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49等你 唐浩儀與唐軒的逆轉人生(下) - 臺劇

By Edward Lewis
at 2010-09-21T04:02
at 2010-09-21T04:02
Table of Contents
講到唐浩儀,不能不提張晨光飾演的老唐。
為了與老上海的時代氛圍相聯結,《我在1949,等你》在意象的經營上花了許多心思
,像是林鄉的老相機、韓祖光的蟹殼黃,對應唐浩儀的,應該就是白光經典的「魂縈
舊夢」了。這首老歌在劇中反覆出現數回,從唐浩儀年輕貫穿到老死。若說林鄉的老
相機見證了他與喬雁清的愛情誓約,韓祖光的蟹殼黃象徵著他對喬雁清的貼心呵護,
而那首「魂縈舊夢」,卻永遠只伴隨唐浩儀孤單一人的落寞身影。甚至它的歌詞,總
讓人想起「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也不正是唐浩儀一生的寫照?尤其當青春消逝
,髮鬢斑白身形痀僂的唐浩儀,愈是在事業上展現強勢專制,就愈發反襯出他在愛情
上的卑微與失意。
唐浩儀和唐軒的祖孫關係,特別是唐浩儀對待唐軒的態度,是我初次看時最不明白之
處。唐浩儀說他不在乎家人,真正愛的只有喬雁清,但他難道真如自己所說,不愛也
不在乎唐軒?表面上,唐浩儀不顧唐軒的意願要他去追韓瑋,似乎是為了贖罪照顧韓
家,也為了一圓自己當年的遺憾;他要唐軒在公司不能談論私事,甚至到後來解除了
唐軒在公司的一切職務,在他落魄時斷去他的後路,嚴厲得幾乎不近人情。不過,在
我將整齣戲重新看過後,想法卻有了徹底改觀。
在我看來,偏執的唐浩儀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表現他對唐軒的關愛,一如從前唐非
對他那般。對唐浩儀而言,他的婚姻建立在利益關係之上,他的愛只屬於喬雁清,所
以不能也不願承認他對這個孫子的關心。承認了,就等於違背對雁清的感情。但實際
上,執拗的唐浩儀願意改變心意接受血癌治療,為的不是別人,就是唐軒;對於唐軒
一次比一次嚴重的背叛,他也一次次選擇寬容。唐浩儀將喬雁清的形象,一廂情願投
射在韓瑋身上(韓瑋和她奶奶的性格其實不太一樣),但他也是真心認為韓瑋好,才
要唐軒去追求她;另一邊,他又殷殷告誡唐軒「強者不能有弱點」,要他對韓瑋「可
以動心,不能動情」,就是因為他嚐過那樣的苦,不希望唐軒重蹈自己的覆轍,終其
一生陷溺其中,無法自拔。這些,又豈是如他所言不在乎唐軒的表現?
之後當韓祖光轉告唐浩儀,是唐軒掀出了他當年那段不堪往事後,當了大半輩子強者
的唐浩儀終於倒下。惡魔唐浩儀養出了惡魔唐軒,他也只能吞下自己所種的苦果,惟
即便如此,唐浩儀在臨終前的病榻上,仍舊放不下心的一遍遍喊著唐軒的名字。只是
,長日將盡的唐浩儀知道,他對唐軒的原諒,不能縱容他走入歧途,因此他力阻唐軒
拆新月,修改遺囑要唐軒為洗錢的犯行自首,為的也都是想將他拉回正路。可惜他為
唐軒做的一切為時已晚,被挖空了心的唐軒,就像那幅反映他內心的幽黯畫作一樣,
什麼都看不見!甚至明知唐浩儀重病在床,唐軒仍嘴硬不願回去見他最後一面。這祖
孫兩人的心是口非,何其相似。
就如同一輩子為爺爺而活的唐軒,心裡那道旁人無法填補的「缺口」,正是唐浩儀的
愛;唐浩儀的心裡也並非只有喬雁清,唐軒同樣是隱藏在他內心的另一個「弱點」。
對唐浩儀和唐軒來說,他們是彼此在世上相依為命的唯一親人,內心其實極為在乎彼
此,但這不懂得怎麼表達愛的兩人,最後竟走向互相毀滅,留下人生無法挽回的遺憾
。作為親情的負面教材,編劇相當高明地運用了反面手法,卻將唐浩儀與唐軒間的祖
孫親情描寫得格外深刻。
所幸,在愛情上,編劇終究還是給了唐浩儀與唐軒救贖的機會,讓唐浩儀為喬雁清留
下新月,讓唐軒用生命為韓瑋檔下一刀,也讓兩人最後分別死在心愛的人懷中。就如
劇中所說:「人的一生,總是在遺憾中追尋僅有的美好」,唐家祖孫都得到了一個看
似缺憾,又帶著幾分圓滿的結局,原本在人生際遇上作為彼此對照的兩人,到了人生
終點竟又彼此呼應。而「信」,作為全劇中最重要的意象(這部戲最早另一個劇名就
是「家書」),唐浩儀與唐軒也各自留給了喬雁清與韓瑋一封深情絕筆......
《1949》的結局有著許多意在言外,充滿遐想空間的安排,描繪愛情的向度也從時間
(1949/2009)、距離(上海/台北)轉向生與死。這部戲的劇名,乍看下似乎是指
林鄉對喬雁清六十年的等待,其實唐浩儀何嘗不然?雖說唐浩儀從上海到台灣一直緊
跟在喬雁清身旁,但較之林鄉的天涯相隔,唐浩儀與雁清的無形距離卻更顯遙遠。唐
浩儀等了喬雁清一輩子,到頭來終於換成雁清等他:不只在那間名為1949的咖啡館,
她在唐浩儀臨終前那句「我等你死」,更像一語成讖——果然,喬雁清彷彿為了履行
約定,不久也跟著到另一個世界陪伴唐浩儀。另一方面,雁清死前留給韓瑋的一番話
,讓韓瑋重新思索對唐軒的感情。還記得兩人初次約會,唐軒曾承諾會永遠陪著韓瑋
到各地拍照,當個保護小公主的騎士。最後,唐軒果真為了保護韓瑋而死,再也無法
赴約,但韓瑋還是跑遍世界,舉辦了「永遠不遠」攝影展,用她拍的相片填補了唐軒
原本空虛的畫作,來回應她與唐軒最初的約定;就如一場跨越生死的對話,唐軒也早
在普吉島留了一封信等著韓瑋,肯定答覆了他對韓瑋的愛。
拿過兩次金鐘影帝的張晨光,演技無庸置疑,他的唐浩儀會入圍金鐘也是早能預料之
事。當年在《京城四少》,張晨光的鐵蛋還是顧寶明的徒弟,到了《1949》裡他卻演
起顧寶明的大哥來。然而,那個已屆遲暮之年,罹患絕症時日無多的唐浩儀,無論霸
道或卑微,冷峻或深情,在張晨光演來依舊舉手投足盡是演技火候的展現,劇中只要
有他與沈海蓉或與顧寶明的對戲,幾乎總是精采高潮。當韓祖光對唐浩儀過去的作為
,表示「不會忘記,但會學著原諒」,唐浩儀積鬱一生無人能懂的苦終於有人理解,
作為觀眾的,心情也隨著他流下百感交集的一行清淚而徹底釋懷。而在經過林鄉與雁
清重逢、祖光放手讓雁清圓夢兩段感人至深的情節後,沒想到唐浩儀的病逝,才是更
讓人揪心不捨的一段!不只是張晨光與沈海蓉的絕佳演技,令人動容,陳銘章導演對
情緒醞釀的掌控功力更是一流。看著喬雁清哭喊著抱著闔上了眼卻滿是笑意的唐大哥
,主題曲《新月》清揚婉約的歌聲響起,唐浩儀等待雁清從年少痴心到老的過往畫面
一幕幕重現,六十載悠悠愛恨劃下句點,整個真是心酸到了最高點。
**************************************************************************
《1949》在敘事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在前半段運用了2009與1949今昔交錯的倒敘與
插敘手法,這點該要歸功於陳銘章、鄧安寧兩位很會說故事的導演。藉由時空交替,
導演很有技巧地由一幀褪色的老相片,將過去一段塵封往事娓娓道來,也引領觀眾的
好奇:喬雁清在攝影展看到那張老相片,何以如此激動?唐浩儀究竟做了什麼,竟讓
雁清如此敵視他?又是什麼原因讓仁慈心軟的唐浩儀,由少至老改變如此之大?若是
按時間脈絡平鋪直敘,整個故事也將少了許多引人入勝的懸念與張力。再者,這樣的
敘事手法,不僅將觀眾從累積六十年的哀傷氣氛中適時抽離,淡化某些過於煽情的無
謂質疑,也更能突顯劇本中兩個年代的微妙對照。像是1949年的林鄉在示威動亂中為
了救雁清而受傷,隨後鏡頭轉回2009年,銜接上幾名無賴在酒吧外生事時,唐軒挺身
護衛韓瑋的橋段。這兩場戲,分別交代了喬雁清對林鄉,及韓瑋對唐軒傾心的重要緣
由。若按時序鋪陳,兩者容易被視作各自獨立的情節,但在導演的巧妙連結下,兩件
事卻跨越時空,遙相呼應。
當然,插敘的缺點,就是現代部份的前半段劇情被打散。特別是韓瑋與唐軒交往初期
的一些心境轉折,散落在前半段各集中,如果觀眾對那些看似過場的情節沒有特別留
心,到後面劇情急轉直下,就容易有轉變稍快,交代不足的感覺。不過整體而論,這
樣的敘事手法在兩位導演精心安排下,仍是運用得相當成功,劇組在殺青後費心數月
的剪接後製,更非一般邊拍邊播的戲所能相比。此外,《1949》裡生動流暢的運鏡,
跌宕起伏的音樂,與遍及台灣、大陸與泰國的優美取景,都讓整齣戲增色許多。唐浩
儀帶著喬雁清離開上海那場戲,劇組不只布置了一艘復古輪船,更在大船離港時安排
了碼頭旁一則則親人留言,字句中訴說著大時代數不盡的悲歡離合,平實卻深深直擊
人心!最後,當全劇結束時,鏡頭定格在普吉島遼闊悠遠的碧海藍天,真的很美很有
意境。
或許真要挑剔,演員口音會是稍嫌遺憾的部份。劇組雖然為劉愷威找了配音,但書偉
的台語嚴格說來稱不上道地;1949年的老上海部份,戴君竹和林佑威兩位台灣演員處
在一群大陸演員中,口音不是那麼一致,但這也幾乎是兩岸合拍免不了的老問題。其
實,無論大陸式的普通話或台灣式的國語,都不夠切合劇中的時空背景,尤其對聽慣
上海話和吳語口音的我來說,像小包這類市井混混卻操著一口標準到不行的普通話,
反而更為突兀(要聽上海腔國語可以參考宋慶齡、宋美齡的演講影片,宋家姊妹受美
國教育長大,但講起國語仍去不掉鄉音,劇裡的唐浩儀則算教育背景最為接近的角色
了)。關於這點,鄧安寧導演下場客串的報社編輯,倒是象徵性秀了幾句上海話,相
信他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若是考慮到一般電視觀眾的接受程度,這樣的安排無可厚
非,也無損於導演的優秀調度與整齣戲的
精彩。
最後特別想提這齣戲的音樂。主題曲《新月》藉著對新月意象的多重指涉,既指著作
為劇中重要場景的新月照相館,也蘊含著對故人千里寄託相思之意,還獨具巧思將林
鄉與喬雁清之名嵌入歌詞當中;片尾曲《荷花妝》則援用了劇中以朱自清名作「荷塘
月色」對喬雁清的隱喻,來勾勒女主角的性格與心境。近年來的台劇中,量身訂作的
主題曲或許不算稀有,但像《1949》這般充滿詩意韻味深長的卻真的少見。而全劇的
音樂中,既有現代抒情與上海懷舊老歌,也有Bass Nova 與華爾滋圓舞曲,整部戲多
達二十餘首配樂(有些甚至連原聲帶都放不下),有的磅礡大氣,有的詭譎懸疑,有
的輕盈甜蜜,有的沉靜哀傷,精緻程度不輸許多電影,也更看得出製作單位打造這部
戲的用心。
**************************************************************************
當然還是要說,對於今年的金鐘獎,我實在無法理解。《牽紙鷂的手》與《那年,雨
不停國》兩部充滿人文關懷的戲我都喜歡,但評審情願鼓勵《海派甜心》這類偶像劇
及導演,卻無視其他用心製作的好戲(今年的遺憾不少,即使偶像劇也有許多佳作)
。尤其戲劇節目女配角獎,硬生生只肯提名四位,實在忍不住想問,沈海蓉的演技真
有差到連擠進入圍門檻都有困難?雖然不清楚這部戲用華視名義報名,對評審的印象
分數是否有影響,但至少留在公視DVD 早該發了,轉到華視後卻完全不見蹤影,真的
真的只能說非常遺憾......
--
為了與老上海的時代氛圍相聯結,《我在1949,等你》在意象的經營上花了許多心思
,像是林鄉的老相機、韓祖光的蟹殼黃,對應唐浩儀的,應該就是白光經典的「魂縈
舊夢」了。這首老歌在劇中反覆出現數回,從唐浩儀年輕貫穿到老死。若說林鄉的老
相機見證了他與喬雁清的愛情誓約,韓祖光的蟹殼黃象徵著他對喬雁清的貼心呵護,
而那首「魂縈舊夢」,卻永遠只伴隨唐浩儀孤單一人的落寞身影。甚至它的歌詞,總
讓人想起「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也不正是唐浩儀一生的寫照?尤其當青春消逝
,髮鬢斑白身形痀僂的唐浩儀,愈是在事業上展現強勢專制,就愈發反襯出他在愛情
上的卑微與失意。
唐浩儀和唐軒的祖孫關係,特別是唐浩儀對待唐軒的態度,是我初次看時最不明白之
處。唐浩儀說他不在乎家人,真正愛的只有喬雁清,但他難道真如自己所說,不愛也
不在乎唐軒?表面上,唐浩儀不顧唐軒的意願要他去追韓瑋,似乎是為了贖罪照顧韓
家,也為了一圓自己當年的遺憾;他要唐軒在公司不能談論私事,甚至到後來解除了
唐軒在公司的一切職務,在他落魄時斷去他的後路,嚴厲得幾乎不近人情。不過,在
我將整齣戲重新看過後,想法卻有了徹底改觀。
在我看來,偏執的唐浩儀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表現他對唐軒的關愛,一如從前唐非
對他那般。對唐浩儀而言,他的婚姻建立在利益關係之上,他的愛只屬於喬雁清,所
以不能也不願承認他對這個孫子的關心。承認了,就等於違背對雁清的感情。但實際
上,執拗的唐浩儀願意改變心意接受血癌治療,為的不是別人,就是唐軒;對於唐軒
一次比一次嚴重的背叛,他也一次次選擇寬容。唐浩儀將喬雁清的形象,一廂情願投
射在韓瑋身上(韓瑋和她奶奶的性格其實不太一樣),但他也是真心認為韓瑋好,才
要唐軒去追求她;另一邊,他又殷殷告誡唐軒「強者不能有弱點」,要他對韓瑋「可
以動心,不能動情」,就是因為他嚐過那樣的苦,不希望唐軒重蹈自己的覆轍,終其
一生陷溺其中,無法自拔。這些,又豈是如他所言不在乎唐軒的表現?
之後當韓祖光轉告唐浩儀,是唐軒掀出了他當年那段不堪往事後,當了大半輩子強者
的唐浩儀終於倒下。惡魔唐浩儀養出了惡魔唐軒,他也只能吞下自己所種的苦果,惟
即便如此,唐浩儀在臨終前的病榻上,仍舊放不下心的一遍遍喊著唐軒的名字。只是
,長日將盡的唐浩儀知道,他對唐軒的原諒,不能縱容他走入歧途,因此他力阻唐軒
拆新月,修改遺囑要唐軒為洗錢的犯行自首,為的也都是想將他拉回正路。可惜他為
唐軒做的一切為時已晚,被挖空了心的唐軒,就像那幅反映他內心的幽黯畫作一樣,
什麼都看不見!甚至明知唐浩儀重病在床,唐軒仍嘴硬不願回去見他最後一面。這祖
孫兩人的心是口非,何其相似。
就如同一輩子為爺爺而活的唐軒,心裡那道旁人無法填補的「缺口」,正是唐浩儀的
愛;唐浩儀的心裡也並非只有喬雁清,唐軒同樣是隱藏在他內心的另一個「弱點」。
對唐浩儀和唐軒來說,他們是彼此在世上相依為命的唯一親人,內心其實極為在乎彼
此,但這不懂得怎麼表達愛的兩人,最後竟走向互相毀滅,留下人生無法挽回的遺憾
。作為親情的負面教材,編劇相當高明地運用了反面手法,卻將唐浩儀與唐軒間的祖
孫親情描寫得格外深刻。
所幸,在愛情上,編劇終究還是給了唐浩儀與唐軒救贖的機會,讓唐浩儀為喬雁清留
下新月,讓唐軒用生命為韓瑋檔下一刀,也讓兩人最後分別死在心愛的人懷中。就如
劇中所說:「人的一生,總是在遺憾中追尋僅有的美好」,唐家祖孫都得到了一個看
似缺憾,又帶著幾分圓滿的結局,原本在人生際遇上作為彼此對照的兩人,到了人生
終點竟又彼此呼應。而「信」,作為全劇中最重要的意象(這部戲最早另一個劇名就
是「家書」),唐浩儀與唐軒也各自留給了喬雁清與韓瑋一封深情絕筆......
《1949》的結局有著許多意在言外,充滿遐想空間的安排,描繪愛情的向度也從時間
(1949/2009)、距離(上海/台北)轉向生與死。這部戲的劇名,乍看下似乎是指
林鄉對喬雁清六十年的等待,其實唐浩儀何嘗不然?雖說唐浩儀從上海到台灣一直緊
跟在喬雁清身旁,但較之林鄉的天涯相隔,唐浩儀與雁清的無形距離卻更顯遙遠。唐
浩儀等了喬雁清一輩子,到頭來終於換成雁清等他:不只在那間名為1949的咖啡館,
她在唐浩儀臨終前那句「我等你死」,更像一語成讖——果然,喬雁清彷彿為了履行
約定,不久也跟著到另一個世界陪伴唐浩儀。另一方面,雁清死前留給韓瑋的一番話
,讓韓瑋重新思索對唐軒的感情。還記得兩人初次約會,唐軒曾承諾會永遠陪著韓瑋
到各地拍照,當個保護小公主的騎士。最後,唐軒果真為了保護韓瑋而死,再也無法
赴約,但韓瑋還是跑遍世界,舉辦了「永遠不遠」攝影展,用她拍的相片填補了唐軒
原本空虛的畫作,來回應她與唐軒最初的約定;就如一場跨越生死的對話,唐軒也早
在普吉島留了一封信等著韓瑋,肯定答覆了他對韓瑋的愛。
拿過兩次金鐘影帝的張晨光,演技無庸置疑,他的唐浩儀會入圍金鐘也是早能預料之
事。當年在《京城四少》,張晨光的鐵蛋還是顧寶明的徒弟,到了《1949》裡他卻演
起顧寶明的大哥來。然而,那個已屆遲暮之年,罹患絕症時日無多的唐浩儀,無論霸
道或卑微,冷峻或深情,在張晨光演來依舊舉手投足盡是演技火候的展現,劇中只要
有他與沈海蓉或與顧寶明的對戲,幾乎總是精采高潮。當韓祖光對唐浩儀過去的作為
,表示「不會忘記,但會學著原諒」,唐浩儀積鬱一生無人能懂的苦終於有人理解,
作為觀眾的,心情也隨著他流下百感交集的一行清淚而徹底釋懷。而在經過林鄉與雁
清重逢、祖光放手讓雁清圓夢兩段感人至深的情節後,沒想到唐浩儀的病逝,才是更
讓人揪心不捨的一段!不只是張晨光與沈海蓉的絕佳演技,令人動容,陳銘章導演對
情緒醞釀的掌控功力更是一流。看著喬雁清哭喊著抱著闔上了眼卻滿是笑意的唐大哥
,主題曲《新月》清揚婉約的歌聲響起,唐浩儀等待雁清從年少痴心到老的過往畫面
一幕幕重現,六十載悠悠愛恨劃下句點,整個真是心酸到了最高點。
**************************************************************************
《1949》在敘事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在前半段運用了2009與1949今昔交錯的倒敘與
插敘手法,這點該要歸功於陳銘章、鄧安寧兩位很會說故事的導演。藉由時空交替,
導演很有技巧地由一幀褪色的老相片,將過去一段塵封往事娓娓道來,也引領觀眾的
好奇:喬雁清在攝影展看到那張老相片,何以如此激動?唐浩儀究竟做了什麼,竟讓
雁清如此敵視他?又是什麼原因讓仁慈心軟的唐浩儀,由少至老改變如此之大?若是
按時間脈絡平鋪直敘,整個故事也將少了許多引人入勝的懸念與張力。再者,這樣的
敘事手法,不僅將觀眾從累積六十年的哀傷氣氛中適時抽離,淡化某些過於煽情的無
謂質疑,也更能突顯劇本中兩個年代的微妙對照。像是1949年的林鄉在示威動亂中為
了救雁清而受傷,隨後鏡頭轉回2009年,銜接上幾名無賴在酒吧外生事時,唐軒挺身
護衛韓瑋的橋段。這兩場戲,分別交代了喬雁清對林鄉,及韓瑋對唐軒傾心的重要緣
由。若按時序鋪陳,兩者容易被視作各自獨立的情節,但在導演的巧妙連結下,兩件
事卻跨越時空,遙相呼應。
當然,插敘的缺點,就是現代部份的前半段劇情被打散。特別是韓瑋與唐軒交往初期
的一些心境轉折,散落在前半段各集中,如果觀眾對那些看似過場的情節沒有特別留
心,到後面劇情急轉直下,就容易有轉變稍快,交代不足的感覺。不過整體而論,這
樣的敘事手法在兩位導演精心安排下,仍是運用得相當成功,劇組在殺青後費心數月
的剪接後製,更非一般邊拍邊播的戲所能相比。此外,《1949》裡生動流暢的運鏡,
跌宕起伏的音樂,與遍及台灣、大陸與泰國的優美取景,都讓整齣戲增色許多。唐浩
儀帶著喬雁清離開上海那場戲,劇組不只布置了一艘復古輪船,更在大船離港時安排
了碼頭旁一則則親人留言,字句中訴說著大時代數不盡的悲歡離合,平實卻深深直擊
人心!最後,當全劇結束時,鏡頭定格在普吉島遼闊悠遠的碧海藍天,真的很美很有
意境。
或許真要挑剔,演員口音會是稍嫌遺憾的部份。劇組雖然為劉愷威找了配音,但書偉
的台語嚴格說來稱不上道地;1949年的老上海部份,戴君竹和林佑威兩位台灣演員處
在一群大陸演員中,口音不是那麼一致,但這也幾乎是兩岸合拍免不了的老問題。其
實,無論大陸式的普通話或台灣式的國語,都不夠切合劇中的時空背景,尤其對聽慣
上海話和吳語口音的我來說,像小包這類市井混混卻操著一口標準到不行的普通話,
反而更為突兀(要聽上海腔國語可以參考宋慶齡、宋美齡的演講影片,宋家姊妹受美
國教育長大,但講起國語仍去不掉鄉音,劇裡的唐浩儀則算教育背景最為接近的角色
了)。關於這點,鄧安寧導演下場客串的報社編輯,倒是象徵性秀了幾句上海話,相
信他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若是考慮到一般電視觀眾的接受程度,這樣的安排無可厚
非,也無損於導演的優秀調度與整齣戲的
精彩。
最後特別想提這齣戲的音樂。主題曲《新月》藉著對新月意象的多重指涉,既指著作
為劇中重要場景的新月照相館,也蘊含著對故人千里寄託相思之意,還獨具巧思將林
鄉與喬雁清之名嵌入歌詞當中;片尾曲《荷花妝》則援用了劇中以朱自清名作「荷塘
月色」對喬雁清的隱喻,來勾勒女主角的性格與心境。近年來的台劇中,量身訂作的
主題曲或許不算稀有,但像《1949》這般充滿詩意韻味深長的卻真的少見。而全劇的
音樂中,既有現代抒情與上海懷舊老歌,也有Bass Nova 與華爾滋圓舞曲,整部戲多
達二十餘首配樂(有些甚至連原聲帶都放不下),有的磅礡大氣,有的詭譎懸疑,有
的輕盈甜蜜,有的沉靜哀傷,精緻程度不輸許多電影,也更看得出製作單位打造這部
戲的用心。
**************************************************************************
當然還是要說,對於今年的金鐘獎,我實在無法理解。《牽紙鷂的手》與《那年,雨
不停國》兩部充滿人文關懷的戲我都喜歡,但評審情願鼓勵《海派甜心》這類偶像劇
及導演,卻無視其他用心製作的好戲(今年的遺憾不少,即使偶像劇也有許多佳作)
。尤其戲劇節目女配角獎,硬生生只肯提名四位,實在忍不住想問,沈海蓉的演技真
有差到連擠進入圍門檻都有困難?雖然不清楚這部戲用華視名義報名,對評審的印象
分數是否有影響,但至少留在公視DVD 早該發了,轉到華視後卻完全不見蹤影,真的
真的只能說非常遺憾......
--
Tags:
臺劇
All Comments

By Puput
at 2010-09-23T22:20
at 2010-09-23T22:20

By Tracy
at 2010-09-24T22:06
at 2010-09-24T22:06

By Odelette
at 2010-09-28T03:40
at 2010-09-28T03:40

By Bennie
at 2010-09-28T22:36
at 2010-09-28T22:36

By Madame
at 2010-10-03T07:19
at 2010-10-03T07:19

By Victoria
at 2010-10-03T23:31
at 2010-10-03T23:31

By Jack
at 2010-10-06T13:04
at 2010-10-06T13:04

By Olivia
at 2010-10-07T17:19
at 2010-10-07T17:19

By Jacky
at 2010-10-11T04:09
at 2010-10-11T04:09

By Una
at 2010-10-11T12:42
at 2010-10-11T12:42

By Kristin
at 2010-10-12T08:02
at 2010-10-12T08:02

By Todd Johnson
at 2010-10-13T12:58
at 2010-10-13T12:58

By Charlie
at 2010-10-14T15:59
at 2010-10-14T15:59

By Jake
at 2010-10-16T22:30
at 2010-10-16T22:30

By Eartha
at 2010-10-20T05:05
at 2010-10-20T05:05

By Ingrid
at 2010-10-21T13:06
at 2010-10-21T13:06

By Hedy
at 2010-10-21T14:10
at 2010-10-21T14:10

By Eden
at 2010-10-24T18:43
at 2010-10-24T18:43

By Lydia
at 2010-10-25T16:54
at 2010-10-25T16:54

By Frederica
at 2010-10-26T04:01
at 2010-10-26T04:01

By Ina
at 2010-10-27T02:51
at 2010-10-27T02:51

By Donna
at 2010-10-30T14:28
at 2010-10-30T14:28

By Caroline
at 2010-11-04T10:55
at 2010-11-04T10:55

By Susan
at 2010-11-05T06:12
at 2010-11-05T06:12

By Doris
at 2010-11-09T20:35
at 2010-11-09T20:35

By Edith
at 2010-11-11T22:48
at 2010-11-11T22:48

By Lauren
at 2010-11-14T09:06
at 2010-11-14T09:06

By Agnes
at 2010-11-16T02:13
at 2010-11-16T02:13

By Lydia
at 2010-11-17T04:06
at 2010-11-17T04:06

By Lydia
at 2010-11-17T21:24
at 2010-11-17T21:24

By Isla
at 2010-11-21T17:18
at 2010-11-21T17:18

By Christine
at 2010-11-23T11:21
at 2010-11-23T11:21

By Caroline
at 2010-11-25T10:28
at 2010-11-25T10:28

By Xanthe
at 2010-11-29T00:22
at 2010-11-29T00:22

By Caroline
at 2010-12-03T14:28
at 2010-12-03T14:28

By Enid
at 2010-12-08T02:33
at 2010-12-08T02:33

By Yedda
at 2010-12-10T00:48
at 2010-12-10T00:48

By Hazel
at 2010-12-14T17:08
at 2010-12-14T17:08

By Eden
at 2010-12-17T13:35
at 2010-12-17T13:35

By George
at 2010-12-20T16:39
at 2010-12-20T16:39

By Michael
at 2010-12-21T03:11
at 2010-12-21T03:11

By Mason
at 2010-12-22T11:01
at 2010-12-22T11:01

By Oscar
at 2010-12-26T01:55
at 2010-12-26T01:55

By Wallis
at 2010-12-27T23:48
at 2010-12-27T23:48

By Edith
at 2010-12-31T17:33
at 2010-12-31T17:33

By Adele
at 2011-01-01T11:49
at 2011-01-01T11:49

By George
at 2011-01-05T13:48
at 2011-01-05T13:48

By Tom
at 2011-01-07T14:30
at 2011-01-07T14:30
Related Posts
99年電視金鐘獎入圍名單

By Donna
at 2010-09-20T15:49
at 2010-09-20T15:49
上週偶像劇收視率

By Oscar
at 2010-09-20T15:48
at 2010-09-20T15:48
大愛劇場《清秀家人》預告01~04

By Olivia
at 2010-09-20T09:44
at 2010-09-20T09:44
鍾無艷 卷 玖

By Rosalind
at 2010-09-19T21:09
at 2010-09-19T21:09
女王不下班*第一集

By Belly
at 2010-09-19T20:53
at 2010-09-19T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