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衡:音樂劇將促成戲曲融合與創新 - 戲曲
By Hardy
at 2005-10-16T05:09
at 2005-10-16T05:09
Table of Contents
從胡撇仔到慕西科 音樂劇將促成戲曲融合與創新
楊忠衡 (20051016)
「胡撇仔」是什麼?它是一種變體歌仔戲,起源日據時代的台灣。它採用當
代、幻想題材,音樂部份加入流行歌曲、外來小調。舞台上,來自東洋、西洋的
傳奇角色同台競演,熱鬧非常。這種變體戲被稱為「胡撇仔」(台語),即音譯
自日文的西方「歌劇」(Opera)。至今大街小巷野台戲棚,還標註著「歌劇團
」。胡撇仔戲並沒有消滅,或說,它轉換成一種求新求變的潛能,無處不在的影
響今日的歌仔戲。
「胡撇仔」可能起源自草根娛樂,但接受現代教育的另一群,也進行著另一
種溫和而精緻的變革。例如當代傳奇劇場之後,台灣京劇也以驚人速度變貌著。
劇本從忠孝節義的傳統題材,轉為改編莎士比亞(如《慾望城國》);布景從一
桌二椅變成富麗堂皇的舞台設計(如《閻羅夢》、《金烏藏嬌》)。樂團編制從
文武場變成民族管弦樂團,甚至加入電子樂團(如《孫臏與龐涓》);演唱也加
入和聲的合唱團(如《李世民與魏徵》)。其實早在半世紀前的文革,在政治躁
動之下,戲曲已經被迫進行顛覆性的改革,交響樂和舞蹈堂而皇之與京劇融合。
凡此種種,現代戲曲中看似能變革的東西,都「升級」過了。除了一項,就
是唱腔和音樂。這是戲曲之所以為戲曲的最後防線;如果連這個項目也被改動,
那麼劇種本質也告消亡,這是戲曲界人士不可能逾越的。然而就廣義的音樂戲劇
進化過程來說,這道防線未必不能拆除!表演本不存在必然堅守的形式,就如同
兩百年前「四大徽劇團進京」,促成「京劇」形成,原也不預設改革立場,但「
進化」的潮流終究水到渠成。
兩百年後,「三大音樂劇」也進了京,現在整個華人表演圈談的都是音樂劇
,兩岸三地音樂人,呈現一種躍躍欲試的榮景。其中大部分新製作是摩登題材與
音樂,和傳統戲曲看似沒有關係,但當中藏有許多未來必定將碰觸的課題。不久
前筆者訪大陸,許多音樂人已在思考「我們的音樂劇在哪裡?」「我們如何創造
自己的特色?」雖然時機未成熟,但許多人已經虎視眈眈傳統戲曲的文化資源。
這些「菜」已經都洗好、放好,只差還不知該如何下手料理而已。
據我所知,目前跨入傳統題材的音樂劇,除大風劇場的《梁祝》之外,還有
新加坡製作的《慈禧太后》。後者完全採用西方百老匯音樂風格,納入戲曲成分
的還是只有《梁祝》。《梁祝》保留大部分中國戲曲的慣用身段,以及部分戲曲
唱腔,在戲曲與音樂劇之間搭上一段漸層的中間區域,這也是該劇企圖實驗的效
果之一。可預見的,上世紀《胡撇仔》戲萌芽的融合創新精神,或可能在本世紀
的「慕西科」(Musical)中開花結果,未嘗不也是一種必要的傳承。
--
我很討厭楊忠衡耶
--
楊忠衡 (20051016)
「胡撇仔」是什麼?它是一種變體歌仔戲,起源日據時代的台灣。它採用當
代、幻想題材,音樂部份加入流行歌曲、外來小調。舞台上,來自東洋、西洋的
傳奇角色同台競演,熱鬧非常。這種變體戲被稱為「胡撇仔」(台語),即音譯
自日文的西方「歌劇」(Opera)。至今大街小巷野台戲棚,還標註著「歌劇團
」。胡撇仔戲並沒有消滅,或說,它轉換成一種求新求變的潛能,無處不在的影
響今日的歌仔戲。
「胡撇仔」可能起源自草根娛樂,但接受現代教育的另一群,也進行著另一
種溫和而精緻的變革。例如當代傳奇劇場之後,台灣京劇也以驚人速度變貌著。
劇本從忠孝節義的傳統題材,轉為改編莎士比亞(如《慾望城國》);布景從一
桌二椅變成富麗堂皇的舞台設計(如《閻羅夢》、《金烏藏嬌》)。樂團編制從
文武場變成民族管弦樂團,甚至加入電子樂團(如《孫臏與龐涓》);演唱也加
入和聲的合唱團(如《李世民與魏徵》)。其實早在半世紀前的文革,在政治躁
動之下,戲曲已經被迫進行顛覆性的改革,交響樂和舞蹈堂而皇之與京劇融合。
凡此種種,現代戲曲中看似能變革的東西,都「升級」過了。除了一項,就
是唱腔和音樂。這是戲曲之所以為戲曲的最後防線;如果連這個項目也被改動,
那麼劇種本質也告消亡,這是戲曲界人士不可能逾越的。然而就廣義的音樂戲劇
進化過程來說,這道防線未必不能拆除!表演本不存在必然堅守的形式,就如同
兩百年前「四大徽劇團進京」,促成「京劇」形成,原也不預設改革立場,但「
進化」的潮流終究水到渠成。
兩百年後,「三大音樂劇」也進了京,現在整個華人表演圈談的都是音樂劇
,兩岸三地音樂人,呈現一種躍躍欲試的榮景。其中大部分新製作是摩登題材與
音樂,和傳統戲曲看似沒有關係,但當中藏有許多未來必定將碰觸的課題。不久
前筆者訪大陸,許多音樂人已在思考「我們的音樂劇在哪裡?」「我們如何創造
自己的特色?」雖然時機未成熟,但許多人已經虎視眈眈傳統戲曲的文化資源。
這些「菜」已經都洗好、放好,只差還不知該如何下手料理而已。
據我所知,目前跨入傳統題材的音樂劇,除大風劇場的《梁祝》之外,還有
新加坡製作的《慈禧太后》。後者完全採用西方百老匯音樂風格,納入戲曲成分
的還是只有《梁祝》。《梁祝》保留大部分中國戲曲的慣用身段,以及部分戲曲
唱腔,在戲曲與音樂劇之間搭上一段漸層的中間區域,這也是該劇企圖實驗的效
果之一。可預見的,上世紀《胡撇仔》戲萌芽的融合創新精神,或可能在本世紀
的「慕西科」(Musical)中開花結果,未嘗不也是一種必要的傳承。
--
我很討厭楊忠衡耶
--
Tags:
戲曲
All Comments
By Christine
at 2005-10-18T15:06
at 2005-10-18T15:06
By Ethan
at 2005-10-18T22:58
at 2005-10-18T22:58
By Gary
at 2005-10-22T00:00
at 2005-10-22T00:00
By Agatha
at 2005-10-25T06:06
at 2005-10-25T06:06
Related Posts
第一百po^^
By Hardy
at 2005-10-15T22:28
at 2005-10-15T22:28
手打麵...里長嬸篇
By Delia
at 2005-10-15T19:14
at 2005-10-15T19:14
平均年齡
By Elvira
at 2005-10-15T15:51
at 2005-10-15T15:51
[情報] 裴豔玲來演講了~
By Xanthe
at 2005-10-15T15:46
at 2005-10-15T15:46
ㄚ阿阿
By Valerie
at 2005-10-15T15:41
at 2005-10-15T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