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淺談法律與文學 - 臺劇

By David
at 2019-04-08T07:36
at 2019-04-08T07:36
Table of Contents
網誌好讀版
http://dakouchou.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html
寫論文時,或許為了學術需要,或許為了自我解答,查找了各式對於「法律與文學」存在
價值的詮釋。於是,我找到了這本,《詩性正義》:
http://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1157327
薄薄的書只寫了一件事:「我們藉由文學理解人面對法律時會產生哪些處境,並藉由理解
達到對話更甚是公共決策的轉變。」
文學能夠理解他人嗎?長期下來,我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在這裡,談的文學可能更狹義一
點,小說,即使是真實事件都必然存在著虛構性的小說。
哪些是被虛構建立出來的?虛建建立的可能性有許多,可能是為了劇情,可能是為了想像
錯誤(法律與文學非常多對於法律錯誤的想像而有錯誤的描寫)、可能是為了概念先行,
或許也包括作者自己的認事未明,虛構/誤導/錯誤/誤解都是身為局外人,更甚是局內人
因認知角度或各式以自我為主體所建立出的,無法迴避的前提。是故小說認知事實的層面
而言,都沒有社會事件來的真實,且具必然性。
噢,不過這本書也談了,「以情感面出發」。從人心深觸的觸動,才有改變的可能性。
文學能夠理解他人嗎?老生常談的是,我參加了許多讀書會,聽到不同人對於同一作品的
詮釋,或許當下被打動了,或許在闡述時說出一些人生格言式的感想,也或許仍然踩著書
中人物的痛點難以理解的洋洋其詞。
我可能都有一部份在這樣的描述當中,沒有真正進入文本讓它內化成思想的一部份,或許
,我們只看到自己認同以及想看到的部份。
化成《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能夠藉由戲劇對話嗎?或許這樣的對話以及理解都是廉價
的,可拋的?
身為生理男性,很難看到女性在社會中的處境,與生理上真實的苦痛。如月經,如生產,
如單屬於女性的種種。《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讓我理解到陰性書寫的重
要性,它書寫的是男性遭遇不得的困境,但它是散文。
理解社會最好的方式,尚是來自於流暢的文筆,真實的挖掘,或許帶有情感或許沒有,但
它必定帶著某些衝擊與異質。如同林立青的《做工的人》,非常優秀的散文,我想即使我
寫作一輩子都無法有他那麼會說故事的天份。
但不總會是戲劇。
但還是得回到書寫的本質,書寫,必然帶有不真實,對於錯綜的事實而言,任何的重製與
語言間的縫隙中,可能因為書寫、可能因為閱讀,可能因為各種可測與不可測,而充滿了
不真實。
昨天《我們與惡的距離》(五、六集)非常驚人。吳慷仁的酒後自白將法律的精神淋漓盡
致的呈現,但不死板而未接觸到可能更具爭議卻被嘈雜化的廢死議題。
半夜睡不著,想著吳慷仁真的相信他說的話嗎?近期演員的訪談不斷的在官網上釋出,如
果演員無法認同自己所演的角色,又如何作為真誠的代言人呢?
「真誠」,是哈柏馬斯建構社會對話的重要前提,但不掉書袋,相信自己所說的事再與以
宣傳已經成為某種基本道德。如同我們看到許多政治人物誇誇其詞,講盡蠢話,但下台後
又變正常了。於是我們知道,他不是笨,他只是不夠真誠。
所以社會跟著虛偽了起來。
話說遠了。
王律師很偏執,到不近人情的在找背後的原因,他認為會有下一個無差別殺人犯,最好的
方式是在於事前預防。
但這又會不會是另一種想像或迷思?
我不知道,這齣戲到現在最動人的一段還是王律師陪著李媽媽推蕃薯車一鏡到底的鏡頭,
李媽媽哭訴著不知道自己作錯了什麼。或許許多家人都不知道自己作錯了什麼。或許許多
犯罪者也不知道自己作錯了什麼。也或許許多犯罪者如同王律師小時無可挽回的,在社會
結構下的不得不然。嘿,我們從人檢討到了社會結構,但你知道為什麼了嗎?人就這麼死
了,那你知道為什麼了嗎?
戲劇沒有給你答案,就連思考都發現,啊,卡住了,我們看到了另一些,無法或無能產出
答案的理由。
或許戲劇給我們的不是同情,不是理解,更不是問題,而是告訴我們在這整個關係中的無
能為力。
我們的人生充滿了無能為力。
我相信著,沒有人覺得自己是壞人。我非常喜歡《罪與罰》,主角殺了人之後心裡充滿了
悔悟與恐懼,但在那個當下他知道他必須,為了某些他自己的理由,支持著他這個人的存
在,正當化所有事件而不存在錯誤的可能性。
或許也有一絲絲的罪惡感但更多的是逃逸或自我正當化,如《蘿莉塔》。
我們還是談了文學,但文學不總是那麼功利化。法律與文學的價值是讓人理解在其他人在
面對法律時的困境與處境嗎?或許我們看到的是無能為力。
真實,不在文學,或更狹義的小說之中。而是在自我內心中,或著是在承認自己因為各種
原因而無能為力之後。我們也有可能在面臨某些狀況之後作出自己在其他狀況之下無以理
解的事。
理性無法壓抑的衝動。
--
http://dakouchou.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html
寫論文時,或許為了學術需要,或許為了自我解答,查找了各式對於「法律與文學」存在
價值的詮釋。於是,我找到了這本,《詩性正義》:
http://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1157327
薄薄的書只寫了一件事:「我們藉由文學理解人面對法律時會產生哪些處境,並藉由理解
達到對話更甚是公共決策的轉變。」
文學能夠理解他人嗎?長期下來,我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在這裡,談的文學可能更狹義一
點,小說,即使是真實事件都必然存在著虛構性的小說。
哪些是被虛構建立出來的?虛建建立的可能性有許多,可能是為了劇情,可能是為了想像
錯誤(法律與文學非常多對於法律錯誤的想像而有錯誤的描寫)、可能是為了概念先行,
或許也包括作者自己的認事未明,虛構/誤導/錯誤/誤解都是身為局外人,更甚是局內人
因認知角度或各式以自我為主體所建立出的,無法迴避的前提。是故小說認知事實的層面
而言,都沒有社會事件來的真實,且具必然性。
噢,不過這本書也談了,「以情感面出發」。從人心深觸的觸動,才有改變的可能性。
文學能夠理解他人嗎?老生常談的是,我參加了許多讀書會,聽到不同人對於同一作品的
詮釋,或許當下被打動了,或許在闡述時說出一些人生格言式的感想,也或許仍然踩著書
中人物的痛點難以理解的洋洋其詞。
我可能都有一部份在這樣的描述當中,沒有真正進入文本讓它內化成思想的一部份,或許
,我們只看到自己認同以及想看到的部份。
化成《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能夠藉由戲劇對話嗎?或許這樣的對話以及理解都是廉價
的,可拋的?
身為生理男性,很難看到女性在社會中的處境,與生理上真實的苦痛。如月經,如生產,
如單屬於女性的種種。《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讓我理解到陰性書寫的重
要性,它書寫的是男性遭遇不得的困境,但它是散文。
理解社會最好的方式,尚是來自於流暢的文筆,真實的挖掘,或許帶有情感或許沒有,但
它必定帶著某些衝擊與異質。如同林立青的《做工的人》,非常優秀的散文,我想即使我
寫作一輩子都無法有他那麼會說故事的天份。
但不總會是戲劇。
但還是得回到書寫的本質,書寫,必然帶有不真實,對於錯綜的事實而言,任何的重製與
語言間的縫隙中,可能因為書寫、可能因為閱讀,可能因為各種可測與不可測,而充滿了
不真實。
昨天《我們與惡的距離》(五、六集)非常驚人。吳慷仁的酒後自白將法律的精神淋漓盡
致的呈現,但不死板而未接觸到可能更具爭議卻被嘈雜化的廢死議題。
半夜睡不著,想著吳慷仁真的相信他說的話嗎?近期演員的訪談不斷的在官網上釋出,如
果演員無法認同自己所演的角色,又如何作為真誠的代言人呢?
「真誠」,是哈柏馬斯建構社會對話的重要前提,但不掉書袋,相信自己所說的事再與以
宣傳已經成為某種基本道德。如同我們看到許多政治人物誇誇其詞,講盡蠢話,但下台後
又變正常了。於是我們知道,他不是笨,他只是不夠真誠。
所以社會跟著虛偽了起來。
話說遠了。
王律師很偏執,到不近人情的在找背後的原因,他認為會有下一個無差別殺人犯,最好的
方式是在於事前預防。
但這又會不會是另一種想像或迷思?
我不知道,這齣戲到現在最動人的一段還是王律師陪著李媽媽推蕃薯車一鏡到底的鏡頭,
李媽媽哭訴著不知道自己作錯了什麼。或許許多家人都不知道自己作錯了什麼。或許許多
犯罪者也不知道自己作錯了什麼。也或許許多犯罪者如同王律師小時無可挽回的,在社會
結構下的不得不然。嘿,我們從人檢討到了社會結構,但你知道為什麼了嗎?人就這麼死
了,那你知道為什麼了嗎?
戲劇沒有給你答案,就連思考都發現,啊,卡住了,我們看到了另一些,無法或無能產出
答案的理由。
或許戲劇給我們的不是同情,不是理解,更不是問題,而是告訴我們在這整個關係中的無
能為力。
我們的人生充滿了無能為力。
我相信著,沒有人覺得自己是壞人。我非常喜歡《罪與罰》,主角殺了人之後心裡充滿了
悔悟與恐懼,但在那個當下他知道他必須,為了某些他自己的理由,支持著他這個人的存
在,正當化所有事件而不存在錯誤的可能性。
或許也有一絲絲的罪惡感但更多的是逃逸或自我正當化,如《蘿莉塔》。
我們還是談了文學,但文學不總是那麼功利化。法律與文學的價值是讓人理解在其他人在
面對法律時的困境與處境嗎?或許我們看到的是無能為力。
真實,不在文學,或更狹義的小說之中。而是在自我內心中,或著是在承認自己因為各種
原因而無能為力之後。我們也有可能在面臨某些狀況之後作出自己在其他狀況之下無以理
解的事。
理性無法壓抑的衝動。
--
Tags:
臺劇
All Comments

By Rosalind
at 2019-04-12T01:19
at 2019-04-12T01:19

By Eartha
at 2019-04-15T16:25
at 2019-04-15T16:25

By Queena
at 2019-04-19T19:52
at 2019-04-19T19:52

By Frederica
at 2019-04-22T02:42
at 2019-04-22T02:42

By Carol
at 2019-04-23T08:12
at 2019-04-23T08:12

By Anonymous
at 2019-04-24T02:06
at 2019-04-24T02:06

By Jack
at 2019-04-28T21:36
at 2019-04-28T21:36

By Agatha
at 2019-05-01T01:59
at 2019-05-01T01:59

By Candice
at 2019-05-02T22:21
at 2019-05-02T22:21

By Lauren
at 2019-05-05T05:01
at 2019-05-05T05:01

By Liam
at 2019-05-09T13:12
at 2019-05-09T13:12

By Oscar
at 2019-05-11T09:28
at 2019-05-11T09:28

By Margaret
at 2019-05-13T19:05
at 2019-05-13T19:05

By Robert
at 2019-05-16T06:53
at 2019-05-16T06:53

By Tom
at 2019-05-20T09:40
at 2019-05-20T09:40

By Edwina
at 2019-05-24T09:57
at 2019-05-24T09:57

By Suhail Hany
at 2019-05-27T10:53
at 2019-05-27T10:53

By Susan
at 2019-05-27T14:40
at 2019-05-27T14:40
Related Posts
我們與惡的距離 精神病(雷)

By Linda
at 2019-04-08T00:24
at 2019-04-08T00:24
你有念大學嗎? 第14集 預告

By Madame
at 2019-04-08T00:18
at 2019-04-08T00:18
我們與惡的距離-淺談王赦

By Charlotte
at 2019-04-08T00:03
at 2019-04-08T00:03
我們與惡的距離 EP5、6

By Callum
at 2019-04-08T00:02
at 2019-04-08T00:02
我們與惡的距離EP5,6(有雷)

By Enid
at 2019-04-07T23:56
at 2019-04-07T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