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未來3D) - 電影

By Isla
at 2017-01-08T02:02
at 2017-01-08T02:02
Table of Contents
=>>終於有空去看了比利林恩in未來3D。
剛好一些感想可以跟最近聽的東西連在一起,就一起講吧。
=>>先講技術,看人臉這方面新技術有發揮價值,看東西看佈景就很考驗觀眾了,
高清晰度下劇組的佈景一下子就可以看穿是佈景,
臨時演員氣氛形成效果不好也無所遁形(最好職業球員打球會跑這麼有氣無力,
中場表演倒是像樣。)。幸好主軸還是在主角上,細膩感情表現是李安的強項。
=>>這是一部青少年探索自我的片,到了最後,主角跟聶隱娘一樣,一個人回家,
發現沒有同類,跟著袍澤回到戰場去了。
主角的感情這邊呈現的很細膩,不用把臉藏起來乾脆用表情來演動人的多。
=>>當然這片沒有像聶隱娘抽掉這麼多東西,重點在技術與演技加持下表現好多了,
但加進去的東西參差不齊,所以感覺不好。
我想最大的問題在於很多角色跟觀念都是膚淺的硬植入。
小說作者或編劇是想要讓觀眾感到被一廂情願的煩悶,這方面是成功的,
但太想要跳出來宣揚作者主張很快會讓觀眾開始抽離。
尤其是不管反不反戰,一些擺明就是諷刺的角色甚至包括主角姐姐的觀點
都是常見的樣版觀點,一堆沒有發展的一廂情願觀點只剩說教感
(作者用刻板印象來做反面例子),又顯得很蕪雜。
=>>所幸主角表現很好,他差點就被女人拉走,
在那之前肯定心理已經準備好女人說留下來的話就馬上答應姐姐丟棄袍澤了XD,
到最後一刻發現女人並沒有留他的失落感轉折表情極佳。
此處我倒不想去假設啦啦隊員怎麼想,
再怎麼說這兩個人也就是突然連結起來
(而且是處男主動!那個順利利用展現弱點把妹橋段真是厲害啊,
戰爭果然會讓男孩成為男人?),彼此有些期待的落差不令人意外。
而姐姐的部分也是從一開始的兩邊彼此的期待搭不上線,
到最後在親情上找到共識的轉折也很棒。
李安利用新技術加上幾個主要角色的表演讓這些轉折
(包含前面泡妞的對手戲、姊弟屋外對話的隔閡感)很真誠,算是這部片的亮點。
=>>然後我想到了最近聽的podcast Revisionist History
(http://revisionisthistory.com/),
主題是想回顧一些被遺忘或錯認的歷史,主持人是個名作家不是歷史學家,
跟很多我常聽的新聞或歷史類podcast有些不同的地方是,
主持人是帶著立場跟熱情在演出的。他的立場很明顯,
這方面所幸作者的觀點很引人深思也有很順暢的故事鋪排,
更有趣的是他很多時候都在動氣,
例如作者在講Toyota煞車不靈事件(Blame Game)時
那種『你們不提人為操作疏失是在害人啊』的怒氣,
以及他在談美國教育資源不公的三集
(Carlos Doesn't Remember、Food Fight、My Little Hundred Millions)
幾乎是咬牙切齒,在第三集撻伐那些已經富到流油的名校還想拿更多錢,
訪問Stanford校長幾乎無法控制自己,最後我都擔心他要跟Stanford校長打起來了。
Revisionist History主持人跟比利林恩小說作者很像,是個憤怒的中年知識份子,
但同時我也不由得覺得那些憤怒很空虛,
問Stanford校長募到的款要不要分給其他學校其實是個假議題,
自己本事募到的款自己用跟名校校友優先捐給自己母校不過是人之常情
(哈佛是不差林書豪捐的一百萬美金,
但林書豪一輩子當過什麼窮苦孩子會唸學校的校友嗎?
他不捐錢給窮人學校是他的錯嗎?)
主持人對於Stanford的憤怒到底能夠轉化多少有錢人自動自發改變捐款對象?
到底Nike創辦人這種大亨會因為被痛罵就『良心發現』?
尤其是在他痛斥這些錦上添花行為之後。正常人大概是不會聽進去的。
更有趣的是,其實主持人並非不知道怎麼樣講話對方才可能會聽,
在最後一集The Satire Parodox中探討不同群體間使用諷刺到底有什麼用?
英國美國過去靠著政治諷刺大紅的藝人很多,
但對於政治光譜兩方的溝通是一點用都沒有。
這也是我對比利林恩作者拼命用樣版諷刺覺得空虛之處。
把談話對方用諷刺推開就沒什麼溝通可言了,充其量就是大聲嚷嚷自己的立場罷了。
=>>回到電影,每個樣版角色包括小說作者大聲諷刺完,
主角發現沒有同類就回戰場去了。
如果小說作者能出來自嘲一下我大概會覺得挺好的XD。
不過這劇本大概就註定這片賣不好的命運,擺明的諷刺是拿來賣同類的,
小說作者使用的樣版說實話連美國外的觀眾都不見得覺得新鮮,
而美國觀眾早就對這些樣版諷刺知之甚詳,
一堆老梗硬植入到了現在只能說特別的不合時宜。
還好有李安把人類的基本拍好。還能值得回味。
--
剛好一些感想可以跟最近聽的東西連在一起,就一起講吧。
=>>先講技術,看人臉這方面新技術有發揮價值,看東西看佈景就很考驗觀眾了,
高清晰度下劇組的佈景一下子就可以看穿是佈景,
臨時演員氣氛形成效果不好也無所遁形(最好職業球員打球會跑這麼有氣無力,
中場表演倒是像樣。)。幸好主軸還是在主角上,細膩感情表現是李安的強項。
=>>這是一部青少年探索自我的片,到了最後,主角跟聶隱娘一樣,一個人回家,
發現沒有同類,跟著袍澤回到戰場去了。
主角的感情這邊呈現的很細膩,不用把臉藏起來乾脆用表情來演動人的多。
=>>當然這片沒有像聶隱娘抽掉這麼多東西,重點在技術與演技加持下表現好多了,
但加進去的東西參差不齊,所以感覺不好。
我想最大的問題在於很多角色跟觀念都是膚淺的硬植入。
小說作者或編劇是想要讓觀眾感到被一廂情願的煩悶,這方面是成功的,
但太想要跳出來宣揚作者主張很快會讓觀眾開始抽離。
尤其是不管反不反戰,一些擺明就是諷刺的角色甚至包括主角姐姐的觀點
都是常見的樣版觀點,一堆沒有發展的一廂情願觀點只剩說教感
(作者用刻板印象來做反面例子),又顯得很蕪雜。
=>>所幸主角表現很好,他差點就被女人拉走,
在那之前肯定心理已經準備好女人說留下來的話就馬上答應姐姐丟棄袍澤了XD,
到最後一刻發現女人並沒有留他的失落感轉折表情極佳。
此處我倒不想去假設啦啦隊員怎麼想,
再怎麼說這兩個人也就是突然連結起來
(而且是處男主動!那個順利利用展現弱點把妹橋段真是厲害啊,
戰爭果然會讓男孩成為男人?),彼此有些期待的落差不令人意外。
而姐姐的部分也是從一開始的兩邊彼此的期待搭不上線,
到最後在親情上找到共識的轉折也很棒。
李安利用新技術加上幾個主要角色的表演讓這些轉折
(包含前面泡妞的對手戲、姊弟屋外對話的隔閡感)很真誠,算是這部片的亮點。
=>>然後我想到了最近聽的podcast Revisionist History
(http://revisionisthistory.com/),
主題是想回顧一些被遺忘或錯認的歷史,主持人是個名作家不是歷史學家,
跟很多我常聽的新聞或歷史類podcast有些不同的地方是,
主持人是帶著立場跟熱情在演出的。他的立場很明顯,
這方面所幸作者的觀點很引人深思也有很順暢的故事鋪排,
更有趣的是他很多時候都在動氣,
例如作者在講Toyota煞車不靈事件(Blame Game)時
那種『你們不提人為操作疏失是在害人啊』的怒氣,
以及他在談美國教育資源不公的三集
(Carlos Doesn't Remember、Food Fight、My Little Hundred Millions)
幾乎是咬牙切齒,在第三集撻伐那些已經富到流油的名校還想拿更多錢,
訪問Stanford校長幾乎無法控制自己,最後我都擔心他要跟Stanford校長打起來了。
Revisionist History主持人跟比利林恩小說作者很像,是個憤怒的中年知識份子,
但同時我也不由得覺得那些憤怒很空虛,
問Stanford校長募到的款要不要分給其他學校其實是個假議題,
自己本事募到的款自己用跟名校校友優先捐給自己母校不過是人之常情
(哈佛是不差林書豪捐的一百萬美金,
但林書豪一輩子當過什麼窮苦孩子會唸學校的校友嗎?
他不捐錢給窮人學校是他的錯嗎?)
主持人對於Stanford的憤怒到底能夠轉化多少有錢人自動自發改變捐款對象?
到底Nike創辦人這種大亨會因為被痛罵就『良心發現』?
尤其是在他痛斥這些錦上添花行為之後。正常人大概是不會聽進去的。
更有趣的是,其實主持人並非不知道怎麼樣講話對方才可能會聽,
在最後一集The Satire Parodox中探討不同群體間使用諷刺到底有什麼用?
英國美國過去靠著政治諷刺大紅的藝人很多,
但對於政治光譜兩方的溝通是一點用都沒有。
這也是我對比利林恩作者拼命用樣版諷刺覺得空虛之處。
把談話對方用諷刺推開就沒什麼溝通可言了,充其量就是大聲嚷嚷自己的立場罷了。
=>>回到電影,每個樣版角色包括小說作者大聲諷刺完,
主角發現沒有同類就回戰場去了。
如果小說作者能出來自嘲一下我大概會覺得挺好的XD。
不過這劇本大概就註定這片賣不好的命運,擺明的諷刺是拿來賣同類的,
小說作者使用的樣版說實話連美國外的觀眾都不見得覺得新鮮,
而美國觀眾早就對這些樣版諷刺知之甚詳,
一堆老梗硬植入到了現在只能說特別的不合時宜。
還好有李安把人類的基本拍好。還能值得回味。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Ophelia
at 2017-01-11T04:20
at 2017-01-11T04:20

By Rae
at 2017-01-14T02:21
at 2017-01-14T02:21

By Sandy
at 2017-01-15T19:24
at 2017-01-15T19:24

By Ophelia
at 2017-01-19T05:36
at 2017-01-19T05:36

By Caroline
at 2017-01-19T22:29
at 2017-01-19T22:29

By Irma
at 2017-01-24T18:32
at 2017-01-24T18:32

By Margaret
at 2017-01-25T23:03
at 2017-01-25T23:03

By Agnes
at 2017-01-29T02:47
at 2017-01-29T02:47

By Tristan Cohan
at 2017-02-01T00:19
at 2017-02-01T00:19

By Bennie
at 2017-02-05T04:04
at 2017-02-05T04:04
Related Posts
擺渡人

By Elvira
at 2017-01-08T01:57
at 2017-01-08T01:57
何者-寬鬆世代的求職悲歌

By Erin
at 2017-01-08T01:53
at 2017-01-08T01:53
同盟鶼鰈

By Anthony
at 2017-01-08T01:53
at 2017-01-08T01:53
有出現道德兩難抉擇

By Olga
at 2017-01-08T01:53
at 2017-01-08T01:53
擺渡人:有好有壞,各自解讀

By Candice
at 2017-01-08T01:29
at 2017-01-08T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