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周報專訪《第36個故事》蕭導演(上) - 台灣

Hazel avatar
By Hazel
at 2010-05-11T15:04

Table of Contents

  夢想的沉重與輕盈:《第36個故事》導演蕭雅全專訪

文/王玉燕

  朵兒咖啡館是《第36個故事》的主要場景,土耳其藍的牆面,襯托著具有質感
的優雅擺設、親自烘培的咖啡和糕點,儼然是朵兒夢想的兌現。咖啡館開張那天,
因著一場「以物易物」的遊戲,咖啡館裡瞬間湧入一批友人,盛情捐贈各種無奇不
有的私人雜貨。新生的夢幻咖啡館不得不負載這些老舊雜物,以及藏匿其中的歲月
與記憶的重量。朵兒、薔兒這一對漂亮姊妹也由此展開一趟長遠的漂流,在夢想和
現實之間……。

  《第36個故事》透過第三人稱旁白講述朵兒咖啡館的緣起,說故事一般,輕盈
提點一對姊妹歧異的性格,及彼此的寄託與憧憬。片中揉合動畫、街訪紀實,影像
風格靈巧。本片由台北市觀光傳播局委製,和《一頁台北》同樣大量捕捉城市亮點
。《一頁台北》透過一場荒謬的逃亡串連一路鬧熱景觀,《第36個故事》則是以咖
啡館為基地,人潮在此輻輳、遇合,產生了交互影響,因而羅織一張溫潤的人情網
絡。

  導演蕭雅全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1988年開始從事影像創作,以《五個
鏡頭》、《關於陽光.關於水──關於腐爛》、《二又六分之一小時》、《摃在那
兒》等片多次獲金穗獎肯定,並入圍台北電影節、金馬影展、釜山影展觀摩片。20
00年推出首部劇情長片《命帶追逐》,獲2000台北電影節商業推薦評估獎最佳影片
、導演新人獎,以及2001第五十四屆法國坎城影展導演雙周單元觀摩。

  蕭雅全自承是個矛盾的個體,兼具理性與感性,1994年開始拍廣告,累積作品
無數,已是台灣知名廣告導演。廣告本身講求效益,有其嚴苛的算計,蕭雅全則慣
以柔順而溫潤的情感去包裝廣告中欲叫眾人注視並渴望的產品,或者傳遞的信念。
在《第36個故事》裡頭,也可以看出理想與現實的拉鋸,浪漫與世故之間的協商,
就像蕭雅全一直以來追求的平衡法則。

  本片故事架構源於蕭雅全對「心理價值」的思考,透過交換,人們開始演練用
另一種眼光評價事物的價值。這是一部純真訴說夢想的輕喜劇,也不失為一部甜美
的城市電影。如果你覺得動容了,那可能是你同時看見了自己心底的決擇、眼神裡
的嚮往。本期【放映頭條】專訪導演蕭雅全,談他個人的影像創作、對於城市的體
察和想像,以及意欲傳遞的價值思考。

問:《第36個故事》是由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委製的片子,當初參與「台北城市
  電影影片製作」企劃案徵選時,乃以「多元價值並存的城市」作為主軸概念,
  請您談談這個概念的發想,以及在這個脈絡下,對於台北可能有的想像。

蕭雅全(以下簡稱蕭):一開始我們不斷自問自答,試圖釐清「台北是什麼?」,
  這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城市太大了,每個人的經驗可能也都不太一樣,城
  市並非那麼單純和扁平。真的要解釋「台北是什麼」或「城市是什麼」只能盡
  力而為,我們覺得跟很多城市相較,台北不過是彈丸之地,但裡頭有的東西其
  實還蠻多的,多到連矛盾或顛倒的事情都可並存。而咖啡館好像就成了一個縮
  影,形形色色的人來,有不同的背景和故事,但都並存在一個空間裡。後來我
  們就開始思索「價值」要怎麼呈現,後來我們找到「以物易物」這樣的故事線
  ,以此發展我們想談的價值,比如我這個東西跟你這個東西換,都沒有貼標籤
  標示價格,要怎麼換呢?可能對你來說這個有意義,對我來說這個有意義,其
  實就可以成立。

問:本片由侯孝賢擔任監製,過去您也曾在侯導的影片《海上花》中擔任副導,請
  您談談和他的合作緣起,以及他在本片製作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蕭:侯導是我非常尊敬的長輩,他是個非常非常特別的人,他給我們的各種叮嚀或
  影響其實非常平實、生活化,他的態度總是很誠懇而真實。他幫很多年輕人,
  不只做這部片的監製,也擔任其他片的監製,我覺得他真正的心情就是想幫年
  輕人。1997年前期我加入《海上花》的工作團隊,當年侯導發了一張個人專輯
  《太陽》,當起了歌手,我在報上看到侯導說找不到人幫他拍MV,我就在辦公
  室笑說:「廢話,這誰敢拍?」隔天,侯導親自打電話給我,叫我去幫他拍,
  我就不敢拒絕。當時他的辦公室跟我常工作的那間公司就在樓上樓下,大家在
  樓梯間會遇到,但並不算熟。硬著頭皮拍完MV沒幾天,他又打電話給我,叫我
  去當《海上花》的副導,那時我從來沒有電影經驗,自認沒有能力,但他說:
  「無所謂!我看過你拍MV,你ok!」我就說讓我考慮一下,考慮了幾天都不敢
  回電話,隔了一個禮拜左右侯導又打電話來,問我到底考慮得怎麼樣,我哪敢
  再講什麼,只好硬著頭皮去了。(笑)在《海上花》拍片現場我的確很陌生,
  雖然之前我也拍過廣告和短片,但沒遇到這麼大的規模,當副導必須掌控很多
  港星的時間,他們的時間都很難協調、整合,所以這份工作對我來說好累好累
  ,壓力超大。但收穫超多,現在回頭想,非常慶幸當時去了。

問:您剛提到侯導對您的影響比較是處事態度的部分,而侯導本身的電影風格是比
  較寫實的,至於您的新作《第36個故事》無論是美術設計或是動畫的使用都營
  造出一種較為活潑、夢幻、具有想像成分的影像風格,您過去也拍了非常多短
  片,像是《五個鏡頭》、《二又六分之一小時》、《摃在那兒》等實驗片。您
  個人怎麼看待這些不同的影像類型與風格表現?

蕭:侯導的風格相當明確,非常寫實、人文、人本取向,這種片型的作者非常多,
  但侯導的美學很成熟,所以就格外突出,其藝術性特別高。儘管曾跟他工作,
  但還是得回到自己是一個創作者的角度,同樣身為創作者,就會害怕風格被影
  響,也會希望能夠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點特徵。根據侯導的用語,他覺得我是
  一個「建築師」,或是「概念上的建築師」,包括劇本隱藏的事物以及畫面的
  構成;建築師不管是控制力學、尺寸、結構、空間感種種,都需要建構和計算
  ,這跟寫實是完全不同的。寫實是盡量讓對象的生命自己發展、自己說話,不
  要去建築、控制或扭曲他。他一直覺得我像個建築師,不斷蓋、蓋、蓋。

  我在構築的時候非常理性!這點我覺得他侯導說得有點傳神,我在建構一件事
  情時真的是非常理性,理性到有時候會擔心自己作品的感性層面會不會不夠,
  但骨子裡可能是一個感性的人,可是不想用感性的方法工作。我自己的本性很
  矛盾,以前讀書時要選科系,我最想讀的是美術系,後來也的確讀了美術系,
  可是我第二想讀的卻是物理系,可謂南轅北轍。我跟人說話都盡可能保持理性
  ,喜歡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講清楚,可是作品真正想講的事情經常都很感性。跟
  工作人員工作時我又保持得很理性,把自己想做的事拆解得像是零件。

問:是不是也聊一聊您過去創作短片和實驗片時的想法?

蕭:我本來學美術,後來我選了「複合媒體」作為主修,以video art(錄影藝術)
  進行創作,美術系統之下的影像作品多半比較重視辯證,有些是裝置,有些要
  傳達的非常概念,所以我剛開始接觸影像的時候,我的作品蠻美術系統的,都
  不是戲劇系統的。那時候自己有了攝影機,我們學校又有戲劇系的學生,加入
  我喜歡看電影,這些原因加在一起我就開始想或許可以寫劇本、拍短片。這些
  短片都很詭異,非典型劇情片,因為我們對劇情語言其實很陌生,但也不是典
  型video art 的作品,因有加入某些戲劇元素。作品就是「怪」,後來把作品
  送去金帶獎、金穗獎、中時晚報電影獎參賽,不知道該投哪一類,所以就報實
  驗片,後來有些作品比較偏劇情也會投劇情片類。

  我記得有一件作品現在想想真乏味!那件作品內容是:一個桌子坐了五個人,
  五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在說同一件事情,我把這件事情連續拍了五次,攝影機分
  別代表不同的人,讓同樣資訊不斷重播。這部就是《五個鏡頭》。當時想要談
  的就是羅生門,對於影像極熱愛,所以會想追問「影像是什麼?」,在那部片
  裡會覺得影像是個超級說謊大師,因此想藉由這部片去揭露影像如何隱瞞真相。

問:侯導幾部近作也同樣在探索遊走於城市之人的心緒和步調,如《珈琲時光》、
  《最好的時光》、《紅氣球》等,對於《第36個故事》所型塑的城市意象和人
  物刻劃,他是否有提出個人看法?

蕭:侯導覺得這個片子可能觸角可以伸得更廣一點,他覺得還有好多城市的角落或
  現象可以描述,只限在咖啡館太小了,不夠,如果能夠走出去會更好。拍攝中
  或後期,侯導都會提到:這個人物回家到底經過哪些路線?這些應該都會影響
  到她的生活吧,是值得去追溯、去追究的。又或者他們在城市移動的方式是如
  何?坐公車嗎?若是,就有很多事情可以發生、可以經驗。侯導主要的意見是
  觸角可以更多元。監製發揮的功用主要就是對話,侯導給了很多提議,比如姊
  妹之間可以有什麼樣的互動,最緊密的家人之間會有怎樣的衝突,他不會特別
  舉例要怎麼做,只會去提醒這些點上都是值得特別著墨之處。最重要的是,有
  一個長輩在,會覺得是穩定軍心吧!

問:台北向來是台灣電影中的重要場景,而城市這個場域也經常被視為人物心境的
  某種隱喻。台灣新電影中的台北似乎多半顯得陰沈、疏離而困頓,您怎麼看待
  這些電影中再現的城市空間和人際關係?

蕭:他們這樣拍台北真是帥透了!那些都是有針對性的。某個程度來講,電影謊言
  實在是太多了,脫離現實到一個程度,多拍極度美好的事物,像瓊瑤電影。在
  台灣新電影之前,整個文藝圈對於現實的描述其實都有一些政治箝制,盡量要
  把國家形容得美好,採取健康寫實路線。台灣新電影興起前,鄉土文學論戰堪
  稱對這種文藝現象的大反撲,鄉土文學主張描寫身邊的事物,有很多失敗的故
  事,左鄰右舍講的是台語而非國語,這種反彈就把一個空間給要回來了,文藝
  的描寫可以不用那麼官僚,可以描寫形形色色的角色,有成功有失敗,有光明
  有黑暗,有失落也有感動。台灣新電影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開始比較真實地
  描寫身邊的故事。我不覺得台灣新電影或楊德昌、侯孝賢他們的電影描寫的都
  是陰暗的事物,像楊德昌的處女作——《光陰的故事》第二段〈指望〉,少女
  小芬(石安妮飾)月事來潮,很動人,那是成長的一種情感。侯導拍《兒子的
  大玩偶》,儘管哀傷,親情的描繪卻很真實。

  楊德昌幾乎可以說是台灣最偉大的一個作家,他是一個比較緊繃的人,對很多
  事格外敏感,對人際中那種幾乎要擦槍走火的衝突都能感受到,對於人際關係
  中有哪些微微的衝突、微微的疏離、或是哪些事正要引爆,他可能非常敏感,
  他創造的人物經常處於這種關係裡頭。《恐怖份子》最明顯,每個人物都在最
  緊繃最緊繃的邊緣,其人物塑造和採樣充滿了可以看到人性的面向。楊導的片
  中利用了很多線條,影像語言很精密,抓到了城市最緊繃的氛圍。

  侯導拍的城市其實蠻溫暖的,他沒有那麼緊繃,人格上很五湖四海,你是販夫
  走卒他都能跟你聊,都感興趣,都懂一些。這樣的人、這樣的個性對人物就有
  很多寬容,會想描述人之常情的事物,可能不會特別強調他最緊繃的瞬間。我
  覺得侯導對城市只把它視為一個生活舞台,城市跟鄉村沒什麼不同,就是一種
  生活空間,生活在城市的人有城市的步伐,生活在鄉村的人有鄉村的步伐,但
  這些人對媽媽、對子女的愛大概沒什麼不同。同樣要講人跟人的情感,差別只
  在於若是在都市該如何表現,不會特別強調城市帶給人的某種壓力。

  (下文續)

─資料來源───────────────────────────────────

 放映週報:夢想的沉重與輕盈:《第36個故事》導演蕭雅全專訪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period=256

─相關來源───────────────────────────────────

2010/05/14 第36個故事【導演:蕭雅全;演員:桂綸鎂、林辰晞、張翰、中孝介
            ;原子映象】

 官方網站

http://www.taipeiexchanges.com/

 官方部落格

http://atomcinema.pixnet.net/blog

http://www.wretch.cc/blog/tpexchanges

 官方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Taipei36

 演員臉書(演員:林辰晞)

http://www.facebook.com/pages/lin-zi-zi/54375673891

 演員臉書(演員:桂綸鎂)

http://www.facebook.com/pages/gui-lun-mei/43882158599

 演員部落格(演員:白花花;臨演;第36個故事片場記事)

http://tw.myblog.yahoo.com/zaq1xsw2-1qaz2wsx/article?mid=1462

 開眼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ext&film_id=fttw69903101

─更多期待───────────────────────────────────

  其他更多國片(華語片)上映檔期請參考置底的文章

  暑假檔期已經差不多到位

--
Tags: 台灣

All Comments

葉問前傳

Andrew avatar
By Andrew
at 2010-05-11T00:50
葉問2上映了。進了電影院看完之後,有很大的不一樣感覺? 在Yahoo電影版上面看到未上映的and#34;葉問前傳and#34; 故事大綱 佛山童年葉問跟隨詠春宗師陳華順(洪金寶飾)門下學習詠春拳。 未久,陳華順去世後,葉問即跟隨掌門師兄吳仲素(元彪飾)繼續學習詠春拳。 其後葉問(杜宇航飾)選擇暫別師兄葉 ...

有一天 有一天……

Enid avatar
By Enid
at 2010-05-10T23:45
2010-5-10 自由時報 ◎侯季然 從高雄港開往金門的軍包船上,一個福利社的女店員,在眾人皆沉睡的夜航程中,遇見了 一個年輕軍人。軍人對她說:我在你夢裡。女店員還來不及莫名其妙,忽然燈熄船停,幻 境成真。原來此時此刻,黑夜海上你和我,真的是夢。 這是一個短片的故事大綱,2007年初,我因為一個短片 ...

《台北星期天》北市首週票房38萬 光點爆滿

Tristan Cohan avatar
By Tristan Cohan
at 2010-05-10T17:56
王學圻影評(誤):謝了!(《十月圍城》)   以下。轉自官方部落格。 新聞一:感謝大家的支持 上映首週末票房突破38萬   感謝所有喜歡《台北星期天》的朋友加入我們擠爆光點的計畫!   5/7~5/9上映首週末的票房台北市兩間戲院加起來已經突破38萬元啦!   連續兩天QA超過10場的導演滿意的笑了 ...

聞天祥:《台北星期天》外勞狂想曲

Olga avatar
By Olga
at 2010-05-10T17:14
文/聞天祥   初看「台北星期天」,我有點訝異。因為導演何蔚庭之前兩部國際級的短片「 呼吸」和「夏午」都有很大膽的手法和形式;但「台北星期天」卻相當通俗。「通 俗」並非貶義詞;事實上,何蔚庭導演技巧的穩健流暢、文質相符,應該是同期新 銳當中最好的一位。我的意外,只不過說明了他拉近主題與觀眾的企圖。   即 ...

何蔚庭的兩部短片:《呼吸》、《夏午》

Hedy avatar
By Hedy
at 2010-05-10T12:28
「我每一次拍片都想給自己不一樣的挑戰。」──何蔚庭 這兩部短片確實是大異其趣,《呼吸》特寫鏡頭多,影像風格強烈;《夏午》鏡頭少而長 ,攝影充滿韻致地圍繞車子與主角三人,放大彼此之間的愛恨交織。 最後一口氣留給你:《呼吸》 開場的「燒口罩」明確燒出未來世界的氣味,快剪接的切換讓人瞬間就被引入導演設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