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爾克大行動,諾粉給普 - 電影
By Caroline
at 2017-07-21T00:30
at 2017-07-21T00:30
Table of Contents
先說結論
我不否認我是諾蘭粉,我也發自內心喜愛諾蘭的每部片
但敦克爾克,給我的感覺是
沒有打到我心裡的點
開始成為腦粉應該是從黑暗騎士開始
所有電影唯一入院線三刷的一片,其餘頂多租DVD回味
應該從哪裡說起呢?
---以下有雷(略含諾蘭舊作雷)---
我認為,諾蘭的電影都會傳達給觀眾強烈的訊息
例如
頂尖對決中,兩個魔術師為了超越對方的技術
不斷把自己推向極限,直到悲劇上演、家破人亡
記憶拼圖則是我見過玩弄非線性敘事的最棒作品
(同為非線性敘事的黑色追緝令則是另一個領域我心目中的神作)
一切渾然天成,在最後謎底揭曉,徹底玩弄觀眾的認知
原來,事實有時是自欺欺人的謊言
我們活在謊言底下,反倒更輕鬆自在,是為悲哀
蝙蝠俠:開戰時刻,一部漂亮的開機作
用鏡頭告訴觀眾布魯斯怎麼跌倒,怎麼站起來,怎麼化悲憤為力量
一個從(有錢的)凡人,轉變成嫉惡如仇的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無須多言
小丑絕對功不可沒
「隨著超級英雄的誕生,超級惡棍也接踵而至」
如果開戰時刻說的是凡人成長為英雄的故事
黑暗騎士就是在內心糾結與原則妥協下,成長成為更高層次的存在
全面啟動,錯綜複雜的世界觀架構與層層夢境
不斷抽絲剝繭最後竟是無限的悔恨與哀愁
柯柏對於任務的胸有成竹,竟是內心傷痛的根源
在最後選擇了從夢中醒來,放下難以割捨的過去
黑暗騎士:黎明升起
一樣是布魯斯成長的歷程
但這次是從英雄進化成為偶像(Idol)
自己則重拾了「凡人」的身分
在「收」的方面,我給予極高的評價
星際效應
看似講述人類生存與奮鬥,以及各種科幻元素
最後仍回歸到了「人」身上
唯一可以推翻物理、跨越時空的,就是「愛」
總結以上
究竟,諾蘭想傳達的訊息是什麼?
說穿了,就是「人性」
身而為人,角色在這樣的處境下,所做的抉擇
做與不做,都會悔恨;那,換做是你,你怎麼選?
敦克爾克也是在講「人」的故事,而且是「很多人」的故事
而群像劇中最難拿捏的就是角色的刻畫
畢竟你只有兩小時的時間
美劇在這方面往往可以做到比電影成功是因為有著更多的資源(時間)
能夠做到更細膩的側寫
每個人都是凡人,只是拿起了槍,有了保家衛國的使命與責任在肩頭上
可當凡人在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刻,所有人性都會一覽無遺
"In their, last moments, people show you who they really are."
小丑這麼說
所以,想要趕走法國人的英國士兵嶄露了自私
為了保護袍澤的飛行員不顧燃油見底,選擇盡自己身為士兵的本分,奮勇擊落敵機
結果最後,自私的人活了下來,撤退回到了英國本土;
而勇敢的飛行員遭到敵方俘虜,身死未卜(凶多吉少)
彷彿有種迷霧驚魂的即視感
但畢竟,角色太多了,又是以非線性敘事的方式
在講述待援士兵/民間救援船/飛行員三個視角
刻畫不夠深是一大遺憾
我們都認知到了戰爭的殘酷
但始終帶入感不足
不可否認的,整體戰場臨場感十分驚豔
我想得歸功於Zimmer以及音效師的功勞
一聽見低鳴的戰機聲,絕望感一湧而上
不長眼的子彈、砲彈在巷弄間、船隻上、沙灘上,防波堤上
隨時要奪走人命,因為這是戰爭,就是如此冷酷無情
在電影的最後,導演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
隨著音樂澎湃,畫面淡出,大家都以為電影結束了
甚至我還聽見現場一個大叔,不太小聲的伸懶腰預告
結果鏡頭又一閃而過,帶回了最後一個畫面
回想起大叔的呻吟聲,不禁會心一笑
後面再來一個結論
想看人物刻劃與劇情描寫的朋友,你可能會稍稍失望
但場面音效絕對是一流等級
有點好奇巨型IMAX螢幕上,看起來效果是否會比我一般數位版好上不少
總之,期望不要太高,失望不會太大 XD
--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
我不否認我是諾蘭粉,我也發自內心喜愛諾蘭的每部片
但敦克爾克,給我的感覺是
沒有打到我心裡的點
開始成為腦粉應該是從黑暗騎士開始
所有電影唯一入院線三刷的一片,其餘頂多租DVD回味
應該從哪裡說起呢?
---以下有雷(略含諾蘭舊作雷)---
我認為,諾蘭的電影都會傳達給觀眾強烈的訊息
例如
頂尖對決中,兩個魔術師為了超越對方的技術
不斷把自己推向極限,直到悲劇上演、家破人亡
記憶拼圖則是我見過玩弄非線性敘事的最棒作品
(同為非線性敘事的黑色追緝令則是另一個領域我心目中的神作)
一切渾然天成,在最後謎底揭曉,徹底玩弄觀眾的認知
原來,事實有時是自欺欺人的謊言
我們活在謊言底下,反倒更輕鬆自在,是為悲哀
蝙蝠俠:開戰時刻,一部漂亮的開機作
用鏡頭告訴觀眾布魯斯怎麼跌倒,怎麼站起來,怎麼化悲憤為力量
一個從(有錢的)凡人,轉變成嫉惡如仇的超級英雄
黑暗騎士無須多言
小丑絕對功不可沒
「隨著超級英雄的誕生,超級惡棍也接踵而至」
如果開戰時刻說的是凡人成長為英雄的故事
黑暗騎士就是在內心糾結與原則妥協下,成長成為更高層次的存在
全面啟動,錯綜複雜的世界觀架構與層層夢境
不斷抽絲剝繭最後竟是無限的悔恨與哀愁
柯柏對於任務的胸有成竹,竟是內心傷痛的根源
在最後選擇了從夢中醒來,放下難以割捨的過去
黑暗騎士:黎明升起
一樣是布魯斯成長的歷程
但這次是從英雄進化成為偶像(Idol)
自己則重拾了「凡人」的身分
在「收」的方面,我給予極高的評價
星際效應
看似講述人類生存與奮鬥,以及各種科幻元素
最後仍回歸到了「人」身上
唯一可以推翻物理、跨越時空的,就是「愛」
總結以上
究竟,諾蘭想傳達的訊息是什麼?
說穿了,就是「人性」
身而為人,角色在這樣的處境下,所做的抉擇
做與不做,都會悔恨;那,換做是你,你怎麼選?
敦克爾克也是在講「人」的故事,而且是「很多人」的故事
而群像劇中最難拿捏的就是角色的刻畫
畢竟你只有兩小時的時間
美劇在這方面往往可以做到比電影成功是因為有著更多的資源(時間)
能夠做到更細膩的側寫
每個人都是凡人,只是拿起了槍,有了保家衛國的使命與責任在肩頭上
可當凡人在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刻,所有人性都會一覽無遺
"In their, last moments, people show you who they really are."
小丑這麼說
所以,想要趕走法國人的英國士兵嶄露了自私
為了保護袍澤的飛行員不顧燃油見底,選擇盡自己身為士兵的本分,奮勇擊落敵機
結果最後,自私的人活了下來,撤退回到了英國本土;
而勇敢的飛行員遭到敵方俘虜,身死未卜(凶多吉少)
彷彿有種迷霧驚魂的即視感
但畢竟,角色太多了,又是以非線性敘事的方式
在講述待援士兵/民間救援船/飛行員三個視角
刻畫不夠深是一大遺憾
我們都認知到了戰爭的殘酷
但始終帶入感不足
不可否認的,整體戰場臨場感十分驚豔
我想得歸功於Zimmer以及音效師的功勞
一聽見低鳴的戰機聲,絕望感一湧而上
不長眼的子彈、砲彈在巷弄間、船隻上、沙灘上,防波堤上
隨時要奪走人命,因為這是戰爭,就是如此冷酷無情
在電影的最後,導演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
隨著音樂澎湃,畫面淡出,大家都以為電影結束了
甚至我還聽見現場一個大叔,不太小聲的伸懶腰預告
結果鏡頭又一閃而過,帶回了最後一個畫面
回想起大叔的呻吟聲,不禁會心一笑
後面再來一個結論
想看人物刻劃與劇情描寫的朋友,你可能會稍稍失望
但場面音效絕對是一流等級
有點好奇巨型IMAX螢幕上,看起來效果是否會比我一般數位版好上不少
總之,期望不要太高,失望不會太大 XD
--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Audriana
at 2017-07-22T01:33
at 2017-07-22T01:33
By Edwina
at 2017-07-23T12:18
at 2017-07-23T12:18
By Dorothy
at 2017-07-26T22:25
at 2017-07-26T22:25
By Thomas
at 2017-07-28T19:04
at 2017-07-28T19:04
By Edith
at 2017-08-02T08:56
at 2017-08-02T08:56
By Ivy
at 2017-08-03T14:47
at 2017-08-03T14:47
By Callum
at 2017-08-06T07:54
at 2017-08-06T07:54
By Aaliyah
at 2017-08-11T04:39
at 2017-08-11T04:39
By Olive
at 2017-08-13T18:16
at 2017-08-13T18:16
By Belly
at 2017-08-13T20:31
at 2017-08-13T20:31
By Sierra Rose
at 2017-08-16T05:07
at 2017-08-16T05:07
By Dora
at 2017-08-19T12:02
at 2017-08-19T12:02
By Bethany
at 2017-08-22T08:11
at 2017-08-22T08:11
By Yedda
at 2017-08-25T17:01
at 2017-08-25T17:01
By Hardy
at 2017-08-27T13:34
at 2017-08-27T13:34
By George
at 2017-08-30T02:13
at 2017-08-30T02:13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7-09-02T04:56
at 2017-09-02T04:56
By Emily
at 2017-09-04T10:20
at 2017-09-04T10:20
By William
at 2017-09-09T04:57
at 2017-09-09T04:57
By Anthony
at 2017-09-12T13:26
at 2017-09-12T13:26
By Yuri
at 2017-09-12T17:47
at 2017-09-12T17:47
By Tracy
at 2017-09-13T12:52
at 2017-09-13T12:52
By Kumar
at 2017-09-14T08:05
at 2017-09-14T08:05
By Kristin
at 2017-09-16T07:34
at 2017-09-16T07:34
By Doris
at 2017-09-17T05:20
at 2017-09-17T05:20
By Franklin
at 2017-09-18T07:09
at 2017-09-18T07:09
By Eartha
at 2017-09-19T21:35
at 2017-09-19T21:35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7-09-22T16:22
at 2017-09-22T16:22
By Yedda
at 2017-09-26T00:23
at 2017-09-26T00:23
Related Posts
《女狼嗨到趴》,告別單身趴,把人玩到趴。
By Jacky
at 2017-07-21T00:01
at 2017-07-21T00:01
敦克爾克的角色疑問 (有雷)
By Edith
at 2017-07-20T23:57
at 2017-07-20T23:57
看敦克爾克頭暈?
By Damian
at 2017-07-20T23:51
at 2017-07-20T23:51
滿吃電波的敦克爾克大行動
By Emily
at 2017-07-20T23:49
at 2017-07-20T23:49
預期內的敦克爾克
By George
at 2017-07-20T23:45
at 2017-07-20T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