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了世界,然後呢?美隊與鋼鐵人的dilemma - 電影

Brianna avatar
By Brianna
at 2016-05-14T00:12

Table of Contents


同時寫了兩篇感想,一篇胡鬧一篇正經,因為風格差距太大無法放一起,索性分兩篇,
也紀念我獻給 MCU 的第一次發文。

想看輕鬆點的請參考惡搞版本:美隊3吐槽到天邊之不正經感想



------------------------------------------------------------------------

政治哲學與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海耶克 (F.A.Hayek) 在《通往奴役之路》寫道:「在
我們竭盡全力自覺地根據一些崇高的理想締造我們的未來,我們卻在實際上不知不覺地創
造出與我們一直為之奮鬥的東西截然相反的果,人們還想像得出比這更大的悲劇嗎?」

看完後心底浮現的是這段話。

他們,是英雄。
But they are not happy ever after.

------------------------------------------------------------------------

我們無法確知這個世界本來的真實樣貌,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瞭解這個世界。就
像戴了「眼鏡」,戴的「眼鏡」就是你用以解讀這個世界的「假設」;鏡片會成像,就像
「假設」會投射成型出「觀點」。戴的眼鏡不同,看出去景象就不同。而內戰是兩個戴著
截然不同眼鏡的人的故事。

不同的「眼鏡」,等於他們各自對「怎麼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假設與定義。不同的假
設導致不同的行為,片中只停留在史蒂夫羅傑斯與東尼史塔克表面行為這一層的歧異,卻
沒有進一步挖掘與探討彼此對實際情勢的假設。因此當行為互斥達到極限時,變化造成衝
突。而這衝突,無疑是在 MCU 的他們本就薄弱的友情上,放了一把火。

所以先來探討他們各自的假設:史蒂夫羅傑斯戴的是偏哲學的眼鏡,東尼史塔克戴的是偏
科學的眼鏡。



「抵抗體制之人」

美國隊長 -- 史蒂夫羅傑斯:守護個人自由意志為最高原則,他認為體制就是對個人自主
決策權的移轉與剝奪。

「我知道我要求的很多,但自由的代價很高,一直都是,我願意付出代價,如果只有我願
意,我也認了,但我願意賭我不是唯一的一個。」

史帝夫個人認為的自由,從本集電影裡非常有限的資訊去推敲,應該偏向完全放任式的、
「現代正義」的自由主義:反對政府管制、訴求自由是一種基本人權,認為不該侵犯個人
願意承擔多少風險的決定權、不應用法律強制力去表達多數人的道德信念。對於政府這個
龐大機器能有多少實質效果,他採取懷疑態度,而一個遵從國家指令出身的軍人可以發展
出這種想法,頗令人玩味。

哲學上有兩個對立面的辯論:「古典正義」與「現代正義」。「古典正義」源於美德;「
現代正義」從自由出發,即你可以定義你的正義,所以在面對不同情境下是可以有不同的
價值觀的。相對而言,「古典正義」所認為的自由,奠基於道德良心戰勝個人自我私心
-- 真正的自由,是你願意為了做出符合道德與良知的選擇,自主選擇放棄任意妄為、或
放棄依照自我意志去行動。意思就是,在自由之上,還有更大的一個行為準則框住所有人
,以史帝夫所為看來,他並不認為此框架有存在的必要,因為他假設人人都願意也應該為
自我負責。

這種想法是突然出現的嗎?不是!哲學的本質就是不停丟問題,然後不停去回答問題。史
蒂夫一直在問自己:這麼做真的是對的嗎?而他回答的方式都以自己的良知為準則,若有
違背的選項,絕不選擇。注意,他的行為準則是「自我認定」的良知與正義,從來都不是
法律條文,這跟「現代正義」的觀點不謀而合。所以他會質疑東尼的過度保護 ( 或控制
)、對他人採取懷疑論是否真有其必要,而他自己對自我的要求、與對自我能力的掌控都
有一定的自信,他也相信其他所有復仇者都跟他一樣懂得控制 ( 但事實並非如此 ),所
以他認為要自己對自己負責,不需要被體制監管。

史帝夫對理想人性有著太過直觀的認定。而實踐理性在兩難下如何做抉擇,從來都不容易,
當心中的正義與理性的天秤傾斜時,選擇偏誤就會產生,也就是前面所提,在不同情境下
會採取不同的價值觀。他所優先選擇、重視的是拯救眼前所見之人,而不是影響範圍外的
人。他的優先順序一向分得很清楚,所以他適合當擬定決策的領導者,但這樣沒有模糊與
妥協地帶的選擇,勢必會很殘酷的對沒被選擇到的人產生傷害。

有人認為史帝夫執著於自由與正義是一種浪漫天真的情懷,我認為恰恰相反,他是很實際
、非常考慮眼前景況的人,因此兩相權衡後他做了選擇:選擇跟他根源與羈絆最深厚的人 -
巴奇,而不是戰友 - 東尼史塔克、或其他同伴、與那些因為某些行動不得已下造成的損
傷與犧牲。不論是東尼或是那些被犧牲之人,都是透過這種選擇被放棄掉的。而以領導者
的角度出發,做出明快果斷的抉擇是非常重要的,並且,不容許犯錯的空間,事前做對永
遠好過事後補救。



「擁抱錯誤之人」

鋼鐵人 -- 東尼史塔克:天才、百萬富翁、花花公子、慈善家,這些代稱全都不如電影鋼
三中自稱的 Mechanic ( 機械技師 ) 貼切,他也真的表裡如一貫徹這個稱號。MIT 電子
工程學系出身的他,看待事物與解決問題的觀點就是:建立假設、測試、學習、然後不斷
重複以上步驟,透過累積失敗以獲得需要的結果。

這種方式在矽谷高科技公司頗常見,還有個名字叫 Fast Works。這種方式的核心就是快
速的失敗與學習,並且一直重複,在這些步驟中可以盡量放膽嘗試,出錯也沒關係。這也
與現在最流行的創業精神並無二致:因為必須在方向未明中試出對的路,因此必須透過建
立可重複的測試步驟、快速累積錯誤與經驗值。這套流程中,錯誤的發生是必要的元素,
所以他可以容忍一而再失敗、再而三修改,因為重複實驗本來就意味著不可能一次就做對
。這也意味著他事事都會先用懷疑論當假設,事實如何要事後驗證才會得知。

回想東尼打造鋼鐵裝時嘗試過多少次、在做出可行的成品前累積過多少錯誤與失敗;而他
在建構自己人生時也是如此,不停的犯錯、不停的修正,透過確定問題→實作→反覆思考
→調整的過程,跌跌撞撞地學到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做。如果叫他寫自己的失敗履歷,絕
對洋洋灑灑超過他的發明與成就。

他的人生無疑是一連串錯誤累積成的,而這些錯誤都有其存在意義;除去財力雄厚跟聰明
絕頂外東尼幾乎霉運不斷,從第一集個人電影開始,心臟受傷、鈀中毒、創傷後壓力症候
群、這集美隊過完我猜可能躁鬱跟憂鬱症都加劇了吧。這些經歷讓他生理與心理幾乎整組
壞一輪 ( 所幸電影是比漫畫還不慘一點...但我覺得也只是程度上稍微收斂些而已 ),但
這角色讓人覺得神奇的地方在於,雖然一直犯錯,但他卻從來沒放棄過、總是回頭檢視自
己的錯誤、嘗試方法去補救、去「負責任」;因為他是技師、是工程師,人生就是不停
的 trial and error。

對他而言,「一直犯錯」不是錯誤,「什麼都不做」才是錯誤。人生跟程式開發、技術研
發一樣,錯誤本就會發生,以前沒做過的事,是無法保證做了之後的結果的;但他願意去
試,錯了就記住每次錯誤,然後一直試到對為止。其他人或許會因為東尼一直犯錯而責難
他,但「必須犯錯」是他做所有事的假設,甚至可以說是價值觀,他的想法其實跟世上所
有創業家與發明家一模一樣:沒有犯過錯就無法懂得怎麼學習跟修正。

強調協議可以改,雖是一種語帶保留的說法,但也並非是敷衍史帝夫,因為在東尼的假設
裡沒有什麼是不能修訂的,而且對他而言內容是其次,重要的是「簽名」這個動作,在商
界打滾的他知道這個行為的宣示意味大於實質意味,會傳達出一個訊息:「我們尊重大眾
的決定,願意遵守規則,請不要對我們充滿敵意。」他認為簽約可以達到這種結果,也是
他認為「負責任」的作為,所以他願意先試著去簽,如果發現不行,再回頭找新的折衷方
案。

局勢演變至此,世人留給復仇者的選項其實非常有限,但東尼也認為只要一直試,總可以
試出均贏的路。在某個精神層面上,他反而比史帝夫更浪漫、更天真,他是個懷抱「一切
都可以透過不斷嘗試去建構與重塑」的夢想到無可救藥的科學家。而他也選擇這麼做了。

但是,既然他們兩人都依照自己的善意做出抉擇,那麼這個錯誤的後果又是怎麼演變出來
的?



「對立激化成衝突的原因,來自於彼此的不瞭解」

村上春樹在獲頒耶路撒冷文學獎時曾說過:「在高大堅硬的牆和與之對抗就會碎裂的雞蛋
之間,我永遠都會站在雞蛋那一邊。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雞蛋是多麼的錯誤,我永遠站
在雞蛋這邊。」

「更深入來看,我們每個人,也或多或少都是一枚雞蛋。我們都是獨一無二,裝在脆弱外
殼中的靈魂。對我、對大家而言皆是如此;而我們也或多或少,都必須面對一道名為「體
制」的高牆。體制照理應該保護我們,但有時它卻有了自己的意志,而後它開始殘殺我們
,或迫使我們冷酷、有效率、系統化地殘殺別人。」


這段話非常貼切地形容了史帝夫內心的考量與疑慮。他從質疑官方組織開始,就已經選擇
站在雞蛋這邊,即便雞蛋有可能是錯的;因為他認為體制會冷血、不由分說的犧牲與扼殺
自由。與其如此,他寧願不要體制。但沒有了體制後又該怎麼辦呢?沒有任何人有答案,
答案就這樣被取巧的在電影中留白了。而這留白粗暴的顯現在史帝夫身上,就變成劇中羅
德所說的,自大。

東尼則是一廂情願地認為,任何事物皆可以用重複嘗試與驗證的方式求得答案,但是,法
律與人心都不是科學物理實驗 -- 它們非常不精確、沒有公式、所有變數都不是他可以掌
控、甚至也沒有最佳解或近似值。要在這樣的條件下完成實驗,是緣木求魚。因此若將協
議本身當成一個實驗,這樣的作為註定會導致失敗。所以顯現在東尼身上的,是劇中黑寡
婦所說的,放不下的自我 (ego)。他無法不用自己認定的好意去幫人做決策,而最後結果
就變成眾人的不諒解,而東尼又再一次付出沈痛的代價去經歷錯誤。

如果兩人間僅止於立場之爭,或許還沒那麼糟,因為深究起來他們兩個在某方面其實很
像 -- 對同伴犯錯的處理方式根本半斤八兩:「與其讓不相干的人對我的朋友 / 同伴亂
來,不如我出馬,至少我會手下留情。」

所以史帝夫去追巴奇,所以東尼去打史帝夫。而他們在過程裡又互踩對方底限,因此即便
雙方在理智上或許能理解對方,但情感上卻不能接受彼此的行為,只是在還沒到臨界點以
前,雙方都還可以忍耐著不撕破臉。

真正的致命傷是:他們對彼此的熟悉度真的有待加強,至少在 MCU 裡我看到的是這樣。
東尼因為父親一天到晚提起史帝夫,所以或許對他的行為與個性都有所認識;但反過來,
在史帝夫眼裡東尼或許只是霍華德 2.0,而東尼又像個壓力鍋傾向把所有東西都蓋起來,
因此他對東尼的認識似乎跟喜馬拉雅山上的氧氣一樣稀薄。巴奇真的是原因嗎?不完全是
!原因歸根究柢還是根源於雙方對彼此的不瞭解,巴奇僅僅是個很倒楣的、在齊莫苦心經
營下,擔任最後那根稻草的工具人。

因為不了解,所以情感上的反感因為每個事件一點一滴逐漸累積,直到最後,「過去的事
實」這個引爆點製造出裂口,在那瞬間讓累積的能量整個沿裂口釋放、爆發,雙方乾脆理
智都 let it go 也就不意外了。



「通往地獄的路,是由善意鋪成的」

這句話剛好可以當作東尼的註腳。史帝夫以保全巴奇、保護東尼為名,沒有告訴東尼過去
隱藏的真相;東尼則以保護大家為名,直接幫大家做了自己認為最適宜的抉擇,這當中沒
有一個決策是出於惡意,但最終概括承受心理創傷與情緒崩潰這些惡果的卻是東尼。看著
東尼絕望的憤怒,帶著被遺棄的淒涼,我感到難過。用一個非反派、還是一個 MCU 中非
常重要的角色的悲慘襯托與支撐另一個人認為的正義,這種表現手法不是不行,只是我看
了後心中有股混雜了惋惜、不安的怪異感。( 我承認自己看西伯利亞那段時在心裡罵了一
串髒話 )

惋惜的是,一個代表復仇者聯盟的理念,一個代表復仇者聯盟的智能 ( 誒怎麼突然覺得
好像隔壁棚的正義聯盟雙巨頭... ),他們的價值觀雖然天差地遠,但他們都擁有願意為
他人犧牲的溫暖良善心靈。以善意出發,卻以兵刃相向,最終決裂收場:一個擁有夥伴失
去民心,一個空有組織但失去夥伴,兩邊都嚐到苦果。

不安的是,自己的感性需求已被填滿,但理性需求卻一片空白,這種不平衡讓我不安。而
我相信 MCU 從來就沒有打算對任何看似沉重的議題給出答案,這些議題一直以來都只是
吸引人的手段而已,所以這個不安將永遠不會消除。當然,MCU 也沒有給答案的義務,因
為 Marvel 是娛樂公司,不是哲學教授。所以我只好透過到這邊打這篇廢文來排解我的不
安 (咦)

但是,這部片之所以褒多於貶,也在於它把感性需求填好填滿,這是優點。Marvel 在製
作電影時非常懂得運用人性:給予觀眾情感跟情緒上的連結。一般來說,電影工作者可以
選擇在「產品 ( 這邊的產品指的是電影本身 ) 功能」上提供價值,用很多拍攝手法暗示
你這部片的技術規格有多佳、視覺衝擊多強烈、畫面編排設計花費多少巧思;或改走另一
條路,選擇在產品引發的「情感體驗」上提供價值,這部片的設計重心明顯擺在後者。從
宣傳就可以看出這種心理技巧一直被採用 ( ex.選邊站 ),藉由在觀影者印象中植入某些
預定的「情感反應」,而當帶著這種預定進戲院,就很自然會被匯流引入電影特意設計的
情感反饋渠道,進而促使觀影者透過投射對角色產生同理心,接著透過「看似圓滿但其實
不是」的收尾,引爆觀影者情感與理智的衝突,不論這印象好或不好,都能給人記憶深刻
的感覺。而一旦留下的記憶夠深刻,這部電影就成功了。

但,這改變不了我帶著惆悵走出戲院的事實。
我不難過,只是有點鼻酸,大概是電影院冷氣太強。

There will be a happy ending, right? I hope so, and I really do.


-------------------------------------------------------------------------

謝謝你們看完這篇落落長的碎念,最後說說我自己,我對一直犯錯的東尼頗有共鳴,因為
一直跌跤、但又一直重新爬起來這種屢敗屢戰的特質,讓這個角色更加貼近人性,也挺勵
志。畢竟對我而言,透過犯錯、跌跌撞撞走下去,才是人生的真實樣貌。


--

All Comments

Sarah avatar
By Sarah
at 2016-05-18T05:04
原來也可以這樣分析這兩人
Connor avatar
By Connor
at 2016-05-19T05:01
推 看完時真的是有種沒給答案的惆悵感啊~
Olga avatar
By Olga
at 2016-05-24T02:18
推一個,充滿哲學的分析
Kelly avatar
By Kelly
at 2016-05-24T04:38
實際上也不可能有整解,給任一方偏頗都會給這部失去意
Jacob avatar
By Jacob
at 2016-05-27T22:33
義。
Olivia avatar
By Olivia
at 2016-05-31T05:46
不過這種給觀眾空間自己去想的作法其實很有後勁
Bethany avatar
By Bethany
at 2016-06-03T03:50
推 角色深度透過這樣分析清楚顯現
Robert avatar
By Robert
at 2016-06-05T10:50
不只Tony跟Steve的情感受傷害,我這觀眾也被傷害了
Eden avatar
By Eden
at 2016-06-08T11:13
推 這篇把兩個主角作選擇的心理因素詮釋得非常到位
Jack avatar
By Jack
at 2016-06-13T11:02
推,感謝你的分析
Isabella avatar
By Isabella
at 2016-06-14T17:40
這一篇的分析很深刻,言人所未言
Steve avatar
By Steve
at 2016-06-14T23:56
好文推
Kelly avatar
By Kelly
at 2016-06-19T22:41
如果給出答案這電影就死了,討論不會這麼熱烈吧
Wallis avatar
By Wallis
at 2016-06-23T07:13
同意如果給出答案這部電影就死了,會更惆悵…
Olive avatar
By Olive
at 2016-06-27T07:02
如果只看這部電影會是這樣的結論
Audriana avatar
By Audriana
at 2016-07-01T15:04
但把美2復2加進來看 會相信九頭蛇體制或瘋狂科學家東
Edwina avatar
By Edwina
at 2016-07-05T13:00
尼 才是不負責任
Mia avatar
By Mia
at 2016-07-08T17:49
推本文 永遠不會有正解 只有惆悵

單身動物園幾個看不懂的地方

Michael avatar
By Michael
at 2016-05-13T23:43
大家安安 最近剛看完單身動物園,整理了幾個看不懂的地方, 想上來向大家請益: 1. 為什麼女僕會願意幫助男主角,一起處理掉冷血女? 雖然男主角說他也搞不懂為什麼,但想知道大家會怎麼解讀這個部分。 2. 女僕是不是愛著女首領的? 3. 女首領要男主角挖墳墓,並且在自己臉上蓋土,為什麼? 看 ...

[美隊3]拍得好,所以粉絲也內戰了

Lauren avatar
By Lauren
at 2016-05-13T23:35
羅素兄弟把兩邊的立場都處理得很不錯,所以粉絲當然也會內戰了,因為我們就是喜歡我 們心中的那個英雄,而因為表現得很好,所以才會戰,因為認同於自己的英雄的立場,所 以才會分歧,所以我必須肯定羅素 兄弟在美隊三的處理,真得很不錯 而正因為拍的很好,所以粉絲也內戰了 二刷了,增加一點感想,藍字為增加(雖然應 ...

經濟學人 復仇者聯盟應接受聯合國監督(雷

William avatar
By William
at 2016-05-13T23:33
這篇是上周經濟學人雜誌的文章,看經濟學人正經八百寫出這篇文章也蠻有趣的, 翻譯出來給大家參考。 網誌版 http://mlkj24.pixnet.net/blog/post/31491844 Economist May 10th 2016 即使對超級英雄來說,使用他們的力量會造成預期外的後果。過去二十年 ...

巴奇的金屬手到底有無知覺?(美隊3雷)

Lauren avatar
By Lauren
at 2016-05-13T23:16
之前有板友說巴奇的金屬手有神經連結, 所以可以用金屬手挑李子。 http://imgur.com/gT7sVHP 所以難怪跳樓梯井撞到手,和斷手時都很痛的樣子 但是他也可以用手擋子彈耶(真手搭在隊長肩上andlt;3) http://imgur.com/ICDAEmo 所以金屬手究竟有沒有知覺? - ...

金錢怪獸反映了現實狀況,人性終究如此?

Andrew avatar
By Andrew
at 2016-05-13T23:06
—————————————————— 防雷 —————————————————— —————————————————— 防雷 —————————————————— http://imgur.com/Ouu1fRs 金錢怪獸的電影觀後感,電影的節奏步調緊湊但不簡單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