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列車 - 電影

By Ursula
at 2013-12-14T06:20
at 2013-12-14T06:20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lavieboheme (消失在迴轉的路口)》之銘言:
: 的確,"末日列車"的設定和邏輯不夠嚴謹,劇情有許多超乎常理之處,
: 以一部科幻片而言,它的幻想成份大過科學的法則,
: 但私以為科幻片的成就本來並非源於科學上的寫實性,
: 而是作者藉由想像力所投射出的未來,對照現實世界時的意義。
: 光是冰河時期人們選擇登上一列奔馳於各大洲的火車這一點,就已經超脫現實,
: 降溫劑施放於2014年,這些鐵路工程是在何時修建完成?
: 它如何能突破國界藩籬,說服各國強權支持這條鐵路完工?
: 鐵軌與列車在施工時為何已能克服低溫、結冰等極端的物理條件?
: 若要保暖人們應該遷徙地底或接近赤道的區域,
: 結果列車還跑上寒冷高山去過山洞、撞冰牆?
: 這種現實基礎如此薄弱的背景設定,其實禁不起太多推敲。
※ 引述《tortoise02 (烏龜_L)》之銘言:
: 從設定來說,這是個「末日世界」,
: 火車在電影宣傳中被叫做「最後的希望」,
: 試問若他是唯一的最後的希望,當初會帶什麼東西上車?
: 肯定要是理想與希望。
: 但他帶上車的卻是這個社會最糜爛腐敗的縮影。
看了前幾篇發現好像蠻多人誤解了這部列車的原始設定……
// 本文包含劇情透露,請小心 //
在電影前段過程中原本也有這方面的疑問,包含對於列車上為何會有這些體系存在,
但部分其實在教室那個車廂時液晶電視所播的宣傳影片有解答了大部分的設定問題。
這台列車並非一台為了末日求生、保存人類所特別打造的「諾亞方舟」,
(行銷上為了更容易吸引人進電影院,確實可能用與實際影片訴求略有出入的宣傳點)
而列車行駛路線當然也就不是為了逃難或是末世求生才特別建造的。
起初只是一條貫穿全球各地的「高級觀光火車」、而威佛就只是個觀光鐵路大亨,
可以想像為現實世界中的高級郵輪、因此列車上才會有這些完整的自體運作系統,
包含循環水源、保全人員、醫療、裁縫,和包含酒吧、舞廳、游泳池這些娛樂設施。
整輛列車的最基本背景設定都因此快速合理化,我還蠻佩服那段動畫的簡短說明解釋,
把它放在教室車廂更顯格外諷刺,同時呈現教育上的灌輸、媒體洗腦、以及造神運動。
當然,郵輪上雖有完整的各類型設施跟供給體系,仍需仰賴靠岸補給物資的需求,
片中老師上課是用威佛的前瞻性跟高科技來帶過這點,不過這其實也無關於本片的重點,
可能只要維持引擎或發動機持續運作、讓列車保持長期運行狀態就能保持能源循環。
至於通過鐵橋時慶祝過年,當時腦中有閃過以為他們已經發展到公認完整繞行一圈,
也就是這個自成一體的社會中所謂的一年、可能而非我們原始認知中的 365 天,
不過在觀光列車簡介影片上好像是真的有說繞行全世界需花上一年時間……
沒記錯的話,電影中降溫劑造成的氣候崩壞是短短幾日之內急遽發生的。
所以世人才會沒有充足時間應變,而車上這些乘客則是事件當下列車上「原本的乘客」,
這些乘客在真實社會中本來就是比較上流的族群,才能花大錢玩這種環球之旅行程,
所以列車上的工作分配相當明確,乘客就繼續是乘客、其它則是列車上既有的組員。
依照一些電影中對白或線索判斷,貧民區的人可能是大災難「發生後」才上車避難的,
因此貧民區的人數本來就不在整個自體供應系統的乘載範圍之內;
部長也有說過或是「座位早就劃分好了」之類的話來解釋這方面的設定,
(對不起記性不好,實在無法切確描述實際的對白語句)
或許是在氣溫急凍後,這台運行中的列車經過某個車站或停靠補給時被難民強搭上車,
也因此他們只能擠在最後幾節類似貨車廂內、並與前面的乘客有明顯階級之分,
而因為氣溫遽變,所以很快外面就杳無人煙,所以也不需再擔心有外人劫車等等行為。
所以難民搶搭上來時才面臨食物不足而互相廝殺蠶食的景況(殺嬰兒那段歷史),
後來威佛也有在有限的資源下擠出所謂「蛋白質」,提供給後面這些人使用。
某種程度也算幫他們解決了互相殘殺的問題,滿足了這些人最基本的生存所需、
但為了維持列車原始的供應循環正常,或許也只能幫到這樣,
如同我們一般常人或許都會緬懷弱勢族群,能力範圍內偶爾捐捐款、鍵盤關注一下,
但多數依然繼續過著自己正常的生活,而不會完全投身公益、去救濟數不盡的貧困。
因為資源必然有限,即使我們存有憐憫之心、我們也沒有辦法拯救所有人。
本片其實沒有特別把前端列車的人都給汙名化。除了維持秩序的保安人員外,
其他乘客跟各車廂內的組員在看到來自後車的人並沒有感到恐懼或排斥,
所代表的應該也是他們並非完整了解後面世界的狀況、或是只知道一點片面資訊。
或許他們不需要知道真相、因為知道也無法改變什麼,更可能因為憐憫而導致整個
體系的瓦解,所以最後大家只能繼續過著原本的生活。片中似乎沒有特別凸顯所謂
上流社會的享樂生活,仔細想想,那畢竟只是他們搭乘此觀光列車的原始權益。
比較特別的是由於列車本來就已經是完整的封閉體系,所以後面的人並無法直接
被拿來勞役,進行耕作或是生產等看似可能對整個社會有助益的基層勞力行為;
這部份最後有很巧妙運用「產生零件」在片尾對此做出了解答,也算成功收尾。
只要認真看全片的話,其實會發現大部分的伏筆後面都有收尾,
片中確實有安排一些比較突兀的橋段(例如殺魚),但其實並沒有影響整體劇情,
唯一沒有明確解釋到的大概只有為何小女孩有些微的預知能力,
這方面有板友在其它篇的推文是指出官方設定似乎是列車上誕生的新生命感知比較敏銳。
我非常認同板上由 JX660 所寫「末日列車-關於克羅諾、雪與小孩」一文中的分析,
本片最終的重點在於「打破框架」、並將大多數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
這些要素使得本片結局以一個不老梗且非常巧妙的方式作結,我很喜歡這個結局,
不過很可惜多數負評所不滿意的結局設定卻也是在這個點上(也可能只是還沒想通)。
究竟是該犧牲後面的貧民,讓前面那些人在平衡循環的小圈圈裡繼續安逸度日呢、
還是選擇打破框架去探索外面更遼闊的世界重新發展文明(即使列車上有娛樂設施,
但在火車上待 17 年又沒有網路跟新電影能看實在也夠可憐了吧……XD)。
不論是發現新大陸或是創新,這些都是許多前人冒險犯難犧牲自我所開闢出來的,
但在教室的車廂中卻會看到運用教育來洗腦小孩「不要像那些人一樣出去找死」;
越是壓抑大家的獨立思考與群體中不同聲音,或許就越能讓這個穩定安逸的體系延續,
南宮民秀雖然是列車上保全系統設計師,但卻會被關到後面或許背後也有類似原因。
本片的層次甚至比單純「革命」要來得高,前 4/5 你都會認定這是一部革命電影、
會覺得只是下層對上流社會的鬥爭,只要犧牲流血搶下引擎室、拉下上流社會、
解放貧民後大家就能一起開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如果真的只有這樣那就真的老梗。
但直到聽完最後威佛所說的才會驚覺到,當我們大家想的都只是革命,
而最後我們走到了列車的最前端搶下引擎室並且完整見證這個體系的全貌之後,
我們卻跟柯蒂斯一樣,突然不知道下一步究竟該怎麼走下去了?
我們意識到前面的世界已經處於一個非常巧妙的平衡狀態,而後面的難民卻是這麼多,
難道把有限的食物均分後、真的足以讓這個列車繼續維持平衡繼續運行嗎;
過去長久以來的平衡都是讓一群人過著正常生活、另一群人受救濟維持最基本生存,
甚至連革命與希望都是被操作出來的假議題,藉此穩定控管雙方區域的總人數,
若真的把兩邊「合併」起來看似達成「公平正義」,但稍有不慎就會使系統徹底瓦解。
而我們真的有勇氣真正去突破這個體制嗎,還是只單純換一個在位者繼續做一樣的事;
當我們是勞工時總覺得財團跟老闆都壓榨我們、但自己當上老闆後卻同樣想賺更多錢,
有時並不是換一個位子就換了腦袋,而是不同位置的觀點與思考都可能有所不同,
柯蒂斯當然可以接班,繼續促成穩定的起義革命控管人口,讓「所有人」都存活下去,
要安逸於既有的小圈圈、還是冒險犯難開創外面的新世界,或許本來就沒有正確解答。
南宮民秀扮演了打破框架的角色,他每年持續觀察外部氣候變化、做好準備,
認定已經「時候到了」— 或許爆破時機不慎導致了山崩與出軌等大規模傷亡,
但創新不也必然會遭遇他人的質疑挑戰、大環境的困難與各方面的風險與損失。
最終,人類成功的重新踏出了這個封閉、迂腐且必然無法擴張的安逸體系,
並用了小孩、男女、食物這幾項簡單的要素作為重生的新希望完美收尾。
寫得有點亂,若有理解錯誤之處或其它不同想法歡迎交流 XD
※ 三更半夜寫得有點亂,12/14 13:50 稍微更新補充潤飾了一下
--
你有最高的等級,我有最好的信譽
你有最好的神兵,我有最強的戰友
你有最酷的魔法,我有最真的友情
無論你有多厲害,我得到的一定比你多
--
: 的確,"末日列車"的設定和邏輯不夠嚴謹,劇情有許多超乎常理之處,
: 以一部科幻片而言,它的幻想成份大過科學的法則,
: 但私以為科幻片的成就本來並非源於科學上的寫實性,
: 而是作者藉由想像力所投射出的未來,對照現實世界時的意義。
: 光是冰河時期人們選擇登上一列奔馳於各大洲的火車這一點,就已經超脫現實,
: 降溫劑施放於2014年,這些鐵路工程是在何時修建完成?
: 它如何能突破國界藩籬,說服各國強權支持這條鐵路完工?
: 鐵軌與列車在施工時為何已能克服低溫、結冰等極端的物理條件?
: 若要保暖人們應該遷徙地底或接近赤道的區域,
: 結果列車還跑上寒冷高山去過山洞、撞冰牆?
: 這種現實基礎如此薄弱的背景設定,其實禁不起太多推敲。
※ 引述《tortoise02 (烏龜_L)》之銘言:
: 從設定來說,這是個「末日世界」,
: 火車在電影宣傳中被叫做「最後的希望」,
: 試問若他是唯一的最後的希望,當初會帶什麼東西上車?
: 肯定要是理想與希望。
: 但他帶上車的卻是這個社會最糜爛腐敗的縮影。
看了前幾篇發現好像蠻多人誤解了這部列車的原始設定……
// 本文包含劇情透露,請小心 //
在電影前段過程中原本也有這方面的疑問,包含對於列車上為何會有這些體系存在,
但部分其實在教室那個車廂時液晶電視所播的宣傳影片有解答了大部分的設定問題。
這台列車並非一台為了末日求生、保存人類所特別打造的「諾亞方舟」,
(行銷上為了更容易吸引人進電影院,確實可能用與實際影片訴求略有出入的宣傳點)
而列車行駛路線當然也就不是為了逃難或是末世求生才特別建造的。
起初只是一條貫穿全球各地的「高級觀光火車」、而威佛就只是個觀光鐵路大亨,
可以想像為現實世界中的高級郵輪、因此列車上才會有這些完整的自體運作系統,
包含循環水源、保全人員、醫療、裁縫,和包含酒吧、舞廳、游泳池這些娛樂設施。
整輛列車的最基本背景設定都因此快速合理化,我還蠻佩服那段動畫的簡短說明解釋,
把它放在教室車廂更顯格外諷刺,同時呈現教育上的灌輸、媒體洗腦、以及造神運動。
當然,郵輪上雖有完整的各類型設施跟供給體系,仍需仰賴靠岸補給物資的需求,
片中老師上課是用威佛的前瞻性跟高科技來帶過這點,不過這其實也無關於本片的重點,
可能只要維持引擎或發動機持續運作、讓列車保持長期運行狀態就能保持能源循環。
至於通過鐵橋時慶祝過年,當時腦中有閃過以為他們已經發展到公認完整繞行一圈,
也就是這個自成一體的社會中所謂的一年、可能而非我們原始認知中的 365 天,
不過在觀光列車簡介影片上好像是真的有說繞行全世界需花上一年時間……
沒記錯的話,電影中降溫劑造成的氣候崩壞是短短幾日之內急遽發生的。
所以世人才會沒有充足時間應變,而車上這些乘客則是事件當下列車上「原本的乘客」,
這些乘客在真實社會中本來就是比較上流的族群,才能花大錢玩這種環球之旅行程,
所以列車上的工作分配相當明確,乘客就繼續是乘客、其它則是列車上既有的組員。
依照一些電影中對白或線索判斷,貧民區的人可能是大災難「發生後」才上車避難的,
因此貧民區的人數本來就不在整個自體供應系統的乘載範圍之內;
部長也有說過或是「座位早就劃分好了」之類的話來解釋這方面的設定,
(對不起記性不好,實在無法切確描述實際的對白語句)
或許是在氣溫急凍後,這台運行中的列車經過某個車站或停靠補給時被難民強搭上車,
也因此他們只能擠在最後幾節類似貨車廂內、並與前面的乘客有明顯階級之分,
而因為氣溫遽變,所以很快外面就杳無人煙,所以也不需再擔心有外人劫車等等行為。
所以難民搶搭上來時才面臨食物不足而互相廝殺蠶食的景況(殺嬰兒那段歷史),
後來威佛也有在有限的資源下擠出所謂「蛋白質」,提供給後面這些人使用。
某種程度也算幫他們解決了互相殘殺的問題,滿足了這些人最基本的生存所需、
但為了維持列車原始的供應循環正常,或許也只能幫到這樣,
如同我們一般常人或許都會緬懷弱勢族群,能力範圍內偶爾捐捐款、鍵盤關注一下,
但多數依然繼續過著自己正常的生活,而不會完全投身公益、去救濟數不盡的貧困。
因為資源必然有限,即使我們存有憐憫之心、我們也沒有辦法拯救所有人。
本片其實沒有特別把前端列車的人都給汙名化。除了維持秩序的保安人員外,
其他乘客跟各車廂內的組員在看到來自後車的人並沒有感到恐懼或排斥,
所代表的應該也是他們並非完整了解後面世界的狀況、或是只知道一點片面資訊。
或許他們不需要知道真相、因為知道也無法改變什麼,更可能因為憐憫而導致整個
體系的瓦解,所以最後大家只能繼續過著原本的生活。片中似乎沒有特別凸顯所謂
上流社會的享樂生活,仔細想想,那畢竟只是他們搭乘此觀光列車的原始權益。
比較特別的是由於列車本來就已經是完整的封閉體系,所以後面的人並無法直接
被拿來勞役,進行耕作或是生產等看似可能對整個社會有助益的基層勞力行為;
這部份最後有很巧妙運用「產生零件」在片尾對此做出了解答,也算成功收尾。
只要認真看全片的話,其實會發現大部分的伏筆後面都有收尾,
片中確實有安排一些比較突兀的橋段(例如殺魚),但其實並沒有影響整體劇情,
唯一沒有明確解釋到的大概只有為何小女孩有些微的預知能力,
這方面有板友在其它篇的推文是指出官方設定似乎是列車上誕生的新生命感知比較敏銳。
我非常認同板上由 JX660 所寫「末日列車-關於克羅諾、雪與小孩」一文中的分析,
本片最終的重點在於「打破框架」、並將大多數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
這些要素使得本片結局以一個不老梗且非常巧妙的方式作結,我很喜歡這個結局,
不過很可惜多數負評所不滿意的結局設定卻也是在這個點上(也可能只是還沒想通)。
究竟是該犧牲後面的貧民,讓前面那些人在平衡循環的小圈圈裡繼續安逸度日呢、
還是選擇打破框架去探索外面更遼闊的世界重新發展文明(即使列車上有娛樂設施,
但在火車上待 17 年又沒有網路跟新電影能看實在也夠可憐了吧……XD)。
不論是發現新大陸或是創新,這些都是許多前人冒險犯難犧牲自我所開闢出來的,
但在教室的車廂中卻會看到運用教育來洗腦小孩「不要像那些人一樣出去找死」;
越是壓抑大家的獨立思考與群體中不同聲音,或許就越能讓這個穩定安逸的體系延續,
南宮民秀雖然是列車上保全系統設計師,但卻會被關到後面或許背後也有類似原因。
本片的層次甚至比單純「革命」要來得高,前 4/5 你都會認定這是一部革命電影、
會覺得只是下層對上流社會的鬥爭,只要犧牲流血搶下引擎室、拉下上流社會、
解放貧民後大家就能一起開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如果真的只有這樣那就真的老梗。
但直到聽完最後威佛所說的才會驚覺到,當我們大家想的都只是革命,
而最後我們走到了列車的最前端搶下引擎室並且完整見證這個體系的全貌之後,
我們卻跟柯蒂斯一樣,突然不知道下一步究竟該怎麼走下去了?
我們意識到前面的世界已經處於一個非常巧妙的平衡狀態,而後面的難民卻是這麼多,
難道把有限的食物均分後、真的足以讓這個列車繼續維持平衡繼續運行嗎;
過去長久以來的平衡都是讓一群人過著正常生活、另一群人受救濟維持最基本生存,
甚至連革命與希望都是被操作出來的假議題,藉此穩定控管雙方區域的總人數,
若真的把兩邊「合併」起來看似達成「公平正義」,但稍有不慎就會使系統徹底瓦解。
而我們真的有勇氣真正去突破這個體制嗎,還是只單純換一個在位者繼續做一樣的事;
當我們是勞工時總覺得財團跟老闆都壓榨我們、但自己當上老闆後卻同樣想賺更多錢,
有時並不是換一個位子就換了腦袋,而是不同位置的觀點與思考都可能有所不同,
柯蒂斯當然可以接班,繼續促成穩定的起義革命控管人口,讓「所有人」都存活下去,
要安逸於既有的小圈圈、還是冒險犯難開創外面的新世界,或許本來就沒有正確解答。
南宮民秀扮演了打破框架的角色,他每年持續觀察外部氣候變化、做好準備,
認定已經「時候到了」— 或許爆破時機不慎導致了山崩與出軌等大規模傷亡,
但創新不也必然會遭遇他人的質疑挑戰、大環境的困難與各方面的風險與損失。
最終,人類成功的重新踏出了這個封閉、迂腐且必然無法擴張的安逸體系,
並用了小孩、男女、食物這幾項簡單的要素作為重生的新希望完美收尾。
寫得有點亂,若有理解錯誤之處或其它不同想法歡迎交流 XD
※ 三更半夜寫得有點亂,12/14 13:50 稍微更新補充潤飾了一下
--
你有最高的等級,我有最好的信譽
你有最好的神兵,我有最強的戰友
你有最酷的魔法,我有最真的友情
無論你有多厲害,我得到的一定比你多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Daniel
at 2013-12-14T15:52
at 2013-12-14T15:52

By William
at 2013-12-14T18:30
at 2013-12-14T18:30

By Dora
at 2013-12-17T22:27
at 2013-12-17T22:27

By Daph Bay
at 2013-12-18T11:07
at 2013-12-18T11:07

By Sierra Rose
at 2013-12-23T05:51
at 2013-12-23T05:51

By Victoria
at 2013-12-26T21:52
at 2013-12-26T21:52

By Susan
at 2013-12-27T10:45
at 2013-12-27T10:45

By Damian
at 2014-01-01T06:53
at 2014-01-01T06:53

By Noah
at 2014-01-05T10:54
at 2014-01-05T10:54

By George
at 2014-01-07T21:25
at 2014-01-07T21:25

By Irma
at 2014-01-09T01:39
at 2014-01-09T01:39

By Tristan Cohan
at 2014-01-09T21:46
at 2014-01-09T21:46

By Olive
at 2014-01-13T05:15
at 2014-01-13T05:15

By Tracy
at 2014-01-15T19:14
at 2014-01-15T19:14

By Barb Cronin
at 2014-01-17T01:47
at 2014-01-17T01:47

By Ida
at 2014-01-22T01:06
at 2014-01-22T01:06

By George
at 2014-01-25T01:22
at 2014-01-25T01:22

By Zanna
at 2014-01-29T22:11
at 2014-01-29T22:11

By Caitlin
at 2014-02-02T01:11
at 2014-02-02T01:11

By Regina
at 2014-02-06T01:38
at 2014-02-06T01:38

By David
at 2014-02-10T06:35
at 2014-02-10T06:35

By Hazel
at 2014-02-12T20:40
at 2014-02-12T20:40

By Franklin
at 2014-02-16T02:01
at 2014-02-16T02:01

By Rae
at 2014-02-18T15:00
at 2014-02-18T15:00

By Gilbert
at 2014-02-19T15:09
at 2014-02-19T15:09

By Adele
at 2014-02-21T18:38
at 2014-02-21T18:38

By David
at 2014-02-22T06:38
at 2014-02-22T06:38

By Faithe
at 2014-02-23T00:55
at 2014-02-23T00:55

By Jack
at 2014-02-24T08:28
at 2014-02-24T08:28

By Hedwig
at 2014-03-01T05:00
at 2014-03-01T05:00

By Jacky
at 2014-03-02T07:17
at 2014-03-02T07:17

By Delia
at 2014-03-04T04:38
at 2014-03-04T04:38

By Hedwig
at 2014-03-06T12:38
at 2014-03-06T12:38

By Selena
at 2014-03-09T19:40
at 2014-03-09T19:40

By Emma
at 2014-03-11T13:30
at 2014-03-11T13:30

By Mary
at 2014-03-12T21:33
at 2014-03-12T21:33

By Hedda
at 2014-03-13T09:10
at 2014-03-13T09:10

By Emily
at 2014-03-18T02:03
at 2014-03-18T02:03

By Olivia
at 2014-03-22T12:50
at 2014-03-22T12:50

By Hardy
at 2014-03-25T05:31
at 2014-03-25T05:31

By Jacky
at 2014-03-25T11:18
at 2014-03-25T11:18

By Rachel
at 2014-03-28T16:47
at 2014-03-28T16:47

By Joe
at 2014-03-30T03:25
at 2014-03-30T03:25

By Cara
at 2014-03-31T03:43
at 2014-03-31T03:43
Related Posts
愛情無全順

By Kumar
at 2013-12-14T03:47
at 2013-12-14T03:47
愛情吳全順 - 怨念太重,結局失焦

By Rachel
at 2013-12-14T03:43
at 2013-12-14T03:43
台中日新的哈比人

By Jacob
at 2013-12-14T02:23
at 2013-12-14T02:23
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凱妮絲 (有第三集雷)

By Susan
at 2013-12-14T01:56
at 2013-12-14T01:56
非裔美國人影評人協會 得獎名單

By Leila
at 2013-12-14T01:54
at 2013-12-14T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