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加冕金棕櫚,李滄東空手而歸 - 電影
By Ula
at 2018-05-29T20:27
at 2018-05-29T20:27
Table of Contents
【2018 坎城直擊】是枝裕和因這理由加冕金棕櫚 李滄東空手而歸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521web007/
文│翁煌德
--
防雷頁,怕被雷的影迷朋友們,請勿閱讀此文章,謝謝。
--
從 2000 年開始以《薄荷糖》《綠洲》《密陽》《生命之詩》等片,
逐漸在國際影壇站穩作者地位的李滄東,
今年以《燃燒烈愛》叩關坎城,首映後立刻成為金棕櫚大熱門。
由村上春樹小說《燒掉柴房》(收錄在李友中翻譯的《螢火蟲》短篇小說集)
改編而來的《燃燒烈愛》(Burning),講述住在南北韓交界的主角宗秀(劉亞仁飾演)
渾噩度日,在遇到老同鄉海美後,兩個空虛的心靈得以互相填補,
直到一名神祕男人的出現,致使海美徹底消失。
「消失」是本片主要的概念,抑或說「存在」更為貼切。
觀者透過宗秀之眼理解到不能見到的未必不存在,畢竟海美正好特別善於將虛化為實。
直到故事中段,原先觀者以為的虛構之物出現了形體,
而原先千真萬確的存在卻被棄之如敝屣。這種虛實的交替著實使宗秀癡狂。
《燃燒烈愛》首映後得到的反應兩極,坐在筆者隔壁的美國老太太高聲埋怨道:
「這到底在演些什麼?」然而,隔日 Screen Daily 給了該片 3.8 分的高分,
刷新了《顛父人生》(Toni Erdmann, 2016)的 3.7 分紀錄。
不過刷新高分似乎也意味著空手而歸(《顛父人生》當年一獎未得),
李滄東睽違 8 年的作品徹底遭受評審團忽視。
細看今年得獎名單,其實便可推知《燃燒烈愛》並非評審團的菜色。
舉凡《小偷家族》《Dogman》《我想有個家》和《黑色黨徒》
都是傳統流暢敘事的作品,幾無隱晦之處。
《燃燒烈愛》對存在主義的思索,以隨處可見但也可有可無的溫室(塑料大棚)
比喻角色的孤絕處境。劇情推動更多存在於角色的精神狀態,而非表面的敘事。
話雖如此,本屆最難懂的電影,首推法國電影新浪潮健將
尚盧克高達(Jean-Luc Godard)的《The Image Book》。
該片還拿下了特別金棕櫚獎,是今年「無中生有」的獎項,出自於評審團對高達的敬意。
他在《The Image Book》大量堆砌影像、圖案與聲音,以論文式的口吻進行「創作」,
而非「拍攝」,基本上是難以被觀賞與閱讀的作品。
有人說這是高達又一次的「去電影化」,
在業界還在探討 VR 電影和 NETFLIX 算不算是電影之時,
高達捨棄了《告別語言》(Goodbye to Language, 2014)的 3D 形式,
仍然使用傳統的 2D 電影模式來突破電影敘事的疆界,
也難怪這部電影被評審團認為難以被評比。
今年的金棕櫚獎頒給了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這是他第五度叩關。
自金棕櫚獎 1955 年創立至今,他是繼黑澤明和今村昌平後,第三位日本得主,
也鮮少有人意識到他是 21 世紀以來的第二位亞洲得主。
要讓歐洲觀點把持的坎城影展願意將大獎授予亞洲電影,
顯然非得讓這群評審心服口服不可。
是枝裕和這次在《小偷家族》試圖剖析的主題與過去相差不遠,無非是親緣與血緣的辯證。
鏡頭瞄準了一個以偷竊維生的家族,屋簷下的一家人看似和樂融融,卻不具有血緣關係,
且各自藏有不可告人的祕密。當然,這不是一個懸疑故事,一如是枝裕和的風格,
悠然的生活點滴引領觀眾辯證健全家庭的本質。
在這個「小偷家族」中,每個人都為了利用對方而存在,
但「利用」在此或許並非貶義,而只是單純尋求一個生理心理的依靠。
身為一名慣竊,Lily Franky 飾演的治是個不堪作為模範的大人,
但他卻懂得適時解答「兒子」祥太對性的疑惑。
作為一個不正常的家庭,這個家庭的機能甚至勝過那些被社會認知為正常的家庭。
就探究的議題來論,《小偷家族》可視為是枝裕和的集大成,
可見到《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2004)、《我的意外爸爸》(2013)等多部作品的身影;
樹木希林坐鎮,更令其影迷有種「回家」的溫暖感受。
即便不是是枝裕和生涯最佳之作,但他穩穩堅持著創作的路徑,是時候該獲得認可。
頒獎典禮之後的評審團記者會上,評審團主席凱特布蘭琪表明她心中的金棕櫚
必須在表演、執導與攝影方面都均衡出色,同時坦承因為評審的文化品味迥異,
還是花了點時間取得共識。
評審之一的加拿大導演丹尼斯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的答覆也值得玩味,
他說《小偷家族》贏得了所有評審的喜歡。
由此可知,凱特布蘭琪並非秉持主席意志至上的觀念來選出得主,
而更致力於選出眾人都能接受的結果。
而這樣的評審方針,使得金棕櫚得獎作顯得相對溫和而親民,無疑是可以預見的。
布蘭琪更表明:「我們不評判電影,而是做出選擇。」
未來坎城影展尚有許多問題有待面對。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影展,它的頒獎結果多少對電影版權銷售有所助益
(雖然多數電影的版權早在前一年就已售出),也能增進導演的國際知名度,
促使他未來的作品獲得更多資金挹注。不過這些好處對美國人顯然意義不大,
今年因為欠缺美國明星與會,成為近年星光最為黯淡的一年。
一說是這跟「坎城王子」溫斯坦遭受制裁有關,坎城的市場秩序正在全面改寫。
也因為坎城對入選競賽電影皆需在法國院線上映的宣告,惹火了 NETFLIX,
致使保羅葛林葛瑞斯(Paul Greengrass)和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新作撤片。
最終入選競賽的只有兩部美國電影,
分別是《黑色黨徒》和《解碼遊戲》(Under The Silver Lake),
後者的主角安德魯加菲爾德(Andrew Garfield)甚至沒有出席盛會。
近年率先擁抱 VR 電影的威尼斯影展,或許已經正在與 NETFLIX 交頭接耳。
71 屆坎城影展的作品質量實屬上乘,也有新嘗試與新規定,
不過也許未來回顧今年,會視之為影展盛衰走向的轉捩點。
今年的評審團主席是女性,5 位女性與 4 位男性的組合也是歷年來第一次。
除了 82 位女性電影人的踩紅毯活動,影展也安排溫斯坦事件的受害者艾莎阿基多
(Asia Argento)擔任頒獎典禮嘉賓。
坎城有所堅持,卻也有更多的妥協。
今年選映了曾發表同情納粹言論、同時深陷性侵醜聞的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新作,說明了坎城影展對話題的渴望,或許仍勝過他們所宣稱的普世價值。
充滿政治權衡的坎城影展,顯然有點精神分裂,卻正是這個影展的魅力所在。
--
原文結束。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521web007/
文│翁煌德
--
防雷頁,怕被雷的影迷朋友們,請勿閱讀此文章,謝謝。
--
從 2000 年開始以《薄荷糖》《綠洲》《密陽》《生命之詩》等片,
逐漸在國際影壇站穩作者地位的李滄東,
今年以《燃燒烈愛》叩關坎城,首映後立刻成為金棕櫚大熱門。
由村上春樹小說《燒掉柴房》(收錄在李友中翻譯的《螢火蟲》短篇小說集)
改編而來的《燃燒烈愛》(Burning),講述住在南北韓交界的主角宗秀(劉亞仁飾演)
渾噩度日,在遇到老同鄉海美後,兩個空虛的心靈得以互相填補,
直到一名神祕男人的出現,致使海美徹底消失。
「消失」是本片主要的概念,抑或說「存在」更為貼切。
觀者透過宗秀之眼理解到不能見到的未必不存在,畢竟海美正好特別善於將虛化為實。
直到故事中段,原先觀者以為的虛構之物出現了形體,
而原先千真萬確的存在卻被棄之如敝屣。這種虛實的交替著實使宗秀癡狂。
《燃燒烈愛》首映後得到的反應兩極,坐在筆者隔壁的美國老太太高聲埋怨道:
「這到底在演些什麼?」然而,隔日 Screen Daily 給了該片 3.8 分的高分,
刷新了《顛父人生》(Toni Erdmann, 2016)的 3.7 分紀錄。
不過刷新高分似乎也意味著空手而歸(《顛父人生》當年一獎未得),
李滄東睽違 8 年的作品徹底遭受評審團忽視。
細看今年得獎名單,其實便可推知《燃燒烈愛》並非評審團的菜色。
舉凡《小偷家族》《Dogman》《我想有個家》和《黑色黨徒》
都是傳統流暢敘事的作品,幾無隱晦之處。
《燃燒烈愛》對存在主義的思索,以隨處可見但也可有可無的溫室(塑料大棚)
比喻角色的孤絕處境。劇情推動更多存在於角色的精神狀態,而非表面的敘事。
話雖如此,本屆最難懂的電影,首推法國電影新浪潮健將
尚盧克高達(Jean-Luc Godard)的《The Image Book》。
該片還拿下了特別金棕櫚獎,是今年「無中生有」的獎項,出自於評審團對高達的敬意。
他在《The Image Book》大量堆砌影像、圖案與聲音,以論文式的口吻進行「創作」,
而非「拍攝」,基本上是難以被觀賞與閱讀的作品。
有人說這是高達又一次的「去電影化」,
在業界還在探討 VR 電影和 NETFLIX 算不算是電影之時,
高達捨棄了《告別語言》(Goodbye to Language, 2014)的 3D 形式,
仍然使用傳統的 2D 電影模式來突破電影敘事的疆界,
也難怪這部電影被評審團認為難以被評比。
今年的金棕櫚獎頒給了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這是他第五度叩關。
自金棕櫚獎 1955 年創立至今,他是繼黑澤明和今村昌平後,第三位日本得主,
也鮮少有人意識到他是 21 世紀以來的第二位亞洲得主。
要讓歐洲觀點把持的坎城影展願意將大獎授予亞洲電影,
顯然非得讓這群評審心服口服不可。
是枝裕和這次在《小偷家族》試圖剖析的主題與過去相差不遠,無非是親緣與血緣的辯證。
鏡頭瞄準了一個以偷竊維生的家族,屋簷下的一家人看似和樂融融,卻不具有血緣關係,
且各自藏有不可告人的祕密。當然,這不是一個懸疑故事,一如是枝裕和的風格,
悠然的生活點滴引領觀眾辯證健全家庭的本質。
在這個「小偷家族」中,每個人都為了利用對方而存在,
但「利用」在此或許並非貶義,而只是單純尋求一個生理心理的依靠。
身為一名慣竊,Lily Franky 飾演的治是個不堪作為模範的大人,
但他卻懂得適時解答「兒子」祥太對性的疑惑。
作為一個不正常的家庭,這個家庭的機能甚至勝過那些被社會認知為正常的家庭。
就探究的議題來論,《小偷家族》可視為是枝裕和的集大成,
可見到《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2004)、《我的意外爸爸》(2013)等多部作品的身影;
樹木希林坐鎮,更令其影迷有種「回家」的溫暖感受。
即便不是是枝裕和生涯最佳之作,但他穩穩堅持著創作的路徑,是時候該獲得認可。
頒獎典禮之後的評審團記者會上,評審團主席凱特布蘭琪表明她心中的金棕櫚
必須在表演、執導與攝影方面都均衡出色,同時坦承因為評審的文化品味迥異,
還是花了點時間取得共識。
評審之一的加拿大導演丹尼斯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的答覆也值得玩味,
他說《小偷家族》贏得了所有評審的喜歡。
由此可知,凱特布蘭琪並非秉持主席意志至上的觀念來選出得主,
而更致力於選出眾人都能接受的結果。
而這樣的評審方針,使得金棕櫚得獎作顯得相對溫和而親民,無疑是可以預見的。
布蘭琪更表明:「我們不評判電影,而是做出選擇。」
未來坎城影展尚有許多問題有待面對。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影展,它的頒獎結果多少對電影版權銷售有所助益
(雖然多數電影的版權早在前一年就已售出),也能增進導演的國際知名度,
促使他未來的作品獲得更多資金挹注。不過這些好處對美國人顯然意義不大,
今年因為欠缺美國明星與會,成為近年星光最為黯淡的一年。
一說是這跟「坎城王子」溫斯坦遭受制裁有關,坎城的市場秩序正在全面改寫。
也因為坎城對入選競賽電影皆需在法國院線上映的宣告,惹火了 NETFLIX,
致使保羅葛林葛瑞斯(Paul Greengrass)和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新作撤片。
最終入選競賽的只有兩部美國電影,
分別是《黑色黨徒》和《解碼遊戲》(Under The Silver Lake),
後者的主角安德魯加菲爾德(Andrew Garfield)甚至沒有出席盛會。
近年率先擁抱 VR 電影的威尼斯影展,或許已經正在與 NETFLIX 交頭接耳。
71 屆坎城影展的作品質量實屬上乘,也有新嘗試與新規定,
不過也許未來回顧今年,會視之為影展盛衰走向的轉捩點。
今年的評審團主席是女性,5 位女性與 4 位男性的組合也是歷年來第一次。
除了 82 位女性電影人的踩紅毯活動,影展也安排溫斯坦事件的受害者艾莎阿基多
(Asia Argento)擔任頒獎典禮嘉賓。
坎城有所堅持,卻也有更多的妥協。
今年選映了曾發表同情納粹言論、同時深陷性侵醜聞的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新作,說明了坎城影展對話題的渴望,或許仍勝過他們所宣稱的普世價值。
充滿政治權衡的坎城影展,顯然有點精神分裂,卻正是這個影展的魅力所在。
--
原文結束。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ll Comments
By Damian
at 2018-06-02T19:48
at 2018-06-02T19:48
By Rosalind
at 2018-06-03T20:43
at 2018-06-03T20:43
By Todd Johnson
at 2018-06-08T02:31
at 2018-06-08T02:31
By Jacob
at 2018-06-12T22:56
at 2018-06-12T22:56
By John
at 2018-06-17T08:03
at 2018-06-17T08:03
By Odelette
at 2018-06-17T17:41
at 2018-06-17T17:41
Related Posts
想問一部早期警校勵志港片
By Anthony
at 2018-05-29T20:14
at 2018-05-29T20:14
橫山家之味
By Odelette
at 2018-05-29T19:55
at 2018-05-29T19:55
2018 上海電影節 評審團名單
By Eartha
at 2018-05-29T19:31
at 2018-05-29T19:31
陸喜劇 + 其他類型 力拚好萊塢片
By Yuri
at 2018-05-29T19:14
at 2018-05-29T19:14
主角去餐廳會自備茶包的洋片
By Jake
at 2018-05-29T19:09
at 2018-05-29T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