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一座橋--《南方澳海洋紀事》 側寫 - 紀錄片

Steve avatar
By Steve
at 2005-06-03T23:42

Table of Contents


----以下來源為5月20日自由時報副刊---

搭一座橋
《南方澳海洋紀事》 側寫
編輯室報告:
我們的島,恆常被海洋所環抱。然而對於海洋,我們所知道的,又比使用它的
部分來得少。女性電影工作者李香秀,透過細膩豐富的視角,貼近人與海洋,
既以南方澳一地漁民為基調,復以浩瀚太平洋海域為場景,交織而成《南方澳
海洋紀事》。今日刊出廖鴻基的〈搭一座橋〉,細述這部獲得二○○四年金馬
獎最佳紀錄片的海上拍攝過程,學者邱貴芬則以女性的角度切入、剖析,為台
灣的海洋文化/書寫,開拓更寬廣的對話與想像。
◎廖鴻基
幾年海上工作,有很大的感觸,覺得地球上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像台灣這
樣四面環海而又與海如此深遠隔閡的海島了。我的海洋工作及書寫,背後有個
迫切的使命,就是盡力搭起更多道台灣與海洋間的橋樑,好讓我們這座島,盡
快回復與海洋的正常關係。

聽到香秀打算拍有關海洋的紀錄片,心頭一亮,這分明是一座美麗的橋樑;影
像的立即效益遠超過文字或舉辦相關活動。可是,過去的漁事經驗告訴我,要
拍這樣的紀錄片並不容易,甲板的搖晃畢竟不同於穩固的陸地,若拍攝團隊航
海經驗不足,海上工作會有適應問題,以及一般漁船或漁業公司有排斥女性等
問題……諸多技術及現實困難,對一位女性導演來說會是嚴苛的考驗。我鼓勵
她拍,但也告訴她這些現實。

紀錄片我完全外行,對這部片子所能提供的協助,僅是過去的漁事經驗。女性
限制,香秀無法隨船出航作業,因而,我有機會與工作團隊隨日式大型圍網船
到澎佳嶼海域執行拍攝工作。

圍網船母船約五百噸,滿載漁網及漁撈設備,無論甲板或底艙,船上幾乎每一
寸都作了充分利用,船員在這樣有限的空間裡擁擠的生活著;臥舖差不多像櫥
櫃裡的一格格抽屜;用餐時,甲板還得權充餐廳;浴室、洗手間簡直無從轉身,
而且,圍網作業都在入夜後開始,往往直到天際出現曙光才收工。這趟出航,
讓我非常佩服一起上船的攝影工作團隊,差不多只用一天的時間就適應了這樣
窘迫、迥異於陸地的環境,出航第二天,他們已扛起攝影機開始工作。

海面熱鬧,燈火在墨暗海上被放大了,漁場裡每一艘船都像是周身掛滿了星
星。下網作業當然是重頭戲,但下網時機並不可預期,從尋魚、聚魚、等待恰
當的水流,這過程往往相當漫長,變因無常,經常得漏夜枯候。有一晚,好不
容易終於候到了下網時機,所有船員著裝甲板待命,燈船也靠來船尾連結了網
纜;一場戲已經盛裝只待簾幕拉起,只待漁撈長一聲令下;誰知道,突然喊停,
燈船解了網纜離開,船員撤出甲板,船隻下錨,熄燈……一場戲還沒開演就散
戲了。整個晚上的等待、期待,倏忽就空虛掉了,仿如眼見一波高潮逐漸蘊釀,
怎麼忽忽就跌落谷底。一個晚上就在等待中這麼過去了。

甲板上的拍攝工作,除了必須適應顛簸、擁擠、晝夜顛倒外,還得具備等候的
體力及承受隨時空歡喜一場的韌性。實際參與拍攝工作才能了解,片子裡所呈
現的每個畫面,儘管短短幾秒,都可能是枯候終夜、曠日費時等候下的結晶。


漁撈長阿海伯待在昏暗的駕駛艙裡,整晚瞪著泛著螢光的幾部漁探儀,他透過
麥克風下達命令。他的命令通常很短,一個短句或一個詞,對圍網漁撈流程並
不熟悉的我們,當然難以理解。觀察了幾晚、幾網,才稍稍摸懂了作業模式。
船下聚了多少魚、魚群深度、海流狀態,決定下網時機。母船熄了所有燈火,
下網前的片刻,船上氣氛如攻擊發起前壕溝裡的肅穆氛圍。一句「落網」,短
得不能再短的命令,立即改變了沉寂幽暗的漫長等待,蜂鳴器噪響,桅竿上的
警示燈躁轉,船身傾側,後甲板哨音大作,煙囪冒出汩汩黑煙,船隻衝出,船
艉堆積如山的漁網紛紛蛇擺落海,船員在甲板上奔跑就位。這所有秒與秒之間
的衝刺,如硬碰硬的對決容不下喘口氣的緩衝,而且,都在暗幽幽裡匆促行進。
這氣氛、這畫面,不容易捕抓。直到網袋收攏,直到確定圍住了一群魚,直到
運搬船靠過來右舷準備載魚,甲板燈才會打亮。

廚房傳來魚香,大廚用豆豉燜了一鍋才剛上網的鮮魚。作業結束,將近破曉,
船員摘下手套抹著額頭汗水吃魚,這不再只是消夜點心,是獵人流汗忙碌後享
用獵物的莊嚴儀式。

第五天凌晨,運搬船靠過來撈魚;氣象播報,關島附近的低氣壓已經形成颱風;
拍攝工作告個段落,我們打算隨運搬船返回南方澳。母船和運搬船相隔約五十
米,之間連結了纜繩;算是搭起一座橋。浪頭大,兩艘船各自晃搖不止,這道
纜繩時繃時弛,五十米短短距離在如此海況下,簡直咫尺天涯。無論如何還是
得跨過這道鴻溝。裝備先過去,網袋裹住攝影器材,懸吊在這條連結的纜繩上
緩緩被拉過去。一波三折,好幾次網袋下墜,距離海面不到一尺;這情況讓我
們都捏了把冷汗;攝影師小秦說,這些攝影器材是導演租來的,價值好幾百萬,
一碰到水就沒救了。心裡想,香秀真是大膽,只要一個小意外、小差錯,都可
能讓她一輩子負債。

幸好,有驚無險,器材都安全過渡了。換我們四個過去。網袋一吊離船舷,感
覺像是從懸崖往下跳,一路凌空擺晃,腳下是撲上、離開、又撲上的晃蕩海面;
年輕的錄音師不斷驚呼:「下次不敢來了……」

撤了連結船纜,我們揮手道別母船;五天相處,離開一段距離後還看見漁撈長
阿海伯在駕駛艙窗口揮動的手。運搬船有別於母船的擁擠,相當寬敞。拍攝工
作順利,返航的心情特別愉快。

天亮後不久,看見台灣山巒浮出海面,斷訊五天的手機活了過來。

遠遠看見鼻頭角,三貂角……陽光亮麗,看見龜山島……北方澳岬,蘇澳港燈塔。

正中午進港,終於回來了。

看見香秀在碼頭上揮手迎接,感覺離開好久了,好像從遙遠的另個世界回來。

洗澡、刮鬍子、吃了一大碗冰,漸漸恢復人間模樣。同船出海的工作人員都說,陸地好像在搖晃。

相當的毅力、勇氣及堅持才完成的《南方澳海洋紀事》,去年獲得金馬獎,讓
這座原本美麗的橋樑更加美麗。這部片子,是海島「走出去」的具體行動,是
海洋精神、海洋文化的實踐。  ●


--

All Comments

紀錄片。報導文學。火花。

Emma avatar
By Emma
at 2005-06-03T15:28
第四屆 夏潮報導文藝營 報導文學(影像紀錄)作為一種實踐活動, 除了在文學的領域中被賦予意義之外, 更重要的是,它在較大社會的場域 ...

無米樂票房佳 姚文智送土雞

Freda avatar
By Freda
at 2005-06-03T10:44
2005.06.03  中國時報 無米樂票房佳 姚文智送土雞 黃文正 紀錄片「無米樂」票房突破200萬元,昨歡喜慶功,新聞局局長姚文智也抽空前往, 並贈送對聯一幅,上聯「一鳴驚人無米樂」,下聯「百萬票房勢如虹」。 另外,姚文智也準備了一隻活生生的土公雞,頭上綁著紅緞帶,贈送給導演莊益增。 莊益增笑說,未 ...

紀錄片 搖身變台北新顯學

Todd Johnson avatar
By Todd Johnson
at 2005-06-03T10:42
【記者王建宇/報導】 台北出現有趣現象!影迷剛在總統戲院看完講述農民的「無米樂」,到對面真善美戲院 看以漁民為主「南方澳海洋紀事」。吳乙峰「生命」後,紀錄片百家爭鳴, 學者影城「翻滾吧,男孩」票房翻過百萬。而票房發燒的法國片「企鵝寶貝」也是一部 南極紀錄片。紀錄片在台北,搖身一變成顯學。 這些紀錄片均以 ...

蔡康永 將記錄小S懷孕

Madame avatar
By Madame
at 2005-06-03T10:17
【記者張文輝/台北報導】 如果要拍紀錄片,蔡康永要怎麼拍?他說,很想拍「小孩」,從小孩的10歲拍到40歲, 每5年為一階段,如果自己死了,就交給朋友繼續拍,看看那些當年的小朋友會有何種 不同的人生發展道路。 公視「觀點360」今起每周五播出,由蔡康永主持,節目由優質紀錄影片出發, 並針對內容深入介紹,蔡 ...

蔡明亮在羅浮宮拍喜劇

Carolina Franco avatar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05-06-03T10:15
2005.6.3.蘋果日報【黃一平╱台北報導】 蔡明亮與法國羅浮宮館長亨利羅瑞特昨正式宣布電影合作計畫,這是世界頂尖的博物館 羅浮宮投資的首部電影長片,將由李康生、尚皮耶李奧(Jean-Pierre Leaud)和一位 尚未公布的華人女演員主演。 否認班底出走 拍攝羅浮宮出資、並開放拍攝的首部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