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浮的影評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 藝術電影

By Victoria
at 2011-04-19T01:05
at 2011-04-19T01:05
Table of Contents
做了一些修改後重貼囉
http://belaludwig.pixnet.net/blog/post/29271694
記住,沒有一座雕像是給樂評的!
以上是著名的古典音樂國民樂派作曲家Sibelius(西貝流士)所
說的話。但是真的是如此嗎?他似乎忘記他的前輩Schumann(舒曼)
及Liszt(李斯特)也都很能言善道。而在電影中有著更有力的例子:
新浪潮運動最重要的人物之一Truffaut(楚浮)即先以影評起家,而
第一部長片Les 400 coups(四百擊),在上映前便也遭受到類似的質
疑,因為他在未踏入導演前其文筆之尖銳,使他有著「法國電影破壞
者」的稱號。然而這部片使他獲得59年Cannes(坎城)影展的最佳導
演後,一些以人廢言的批評也就不攻自破。
對作者論的提醒
當然Truffaut在導演界的貢獻無須多言,如上所述,作為新浪潮
運動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一再提倡「作者論」的概念(儘管之前已
經有Wagner(華格納)的總體藝術觀,可惜的是觀乎今日大多數觀眾
的品味,這類的概念儘管一再地被提出來,但似乎卻未能得到理應有
的普遍認識以致於發生足夠的影響力)。他最重要的文章之一莫非於
〈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該文固然有其當時所要攻擊的對象,但對
筆者而言,最大的啟示在於批評當時以致於今日普羅大眾依然只以劇
本為中心的影劇觀(當然除此之外還有演員),這樣的觀點忘記了任
何在觀賞的過程中,一個觀眾所看到的都不僅於此。令人匪夷所思的
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確具備類似作者論或總體藝術觀這樣的欣賞
能力,但是當我們只把注意力放在某些特定的焦點上時,我們卻忘記
我們擁有這樣的能力了:大部分的人通常有過覺得自己臉的某個側面
或身體的某個部位,比起其他地方來得好看的經驗;而導演透過鏡頭
要作的事,不就是要把拍攝對象其最有力量的側面呈現在觀眾面前嗎
?
對好萊塢仔細而確切的評價
然而現今的觀眾而言,Truffaut所帶給我們的啟示似乎不止於此
。任何稍微瞭解新浪潮運動的人,都會知道好萊塢電影當時對法國影
壇所造成的影響,不論是Orson Welles還是Hitchcock(希區考克);
後者甚至於在Truffaut的大力讚揚後才獲得應有的重視,以下這段文
字便是Truffaut提到當時的人是如何對Hitchcock做出錯誤評價的:
1962年,我來到紐約,在那裡上演Jules et Jim(夏日之
戀),我發現每位新聞記者都向我提出同樣的問題:「為
什麼《電影手冊》的批評家很重視Hitchcock?他很富有,
他獲得成功,但是他的影片沒有內容。」有位美國批評家
,我剛向他稱頌Rear Window(後窗),他便用這句粗魯的
話回答我:『你們喜歡Rear Window,因為你們不熟悉紐約
,不瞭解格林威治村。」我回答他:「Rear Window不是一
部描述村子的影片,而是一部用電影手段拍攝的影片,而
我瞭解電影。」(Hitchcock/Truffaut增訂本序言)
當然Truffaut對Rear Window更進一步的評價,則需閱讀他對該片的影
評;簡而言之,當Hitch安排主角眼中的全社區住戶,其所被觀看到的
片段都和愛情有關時,這樣的情節便不是百分之百對日常生活的對應
,而是典型精鍊具有主題性的影劇手法。而讀過〈法國電影的某種傾
向〉的讀者,更進一步地思考便可以理解到Truffaut在電影上立場的
一致:把藝術和道德或雋永掛勾在一起其實是一種混淆,藝術自有其
內在不斷擴充的內容以致於形式。
回到主題更進一步地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混淆無所不在,一味地
詆毀好萊塢或商業電影其實同樣也是常見的混淆,因為作品的好壞與
其商業與否和其出產地根本是不相關的事。對於這一點他說:
我一直同意Jacques Audiberti的話:「最隱晦的詩歌是寫
給所有人的。」無論它們是否被稱為商業片,我深知所有
電影其實都是被拿來買賣的商品。在量上有足夠的差異,
但是本質沒有區別。我對Gene Kelly和Stanley Donen的Singin'
in the Rain的鍾愛程度和我對Carl Dreyer的Order一樣。
(〈影評人的夢想是什麼?〉)
導演身兼影評的啟示
以上都是Truffaut明確而有意識的言論或作為;然而更進一步地
,他整個人在電影界的作為與影響,對筆者而言其實有莫大的啟示:
導演其實是一個理想的觀眾(這或許也是為何導演在劇組中特別不討
喜的原因),而且縝密的思考和情感的表達其實是不衝突的。這或許
是起因於日常語言中一個根深蒂固的誤解:理性必然和感性是不相容
的。但真的是這樣嗎?上個世紀基於此一錯誤的想法,在心理學上不
知毀了多少病人的大腦,而且當代哲學的重點之一也是對這個誤解的
反駁:根本沒有不帶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以致於所謂的純粹
全然客觀的觀看,自以為全然客觀只是一種誤解,甚至可能導致偏執
;因此問題的重點應該落在,作為一個有限的人,如何對這個世界理
解得更多更詳盡。
而那些傑出的導演和影評,其實同樣都是見人所不能見者;因此
評論是否必然不見容於藝術之中,似乎是問錯了問題,因為絕大部分
的人都沒有廚師執照,但是卻都能評價一家餐廳的菜到底好不好吃。
因此評論得是否精闢似乎才是問題的重點;而在影評界及樂評界,也
都有鞭辟入裡而獲得藝術家敬重的評論者。所以一個導演同時身兼影
評,似乎也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種風格:他除了能用電影的語彙表
達自己以外,還能用日常語言告訴觀眾,他和其他導演如何構思出這
些非日常但也可能被理解的語言。
--
http://belaludwig.pixnet.net/blog/post/29271694
記住,沒有一座雕像是給樂評的!
以上是著名的古典音樂國民樂派作曲家Sibelius(西貝流士)所
說的話。但是真的是如此嗎?他似乎忘記他的前輩Schumann(舒曼)
及Liszt(李斯特)也都很能言善道。而在電影中有著更有力的例子:
新浪潮運動最重要的人物之一Truffaut(楚浮)即先以影評起家,而
第一部長片Les 400 coups(四百擊),在上映前便也遭受到類似的質
疑,因為他在未踏入導演前其文筆之尖銳,使他有著「法國電影破壞
者」的稱號。然而這部片使他獲得59年Cannes(坎城)影展的最佳導
演後,一些以人廢言的批評也就不攻自破。
對作者論的提醒
當然Truffaut在導演界的貢獻無須多言,如上所述,作為新浪潮
運動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一再提倡「作者論」的概念(儘管之前已
經有Wagner(華格納)的總體藝術觀,可惜的是觀乎今日大多數觀眾
的品味,這類的概念儘管一再地被提出來,但似乎卻未能得到理應有
的普遍認識以致於發生足夠的影響力)。他最重要的文章之一莫非於
〈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該文固然有其當時所要攻擊的對象,但對
筆者而言,最大的啟示在於批評當時以致於今日普羅大眾依然只以劇
本為中心的影劇觀(當然除此之外還有演員),這樣的觀點忘記了任
何在觀賞的過程中,一個觀眾所看到的都不僅於此。令人匪夷所思的
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確具備類似作者論或總體藝術觀這樣的欣賞
能力,但是當我們只把注意力放在某些特定的焦點上時,我們卻忘記
我們擁有這樣的能力了:大部分的人通常有過覺得自己臉的某個側面
或身體的某個部位,比起其他地方來得好看的經驗;而導演透過鏡頭
要作的事,不就是要把拍攝對象其最有力量的側面呈現在觀眾面前嗎
?
對好萊塢仔細而確切的評價
然而現今的觀眾而言,Truffaut所帶給我們的啟示似乎不止於此
。任何稍微瞭解新浪潮運動的人,都會知道好萊塢電影當時對法國影
壇所造成的影響,不論是Orson Welles還是Hitchcock(希區考克);
後者甚至於在Truffaut的大力讚揚後才獲得應有的重視,以下這段文
字便是Truffaut提到當時的人是如何對Hitchcock做出錯誤評價的:
1962年,我來到紐約,在那裡上演Jules et Jim(夏日之
戀),我發現每位新聞記者都向我提出同樣的問題:「為
什麼《電影手冊》的批評家很重視Hitchcock?他很富有,
他獲得成功,但是他的影片沒有內容。」有位美國批評家
,我剛向他稱頌Rear Window(後窗),他便用這句粗魯的
話回答我:『你們喜歡Rear Window,因為你們不熟悉紐約
,不瞭解格林威治村。」我回答他:「Rear Window不是一
部描述村子的影片,而是一部用電影手段拍攝的影片,而
我瞭解電影。」(Hitchcock/Truffaut增訂本序言)
當然Truffaut對Rear Window更進一步的評價,則需閱讀他對該片的影
評;簡而言之,當Hitch安排主角眼中的全社區住戶,其所被觀看到的
片段都和愛情有關時,這樣的情節便不是百分之百對日常生活的對應
,而是典型精鍊具有主題性的影劇手法。而讀過〈法國電影的某種傾
向〉的讀者,更進一步地思考便可以理解到Truffaut在電影上立場的
一致:把藝術和道德或雋永掛勾在一起其實是一種混淆,藝術自有其
內在不斷擴充的內容以致於形式。
回到主題更進一步地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混淆無所不在,一味地
詆毀好萊塢或商業電影其實同樣也是常見的混淆,因為作品的好壞與
其商業與否和其出產地根本是不相關的事。對於這一點他說:
我一直同意Jacques Audiberti的話:「最隱晦的詩歌是寫
給所有人的。」無論它們是否被稱為商業片,我深知所有
電影其實都是被拿來買賣的商品。在量上有足夠的差異,
但是本質沒有區別。我對Gene Kelly和Stanley Donen的Singin'
in the Rain的鍾愛程度和我對Carl Dreyer的Order一樣。
(〈影評人的夢想是什麼?〉)
導演身兼影評的啟示
以上都是Truffaut明確而有意識的言論或作為;然而更進一步地
,他整個人在電影界的作為與影響,對筆者而言其實有莫大的啟示:
導演其實是一個理想的觀眾(這或許也是為何導演在劇組中特別不討
喜的原因),而且縝密的思考和情感的表達其實是不衝突的。這或許
是起因於日常語言中一個根深蒂固的誤解:理性必然和感性是不相容
的。但真的是這樣嗎?上個世紀基於此一錯誤的想法,在心理學上不
知毀了多少病人的大腦,而且當代哲學的重點之一也是對這個誤解的
反駁:根本沒有不帶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以致於所謂的純粹
全然客觀的觀看,自以為全然客觀只是一種誤解,甚至可能導致偏執
;因此問題的重點應該落在,作為一個有限的人,如何對這個世界理
解得更多更詳盡。
而那些傑出的導演和影評,其實同樣都是見人所不能見者;因此
評論是否必然不見容於藝術之中,似乎是問錯了問題,因為絕大部分
的人都沒有廚師執照,但是卻都能評價一家餐廳的菜到底好不好吃。
因此評論得是否精闢似乎才是問題的重點;而在影評界及樂評界,也
都有鞭辟入裡而獲得藝術家敬重的評論者。所以一個導演同時身兼影
評,似乎也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種風格:他除了能用電影的語彙表
達自己以外,還能用日常語言告訴觀眾,他和其他導演如何構思出這
些非日常但也可能被理解的語言。
--
Tags:
藝術電影
All Comments

By Tracy
at 2011-04-23T17:33
at 2011-04-23T17:33
Related Posts
【更好的世界】凝視霸凌議題 揮灑殘酷真相

By Valerie
at 2011-04-18T23:55
at 2011-04-18T23:55
李幼鸚鵡鵪鶉獲選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

By Emily
at 2011-04-18T21:41
at 2011-04-18T21:41
有看過油炸綠蕃茄的請進!!

By Jessica
at 2011-04-16T23:02
at 2011-04-16T23:02
在台北電影節與玄彬、宋慧喬等眾韓星相遇

By Daniel
at 2011-04-15T23:15
at 2011-04-15T23:15
坎城影展 政治、藝術、商業全都包

By Sandy
at 2011-04-15T11:35
at 2011-04-15T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