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大拉的馬利亞 - 電影
![Carolina Franco avatar](/img/beret.jpg)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8-04-03T13:35
at 2018-04-03T13:35
Table of Contents
雷
------------------
抹大拉的馬利亞
這部片基於宗教的題材,無可避免的有著很強烈的宗教色彩。但我想談的不是在基督教上
的意義,而是作為一部片來看,它想要說的故事是什麼。作為一部電影而言,其敘事的手
法一定有其敘事的結構與意義。在整個故事的敘事上,我認為有幾個對比:從性別上的對
比、從信仰上的對比、以及在實踐信仰上的對比。
從性別上的對比
第一個對比很明顯地在片中被指出來。況且不只在片中,在歷史上,馬利亞作為一個女性
的耶穌跟隨者,在過去也是被污名化的。片中的對比呈現在基於性別而產生的差別待遇。
馬利亞在抹大拉不能夠與男性一起祈禱,必須被決定婚事,無法做出自己的決定與擁有自
己的人生。在決定跟隨耶穌後,家人的反對也表現出來了這點。馬利亞的父親將父女的關
係為由,阻止馬利亞跟隨他們。他也以父女的關係為由,恣意將馬利亞許配給他人。這種
關係忽視了馬利亞的自主性,對於自己的人生她無能為力,因為他僅能夠聽從父親的意見
。她就像是被父親所擁有一樣。
這個家父長制下失去女性自主性的觀點也在片中被說出來。在馬利亞跟隨一段時間後,來
到一個城鎮。城鎮中的女性向耶穌表示:她們沒有自己的人生,她們是屬於她們的父親或
丈夫的。她向耶穌問到:若他們的父親、丈夫的命令與上帝相悖,那應該聽誰的?耶穌達
到:應該聽上帝的。先擱置這個命題的宗教成分。上帝在此代表的是一種道德的客觀性標
準,是正確與否的標準。父親或丈夫並不因為他們的性別、身份,而使得她們的命令是正
確的。行為的正確性必須倚賴於其他的標準,而以基督教的立場而言,就是上帝。
有一幕中,馬利亞向耶穌表示,抹大拉的女人沒有勇氣跟隨你,因為她們沒有勇氣。她們
認為他們的生命是屬於她們的父親與丈夫的。成為跟隨者,必須要有勇氣,因為她們必須
對抗現在的體制,對抗其他人以為是對的事,對抗是既有的壓迫。這些壓迫使得她們沒有
能力自我實現,做出自己的決定。這些壓迫基於性別,基於屬於不同的人,而將他們分離
成為不同的群體,並有著不同的權力與權利。然而,以上帝而言,他們卻同是人。只要他
們願意跟隨,都是上帝的跟隨者,都是神的國度的子民。現在也許不需要以上帝之名才能
夠宣稱平等,但在這裡的意義在於,沒有人應該因為無關的特徵,而被差別待遇。
在後面有一幕也是如此。馬利亞發表了意見,彼得卻因為她剛加入不久,而要求她不能這
樣做。猶大則為馬利亞辯護說,她應該跟我們一樣有同樣的自由表達意見,即使她才加入
不久。這表示加入的時間長短,並不會讓自己的意見被忽視。
成為跟隨者這件事,必須遵從自己的內心,認為這是對的。先不論上帝如何證明自己是正
確的。在這表示的是信仰的必要條件是自己的意願,是關於自我實現的。這對於依照某個
正確的價值,來壓迫不同於自己的群體的制度。像是羅馬的宗教壓迫與性別歧視。然而,
宗教本身也有可能壓迫他人,但在此我先擱置這個問題,進而來顯現出片中的對比。
壓迫者以一個「正確」的標準,來合理化壓迫那些跟自己屬於不同群體的人。也就是,透
過將那些不同的人歸納為「不正確」,來行為他們以為對的事。像是將馬利亞視為惡魔附
身、將女性視為財產、將基督徒視為叛亂份子。在這些壓迫者的價值底下,他們所做的不
是去認識差異、接納差異,而是從一開始就確立了標準的價值,以此價值去判斷、去審判
他人的不同。從一開始,他們就排除了差異,將這些差異視為不可接受,並讓這些不同的
人對自己的生命無能為力。
從信仰上的對比
在信仰上的對比展現出來的是:以自己的認可的價值作為信仰的標準與將自己的信仰寄託
在他人身上。這個對比出現在馬利亞與猶大身上。
馬利亞之所以跟隨,是因為她認為這些價值是正確的。她選擇那些她認為對的事情而行為
。雖然以這點來說,猶大也是如此。但猶大不同的是,他認為天國的應許是耶穌所承諾的
。終有一天,他能夠實現他復活親人的渴望。猶大相信耶穌有能力幫他完成願望,也就是
他相信有另一個他人有能力做到他想做卻做不到的事。他最後將自己的信仰與願望寄託在
他人身上,而不是從自己的內心實踐,使自己成為一個體現這些好的價值的人。
若是完全將信仰寄託於他人,會讓自己失去了實踐的能力,變成一個嗷嗷待哺的羔羊,總
是等待救援。也讓自己失去了反思的能力,成為一個盲目的、有著不切實際想像的人。
這個不同開展出了信仰與哲學的緊張關係。信仰與哲學的不同在於,信仰以相信優先;哲
學則以反思優先。不論什麼信仰,都是基於相信。相信有著客觀的道德、相信有著天國、
相信有著上帝;又或是相信有著因果、相信有著輪迴、相信有著涅槃與佛。這些相信的對
象是屬於超越經驗的範疇,他們在經驗上沒有證明的基礎,然而因為我相信,所以他們能
夠給予我力量。
另一方面,哲學則以反思為基礎。反思的起點在於懷疑一切事物,總是對
那些既已被認為是真的事物抱持著懷疑,認為它們需要更清楚的證明。但反思不止於懷疑
,反思必須給予那些事物理由,卻又總是永無止盡。因為哲學不會因為有可能的解答而停
止思考,如同科學不會因為有能夠解釋的理論而停止探索。
作為一個人,無法不進行反思。因為人總是需要理由來證明你所相信的是對的。必須要有
理由的相信、必須要說服別人。因此信仰的對象處在一個相信與反思的緊張關係下。信仰
的對象是超越的,他們試圖給出形上學的命題,然而這些對象卻又無法被經驗。若是沒有
理由的相信,則是放棄反思的盲從,但又無法有著確切的理由。因此信仰得是一個時時刻
刻在相信下,抱持著反思檢驗自己所有的那些信念的活動。信仰是一個活動,不是靜止
的,因為信仰必須有著持續的反思,面對那些可能的質疑,時時堅定的尋找自己相信的理
由。就像是中世紀的哲學家與神學家奧古斯丁所說「先信後知」 — — 必須先相信,才能
夠理解。
馬利亞在耶穌復活後,跟其他人表示:天國不是另一個世界,而是在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這代表的就是,價值必須在現在開始實踐,而不是只冀望在另一個世界能夠幸福。
在實踐信仰上的對比
有一幕,彼得與馬利亞到了一個城鎮,卻發現因為羅馬人的到來,那些能夠行動的人已經
逃亡,僅存著無法行動的人在地上苟延殘喘。彼得認為要去找那些能夠加入他們的人,因
為這些人他們已經無能為力。馬利亞卻無法忽視這些人,一昧的要去找水給他們。
彼得的行為是合理的,因為他們真的對這些人無能為力。以結果上來說,他們去尋找那些
他們還能夠幫助的人才是有益的。但是馬利亞所做的卻不是以結論、效益來考量。她在意
的是她無法對這些人的痛苦視而不見,她必須幫助他們,不論是否有效,她必須要做。彼
得在之後讚許她是一個仁慈(mercy)的人。
這對比顯現的是基於規則的行為,與基於關懷的行為。在規則之中,人不是最重要的,因
為重要的是:什麼是正確的。人必須依照正確的規則行為,這個正確的規則可以是以結果
、效益為考量,也可以是以行為義務本身為考量,而在片中,彼得認為正確的是耶穌所說
的話 — — 他們必須去尋找那些能夠幫助、能夠跟隨他們的人。
基於關懷的行為,著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只是正確的規則,情感也必須包含在其
中。馬利亞無法忽視他人的痛苦,為他們著想。即使最後仍無能為力,她也想要去做。這
就是基於關懷、情感為考量的行為。
馬利亞所做的表示她已經成為一個仁慈的人,而不是僅僅以照仁慈的規則而行為。很多時
候,倫理學上的要求要我們去行為正確,依照規則行為。在這個要求下,人卻僅僅剩下理
性,是一個無感情的人。因為感情是規則的阻力,多少人因為感情而懦弱。然而,感情才
是真正可以提供行為動機的,我們因為不忍,動心起念,認為這必須要去做,我們才有動
機能夠行為正確。以這點來看,一個道德行為,不能夠只有理性的規則,也必須有著情感
。因為情感才能夠讓我們有著動機,成為一個真正能行為道德的人。
-------
最後,我必須承認,這部片的確有宗教上的議題是我還沒有辦法理解的,但我想做的是試
圖以一個淺薄的哲學與倫理學上的分析來看,這部片對於所有人的意義,而不是只對有著
信仰的人的意涵是什麼。
--
------------------
抹大拉的馬利亞
這部片基於宗教的題材,無可避免的有著很強烈的宗教色彩。但我想談的不是在基督教上
的意義,而是作為一部片來看,它想要說的故事是什麼。作為一部電影而言,其敘事的手
法一定有其敘事的結構與意義。在整個故事的敘事上,我認為有幾個對比:從性別上的對
比、從信仰上的對比、以及在實踐信仰上的對比。
從性別上的對比
第一個對比很明顯地在片中被指出來。況且不只在片中,在歷史上,馬利亞作為一個女性
的耶穌跟隨者,在過去也是被污名化的。片中的對比呈現在基於性別而產生的差別待遇。
馬利亞在抹大拉不能夠與男性一起祈禱,必須被決定婚事,無法做出自己的決定與擁有自
己的人生。在決定跟隨耶穌後,家人的反對也表現出來了這點。馬利亞的父親將父女的關
係為由,阻止馬利亞跟隨他們。他也以父女的關係為由,恣意將馬利亞許配給他人。這種
關係忽視了馬利亞的自主性,對於自己的人生她無能為力,因為他僅能夠聽從父親的意見
。她就像是被父親所擁有一樣。
這個家父長制下失去女性自主性的觀點也在片中被說出來。在馬利亞跟隨一段時間後,來
到一個城鎮。城鎮中的女性向耶穌表示:她們沒有自己的人生,她們是屬於她們的父親或
丈夫的。她向耶穌問到:若他們的父親、丈夫的命令與上帝相悖,那應該聽誰的?耶穌達
到:應該聽上帝的。先擱置這個命題的宗教成分。上帝在此代表的是一種道德的客觀性標
準,是正確與否的標準。父親或丈夫並不因為他們的性別、身份,而使得她們的命令是正
確的。行為的正確性必須倚賴於其他的標準,而以基督教的立場而言,就是上帝。
有一幕中,馬利亞向耶穌表示,抹大拉的女人沒有勇氣跟隨你,因為她們沒有勇氣。她們
認為他們的生命是屬於她們的父親與丈夫的。成為跟隨者,必須要有勇氣,因為她們必須
對抗現在的體制,對抗其他人以為是對的事,對抗是既有的壓迫。這些壓迫使得她們沒有
能力自我實現,做出自己的決定。這些壓迫基於性別,基於屬於不同的人,而將他們分離
成為不同的群體,並有著不同的權力與權利。然而,以上帝而言,他們卻同是人。只要他
們願意跟隨,都是上帝的跟隨者,都是神的國度的子民。現在也許不需要以上帝之名才能
夠宣稱平等,但在這裡的意義在於,沒有人應該因為無關的特徵,而被差別待遇。
在後面有一幕也是如此。馬利亞發表了意見,彼得卻因為她剛加入不久,而要求她不能這
樣做。猶大則為馬利亞辯護說,她應該跟我們一樣有同樣的自由表達意見,即使她才加入
不久。這表示加入的時間長短,並不會讓自己的意見被忽視。
成為跟隨者這件事,必須遵從自己的內心,認為這是對的。先不論上帝如何證明自己是正
確的。在這表示的是信仰的必要條件是自己的意願,是關於自我實現的。這對於依照某個
正確的價值,來壓迫不同於自己的群體的制度。像是羅馬的宗教壓迫與性別歧視。然而,
宗教本身也有可能壓迫他人,但在此我先擱置這個問題,進而來顯現出片中的對比。
壓迫者以一個「正確」的標準,來合理化壓迫那些跟自己屬於不同群體的人。也就是,透
過將那些不同的人歸納為「不正確」,來行為他們以為對的事。像是將馬利亞視為惡魔附
身、將女性視為財產、將基督徒視為叛亂份子。在這些壓迫者的價值底下,他們所做的不
是去認識差異、接納差異,而是從一開始就確立了標準的價值,以此價值去判斷、去審判
他人的不同。從一開始,他們就排除了差異,將這些差異視為不可接受,並讓這些不同的
人對自己的生命無能為力。
從信仰上的對比
在信仰上的對比展現出來的是:以自己的認可的價值作為信仰的標準與將自己的信仰寄託
在他人身上。這個對比出現在馬利亞與猶大身上。
馬利亞之所以跟隨,是因為她認為這些價值是正確的。她選擇那些她認為對的事情而行為
。雖然以這點來說,猶大也是如此。但猶大不同的是,他認為天國的應許是耶穌所承諾的
。終有一天,他能夠實現他復活親人的渴望。猶大相信耶穌有能力幫他完成願望,也就是
他相信有另一個他人有能力做到他想做卻做不到的事。他最後將自己的信仰與願望寄託在
他人身上,而不是從自己的內心實踐,使自己成為一個體現這些好的價值的人。
若是完全將信仰寄託於他人,會讓自己失去了實踐的能力,變成一個嗷嗷待哺的羔羊,總
是等待救援。也讓自己失去了反思的能力,成為一個盲目的、有著不切實際想像的人。
這個不同開展出了信仰與哲學的緊張關係。信仰與哲學的不同在於,信仰以相信優先;哲
學則以反思優先。不論什麼信仰,都是基於相信。相信有著客觀的道德、相信有著天國、
相信有著上帝;又或是相信有著因果、相信有著輪迴、相信有著涅槃與佛。這些相信的對
象是屬於超越經驗的範疇,他們在經驗上沒有證明的基礎,然而因為我相信,所以他們能
夠給予我力量。
另一方面,哲學則以反思為基礎。反思的起點在於懷疑一切事物,總是對
那些既已被認為是真的事物抱持著懷疑,認為它們需要更清楚的證明。但反思不止於懷疑
,反思必須給予那些事物理由,卻又總是永無止盡。因為哲學不會因為有可能的解答而停
止思考,如同科學不會因為有能夠解釋的理論而停止探索。
作為一個人,無法不進行反思。因為人總是需要理由來證明你所相信的是對的。必須要有
理由的相信、必須要說服別人。因此信仰的對象處在一個相信與反思的緊張關係下。信仰
的對象是超越的,他們試圖給出形上學的命題,然而這些對象卻又無法被經驗。若是沒有
理由的相信,則是放棄反思的盲從,但又無法有著確切的理由。因此信仰得是一個時時刻
刻在相信下,抱持著反思檢驗自己所有的那些信念的活動。信仰是一個活動,不是靜止
的,因為信仰必須有著持續的反思,面對那些可能的質疑,時時堅定的尋找自己相信的理
由。就像是中世紀的哲學家與神學家奧古斯丁所說「先信後知」 — — 必須先相信,才能
夠理解。
馬利亞在耶穌復活後,跟其他人表示:天國不是另一個世界,而是在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這代表的就是,價值必須在現在開始實踐,而不是只冀望在另一個世界能夠幸福。
在實踐信仰上的對比
有一幕,彼得與馬利亞到了一個城鎮,卻發現因為羅馬人的到來,那些能夠行動的人已經
逃亡,僅存著無法行動的人在地上苟延殘喘。彼得認為要去找那些能夠加入他們的人,因
為這些人他們已經無能為力。馬利亞卻無法忽視這些人,一昧的要去找水給他們。
彼得的行為是合理的,因為他們真的對這些人無能為力。以結果上來說,他們去尋找那些
他們還能夠幫助的人才是有益的。但是馬利亞所做的卻不是以結論、效益來考量。她在意
的是她無法對這些人的痛苦視而不見,她必須幫助他們,不論是否有效,她必須要做。彼
得在之後讚許她是一個仁慈(mercy)的人。
這對比顯現的是基於規則的行為,與基於關懷的行為。在規則之中,人不是最重要的,因
為重要的是:什麼是正確的。人必須依照正確的規則行為,這個正確的規則可以是以結果
、效益為考量,也可以是以行為義務本身為考量,而在片中,彼得認為正確的是耶穌所說
的話 — — 他們必須去尋找那些能夠幫助、能夠跟隨他們的人。
基於關懷的行為,著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只是正確的規則,情感也必須包含在其
中。馬利亞無法忽視他人的痛苦,為他們著想。即使最後仍無能為力,她也想要去做。這
就是基於關懷、情感為考量的行為。
馬利亞所做的表示她已經成為一個仁慈的人,而不是僅僅以照仁慈的規則而行為。很多時
候,倫理學上的要求要我們去行為正確,依照規則行為。在這個要求下,人卻僅僅剩下理
性,是一個無感情的人。因為感情是規則的阻力,多少人因為感情而懦弱。然而,感情才
是真正可以提供行為動機的,我們因為不忍,動心起念,認為這必須要去做,我們才有動
機能夠行為正確。以這點來看,一個道德行為,不能夠只有理性的規則,也必須有著情感
。因為情感才能夠讓我們有著動機,成為一個真正能行為道德的人。
-------
最後,我必須承認,這部片的確有宗教上的議題是我還沒有辦法理解的,但我想做的是試
圖以一個淺薄的哲學與倫理學上的分析來看,這部片對於所有人的意義,而不是只對有著
信仰的人的意涵是什麼。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arb Cronin avatar](/img/boy1.jpg)
By Barb Cronin
at 2018-04-07T21:09
at 2018-04-07T21:09
![Annie avatar](/img/woman-ring.jpg)
By Annie
at 2018-04-10T17:04
at 2018-04-10T17:04
![Charlotte avatar](/img/cat1.jpg)
By Charlotte
at 2018-04-12T18:16
at 2018-04-12T18:16
![Aaliyah avatar](/img/cat2.jpg)
By Aaliyah
at 2018-04-14T21:00
at 2018-04-14T21:00
![Lauren avatar](/img/cat3.jpg)
By Lauren
at 2018-04-19T13:13
at 2018-04-19T13:13
Related Posts
噤界or一級玩家
![Kyle avatar](/img/cat1.jpg)
By Kyle
at 2018-04-03T12:59
at 2018-04-03T12:59
某機構高層在紐約中餐館招募新血被炸
![Vanessa avatar](/img/cat2.jpg)
By Vanessa
at 2018-04-03T12:31
at 2018-04-03T12:31
找一部大約將近30年的電影。
![Skylar Davis avatar](/img/cat1.jpg)
By Skylar Davis
at 2018-04-03T12:27
at 2018-04-03T12:27
全面啟動結局機場問題
![Edith avatar](/img/woman.jpg)
By Edith
at 2018-04-03T12:26
at 2018-04-03T12:26
一級玩家 貨幣雷
![Kama avatar](/img/girl2.jpg)
By Kama
at 2018-04-03T12:07
at 2018-04-03T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