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動畫電影「米芽米咕」導演專訪:創意如何養成 - 動畫電影

By Suhail Hany
at 2011-07-21T07:46
at 2011-07-21T07:46
Table of Contents
http://dgnet.com.tw/articleview.php?article_id=6151&issue_id=1236
文/廖國寶
談起動畫電影,在美國有皮克斯、在日本有宮崎駿,在歐洲,動畫導演賈克雷米吉黑賀(
Jacques-Remy Girerd,文後簡稱吉黑)和他的「瘋影動畫工作室」,幾乎就相當於法國
動畫電影的「代表人」。
吉黑的作品、曾經在台灣上演的「大雨大雨一直下」,以諾亞方舟的故事為藍本,創造出
人與動物的末世狂想,獲得柏林影展動畫大獎。也讓習慣於好萊塢及日本動漫畫風格的台
灣觀眾,看到如詩一般清新雅緻的歐式動畫風格。從吉黑的第一部動畫長片問世以來,瘋
影(Folimage)便成為全球動畫界家喻戶曉的動畫公司。不僅因其有別於美、日的寫意風
格,也因其對環境保護的關注。
吉黑不僅僅是個動畫導演,他曾經當過十幾年的老師,教小朋友畫動畫。在法國也非常積
極的和政府合作,成立動畫學校與「動畫推廣協會」,派講師到學校教小朋友動手拍電影
、負責培訓老師、教小朋友認識動畫。他曾經和學校師生共同創作了上百部的動畫短片。
熱情的吉黑,還邀集了九家動畫公司與協會,把法國南部瓦朗斯(Valence)的一座廢棄
彈藥工廠,轉變成「動畫園區」(La Cartoucherie)。法國政府和瘋影合作,耗資一千
兩百萬歐元(約台幣五億四千萬元),讓廢墟成為匯聚了眾多動畫工作者,同時可供觀光
、展覽、具有教育意義的動畫夢工廠。
吉黑也是四個孩子的父親,對他而言,動畫的創作,帶有極強烈的教育與啟蒙意義。今年
八月,吉黑的新作品「米芽米咕人」在台灣上映,有著創新的視覺風格,與吉黑一貫關心
的環保主題。《親子天下》法國特派員到動畫園區採訪吉黑。他長得就像卡通裡走出來的
人物,拍照時還會逗趣的做表情。
訪談中,吉黑關心的不只是動畫,更多的是教育、環保與創造力的本質……。
Q相較於其他國家,法國總是能展現很獨特的文化和創意,這樣的氛圍和創作是怎麼形成
的?
A法國每年出版了非常豐富的兒童及青少年讀物,可能是其他國家的十倍、二十倍。逛一
圈書店,你會發現不計其數的童書、插畫書、青少年圖畫書及文學書。大部分作品知名度
不高,但都是全新的個人創作,內容的多樣性驚人,作家和插畫家也多到氾濫。五花八門
的圖畫書市場創造出非常競爭的環境,同時也激發創作欲望。我和我的孩子都看很多童書
,我們沉浸在一種非常有活力的創作氛圍中。
圖畫書的出版形成了很有活力而獨特的創作環境,變成法國的典範,也從而發展出很多動
畫電影。
幾個世紀以來,在這樣一艘承載創造力的大船引領下,我們從沒想過抄襲美、日,因為我
們本身就很有創意。當我們看「佳麗村三姐妹」(Les Triplettes de Belleville)、「
嘰哩咕與女巫」(Kirikou et la Sorcière)、法國和伊朗合作的動畫片「我在伊朗長
大」(Persépolis)時,我們也看到法國活躍的創造力。其實沒有什麼祕密。法國向來
就是一個標榜創新的國家,在這塊肥沃的創作土壤裡,長出了人們的創作能量。
法國動畫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和美、日很不一樣。美國動畫主要走娛樂路線,電腦特效蓋
過故事情節。法國就不同,儘量不用電腦特效,我們在動畫的內容及傳達的訊息上特別下
功夫。我們不想做美式電影,我們希望電影具有教育意義。很多人覺得法國動畫很有詩意
,因為那就是我們表達感情的方式。我喜歡想像我的電影和觀眾進行私密對話,在觀眾耳
邊說悄悄話的感覺。
我們不會去模仿或重複別人賣座的動畫片,可以說,我們擁有更多的創作自由。除了追求
原創和新意,我們也會從自己文化歷史的根尋找靈感,對我來說,這樣比較符合邏輯、比
較有誠意。
拿「米芽米咕人」(Mia et le Migou)來說,我們的構圖靈感來自法國十九、二十世紀
印象派與野獸派畫家的作品,我們參考了塞尚(Paul Cézanne)熱情洋溢的顏色、迪菲
(Raoul Dufy)富私密性的繪圖風格和馬蒂斯(Henri Matisse)的詩情畫意。在輪廓上
,我們屏棄傳統,嘗試採用不連續的筆跡線條,發展出更富人性化的構圖。
前幾年我去中國,當地正好在放映「史瑞克Ⅱ」。電影很賣座,連帶也看到很多動畫工作
室開始模仿。這不是一條對的路。如果我是中國人,我會沉浸到中國文化的根裡,從那裡
尋找靈感。
Q法國動畫不論在美學或創意方面都很成功,這方面,法國教育做了什麼?
A很多老師跟家長擔心現代青少年喜歡模仿日本漫畫,會影響他們的創作潛力,把他們封
閉在某種世界裡。
我一點都不覺得,反而認為這是必經的過程,創作力並非在這個時期開始養成的。有些偉
大的畫家,也是從模擬經典畫作開始。我念美術學校時,老師要我做的也是模擬別人的繪
畫和雕塑。
有一天,他們會走出別人的模子,找到自己的風格。對一個十四歲的小孩子來說,不可能
一夕間就找到自己的創作風格。模仿日本漫畫並不是一件壞事,藉由模仿,他們或許可以
找到自己創作的路。
Q當初為什麼想成立彈藥補給動畫學校(La Poudrière)和動畫推廣協會(L'Equipée)
這兩個關係機構呢?
A這必須從瘋影的歷史說起。瘋影成立之初,其實是以動畫教學為主,有餘力時就從事動
畫創作。動畫從八○年代開始蓬勃發展,教育配套措施也跟著重要起來,德龍省(Drôme
)政府於是請我培訓老師、教小朋友動畫。
瘋影當時的角色就是帶領師生發掘動畫世界,學校單位也配合成立影像教學部門,我們和
師生共同創作了上百部的動畫短片。
讓學生從攝影機的背後了解動畫,是培養他們視覺角度最好的方法。如此一來,當他們觀
看電影,就會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不是單純沉浸在大量的影像中。所以在成為導演以前,
我其實當了十幾年的老師,教小朋友動畫。
瘋影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法國很重要的動畫公司,但是我們並沒有因此放棄教育事業。十年
前,我們將教育部門獨立出去,成立動畫推廣協會。協會講師經常到各個學校上課,教小
朋友動手拍電影。另外,協會也開設短期培訓班,讓有興趣的大朋友也可以學習製作動畫
。每年三月,協會也舉辦「一日動畫節」(Festival d'un jour),二十四小時連續播放
免費動畫片。
Q你的新作品「米芽米咕人」中,非常偏重父親的角色,為什麼?
A可能因為我本身是四個孩子的父親,所以詮釋父親的角色,比較得心應手。另外,父親
的角色不常被拿來討論。母親因為負責教育子女,與子女的關係較親近,父親則通常跟子
女保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很多人喜歡探討母親的角色,父親的角色比較少在電影中出現。
另一方面,當我們把母親的角色拿掉,片中一個已去世、一個在北極,某種程度來說,我
們也解放了小孩。失去母親這個角色的保護,英雄更容易出現,我們也更容易說出動人的
故事。
Q就你的觀察,近幾年父親這個角色有什麼轉變?你如何扮演這個角色?
A七○年代之後,父親開始接近子女,對教育子女感到興趣,這樣的轉變平衡了父親與母
親的角色。但這個轉變很慢,還是有不少父親很少照顧孩子。電影裡,我們看到一位父親
帶孩子一起出門,這在三十年前很少見,觀念還沒形成。我有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我所
做的就是讓他們進入我的童年,經歷我所經歷的。我是一個沒有什麼條理的人,不太會安
排事情,所以跟兒女的關係不是那麼學院派,反而有點藝術也有點脫線。在某些事情上,
我也儘量給孩子身為男性的榜樣。
在家裡,大部分時間是我帶孩子做功課。教孩子拼寫時,我不會很老套的拿一本書,隨便
挑一篇文章就來聽寫。
我會說出一些怪異的、瘋狂的、令他們大笑的句子,讓他們在玩樂中學習。我向來都是用
這種輕鬆的方式教育孩子。每年安錫(Annecy)動畫節,我會帶孩子跟我一起去,然後叫
他們寫一篇遊記,關於爸爸跟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裡,一起發現的事情、一起做的探險。
--
文/廖國寶
談起動畫電影,在美國有皮克斯、在日本有宮崎駿,在歐洲,動畫導演賈克雷米吉黑賀(
Jacques-Remy Girerd,文後簡稱吉黑)和他的「瘋影動畫工作室」,幾乎就相當於法國
動畫電影的「代表人」。
吉黑的作品、曾經在台灣上演的「大雨大雨一直下」,以諾亞方舟的故事為藍本,創造出
人與動物的末世狂想,獲得柏林影展動畫大獎。也讓習慣於好萊塢及日本動漫畫風格的台
灣觀眾,看到如詩一般清新雅緻的歐式動畫風格。從吉黑的第一部動畫長片問世以來,瘋
影(Folimage)便成為全球動畫界家喻戶曉的動畫公司。不僅因其有別於美、日的寫意風
格,也因其對環境保護的關注。
吉黑不僅僅是個動畫導演,他曾經當過十幾年的老師,教小朋友畫動畫。在法國也非常積
極的和政府合作,成立動畫學校與「動畫推廣協會」,派講師到學校教小朋友動手拍電影
、負責培訓老師、教小朋友認識動畫。他曾經和學校師生共同創作了上百部的動畫短片。
熱情的吉黑,還邀集了九家動畫公司與協會,把法國南部瓦朗斯(Valence)的一座廢棄
彈藥工廠,轉變成「動畫園區」(La Cartoucherie)。法國政府和瘋影合作,耗資一千
兩百萬歐元(約台幣五億四千萬元),讓廢墟成為匯聚了眾多動畫工作者,同時可供觀光
、展覽、具有教育意義的動畫夢工廠。
吉黑也是四個孩子的父親,對他而言,動畫的創作,帶有極強烈的教育與啟蒙意義。今年
八月,吉黑的新作品「米芽米咕人」在台灣上映,有著創新的視覺風格,與吉黑一貫關心
的環保主題。《親子天下》法國特派員到動畫園區採訪吉黑。他長得就像卡通裡走出來的
人物,拍照時還會逗趣的做表情。
訪談中,吉黑關心的不只是動畫,更多的是教育、環保與創造力的本質……。
Q相較於其他國家,法國總是能展現很獨特的文化和創意,這樣的氛圍和創作是怎麼形成
的?
A法國每年出版了非常豐富的兒童及青少年讀物,可能是其他國家的十倍、二十倍。逛一
圈書店,你會發現不計其數的童書、插畫書、青少年圖畫書及文學書。大部分作品知名度
不高,但都是全新的個人創作,內容的多樣性驚人,作家和插畫家也多到氾濫。五花八門
的圖畫書市場創造出非常競爭的環境,同時也激發創作欲望。我和我的孩子都看很多童書
,我們沉浸在一種非常有活力的創作氛圍中。
圖畫書的出版形成了很有活力而獨特的創作環境,變成法國的典範,也從而發展出很多動
畫電影。
幾個世紀以來,在這樣一艘承載創造力的大船引領下,我們從沒想過抄襲美、日,因為我
們本身就很有創意。當我們看「佳麗村三姐妹」(Les Triplettes de Belleville)、「
嘰哩咕與女巫」(Kirikou et la Sorcière)、法國和伊朗合作的動畫片「我在伊朗長
大」(Persépolis)時,我們也看到法國活躍的創造力。其實沒有什麼祕密。法國向來
就是一個標榜創新的國家,在這塊肥沃的創作土壤裡,長出了人們的創作能量。
法國動畫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和美、日很不一樣。美國動畫主要走娛樂路線,電腦特效蓋
過故事情節。法國就不同,儘量不用電腦特效,我們在動畫的內容及傳達的訊息上特別下
功夫。我們不想做美式電影,我們希望電影具有教育意義。很多人覺得法國動畫很有詩意
,因為那就是我們表達感情的方式。我喜歡想像我的電影和觀眾進行私密對話,在觀眾耳
邊說悄悄話的感覺。
我們不會去模仿或重複別人賣座的動畫片,可以說,我們擁有更多的創作自由。除了追求
原創和新意,我們也會從自己文化歷史的根尋找靈感,對我來說,這樣比較符合邏輯、比
較有誠意。
拿「米芽米咕人」(Mia et le Migou)來說,我們的構圖靈感來自法國十九、二十世紀
印象派與野獸派畫家的作品,我們參考了塞尚(Paul Cézanne)熱情洋溢的顏色、迪菲
(Raoul Dufy)富私密性的繪圖風格和馬蒂斯(Henri Matisse)的詩情畫意。在輪廓上
,我們屏棄傳統,嘗試採用不連續的筆跡線條,發展出更富人性化的構圖。
前幾年我去中國,當地正好在放映「史瑞克Ⅱ」。電影很賣座,連帶也看到很多動畫工作
室開始模仿。這不是一條對的路。如果我是中國人,我會沉浸到中國文化的根裡,從那裡
尋找靈感。
Q法國動畫不論在美學或創意方面都很成功,這方面,法國教育做了什麼?
A很多老師跟家長擔心現代青少年喜歡模仿日本漫畫,會影響他們的創作潛力,把他們封
閉在某種世界裡。
我一點都不覺得,反而認為這是必經的過程,創作力並非在這個時期開始養成的。有些偉
大的畫家,也是從模擬經典畫作開始。我念美術學校時,老師要我做的也是模擬別人的繪
畫和雕塑。
有一天,他們會走出別人的模子,找到自己的風格。對一個十四歲的小孩子來說,不可能
一夕間就找到自己的創作風格。模仿日本漫畫並不是一件壞事,藉由模仿,他們或許可以
找到自己創作的路。
Q當初為什麼想成立彈藥補給動畫學校(La Poudrière)和動畫推廣協會(L'Equipée)
這兩個關係機構呢?
A這必須從瘋影的歷史說起。瘋影成立之初,其實是以動畫教學為主,有餘力時就從事動
畫創作。動畫從八○年代開始蓬勃發展,教育配套措施也跟著重要起來,德龍省(Drôme
)政府於是請我培訓老師、教小朋友動畫。
瘋影當時的角色就是帶領師生發掘動畫世界,學校單位也配合成立影像教學部門,我們和
師生共同創作了上百部的動畫短片。
讓學生從攝影機的背後了解動畫,是培養他們視覺角度最好的方法。如此一來,當他們觀
看電影,就會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不是單純沉浸在大量的影像中。所以在成為導演以前,
我其實當了十幾年的老師,教小朋友動畫。
瘋影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法國很重要的動畫公司,但是我們並沒有因此放棄教育事業。十年
前,我們將教育部門獨立出去,成立動畫推廣協會。協會講師經常到各個學校上課,教小
朋友動手拍電影。另外,協會也開設短期培訓班,讓有興趣的大朋友也可以學習製作動畫
。每年三月,協會也舉辦「一日動畫節」(Festival d'un jour),二十四小時連續播放
免費動畫片。
Q你的新作品「米芽米咕人」中,非常偏重父親的角色,為什麼?
A可能因為我本身是四個孩子的父親,所以詮釋父親的角色,比較得心應手。另外,父親
的角色不常被拿來討論。母親因為負責教育子女,與子女的關係較親近,父親則通常跟子
女保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很多人喜歡探討母親的角色,父親的角色比較少在電影中出現。
另一方面,當我們把母親的角色拿掉,片中一個已去世、一個在北極,某種程度來說,我
們也解放了小孩。失去母親這個角色的保護,英雄更容易出現,我們也更容易說出動人的
故事。
Q就你的觀察,近幾年父親這個角色有什麼轉變?你如何扮演這個角色?
A七○年代之後,父親開始接近子女,對教育子女感到興趣,這樣的轉變平衡了父親與母
親的角色。但這個轉變很慢,還是有不少父親很少照顧孩子。電影裡,我們看到一位父親
帶孩子一起出門,這在三十年前很少見,觀念還沒形成。我有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我所
做的就是讓他們進入我的童年,經歷我所經歷的。我是一個沒有什麼條理的人,不太會安
排事情,所以跟兒女的關係不是那麼學院派,反而有點藝術也有點脫線。在某些事情上,
我也儘量給孩子身為男性的榜樣。
在家裡,大部分時間是我帶孩子做功課。教孩子拼寫時,我不會很老套的拿一本書,隨便
挑一篇文章就來聽寫。
我會說出一些怪異的、瘋狂的、令他們大笑的句子,讓他們在玩樂中學習。我向來都是用
這種輕鬆的方式教育孩子。每年安錫(Annecy)動畫節,我會帶孩子跟我一起去,然後叫
他們寫一篇遊記,關於爸爸跟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裡,一起發現的事情、一起做的探險。
--
Tags:
動畫電影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今年有動畫電影展嗎?

By Madame
at 2011-07-13T21:29
at 2011-07-13T21:29
宮崎駿反核得罪電視台金主《波妞》遭封

By Christine
at 2011-07-11T11:03
at 2011-07-11T11:03
蠟筆小新2011劇場版-黃金間諜大作戰送電影交換券

By Ivy
at 2011-07-08T10:03
at 2011-07-08T10:03
手塚治虫漫畫改編《佛陀:首部曲》8月在台上映

By Candice
at 2011-07-07T15:16
at 2011-07-07T15:16
台日合拍動畫 搭ECFA登陸

By Ida
at 2011-07-04T10:21
at 2011-07-04T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