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常還是非常?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 - 電影
By Leila
at 2017-08-02T11:37
at 2017-08-02T11:37
Table of Contents
【是日常還是非常?——《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 - 放映週報
原文網址: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2121
(文長,僅節錄)
------
雖不是想透過損一部片來褒另一部,不過,同樣處理戰爭題材,《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從中文片名可瞥見整體社會氣氛的國關情懷)先是透過這段史實的改編而迂迴讚揚大美國主義思想(難怪在美國贏得一面倒的好評),繼而在全片聚焦形式的前提下,透過消除或架空時、空座標,最終敦克爾克只成了諾蘭(Christophe Nolan)在執著於他那錯時交叉的敘事實驗下,被消費的對象。這也是為何,談論《敦克爾克》若不談形式,幾乎等於不要談。這部片與許多名作一樣,是「形式即內容」那種,大概以此,諾蘭表面上似乎達到了他的偶像比如雷奈(Alain
Resnais)的高度。 相形之下,很可能在意識型態上的錯譯,以及片種的定位,稍後上映的動畫影片《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この世界の片隅に)很可能被忽略,或者被誤解,然後消失在觀眾眼前;但其實這部片是以一種更深邃的方式對戰爭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反思,並且在形式上仍有非常精巧的規劃,平心而論,觀看過程可說是驚心動魄,但這不是因為我們都知道戰爭的結局,而是不斷湧來的形式美感。
----以下有雷-----
《在世界的角落》中確實透過一些手法,反身性地思考了動畫和繪畫的材料特性。這點在漫畫中已經呈現,甚至成為一個最重要的核心,因此女主角鈴作為一個繪畫愛好者這個設定,可以說是精心安排。影片在正三分之二處有一次啞彈的爆炸,炸斷了鈴的右手以及當時她右手牽著的大姑女兒,據聞在漫畫原作中,自此後,漫畫家河野史代基本上改用左手畫出了此後大部分畫面的背景,因此看起來線條是扭曲的,圖像是不夠端正的,以此回應鈴的一句話「(不正常的人是我)簡直就像用左手畫下的世界」,於是後面的圖像因為扭曲而讓人很難判斷到底是一種客觀現實還是鈴的
主觀世界。
不管是這一部、還是隨便一部類似這樣的二戰題材影片,終將因為時空背景的不同,首先先成為視覺奇觀,其次就是解如描寫得過於夢幻〔如《風起》(風立ちぬ)〕會被批判為美化戰爭,描寫過於苦痛〔如《螢火蟲之墓》(火垂るの墓)〕則可能讓人誤會戰敗國的某種博同情手段(但起碼因為很悲苦,所以較少受到譴責);至於《在世界的角落》則算是介於中間,本來可能較少受到責難,卻因為影片保留了鈴在聽到「玉音放送」中天皇的投降宣言(據說這也是多數人民第一次聽到神一般存在的天皇的聲音)後,那「不是說好要戰到剩下最後一人嗎?!」的控訴,而抹黑本
片(或說這個故事)有頌揚戰爭之嫌。然而,這句話不但正顯示出人民的無奈(在無知下的被催眠),放在這些人(並非特例的受災者)的寫實心理來說:這些犧牲不就是為了某種他們大概也無法正確想像的信念,一旦這個信念破滅了,就無法面對一切的失去。
不像《敦克爾克》試圖在最後,通過真正美化戰爭來讚揚後來加入並贏得最後勝利的美國,《在世界的角落》儘管也給了一個看似美好的收尾,但卻也有人對結局感到「陰森」,這是很合理的:一位被斷手母親以極大意志力牽著、帶到了廣島車站附近的女孩,在母親死亡後,她最後飄蕩到回鄉探望的鈴的身邊,因為鈴的斷手而移情為母親的投射,最後(被暗示為不孕的)鈴將她帶回家,使之成為「大家」的女兒——她的出現用以回應作品標題「在這個世界的一角」。這一收尾當然有正面的象徵,但是,就在這種「日常中全是非常」,或說「非常的日常」中,無疑看到戰爭對
人產生的真正影響;而不會只是那種在槍林彈雨中始終找不到空檔蹲下來拉屎(且毫無懸念的是這陀屎將沒有人會再在意它的去向)的非常。■
------
(節錄文完)
覺得河野史代用左手作畫的佚事非常精彩有趣,也非常贊同文中對戰爭背景的評論
大推這部無論原作或導演都用生命創作出來的作品(當然還有優秀的Non配音)
--
原文網址: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2121
(文長,僅節錄)
------
雖不是想透過損一部片來褒另一部,不過,同樣處理戰爭題材,《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從中文片名可瞥見整體社會氣氛的國關情懷)先是透過這段史實的改編而迂迴讚揚大美國主義思想(難怪在美國贏得一面倒的好評),繼而在全片聚焦形式的前提下,透過消除或架空時、空座標,最終敦克爾克只成了諾蘭(Christophe Nolan)在執著於他那錯時交叉的敘事實驗下,被消費的對象。這也是為何,談論《敦克爾克》若不談形式,幾乎等於不要談。這部片與許多名作一樣,是「形式即內容」那種,大概以此,諾蘭表面上似乎達到了他的偶像比如雷奈(Alain
Resnais)的高度。 相形之下,很可能在意識型態上的錯譯,以及片種的定位,稍後上映的動畫影片《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この世界の片隅に)很可能被忽略,或者被誤解,然後消失在觀眾眼前;但其實這部片是以一種更深邃的方式對戰爭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反思,並且在形式上仍有非常精巧的規劃,平心而論,觀看過程可說是驚心動魄,但這不是因為我們都知道戰爭的結局,而是不斷湧來的形式美感。
----以下有雷-----
《在世界的角落》中確實透過一些手法,反身性地思考了動畫和繪畫的材料特性。這點在漫畫中已經呈現,甚至成為一個最重要的核心,因此女主角鈴作為一個繪畫愛好者這個設定,可以說是精心安排。影片在正三分之二處有一次啞彈的爆炸,炸斷了鈴的右手以及當時她右手牽著的大姑女兒,據聞在漫畫原作中,自此後,漫畫家河野史代基本上改用左手畫出了此後大部分畫面的背景,因此看起來線條是扭曲的,圖像是不夠端正的,以此回應鈴的一句話「(不正常的人是我)簡直就像用左手畫下的世界」,於是後面的圖像因為扭曲而讓人很難判斷到底是一種客觀現實還是鈴的
主觀世界。
不管是這一部、還是隨便一部類似這樣的二戰題材影片,終將因為時空背景的不同,首先先成為視覺奇觀,其次就是解如描寫得過於夢幻〔如《風起》(風立ちぬ)〕會被批判為美化戰爭,描寫過於苦痛〔如《螢火蟲之墓》(火垂るの墓)〕則可能讓人誤會戰敗國的某種博同情手段(但起碼因為很悲苦,所以較少受到譴責);至於《在世界的角落》則算是介於中間,本來可能較少受到責難,卻因為影片保留了鈴在聽到「玉音放送」中天皇的投降宣言(據說這也是多數人民第一次聽到神一般存在的天皇的聲音)後,那「不是說好要戰到剩下最後一人嗎?!」的控訴,而抹黑本
片(或說這個故事)有頌揚戰爭之嫌。然而,這句話不但正顯示出人民的無奈(在無知下的被催眠),放在這些人(並非特例的受災者)的寫實心理來說:這些犧牲不就是為了某種他們大概也無法正確想像的信念,一旦這個信念破滅了,就無法面對一切的失去。
不像《敦克爾克》試圖在最後,通過真正美化戰爭來讚揚後來加入並贏得最後勝利的美國,《在世界的角落》儘管也給了一個看似美好的收尾,但卻也有人對結局感到「陰森」,這是很合理的:一位被斷手母親以極大意志力牽著、帶到了廣島車站附近的女孩,在母親死亡後,她最後飄蕩到回鄉探望的鈴的身邊,因為鈴的斷手而移情為母親的投射,最後(被暗示為不孕的)鈴將她帶回家,使之成為「大家」的女兒——她的出現用以回應作品標題「在這個世界的一角」。這一收尾當然有正面的象徵,但是,就在這種「日常中全是非常」,或說「非常的日常」中,無疑看到戰爭對
人產生的真正影響;而不會只是那種在槍林彈雨中始終找不到空檔蹲下來拉屎(且毫無懸念的是這陀屎將沒有人會再在意它的去向)的非常。■
------
(節錄文完)
覺得河野史代用左手作畫的佚事非常精彩有趣,也非常贊同文中對戰爭背景的評論
大推這部無論原作或導演都用生命創作出來的作品(當然還有優秀的Non配音)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Joe
at 2017-08-03T19:24
at 2017-08-03T19:24
By Tracy
at 2017-08-08T16:58
at 2017-08-08T16:58
By Mia
at 2017-08-09T20:10
at 2017-08-09T20:10
By Agnes
at 2017-08-12T22:49
at 2017-08-12T22:49
By David
at 2017-08-14T17:56
at 2017-08-14T17:56
By Odelette
at 2017-08-16T02:27
at 2017-08-16T02:27
By Puput
at 2017-08-16T06:14
at 2017-08-16T06:14
By Madame
at 2017-08-19T21:25
at 2017-08-19T21:25
Related Posts
幫寶弒 Prevenge,傷樂美的七殺舞
By Ursula
at 2017-08-02T11:19
at 2017-08-02T11:19
報告老師 怪怪怪怪物
By Jacob
at 2017-08-02T10:30
at 2017-08-02T10:30
模犯生結局
By Isla
at 2017-08-02T10:02
at 2017-08-02T10:02
前蜘蛛女轟《蜘蛛人》重啟只為圈錢!!!!
By Quanna
at 2017-08-02T09:15
at 2017-08-02T09:15
目擊者幾點疑問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7-08-02T09:13
at 2017-08-02T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