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的房客-還站不穩就想飛的類型片 - 電影

By Poppy
at 2016-08-12T14:20
at 2016-08-12T14:20
Table of Contents
看完後還特別回去google「樓下的房客 黑色幽默」,其官方臉書的的介紹是有提到黑色
幽默,但預告片卻感覺不到黑色幽默的元素,只有以”挖掘人性黑暗面”為主題的懸疑驚
悚。即使以看黑色幽默的心態去觀賞,但真正有笑果的不多,更嚴重的是,其黑暗驚悚的
調性並沒有呈現好,只能靠獵奇的畫面充場面。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簡言之,最大的失誤在於編劇和導演對這個故事的vision(預設
)不夠明確,因此編導真正想說的故事,觀眾其實沒有感受到。訪談中(註1)談到改編的重
點在於增加人性的溫度,以挖掘人物變態行徑的前因後果。所以我們可以預期觀眾會以同
理心看待裡面的人物,也就是說,接受這些人物為什麼會這麼做,並和他們一同感受(註2)。
以下有雷
以下有雷
以下有雷
以下有雷
以下有雷
然而主角這些行為的原因直到最後才突然丟出來,而且邏輯有很多漏洞。如為了證明罪犯
裝瘋去精神病院臥底,但只有一個人知道此計畫,以至負責人意外身亡後沒人能救他出來(又
不是無間道,為什麼只讓一個人知道?);病院員工的虐待也很刻意,這類案例不是沒有,
但要讓觀眾能真正相信此情節不是直接丟出虐待的畫面就好了,更何況強姦任達華就過頭
了,敘事邏輯不完整的情況下,強加這種悲情的情節可能只會有反效果。為了讓觀眾感受
到他的悲哀這樣硬拗,就像跟別人說希特勒罄竹難書的暴行後,再簡短描述他悲慘的童年
陰影一樣,難以讓人信服。
配角就更不用說了,為了透過配角的衝突呈現人性的黑暗不是不行,但黑色幽默的笑點就
是建立在他們荒唐的行徑上,要觀眾笑他們又要陪他們感傷,豈不是自我矛盾?蕩婦(李杏
)發現老張(莊凱勛)強姦她時反而以高姿態命令他繼續,雖然引人發笑(此為褒義),但也
讓觀眾和她保持距離,後面被毆打時,又以特寫拍她吶喊,配上煽情交響樂時,看起來又
要觀眾同情,但觀眾不會這麼做。李康生發現屁眼流血的全裸宅男(侯彥西)昏睡在自家床
上,不是報警搞清楚這是怎麼回事,而是坐在那等著和同志情侶對質,然後又熱吻又誤殺
對方,這些情節都可操作成不錯的黑色幽默笑點,但整場戲的對話、節奏和配樂,好像又
是要觀眾以同理心看待,這樣的矛盾反而讓人出戲。
當然可以說最後帶出前面公寓的情節可能都是房東的幻想,所以前面人物的行為才不完全
合理,但這樣就更弔詭了。其他運用到這種大逆轉的電影(致命ID,隔離島,鬥陣俱樂部)
的共通點都是會繼續解釋後續,同時前面的幻想都緊貼故事主軸。此片自以為這樣可以讓
觀眾吃驚,然後和朋友爭論細節,但一來和房東真正的計畫(向病院員工復仇)沒有關聯
(還佔大部份片長),二來沒有後續,只會讓觀眾一頭霧水然後拋諸腦後。
人性的溫度沒有呈現好,那其主打的人性黑暗呢?與其說是黑暗,改成”獵奇”會比較適
合。兩者差別在於獵奇著重在視覺上的血腥殘忍,而黑暗則是以人類的心態為重。成功的
黑暗情節來自挖掘出人們難以啟齒的慾望,或是不政治正確但合理的思考邏輯,並且讓觀
眾感受到人物的掙扎或認同其思維,如《火線追緝令》布萊德彼特不得不為之的絕境,或
是《進擊的鼓手》Fletcher的教育方式。
回頭看此片主要的黑暗情節:偷窺性慾,爭風吃醋,亂倫,前兩者其實不至於驚駭世俗(
是我本人太黑暗了嗎XD),而亂倫在本片的呈現連蜻蜓點水都算不上。更何況整片的笑點
還是建立在這些人物的荒謬行徑上,(無論有意無意)讓觀眾以第三者的角度冷看這些人物
,而不是站在人物的角度,隨著人物感受,怎麼能感受到人性的黑暗。另外預告片引人矚
目的配樂,也造成反效果。用浩大煽情的交響樂襯托恐怖的情境本來就有一定難度,整片
不斷轟炸,又想藉此帶出房東如指揮家般操控一切的狡詐,想在單一情境內塞入太多情緒
,反讓觀眾無所適從。
雖然簡介有提到黑色幽默,但就像預告一樣,整片的笑點中,真正成功做出黑色幽默的地
方不多,主要集中在老張(莊凱勛)和宅男(侯彥西)身上,剩下可以做好的笑點卻被煽情的
交響樂干擾,搞得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其他人物的笑點則是”可笑”,和黑色幽默的差
別在於,後者是”意料之外,但情理之內”,但前者則是打破人物本身的內在邏輯,若前
者要真正的成功,要嘛做成周星馳式的無厘頭,或者是《The Room》爛到經典的”非正規
喜劇”,但顯然《樓下的房客》沒有朝這兩方向走,這樣可笑的笑點只會破壞觀眾和電影
之間的連結。
整篇看下來,可能會有人覺得「把電影當成程式分解不會累嗎」「這樣觀眾就只是照導演
的計畫走,沒有自己解讀的空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看電影的方式,管那麼多幹嘛」
但像趙德胤說的,電影(或者是故事)是一個很講究邏輯理性的東西,雖然創作者的心理面
需要感性,但執行過程是種科學。
高達1.5億的預算,加上吃力不討好的類型,之後可能會再次引起關於類型電影的爭論如
台灣市場能否支撐類型電影國片,甚至有編導對類型感到反感,認為它框住對電影和人物
的想像,電影應該只有好看或不好看的分別。但類型不是只指觀眾能從中感受到什麼(如
喜劇片讓人好笑,恐怖片嚇人,動作片的刺激熱血),更不是讓觀眾從其背景探討議題(很
多國片和電視劇都有這通病,但那又是另一回事),而是透過不同的人物角度和敘事方式
去詮釋普世的主題。
在台灣有傑出票房的《控制》在類型的操作就是典範,以典型懸疑驚悚類型宣傳,但爆點
出現後,順其自然地加入黑色幽默的笑點,除了好笑,更對婚姻有進一步令人心寒的詮釋
。這一切都是因為編導很清楚觀眾在整部片的感受或觀感會怎麼變化(而不是常見的「讓
觀眾自行解讀」),觀眾在這時候對人物有什麼看法,但經過轉折點後又有新的看法,同
時也有新的懸念。他所要做的就是確保觀眾能照他預設的形式(不是公式)去走。
台灣對於類型電影的排斥和認知大多僅止於片面的三幕劇,如果不願意真正挖掘各種類型
電影的手法(註3),就急著趕鴨子上架,那再多的爭論也只是徒然。
註1: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30031 裡面的訪談就帶出編導在美學和劇情上
有不同的想法,結果在成片仍沒有統整好
註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AfeaRD_IA 同理心的定義
註3:youtube有很多影評會針對電影手法做解析,除了every frame a painting,
nerdwriter,lessons from the screenplay,channel criswell等都有很棒的解析
--
幽默,但預告片卻感覺不到黑色幽默的元素,只有以”挖掘人性黑暗面”為主題的懸疑驚
悚。即使以看黑色幽默的心態去觀賞,但真正有笑果的不多,更嚴重的是,其黑暗驚悚的
調性並沒有呈現好,只能靠獵奇的畫面充場面。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簡言之,最大的失誤在於編劇和導演對這個故事的vision(預設
)不夠明確,因此編導真正想說的故事,觀眾其實沒有感受到。訪談中(註1)談到改編的重
點在於增加人性的溫度,以挖掘人物變態行徑的前因後果。所以我們可以預期觀眾會以同
理心看待裡面的人物,也就是說,接受這些人物為什麼會這麼做,並和他們一同感受(註2)。
以下有雷
以下有雷
以下有雷
以下有雷
以下有雷
然而主角這些行為的原因直到最後才突然丟出來,而且邏輯有很多漏洞。如為了證明罪犯
裝瘋去精神病院臥底,但只有一個人知道此計畫,以至負責人意外身亡後沒人能救他出來(又
不是無間道,為什麼只讓一個人知道?);病院員工的虐待也很刻意,這類案例不是沒有,
但要讓觀眾能真正相信此情節不是直接丟出虐待的畫面就好了,更何況強姦任達華就過頭
了,敘事邏輯不完整的情況下,強加這種悲情的情節可能只會有反效果。為了讓觀眾感受
到他的悲哀這樣硬拗,就像跟別人說希特勒罄竹難書的暴行後,再簡短描述他悲慘的童年
陰影一樣,難以讓人信服。
配角就更不用說了,為了透過配角的衝突呈現人性的黑暗不是不行,但黑色幽默的笑點就
是建立在他們荒唐的行徑上,要觀眾笑他們又要陪他們感傷,豈不是自我矛盾?蕩婦(李杏
)發現老張(莊凱勛)強姦她時反而以高姿態命令他繼續,雖然引人發笑(此為褒義),但也
讓觀眾和她保持距離,後面被毆打時,又以特寫拍她吶喊,配上煽情交響樂時,看起來又
要觀眾同情,但觀眾不會這麼做。李康生發現屁眼流血的全裸宅男(侯彥西)昏睡在自家床
上,不是報警搞清楚這是怎麼回事,而是坐在那等著和同志情侶對質,然後又熱吻又誤殺
對方,這些情節都可操作成不錯的黑色幽默笑點,但整場戲的對話、節奏和配樂,好像又
是要觀眾以同理心看待,這樣的矛盾反而讓人出戲。
當然可以說最後帶出前面公寓的情節可能都是房東的幻想,所以前面人物的行為才不完全
合理,但這樣就更弔詭了。其他運用到這種大逆轉的電影(致命ID,隔離島,鬥陣俱樂部)
的共通點都是會繼續解釋後續,同時前面的幻想都緊貼故事主軸。此片自以為這樣可以讓
觀眾吃驚,然後和朋友爭論細節,但一來和房東真正的計畫(向病院員工復仇)沒有關聯
(還佔大部份片長),二來沒有後續,只會讓觀眾一頭霧水然後拋諸腦後。
人性的溫度沒有呈現好,那其主打的人性黑暗呢?與其說是黑暗,改成”獵奇”會比較適
合。兩者差別在於獵奇著重在視覺上的血腥殘忍,而黑暗則是以人類的心態為重。成功的
黑暗情節來自挖掘出人們難以啟齒的慾望,或是不政治正確但合理的思考邏輯,並且讓觀
眾感受到人物的掙扎或認同其思維,如《火線追緝令》布萊德彼特不得不為之的絕境,或
是《進擊的鼓手》Fletcher的教育方式。
回頭看此片主要的黑暗情節:偷窺性慾,爭風吃醋,亂倫,前兩者其實不至於驚駭世俗(
是我本人太黑暗了嗎XD),而亂倫在本片的呈現連蜻蜓點水都算不上。更何況整片的笑點
還是建立在這些人物的荒謬行徑上,(無論有意無意)讓觀眾以第三者的角度冷看這些人物
,而不是站在人物的角度,隨著人物感受,怎麼能感受到人性的黑暗。另外預告片引人矚
目的配樂,也造成反效果。用浩大煽情的交響樂襯托恐怖的情境本來就有一定難度,整片
不斷轟炸,又想藉此帶出房東如指揮家般操控一切的狡詐,想在單一情境內塞入太多情緒
,反讓觀眾無所適從。
雖然簡介有提到黑色幽默,但就像預告一樣,整片的笑點中,真正成功做出黑色幽默的地
方不多,主要集中在老張(莊凱勛)和宅男(侯彥西)身上,剩下可以做好的笑點卻被煽情的
交響樂干擾,搞得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其他人物的笑點則是”可笑”,和黑色幽默的差
別在於,後者是”意料之外,但情理之內”,但前者則是打破人物本身的內在邏輯,若前
者要真正的成功,要嘛做成周星馳式的無厘頭,或者是《The Room》爛到經典的”非正規
喜劇”,但顯然《樓下的房客》沒有朝這兩方向走,這樣可笑的笑點只會破壞觀眾和電影
之間的連結。
整篇看下來,可能會有人覺得「把電影當成程式分解不會累嗎」「這樣觀眾就只是照導演
的計畫走,沒有自己解讀的空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看電影的方式,管那麼多幹嘛」
但像趙德胤說的,電影(或者是故事)是一個很講究邏輯理性的東西,雖然創作者的心理面
需要感性,但執行過程是種科學。
高達1.5億的預算,加上吃力不討好的類型,之後可能會再次引起關於類型電影的爭論如
台灣市場能否支撐類型電影國片,甚至有編導對類型感到反感,認為它框住對電影和人物
的想像,電影應該只有好看或不好看的分別。但類型不是只指觀眾能從中感受到什麼(如
喜劇片讓人好笑,恐怖片嚇人,動作片的刺激熱血),更不是讓觀眾從其背景探討議題(很
多國片和電視劇都有這通病,但那又是另一回事),而是透過不同的人物角度和敘事方式
去詮釋普世的主題。
在台灣有傑出票房的《控制》在類型的操作就是典範,以典型懸疑驚悚類型宣傳,但爆點
出現後,順其自然地加入黑色幽默的笑點,除了好笑,更對婚姻有進一步令人心寒的詮釋
。這一切都是因為編導很清楚觀眾在整部片的感受或觀感會怎麼變化(而不是常見的「讓
觀眾自行解讀」),觀眾在這時候對人物有什麼看法,但經過轉折點後又有新的看法,同
時也有新的懸念。他所要做的就是確保觀眾能照他預設的形式(不是公式)去走。
台灣對於類型電影的排斥和認知大多僅止於片面的三幕劇,如果不願意真正挖掘各種類型
電影的手法(註3),就急著趕鴨子上架,那再多的爭論也只是徒然。
註1: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30031 裡面的訪談就帶出編導在美學和劇情上
有不同的想法,結果在成片仍沒有統整好
註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AfeaRD_IA 同理心的定義
nerdwriter,lessons from the screenplay,channel criswell等都有很棒的解析
--
All Comments

By Thomas
at 2016-08-14T08:41
at 2016-08-14T08:41

By Barb Cronin
at 2016-08-14T09:51
at 2016-08-14T09:51

By Frederica
at 2016-08-18T05:53
at 2016-08-18T05:53

By Robert
at 2016-08-21T01:05
at 2016-08-21T01:05

By Suhail Hany
at 2016-08-21T08:05
at 2016-08-21T08:05

By Enid
at 2016-08-25T14:02
at 2016-08-25T14:02

By Harry
at 2016-08-29T22:10
at 2016-08-29T22:10

By Eden
at 2016-08-31T19:03
at 2016-08-31T19:03

By Rebecca
at 2016-09-03T14:03
at 2016-09-03T14:03

By Kristin
at 2016-09-05T05:14
at 2016-09-05T05:14

By Tom
at 2016-09-05T16:49
at 2016-09-05T16:49

By Dinah
at 2016-09-09T07:07
at 2016-09-09T07:07

By Selena
at 2016-09-12T23:21
at 2016-09-12T23:21

By Blanche
at 2016-09-13T10:18
at 2016-09-13T10:18

By Ida
at 2016-09-15T05:57
at 2016-09-15T05:57

By Michael
at 2016-09-15T08:46
at 2016-09-15T08:46

By Daph Bay
at 2016-09-17T16:00
at 2016-09-17T16:00

By James
at 2016-09-19T15:47
at 2016-09-19T15:47

By Brianna
at 2016-09-22T12:35
at 2016-09-22T12:35

By Joe
at 2016-09-23T13:16
at 2016-09-23T13:16

By Zanna
at 2016-09-25T04:47
at 2016-09-25T04:47

By Rebecca
at 2016-09-27T01:57
at 2016-09-27T01:57

By Andrew
at 2016-09-29T21:12
at 2016-09-29T21:12

By Ida
at 2016-10-02T13:37
at 2016-10-02T13:37

By Eden
at 2016-10-04T14:02
at 2016-10-04T14:02

By Ethan
at 2016-10-08T10:29
at 2016-10-08T10:29

By Aaliyah
at 2016-10-12T00:23
at 2016-10-12T00:23

By Bennie
at 2016-10-13T07:38
at 2016-10-13T07:38

By Andy
at 2016-10-17T17:02
at 2016-10-17T17:02

By Edith
at 2016-10-19T00:25
at 2016-10-19T00:25

By Charlie
at 2016-10-23T23:17
at 2016-10-23T23:17

By Zenobia
at 2016-10-26T09:25
at 2016-10-26T09:25

By Kumar
at 2016-10-29T20:05
at 2016-10-29T20:05

By Isabella
at 2016-11-02T15:23
at 2016-11-02T15:23

By Callum
at 2016-11-06T02:46
at 2016-11-06T02:46

By Oliver
at 2016-11-10T21:56
at 2016-11-10T21:56

By Dinah
at 2016-11-11T08:21
at 2016-11-11T08:21

By Catherine
at 2016-11-14T05:47
at 2016-11-14T05:47

By Tracy
at 2016-11-16T10:20
at 2016-11-16T10:20

By Margaret
at 2016-11-18T03:14
at 2016-11-18T03:14

By Brianna
at 2016-11-18T18:14
at 2016-11-18T18:14

By Charlie
at 2016-11-19T13:57
at 2016-11-19T13:57

By Barb Cronin
at 2016-11-20T13:56
at 2016-11-20T13:56

By Andrew
at 2016-11-25T00:32
at 2016-11-25T00:32

By Dora
at 2016-11-28T11:36
at 2016-11-28T11:36

By Mary
at 2016-12-02T07:04
at 2016-12-02T07:04

By Lucy
at 2016-12-05T00:52
at 2016-12-05T00:52

By Yedda
at 2016-12-09T01:44
at 2016-12-09T01:44

By Hedda
at 2016-12-09T04:56
at 2016-12-09T04:56

By Eartha
at 2016-12-09T22:41
at 2016-12-09T22:41

By Dora
at 2016-12-11T04:39
at 2016-12-11T04:39

By Tom
at 2016-12-14T08:49
at 2016-12-14T08:49

By Mary
at 2016-12-17T20:10
at 2016-12-17T20:10

By Ina
at 2016-12-22T05:56
at 2016-12-22T05:56

By Vanessa
at 2016-12-26T10:37
at 2016-12-26T10:37

By Hardy
at 2016-12-28T10:08
at 2016-12-28T10:08

By Zanna
at 2016-12-31T15:22
at 2016-12-31T15:22

By Odelette
at 2017-01-02T00:43
at 2017-01-02T00:43

By Kelly
at 2017-01-03T00:28
at 2017-01-03T00:28
Related Posts
十年

By Frederic
at 2016-08-12T14:19
at 2016-08-12T14:19
傑克尼克遜的小丑如何呢?

By Mary
at 2016-08-12T14:04
at 2016-08-12T14:04
樓下的房客 影評(有雷)

By Ingrid
at 2016-08-12T13:19
at 2016-08-12T13:19
巨石強森可能演出環球怪物聯盟電影狼人

By Edith
at 2016-08-12T13:14
at 2016-08-12T13:14
哈維巴登有望主演環球怪物聯盟中科學怪人

By Tristan Cohan
at 2016-08-12T13:10
at 2016-08-12T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