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 王赦你在假掰甚麼? - 臺劇

Mary avatar
By Mary
at 2019-04-15T01:46

Table of Contents



人一直以來都不是經濟學家預設的理性人,而是充滿情緒的。
前面有人在回文裏頭提到加害者家屬付出代價理所當然。
老實說有這種想法一點也不令人意外,這就是人性。

就如同人們習慣譴責受害者一樣,
人類活著必須要感受到安全,"毫無理由會到受到侵犯"這件事情,
一點也不讓人安全,因為這等於我們活在這個世界,沒有辦法避開危險。
因此下意識的,我們會開始尋找受害者的錯,

一定是她穿太少才會被性侵,我包得緊緊的就不會有事了。
一定是他平常做人太白目才會被霸凌,我乖乖地就不會被欺負了。
一定是他有做壞事才會被盯上,我安分守已的誰會來找我麻煩?

不這樣想,我們安心不了。


人類社會中,也一直都是充滿儀式的,
而死刑,也是一種儀式。
舉凡婚禮、祭典、死刑(以前還有遊街示眾)等等。

儀式可以作為一種象徵,強化族群的認同感;
也可以作為一種橋梁,陪伴群體度過轉變。


回到家屬的責任這一件事。
如果我們不去想:是不是他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我們就沒有辦法度過這個坎,因為如果他毫無理由的就是一個殺人犯,
那,會不會哪一天我家也會莫名其妙蹦出來一個?
難道我過去所相信的家庭教育都不是真的嗎?

除此之外,社會更需要一個出口,
惟有有一個指責對象的存在,才有出口。

然而仔細想想,很多時候我們也不知道我們身邊的人到底在想甚麼,
即便知道了,也無能為力。
更多時候,那些還沒犯罪的"被視為有問題的家人",
早就已經在相處中將自己的家人搞到精疲力竭了。

爸爸被告貪汙,女兒24小時被媒體轟炸,
爸爸外遇,八卦版整天都是女兒老婆的相關消息。


只好祈禱不要哪天自己成為其中一份子,
不論是被害者、加害者還是加害者家屬。




--
Tags: 臺劇

All Comments

Dinah avatar
By Dinah
at 2019-04-18T05:30
我很認同儀式這回事 但我們社會可以選擇其他的儀式

“與惡”的攝影機是有點晃?

Lauren avatar
By Lauren
at 2019-04-15T00:32
發現某些場景 攝影機不是固定 是手拿的 好像有點手震 (如#8 75:00後 看了有點暈 不知道是不是什麼特別的手法 但我不常看劇 不太懂這些細節xd 是導演有為了某些原因 以這種手拿的方式錄影嗎 但看久真的有點不太舒服QQ - ...

殺一個人沒什麼難的嘛!

Emma avatar
By Emma
at 2019-04-15T00:22
聽了大芝的這句話, 一直在我耳邊繚繞, 對啊,殺一個人沒什麼難的啊! 一把槍一顆子彈按一下板機, 子彈擊發穿過人的腦袋, 一個長大成人孕育20幾年的生命, 就會消失殆進! 但難的是按下板機的這個念頭, 為什麼會有想要殺人這個念頭? 為什麼死刑犯要殺人? 為什麼陳進興要殺人? 為什麼鄭捷要殺人? 再還沒有看 ...

應思聰真的能幫神經病患去污名化嗎?

Lauren avatar
By Lauren
at 2019-04-14T23:58
像應思聰這樣狀況不好,容易爆炸,又沒有病識感不肯吃藥 不要說凱子 就連身為觀眾的我都會覺得這樣的人真的適合放回社會嗎? 真的適合當同事嗎? 如果是沒有太大工作壓力的職場, 或許還可能讓他試試看 但以現代高壓求快的職場 放這樣的人進來 不是讓所有人更充滿壓力嗎? 不是眾生皆有病 ,是眾生壓力大 每個人都 ...

關於李曉明

John avatar
By John
at 2019-04-14T23:55
剛剛正好看到GQ有王可元(李曉明)的專訪 ,裡面有王可元對李曉明這個人物的“設定 ”:譬如這段: 【在角色自傳裡,我自己覺得很有趣的設定是,我讓曉明在他求學過程中,體會什麼是“ 失去”的感覺。他也許不需要任何依靠,但他喜歡比自己聰明的人。 在高三那一年他遇到一個實習老師,並且對這個老師非常崇拜,也很依賴, ...

我們與惡的距離 目前劇情節奏

Franklin avatar
By Franklin
at 2019-04-14T23:37
不知道是不是配合一次播兩集 感覺整部戲都是以兩集為單位產生爆點 目前看來 第五六集是前半段的最大暴點 最高潮是第六集最後的劇院喬安哭哭 第七集很顯然是個轉折 但這集也是開播以來最平淡的一集 特別是第七集喬安跟跟上六集差太多 還突然冒出來喬平懷孕的梗 雖然看的時候覺得有點跳 但想想這集已經很平了 如果還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