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念我自己 - 失去多少,你還是你? - 電影

By David
at 2015-02-08T20:18
at 2015-02-08T20:18
Table of Contents
無音樂網誌好讀版:http://ppt.cc/DXq1
(註:本篇不特別介紹劇情內容,但文中可能提及劇情片段,不喜慎入)
人生最大的災難或許不是苦難本身,
而是無法選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是怎麼樣的苦難。
如同摩爾飾演的愛麗絲忿忿不平地碎嘴道:
「我寧可自己得的是癌症」
不希望疾病或意外奪走自己最珍視的資產是人之常情。
如同我們能想像一位體育員如果被診斷出漸凍人症會是多大的折磨,
一位將畢生心血付諸於研究與教學上的語言學教授,
竟在仍值人生精華時期的五十歲遭診斷出早發性阿茲海默症,
同樣加深了疾病的悲劇性。
從愛麗斯所撰寫的暢銷書書名《從神經元到名詞》,
就能看出她不僅深刻了解「溝通」的魅力,
甚至也是腦科學的專家。
但是愛麗絲卻萬萬沒想到,
上天對她最引以為傲的大腦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在她的大腦中堆積 β 類澱粉蛋白質,
使得她不僅漸漸喪失語言能力,
到最後恐怕連自己是誰都記不起來。
整部影片最動人之處莫過於當愛麗絲用她那所剩不多的心智功能,
在一次研討會上發表自己身為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所見所得。
當我們看見一位過去談笑風生、自信滿滿的學者,
用顫抖的手握著一隻螢光筆標示她念過的字句以免重複朗誦,
沒有人會懷疑她內心有多痛苦。
然而她卻說:
「請不要認為我在受苦;我並非在受苦,而是在掙扎」
這正是我會喜歡《我想念我自己》的原因之一。
無論是愛麗絲自己或者她的家人,
在面對自我逐漸喪失的過程難免會有悲痛,
但卻能看到他們如何努力掙扎著抓住自己原有的信念;
例如愛麗絲不斷利用智慧型手機試圖維繫記憶、
或者小女兒利蒂雅對媽媽的態度從叛逆轉為理解,
甚至到最後一肩扛起照護母親的責任。
正是透過這種掙扎與調適,
我們看見了一絲面對苦難的可能性 -- 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努力、用力地活著,
即使將失去再多,
至少在努力活下去的此刻,
那種強烈的生命力說明了我們生命的價值。
而當愛麗絲偶然點開自己在心智仍清楚時錄下的影像,
決定遵循自己過去的意念自殺,
卻在即將吞下藥丸前受到干擾而作罷 (或許過沒多久就忘了),
我們雖不免感到頹喪 -- 當一切都失去,甚至連自己的意念也無法履行 --
卻仍在電影的最後一幕中找到一點安慰:
小女兒利蒂雅朗誦一個關於「失去」的劇本,
給已經幾乎無法與外界溝通的母親聽,
她不斷催問母親是否聽懂她所朗誦的內容,
而愛麗絲支支吾吾地說道「愛」--
此刻我們能相信,或許她仍然是愛麗絲,Still Alice。
個人評分:6 (好看)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Ethan
at 2015-02-12T13:15
at 2015-02-12T13:15

By Connor
at 2015-02-17T03:32
at 2015-02-17T03:32

By Ursula
at 2015-02-18T20:03
at 2015-02-18T20:03

By Eden
at 2015-02-20T12:19
at 2015-02-20T12:19

By Bennie
at 2015-02-20T22:30
at 2015-02-20T22:30
Related Posts
綉春刀

By Franklin
at 2015-02-08T18:12
at 2015-02-08T18:12
沙漠女王首映 妮可基嫚勇闖中東沙漠

By Caroline
at 2015-02-08T17:54
at 2015-02-08T17:54
美國狙擊手

By Rachel
at 2015-02-08T17:39
at 2015-02-08T17:39
好片索命記憶

By Isabella
at 2015-02-08T17:27
at 2015-02-08T17:27
驚字塔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5-02-08T15:15
at 2015-02-08T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