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裡的方圓格局─談《霍元甲》 - 電影

By Jacky
at 2007-05-20T15:24
at 2007-05-20T15:24
Table of Contents
http://rekegiga.blogspot.com/2007/05/blog-post_20.html
看武俠動作片,不是看劇情就是看打,而《霍元甲》在這兩方面做得都相當精彩。在
劇情上大幅拋開歷史的限制和傳統的刻版角色,把李連杰的武打哲學做了一次大總結;在
動作方面,目不暇給的十八般武藝樣樣都來,打到觀眾深怕眨眼就錯過了哪一個精彩的鏡
頭。光看這兩點就已經值回票價了,那麼假如有人跟你說,看《霍元甲》的時候不看劇情
也不看打,你會不會以為他是瘋了?
但其實除了劇情跟打鬥以外,我說這部片子還真的有些其他可以看的地方。想想這麼
多年來看的武俠電影,不只,範圍再大一點放到動作電影好了,幾乎無一不絞盡腦汁在戰
鬥的場景上做很大的變化,《黃飛鴻》系列在破屋能打,在舞獅場能打,還要打到美國西
部荒野裡去。《臥虎藏龍》、《英雄》、《十面埋伏》,從牆頭上打到水面、竹林打上雪
地、大漠打回京城,真是「打中有畫,畫中有打」。再看成龍作品,高樓天台算是必備以
外,還有玩具商城、電機房、手扶梯、亂七八糟的實驗室、鐘塔、火車頂,什麼奇奇怪怪
的地方都開打過。看這些五花八門的搏擊擂台,不禁讓人回憶起當年很在格鬥遊戲裡選擇
場景的樂趣。
扯太遠了,回來看《霍元甲》,這部片在場景的設計上反其道而行,除了沽月樓一戰
摔杯砸碗、還打得酒氣薰人以外,其他的戰場全都是平平坦坦的擂台,幾乎可以說霍元甲
被演成一個只活在擂台上的人了。我相信應該還有其他對影像敏感的人,看電影時除了想
劇情看動作之外,大腦還有處理其他問題的餘裕,也許這些人也會跟我同樣心裡掛著一個
疑問:「為什麼是這個樣子?」
以比較現實的考量來講,第一是因為劇情需要非在擂台上打不可,第二是因為簡單的
場景可以讓觀眾把焦點聚集在動作上。用這理由來解釋當然合理,不過卻相當無趣。我相
信于仁泰導演花了這麼多精力在畫面的處理上,不太可能在背景的設計部份不聞不問,同
時我也在觀影的過程裡發現一個細節,一種一致性,並且用這個觀點來對照劇情的時候有
些趣味性,也許這是個值得談談的問題。
電影中的霍元甲,其武術歷程可以概分為兩個階段,前段爭強好勝,而後段了悟武學
真諦;在武術設計上,前段的打鬥重在出手的快速與狠勁,後半段就融入「四兩撥千金」
式的巧勁。我想,以形象化來說,前者是稜角,而後者則是圓融,這樣的比擬並無大礙。
不過在擂台的形象上確採取了完全相反的設計:天津與人打擂時期,擂台是圓的 (只有與
趙健的一戰是唯一例外,不過他所搭建的方型木台側亦塔上了弧形的梅花椿) ;而後來戰
外國力士、挑四國高手,用的擂台卻是方的,也就是說,場景的設定與人物心境產生了一
個大反差。也許有人會質疑這只是單純的巧合,但是以導演特別應用俯角全景拍攝的幾個
鏡頭來看,這兩種圖像都是有意識的藝術創作,絕非不經意犯下的謬誤。更何況,方圓的
文化符碼對於華人導演來講絕對是夠熟悉的,絕對會試圖在相關的地方置入這種垂手可得
的符號意象。
如果把快結局時的一個鏡頭拿出來看,更能證明方圓之學在《霍元甲》裡是相當重要
的符號:當霍元甲倒地之後,攝影機代替他的視角仰望,整個畫面就被圓型的屋頂佔滿,
然後才慢慢透出後方的星空。正如周潤發教導周杰倫的「天圓而地方」,這個運鏡的過程
也可以說象徵霍元甲飛向天空的解脫,也可以說精武精神被演繹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
不息」的意涵。
回過頭來說剛才提到的擂台,既然擂台的意象與霍元甲的武學進程並不相符,勢必還
有其他的原因。我可以這樣來解釋:
方圓除了常應用於象徵天地,也常用於象徵直與曲。以直曲來解讀,前半段的霍元甲
出手之狠,從不給人留下餘地,不管是一對多的混戰、對趙健的雪恥之戰、還是沽月樓之
戰,拳腳下經常打得人斷手斷腳,有殘廢之虞,沽月樓一役甚至打出人命。這種因為簽立
生死狀就不顧及對方死活的爭鬥,霍元甲自己都在電影裡罵了句「陋習」,更何況這時鬥
爭的理由只是為了個人的名望。相較與後來是為了國族榮辱而戰,同時出手又懂得能收、
能在對手危急之時伸出援手,曲直之間觀眾都能當下立判。霍元甲登上的是哪一種擂台,
自然也一清二白的反映出背後的意義。
由此推論在更進一步地,可以指涉霍元甲前後兩段不同的性格。擂台上的人乃是觀眾
視線的焦點,是外顯的;而擂台本身只是個佈景,是內歛的。前半段以剛硬的拳腳配上圓
型擂台,是內圓外方之象,而霍元甲當時對外是爭強好勝,對內亦不管束弟子武德,正是
外在稜角、內在圓滑。同理,後半段霍氏內秉民族大義,外能節制拳腳傷害,與外圓內方
的暗示是同步的。
其實,方與圓的意象在《霍元甲》當中一再出現,並不止於擂台的設計,不管是最後
望向天頂的鏡頭,還是祭墓一節的場景,兩種簡單的幾何圖型構築了本片美學與武學的骨
幹。而同時,這兩種意象在畫面上並不是以二元對立的方式存在的。正如前文所提,這兩
種意象可能在一個場景裡同時出現,從不同的排列裡發展出複雜的語句。幾乎可以說《霍
元甲》試圖在方圓的格局裡,架構出的武術電影。我也相信本文目前為止僅止於初探的嘗
試,應該還有兩多解碼方式值得被提出、討論。有心的人不妨去找來本片的 DVD,重新品
味一下其中隱藏的趣味。
--
影像、聲音、文字間的操弄
癮‧部落格 http://rekegiga.blogspot.com
--
看武俠動作片,不是看劇情就是看打,而《霍元甲》在這兩方面做得都相當精彩。在
劇情上大幅拋開歷史的限制和傳統的刻版角色,把李連杰的武打哲學做了一次大總結;在
動作方面,目不暇給的十八般武藝樣樣都來,打到觀眾深怕眨眼就錯過了哪一個精彩的鏡
頭。光看這兩點就已經值回票價了,那麼假如有人跟你說,看《霍元甲》的時候不看劇情
也不看打,你會不會以為他是瘋了?
但其實除了劇情跟打鬥以外,我說這部片子還真的有些其他可以看的地方。想想這麼
多年來看的武俠電影,不只,範圍再大一點放到動作電影好了,幾乎無一不絞盡腦汁在戰
鬥的場景上做很大的變化,《黃飛鴻》系列在破屋能打,在舞獅場能打,還要打到美國西
部荒野裡去。《臥虎藏龍》、《英雄》、《十面埋伏》,從牆頭上打到水面、竹林打上雪
地、大漠打回京城,真是「打中有畫,畫中有打」。再看成龍作品,高樓天台算是必備以
外,還有玩具商城、電機房、手扶梯、亂七八糟的實驗室、鐘塔、火車頂,什麼奇奇怪怪
的地方都開打過。看這些五花八門的搏擊擂台,不禁讓人回憶起當年很在格鬥遊戲裡選擇
場景的樂趣。
扯太遠了,回來看《霍元甲》,這部片在場景的設計上反其道而行,除了沽月樓一戰
摔杯砸碗、還打得酒氣薰人以外,其他的戰場全都是平平坦坦的擂台,幾乎可以說霍元甲
被演成一個只活在擂台上的人了。我相信應該還有其他對影像敏感的人,看電影時除了想
劇情看動作之外,大腦還有處理其他問題的餘裕,也許這些人也會跟我同樣心裡掛著一個
疑問:「為什麼是這個樣子?」
以比較現實的考量來講,第一是因為劇情需要非在擂台上打不可,第二是因為簡單的
場景可以讓觀眾把焦點聚集在動作上。用這理由來解釋當然合理,不過卻相當無趣。我相
信于仁泰導演花了這麼多精力在畫面的處理上,不太可能在背景的設計部份不聞不問,同
時我也在觀影的過程裡發現一個細節,一種一致性,並且用這個觀點來對照劇情的時候有
些趣味性,也許這是個值得談談的問題。
電影中的霍元甲,其武術歷程可以概分為兩個階段,前段爭強好勝,而後段了悟武學
真諦;在武術設計上,前段的打鬥重在出手的快速與狠勁,後半段就融入「四兩撥千金」
式的巧勁。我想,以形象化來說,前者是稜角,而後者則是圓融,這樣的比擬並無大礙。
不過在擂台的形象上確採取了完全相反的設計:天津與人打擂時期,擂台是圓的 (只有與
趙健的一戰是唯一例外,不過他所搭建的方型木台側亦塔上了弧形的梅花椿) ;而後來戰
外國力士、挑四國高手,用的擂台卻是方的,也就是說,場景的設定與人物心境產生了一
個大反差。也許有人會質疑這只是單純的巧合,但是以導演特別應用俯角全景拍攝的幾個
鏡頭來看,這兩種圖像都是有意識的藝術創作,絕非不經意犯下的謬誤。更何況,方圓的
文化符碼對於華人導演來講絕對是夠熟悉的,絕對會試圖在相關的地方置入這種垂手可得
的符號意象。
如果把快結局時的一個鏡頭拿出來看,更能證明方圓之學在《霍元甲》裡是相當重要
的符號:當霍元甲倒地之後,攝影機代替他的視角仰望,整個畫面就被圓型的屋頂佔滿,
然後才慢慢透出後方的星空。正如周潤發教導周杰倫的「天圓而地方」,這個運鏡的過程
也可以說象徵霍元甲飛向天空的解脫,也可以說精武精神被演繹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
不息」的意涵。
回過頭來說剛才提到的擂台,既然擂台的意象與霍元甲的武學進程並不相符,勢必還
有其他的原因。我可以這樣來解釋:
方圓除了常應用於象徵天地,也常用於象徵直與曲。以直曲來解讀,前半段的霍元甲
出手之狠,從不給人留下餘地,不管是一對多的混戰、對趙健的雪恥之戰、還是沽月樓之
戰,拳腳下經常打得人斷手斷腳,有殘廢之虞,沽月樓一役甚至打出人命。這種因為簽立
生死狀就不顧及對方死活的爭鬥,霍元甲自己都在電影裡罵了句「陋習」,更何況這時鬥
爭的理由只是為了個人的名望。相較與後來是為了國族榮辱而戰,同時出手又懂得能收、
能在對手危急之時伸出援手,曲直之間觀眾都能當下立判。霍元甲登上的是哪一種擂台,
自然也一清二白的反映出背後的意義。
由此推論在更進一步地,可以指涉霍元甲前後兩段不同的性格。擂台上的人乃是觀眾
視線的焦點,是外顯的;而擂台本身只是個佈景,是內歛的。前半段以剛硬的拳腳配上圓
型擂台,是內圓外方之象,而霍元甲當時對外是爭強好勝,對內亦不管束弟子武德,正是
外在稜角、內在圓滑。同理,後半段霍氏內秉民族大義,外能節制拳腳傷害,與外圓內方
的暗示是同步的。
其實,方與圓的意象在《霍元甲》當中一再出現,並不止於擂台的設計,不管是最後
望向天頂的鏡頭,還是祭墓一節的場景,兩種簡單的幾何圖型構築了本片美學與武學的骨
幹。而同時,這兩種意象在畫面上並不是以二元對立的方式存在的。正如前文所提,這兩
種意象可能在一個場景裡同時出現,從不同的排列裡發展出複雜的語句。幾乎可以說《霍
元甲》試圖在方圓的格局裡,架構出的武術電影。我也相信本文目前為止僅止於初探的嘗
試,應該還有兩多解碼方式值得被提出、討論。有心的人不妨去找來本片的 DVD,重新品
味一下其中隱藏的趣味。
--
影像、聲音、文字間的操弄
癮‧部落格 http://rekegiga.blogspot.com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Edith
at 2007-05-25T15:21
at 2007-05-25T15:21

By Catherine
at 2007-05-27T22:10
at 2007-05-27T22:10

By Daniel
at 2007-06-01T11:47
at 2007-06-01T11:47

By Freda
at 2007-06-03T23:36
at 2007-06-03T23:36

By Dorothy
at 2007-06-08T21:06
at 2007-06-08T21:06

By Oliver
at 2007-06-13T01:32
at 2007-06-13T01:32

By Faithe
at 2007-06-17T08:51
at 2007-06-17T08:51

By Puput
at 2007-06-21T02:58
at 2007-06-21T02:58

By Christine
at 2007-06-26T02:52
at 2007-06-26T02:52

By Quintina
at 2007-06-30T13:25
at 2007-06-30T13:25

By Oliver
at 2007-07-01T07:42
at 2007-07-01T07:42

By Noah
at 2007-07-04T01:34
at 2007-07-04T01:34
Related Posts
Fur 皮相獵人

By Lydia
at 2007-05-20T01:03
at 2007-05-20T01:03
索命黃道帶...

By Hamiltion
at 2007-05-19T23:46
at 2007-05-19T23:46
【普雷】【關鍵下一秒】觀後感~BY瑞德易

By Una
at 2007-05-19T23:40
at 2007-05-19T23:40
索命黃道帶VS殺人回憶

By Mia
at 2007-05-19T22:11
at 2007-05-19T22:11
Sofia Coppola's Virgin Trilogy

By Gilbert
at 2007-05-19T20:32
at 2007-05-19T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