道,在所有故事之中,那雖然複雜,卻十分穩定的形式:從童話故事到哈姆雷特
都有。如此作家才能把玩形式,限縮、擴張、反叛、倒轉。而不受老梗的奴役。
SCB: 我正要問你說,抗拒你教學的作家們說你在教公式,但聽起來你的回應完全不是要
重複形式,而是要理解才能創發形式。
RM:
是的。形式與公式不一樣。我教的是形式,不是公式。但沒有經驗或沒有多想過的人
不懂其差異。若我要教譜曲,我會教樂理:音樂隱藏的藝術形式。若我教繪畫,我會教三
原色原理、透視法、色彩心理學、視覺藝術的藝術形式,印象派、抽象派,讓我的學生了
解形式。形式並不是公式,繪畫的形式不管多抽象,都存在於每件作品中。從古典到搖滾
,音樂之中也有形式。
我年輕時受教的文學批評理論是「新批評( New Criticism)」流派,我們被教導要發覺詩
歌、故事中的形式,這些形式如何運作、彼此的關係、以及統合的樣貌。然後從這之上開
始理解文本,讓你的理解立基於深層形式,並構築到最表層的文本。每門藝術領域,都有
其獨特的意義、形式、表現手法,而不是什麼其他理論的例子。
但這學派老早就沒落,已經幾十年了。
我有寫部落格在分析批評市面作品( https://mckeestory.com/reviews/ )。這是種很棒
的教學方法,我挑選一則上市作品,不管是電影還是小說,我分析有work或沒work,為什
麼會work或沒work,把故事原則應用來分析這些作品。教音樂有兩種方法:讓學生聽作品
和大師的傑作,以及教樂理、音樂的藝術形式。體察理論並應用到與極好或不好的作品
上時,學生會學習理解。所以,不管好作品還是差作品,我都會帶學生細細感知分析這些
現代作品。
SCB: 所以,現在有什麼電視、電影、或文學作家的作品特別有趣值得我們去看的呢?
RB: 呃,這問題的意思,是說「現在的趨勢是什麼?有什麼有趣的趨勢作家,值得我去模
仿?」
SCB: 應該這樣說,我只是對你在課堂中提到的現代作品很有興趣
RM:
噢,現代很棒的作品多著呢,尤其是長篇電視劇,其中有著過去幾十年最有才華的作
品。當然也有不少美妙的小說;Will Self仍在努力復興反結構(Anti-structure)小說。
但最令人屏息的作品是在長篇電視劇中,因為這基本上是種新的表現媒介,雖然是多種傳
統媒介的綜合,但卻以更加宏大的篇幅開展,分成八季或更多來講述。這種作品的規模之
大是前所未見的。要是我要改編本400頁小說,如美麗心計(Big Little Lies),你看了嗎
?
SCB: 看了
RM:
這本小說只改編成一季。所以,長篇電視劇要有6季或更多,原著小說會把書架塞滿
的(笑)。長篇電視劇的關鍵...跟長篇小說一樣,就是角色。讓讀者們不停翻頁,觀眾不
停一季一季追劇的,是這些角色的發展,不是故事。故事當然還是很關鍵,可以挑起智性
的興趣:擔心接著會發生什麼、想著結果會如何等等。但情感上的興趣,是投注在這些角
色身上。維持住這種橫跨多季興趣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揭露角色:我們有不斷發掘角色
中隱藏的特質嗎?不管是第五、六、還是更多季後,而且在揭露後,觀眾還能猛然覺得,
這早就存在於這些角色心中了!第二種方法是:角色的改變。不論是變好變差,角色有一
季又一季地改變嗎?所以你要為角色安排揭露與改變。只要這些角色有改變或被揭露,觀
眾興趣就會維持。要是沒有,觀眾就會無聊。因此,長篇電視劇中角色的複雜度遠超過大
多數的小說。因為篇幅就是不夠。所以,我有一整天的課程...雖然我這次在波士頓不會
教,是在探討長篇電視劇,角色的驅動力,分析傑出作品的主角。例如,其中的先行者《
黑道家族(The Sopranos)》中的Tony Soprano,是有12個維度的角色。不是三D維度,是
12維度。《絕命毒師(Breaking Bad)》的老白是16維度的角色。
SCB: 你在這說的維度定義為何?
RM: 角色特性中,穩定的矛盾。可以是外觀與真相的矛盾:看似外向,但行為卻顯現他內
向。可以是角色內心的矛盾:一個有名的例子是馬克白成王的野心,與他對於自己為了成
王而犯下惡行的罪惡感。也可以是角色外顯特質的矛盾:一位天天花數小時細心梳妝打理
,卻不刷牙的婦人。要是她對外觀執著,為什麼不刷牙呢?矛盾可以存在外在層次、內外
層次互相矛盾、或是純內在矛盾。這矛盾必須是穩定的,不是只有一下子。所以可以有愛
憐又殘忍、勇猛又懦弱、聰慧又盲目...等等維度的角色。人本來就會有穩定的各種矛盾
,這是我所稱的維度之定義。我可以分析出老白有16個維度。
SCB: 這兩部電視劇的角色並不多,但就如同你所說,其內容是如此的豐富。那《權力遊
戲》呢?
RM: GOT超棒的不是嗎
SCB: 對啊!雖然有些粉絲對最新這季不滿。裏頭的故事似乎改了種風格,讓觀眾看得不
太舒服。你有對這現象做過討論嗎?
RM: 觀眾是不滿什麼?
SCB: 事件好像加速了,且似乎與我們過去對角色與故事世界的設定有衝突。我還沒好好
分析這改變究竟是什麼,但我確實覺得最近這季的故事不怎麼了不起。好像有點太誇張了
RB: 你所謂誇張,是指驅動力不夠嗎?
SCB: 是的,有些橋段好像能量不夠。
RB: 我還沒看最新這季,所以我沒法特別說些什麼。但是這樣的。誇張並不是寫的太誇張
,是寫的不夠誇張。當你並不信服角色的動機和其行為的連結時,稱之為誇張。要是動機
強大,就不是誇張,而是極度戲劇化了。《伊底帕斯王》挖出自己眼睛是動機完滿的行為
,《凱薩大帝》中的布魯特斯倒向自己的劍是動機完滿的。要是角色受足夠的動機驅使做
出生死抉擇,那就不是誇張。但我無法評斷我沒看過的作品,也無法說接下來GOT的劇情
是否會太誇張。但我其實感覺不至於,因為這是奇幻作品,極端行為可說是其中的日常。
另一方面,我還是感覺觀眾如此在意這些作品是很美妙的事情。
SCB: 這確實展現了作品持續的生命力。作為小說作家,我特別覺得你對對白的定義很有
趣:「任何角色向任何角色說的任何事情」。照這定義,第一人稱小說就是數萬字不間斷
的自我對白。你覺得要是作家受這影響會如何改變對小說的看法?
RM: 不會有什麼根本性的改變。不管學術界說第一人稱小說是如何,或本質上你認知到此
與否,300頁的內心對白還是要以同樣樣貌長出來。但小說家藉此可以更明確的劃分自己
與角色的界線,究竟是誰在講故事。角色的語彙確實是角色的,不是作家的口氣變化版本
。當你寫第一人稱,角色說的就是對白,因此你必須以口語風格寫作,所以讀者才聽得到
。這會從用字開始:角色從出生到此經歷的每一件事情和生命經驗,會讓他採用那些用字
?因此角色是受角色自己的生命經驗和記憶限制、而有限地採用各種名詞動詞字彙組合。
而身為作家,你必須在這限制中自問:「角色會用什麼隱喻、什麼片語俚語,來描述他們
的經驗呢?」當你思考角色自述故事時,你得想出15、20倍的材料,來揀選出你最後寫進
小說的句子,以建立出角色的生命經驗和獨特說話方式。所以當然,句子的形式、節奏、
和其他各種屬性都是重要的,但這都從用字開始。字彙隱然傳達了角色的生命經驗。
我想鼓勵作家在職涯中多想想,並考慮轉換表現媒體。要是你的角色所有行為都只在他腦
中發生,你怎麼會想把這拍成電影呢?要是角色在社會環境中掙扎,這倒可能拍成電影。
要是故事行動和場景都發生在家庭、或其他親密關係中,這可能很適合寫成舞台劇。這都
是很有彈性的。只是要問:哪種媒體最適合呢?
SCB: 是的,我很喜歡這問題。
RM: 重點是電視劇需要多維度的角色。但是,在GOT中,你並不必須要有多維度的角色,因為你有超大的角色群。我們可以在各角色之間不斷來回剪接,這就是沒有複雜角色的長
篇故事的講述法。在這情況中,你反而需要複雜的社會與其中錯綜的關係網,要數百條線
。然後所有角色都有你無法發音的名字(笑)。所以任何原則都有例外。但要是你有注意
到,GOT根本就是電影,其表現手法是如此的視覺上地豐富,電影化的畫面。所有衝突幾
乎都是社會性與外在性的。然而在《絕命毒師》中,當然,也拍得很美,但相較起來,比
較是室內景與對白為重,而非外在行為。因此GOT是個美妙的例外,它是多部電影構築的
SCB: 你說我們處於電視劇的「黃金時代」,你覺得作家是因為電視受歡迎而趨向這種形
式?
RM: 理由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服務化。觀眾今天想要的,是服務。他們想要在他們
想要的時候配合他們自己的地點來享受故事。他們不想晚上八點特別去電影院或劇場,不
想在指定的時間地點去經歷故事儀式。電視劇媒體讓故事變得非常方便,可及性佳,養成
了很多固定觀眾。過去DVD和側錄機助長了馬拉松追劇的現象。觀眾以前也早就在狂吞小
說了,不是嗎?你可以早上七點、晚餐後、或是半夜三點,都可以讀小說,都可以體驗到
故事經驗的美妙。名人們包括Charlie Rose或是Anthony Hopkins,公認有智慧的人,都
自承有馬拉松看劇了,好似這很羞恥似的(笑)。我覺得其中的祕訣是,長篇電視劇配合
上現代媒體助長了馬拉松看劇的可能,已經讓角色的深度、人性的深度探索達到了過去歷
史上未曾抵達的深處。人們不斷發掘自己:人性是不足以在兩小時內表達完全的。人性可
以表現出任何性質、任何行為模式、任何選擇、任何改變、而且不斷不斷地變化下去。人
性是無限的可塑、有無限適應力、無限深廣。藉著現代作品,我們終於有機會得以發掘這
些可能。所以我們不斷在發現自己,不管結果是如何複雜,如何有變化,都可以被揭露。
SCB: 但你是否認為對角色的發掘是有限的呢?你在別的訪談中提過你在《黑道家族》中
發現了另一種故事結局,稱之為「耗竭角色( exhaustion )」,也就是故事完全的榨乾了
角色的所有面向。你是否覺得可能性會被限制住?
RM: 我覺得有限制,但我們還沒抵達那時刻。這限制就是:人性可以多複雜?以及相生的
:這些複雜角色間的關係可以多複雜?我相信探索會有邊界,但我們還差得遠。這些角色
實在很迷人,例如我超級不想要《美麗心計》季終的呢,我覺得這些角色遠比這八小時所
講述的複雜太多,我們何不把這些女角們放到新情境中呢?她們有各自的生命故事可以不
斷延續下去,我覺得我們才剛剛認識這些角色的表面而已呢。所以,我不知道邊界在哪。
當《絕命毒師》完結後,我們又看到了《絕命律師(Better Call Saul)》,把配角發展出
自己的複雜故事和其中各角色的關係。絕命律師中的兄弟鬩牆非常有趣美妙。所以我現在
覺得好似有無邊無際的可能性。或許角色的維度有限制,但之間的關係倒是沒有極限的。
SCB: 要是有個你從沒被問過的問題,那該會是什麼呢?
RM: 我想到一個:那些沒落的媒體是出了什麼問題呢?現在我覺得小說混得不錯,長篇電
視劇是未來趨勢。但劇場倒是有點狀況,電影也是。好電影正在逐年遞減,好劇場作品也
在減少。為什麼呢?我不覺得是故事形式的問題,我覺得故事形式廣受藝術家們深刻理解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是極簡主義(minimallism)的美滿作品、其他還有《海邊的曼徹
斯特》、《45年》,都是傑出的極簡主義作品。所以問題不是出在形式上,而是作品內容
。問題是,電影變得非常保守,不再願意探索人性的黑暗角落、世界的醜惡等等。他們想
要製作鼓舞人心的作品,然而如同H. L. Mencken所說:「樂觀者是敵人(Up-lifters
are the enemy)」。他們都自覺想要改善社會、想要多些鼓舞鼓勵、因此內容變得膚淺。
然而,長篇電視劇和傑出小說的內容卻非常深刻。電影的財務負擔實在太大,他們惹不得
股東,所以股東插手了編劇。內容變得膚淺,但形式沒有什麼不對。
--
---
Sarah Colwill-Brown(SCB) 訪問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 RM)
SCB:
VICE網站稱你為「敘事人類學家」,你認為這精確嗎?
RM:
不,但還可以啦,很可愛,我很高興聽到有記者終於用了新詞,因為我已經被叫宗師
叫煩了。我不是宗師。「宗師」是諷刺用語,是對我學生的侮辱。宗師的學生是毫不懷疑
地盲從,但我有六十多位學生得過奧斯卡獎,我還教過其他布克獎、普立茲獎得主,更有
許多在長篇電視劇、電影、小說、舞台劇等等得到傑出成就的人。要假裝說這些人對我盲
從,不知道自己在做啥,是種侮辱。所以我很高興你沒稱我「宗師」(笑)
我有聽出言外之意。說我是人類學家,是說我用分析性的、幾乎科學性的方式寫書。我確
實覺得發現隱藏的結構,並幫助作家弄清他們從過去經驗隱約感知到的知識,是很有用處
的。若你只有經驗,只想著自己看過聽過的故事,不管來源是舞台劇、電影、電視及其他
,你要如何評斷自己作品的品質呢?你只能互相參照,要是長得像那些成功作品,那可能
就可稱為有品質了吧......是嗎?其實你沒有發覺的是,你只是在複製而已。你只是在回
收你的經驗,把其他作家的作品編成你自己的作品。黨然,這也是有價值的。然而,要真
正的得到創作的自由,我們需要完全理解這門藝術的老手來發明,以超越自己的經驗,超
越自己的知識,超越所有其他作家的作品。把材料創新玩出新變化。要解放自己,要得到
真正的創新,必須精通藝術形式:
看見所有過去作品中的形式是怎麼運作的,在所有作品之下都能看見這形式。
如此,你才能把玩形式,妥善應用並隨機應變即興創作。我的野心就是讓作家們
感知道,在所有故事之中,那雖然複雜,卻十分穩定的形式:從童話故事到哈姆雷特
都有。如此作家才能把玩形式,限縮、擴張、反叛、倒轉。而不受老梗的奴役。
SCB: 我正要問你說,抗拒你教學的作家們說你在教公式,但聽起來你的回應完全不是要
重複形式,而是要理解才能創發形式。
RM:
是的。形式與公式不一樣。我教的是形式,不是公式。但沒有經驗或沒有多想過的人
不懂其差異。若我要教譜曲,我會教樂理:音樂隱藏的藝術形式。若我教繪畫,我會教三
原色原理、透視法、色彩心理學、視覺藝術的藝術形式,印象派、抽象派,讓我的學生了
解形式。形式並不是公式,繪畫的形式不管多抽象,都存在於每件作品中。從古典到搖滾
,音樂之中也有形式。
我年輕時受教的文學批評理論是「新批評( New Criticism)」流派,我們被教導要發覺詩
歌、故事中的形式,這些形式如何運作、彼此的關係、以及統合的樣貌。然後從這之上開
始理解文本,讓你的理解立基於深層形式,並構築到最表層的文本。每門藝術領域,都有
其獨特的意義、形式、表現手法,而不是什麼其他理論的例子。
但這學派老早就沒落,已經幾十年了。
我有寫部落格在分析批評市面作品( https://mckeestory.com/reviews/ )。這是種很棒
的教學方法,我挑選一則上市作品,不管是電影還是小說,我分析有work或沒work,為什
麼會work或沒work,把故事原則應用來分析這些作品。教音樂有兩種方法:讓學生聽作品
和大師的傑作,以及教樂理、音樂的藝術形式。體察理論並應用到與極好或不好的作品
上時,學生會學習理解。所以,不管好作品還是差作品,我都會帶學生細細感知分析這些
現代作品。
SCB: 所以,現在有什麼電視、電影、或文學作家的作品特別有趣值得我們去看的呢?
RB: 呃,這問題的意思,是說「現在的趨勢是什麼?有什麼有趣的趨勢作家,值得我去模
仿?」
SCB: 應該這樣說,我只是對你在課堂中提到的現代作品很有興趣
RM:
噢,現代很棒的作品多著呢,尤其是長篇電視劇,其中有著過去幾十年最有才華的作
品。當然也有不少美妙的小說;Will Self仍在努力復興反結構(Anti-structure)小說。
但最令人屏息的作品是在長篇電視劇中,因為這基本上是種新的表現媒介,雖然是多種傳
統媒介的綜合,但卻以更加宏大的篇幅開展,分成八季或更多來講述。這種作品的規模之
大是前所未見的。要是我要改編本400頁小說,如美麗心計(Big Little Lies),你看了嗎
?
SCB: 看了
RM:
這本小說只改編成一季。所以,長篇電視劇要有6季或更多,原著小說會把書架塞滿
的(笑)。長篇電視劇的關鍵...跟長篇小說一樣,就是角色。讓讀者們不停翻頁,觀眾不
停一季一季追劇的,是這些角色的發展,不是故事。故事當然還是很關鍵,可以挑起智性
的興趣:擔心接著會發生什麼、想著結果會如何等等。但情感上的興趣,是投注在這些角
色身上。維持住這種橫跨多季興趣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揭露角色:我們有不斷發掘角色
中隱藏的特質嗎?不管是第五、六、還是更多季後,而且在揭露後,觀眾還能猛然覺得,
這早就存在於這些角色心中了!第二種方法是:角色的改變。不論是變好變差,角色有一
季又一季地改變嗎?所以你要為角色安排揭露與改變。只要這些角色有改變或被揭露,觀
眾興趣就會維持。要是沒有,觀眾就會無聊。因此,長篇電視劇中角色的複雜度遠超過大
多數的小說。因為篇幅就是不夠。所以,我有一整天的課程...雖然我這次在波士頓不會
教,是在探討長篇電視劇,角色的驅動力,分析傑出作品的主角。例如,其中的先行者《
黑道家族(The Sopranos)》中的Tony Soprano,是有12個維度的角色。不是三D維度,是
12維度。《絕命毒師(Breaking Bad)》的老白是16維度的角色。
SCB: 你在這說的維度定義為何?
RM: 角色特性中,穩定的矛盾。可以是外觀與真相的矛盾:看似外向,但行為卻顯現他內
向。可以是角色內心的矛盾:一個有名的例子是馬克白成王的野心,與他對於自己為了成
王而犯下惡行的罪惡感。也可以是角色外顯特質的矛盾:一位天天花數小時細心梳妝打理
,卻不刷牙的婦人。要是她對外觀執著,為什麼不刷牙呢?矛盾可以存在外在層次、內外
層次互相矛盾、或是純內在矛盾。這矛盾必須是穩定的,不是只有一下子。所以可以有愛
憐又殘忍、勇猛又懦弱、聰慧又盲目...等等維度的角色。人本來就會有穩定的各種矛盾
,這是我所稱的維度之定義。我可以分析出老白有16個維度。
SCB: 這兩部電視劇的角色並不多,但就如同你所說,其內容是如此的豐富。那《權力遊
戲》呢?
RM: GOT超棒的不是嗎
SCB: 對啊!雖然有些粉絲對最新這季不滿。裏頭的故事似乎改了種風格,讓觀眾看得不
太舒服。你有對這現象做過討論嗎?
RM: 觀眾是不滿什麼?
SCB: 事件好像加速了,且似乎與我們過去對角色與故事世界的設定有衝突。我還沒好好
分析這改變究竟是什麼,但我確實覺得最近這季的故事不怎麼了不起。好像有點太誇張了
RB: 你所謂誇張,是指驅動力不夠嗎?
SCB: 是的,有些橋段好像能量不夠。
RB: 我還沒看最新這季,所以我沒法特別說些什麼。但是這樣的。誇張並不是寫的太誇張
,是寫的不夠誇張。當你並不信服角色的動機和其行為的連結時,稱之為誇張。要是動機
強大,就不是誇張,而是極度戲劇化了。《伊底帕斯王》挖出自己眼睛是動機完滿的行為
,《凱薩大帝》中的布魯特斯倒向自己的劍是動機完滿的。要是角色受足夠的動機驅使做
出生死抉擇,那就不是誇張。但我無法評斷我沒看過的作品,也無法說接下來GOT的劇情
是否會太誇張。但我其實感覺不至於,因為這是奇幻作品,極端行為可說是其中的日常。
另一方面,我還是感覺觀眾如此在意這些作品是很美妙的事情。
SCB: 這確實展現了作品持續的生命力。作為小說作家,我特別覺得你對對白的定義很有
趣:「任何角色向任何角色說的任何事情」。照這定義,第一人稱小說就是數萬字不間斷
的自我對白。你覺得要是作家受這影響會如何改變對小說的看法?
RM: 不會有什麼根本性的改變。不管學術界說第一人稱小說是如何,或本質上你認知到此
與否,300頁的內心對白還是要以同樣樣貌長出來。但小說家藉此可以更明確的劃分自己
與角色的界線,究竟是誰在講故事。角色的語彙確實是角色的,不是作家的口氣變化版本
。當你寫第一人稱,角色說的就是對白,因此你必須以口語風格寫作,所以讀者才聽得到
。這會從用字開始:角色從出生到此經歷的每一件事情和生命經驗,會讓他採用那些用字
?因此角色是受角色自己的生命經驗和記憶限制、而有限地採用各種名詞動詞字彙組合。
而身為作家,你必須在這限制中自問:「角色會用什麼隱喻、什麼片語俚語,來描述他們
的經驗呢?」當你思考角色自述故事時,你得想出15、20倍的材料,來揀選出你最後寫進
小說的句子,以建立出角色的生命經驗和獨特說話方式。所以當然,句子的形式、節奏、
和其他各種屬性都是重要的,但這都從用字開始。字彙隱然傳達了角色的生命經驗。
我想鼓勵作家在職涯中多想想,並考慮轉換表現媒體。要是你的角色所有行為都只在他腦
中發生,你怎麼會想把這拍成電影呢?要是角色在社會環境中掙扎,這倒可能拍成電影。
要是故事行動和場景都發生在家庭、或其他親密關係中,這可能很適合寫成舞台劇。這都
是很有彈性的。只是要問:哪種媒體最適合呢?
SCB: 是的,我很喜歡這問題。
RM: 重點是電視劇需要多維度的角色。但是,在GOT中,你並不必須要有多維度的角色,因為你有超大的角色群。我們可以在各角色之間不斷來回剪接,這就是沒有複雜角色的長
篇故事的講述法。在這情況中,你反而需要複雜的社會與其中錯綜的關係網,要數百條線
。然後所有角色都有你無法發音的名字(笑)。所以任何原則都有例外。但要是你有注意
到,GOT根本就是電影,其表現手法是如此的視覺上地豐富,電影化的畫面。所有衝突幾
乎都是社會性與外在性的。然而在《絕命毒師》中,當然,也拍得很美,但相較起來,比
較是室內景與對白為重,而非外在行為。因此GOT是個美妙的例外,它是多部電影構築的
SCB: 你說我們處於電視劇的「黃金時代」,你覺得作家是因為電視受歡迎而趨向這種形
式?
RM: 理由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服務化。觀眾今天想要的,是服務。他們想要在他們
想要的時候配合他們自己的地點來享受故事。他們不想晚上八點特別去電影院或劇場,不
想在指定的時間地點去經歷故事儀式。電視劇媒體讓故事變得非常方便,可及性佳,養成
了很多固定觀眾。過去DVD和側錄機助長了馬拉松追劇的現象。觀眾以前也早就在狂吞小
說了,不是嗎?你可以早上七點、晚餐後、或是半夜三點,都可以讀小說,都可以體驗到
故事經驗的美妙。名人們包括Charlie Rose或是Anthony Hopkins,公認有智慧的人,都
自承有馬拉松看劇了,好似這很羞恥似的(笑)。我覺得其中的祕訣是,長篇電視劇配合
上現代媒體助長了馬拉松看劇的可能,已經讓角色的深度、人性的深度探索達到了過去歷
史上未曾抵達的深處。人們不斷發掘自己:人性是不足以在兩小時內表達完全的。人性可
以表現出任何性質、任何行為模式、任何選擇、任何改變、而且不斷不斷地變化下去。人
性是無限的可塑、有無限適應力、無限深廣。藉著現代作品,我們終於有機會得以發掘這
些可能。所以我們不斷在發現自己,不管結果是如何複雜,如何有變化,都可以被揭露。
SCB: 但你是否認為對角色的發掘是有限的呢?你在別的訪談中提過你在《黑道家族》中
發現了另一種故事結局,稱之為「耗竭角色( exhaustion )」,也就是故事完全的榨乾了
角色的所有面向。你是否覺得可能性會被限制住?
RM: 我覺得有限制,但我們還沒抵達那時刻。這限制就是:人性可以多複雜?以及相生的
:這些複雜角色間的關係可以多複雜?我相信探索會有邊界,但我們還差得遠。這些角色
實在很迷人,例如我超級不想要《美麗心計》季終的呢,我覺得這些角色遠比這八小時所
講述的複雜太多,我們何不把這些女角們放到新情境中呢?她們有各自的生命故事可以不
斷延續下去,我覺得我們才剛剛認識這些角色的表面而已呢。所以,我不知道邊界在哪。
當《絕命毒師》完結後,我們又看到了《絕命律師(Better Call Saul)》,把配角發展出
自己的複雜故事和其中各角色的關係。絕命律師中的兄弟鬩牆非常有趣美妙。所以我現在
覺得好似有無邊無際的可能性。或許角色的維度有限制,但之間的關係倒是沒有極限的。
SCB: 要是有個你從沒被問過的問題,那該會是什麼呢?
RM: 我想到一個:那些沒落的媒體是出了什麼問題呢?現在我覺得小說混得不錯,長篇電
視劇是未來趨勢。但劇場倒是有點狀況,電影也是。好電影正在逐年遞減,好劇場作品也
在減少。為什麼呢?我不覺得是故事形式的問題,我覺得故事形式廣受藝術家們深刻理解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是極簡主義(minimallism)的美滿作品、其他還有《海邊的曼徹
斯特》、《45年》,都是傑出的極簡主義作品。所以問題不是出在形式上,而是作品內容
。問題是,電影變得非常保守,不再願意探索人性的黑暗角落、世界的醜惡等等。他們想
要製作鼓舞人心的作品,然而如同H. L. Mencken所說:「樂觀者是敵人(Up-lifters
are the enemy)」。他們都自覺想要改善社會、想要多些鼓舞鼓勵、因此內容變得膚淺。
然而,長篇電視劇和傑出小說的內容卻非常深刻。電影的財務負擔實在太大,他們惹不得
股東,所以股東插手了編劇。內容變得膚淺,但形式沒有什麼不對。
--
Tags:
編劇
All Comments
By Cara
at 2018-08-28T20:38
at 2018-08-28T20:38
By Wallis
at 2018-08-30T15:37
at 2018-08-30T15:37
Related Posts
愛在暹羅超感人編輯攻略
By Gilbert
at 2018-08-14T00:31
at 2018-08-14T00:31
非專業編劇的超扯教學生態
By William
at 2018-08-06T20:06
at 2018-08-06T20:06
華視訓練中心-編劇班46期招生中9月10號開
By Zenobia
at 2018-07-25T10:59
at 2018-07-25T10:59
高雄編劇駐市計劃李亞梅連奕琦合作
By Genevieve
at 2018-07-19T02:21
at 2018-07-19T02:21
中影主辦的電影主題課程與講座
By Yedda
at 2018-07-17T12:38
at 2018-07-17T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