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 王赦你在假掰甚麼? - 臺劇

By Mary
at 2019-04-15T01:46
at 2019-04-15T01:46
Table of Contents
人一直以來都不是經濟學家預設的理性人,而是充滿情緒的。
前面有人在回文裏頭提到加害者家屬付出代價理所當然。
老實說有這種想法一點也不令人意外,這就是人性。
就如同人們習慣譴責受害者一樣,
人類活著必須要感受到安全,"毫無理由會到受到侵犯"這件事情,
一點也不讓人安全,因為這等於我們活在這個世界,沒有辦法避開危險。
因此下意識的,我們會開始尋找受害者的錯,
一定是她穿太少才會被性侵,我包得緊緊的就不會有事了。
一定是他平常做人太白目才會被霸凌,我乖乖地就不會被欺負了。
一定是他有做壞事才會被盯上,我安分守已的誰會來找我麻煩?
不這樣想,我們安心不了。
人類社會中,也一直都是充滿儀式的,
而死刑,也是一種儀式。
舉凡婚禮、祭典、死刑(以前還有遊街示眾)等等。
儀式可以作為一種象徵,強化族群的認同感;
也可以作為一種橋梁,陪伴群體度過轉變。
回到家屬的責任這一件事。
如果我們不去想:是不是他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我們就沒有辦法度過這個坎,因為如果他毫無理由的就是一個殺人犯,
那,會不會哪一天我家也會莫名其妙蹦出來一個?
難道我過去所相信的家庭教育都不是真的嗎?
除此之外,社會更需要一個出口,
惟有有一個指責對象的存在,才有出口。
然而仔細想想,很多時候我們也不知道我們身邊的人到底在想甚麼,
即便知道了,也無能為力。
更多時候,那些還沒犯罪的"被視為有問題的家人",
早就已經在相處中將自己的家人搞到精疲力竭了。
爸爸被告貪汙,女兒24小時被媒體轟炸,
爸爸外遇,八卦版整天都是女兒老婆的相關消息。
只好祈禱不要哪天自己成為其中一份子,
不論是被害者、加害者還是加害者家屬。
--
Tags:
臺劇
All Comments

By Dinah
at 2019-04-18T05:30
at 2019-04-18T05:30
Related Posts
“與惡”的攝影機是有點晃?

By Lauren
at 2019-04-15T00:32
at 2019-04-15T00:32
殺一個人沒什麼難的嘛!

By Emma
at 2019-04-15T00:22
at 2019-04-15T00:22
應思聰真的能幫神經病患去污名化嗎?

By Lauren
at 2019-04-14T23:58
at 2019-04-14T23:58
關於李曉明

By John
at 2019-04-14T23:55
at 2019-04-14T23:55
我們與惡的距離 目前劇情節奏

By Franklin
at 2019-04-14T23:37
at 2019-04-14T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