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終結者-紙張對折七次? - 探索頻道

By Tracy
at 2007-08-24T23:50
at 2007-08-24T23:50
Table of Contents
與潛水車同樣的一集,不過我想討論的是另一個主題,所以直接換標題了。
本集另一個流言,紙張對折無法超過七次,
我才剛聽完內容,就直覺應該可以登上「最沒營養的流言」前十名,
而且三個小娃的驗證似乎有點搞錯方向。
厚度增大是造成對折困難的原因沒錯,但若要找出科學論點,
真正應該探討的是幾個關鍵因素,
1.對折處曲率 2.紙張厚度 3.剩餘紙張長度
理解這幾個因素之間的關係,
其實根本不必進行後面的超大尺寸紙張實驗,因為只是想當然爾的結果罷了。
反之,有沒有可能對折一次就達到極限?當然可能!
我的推論根據是這樣,
1.對折處曲率
紙張對折處的「曲率」會隨著對折次數增加而變化,
也就是,對折次數愈多,對折處曲率會愈來愈小,
(曲率愈小表彎曲處愈平直,第一次對折的曲率可視為180度,形成一個極尖銳的角)
假設對折第n次,對折處所形成的曲率為Rn,得到曲率周長為Cn。
2.紙張厚度
而紙張厚度會影響曲率變化的緩急程度,
也就是,紙張愈厚,曲率變化愈快。
假設單一紙張厚度為D,對折第n次的總厚度為Dn。
3.剩餘紙張長度
最後一個因素,剩餘紙張長度,
指的是對折第n次,與對折線垂直的那個邊長,
假設該邊長是Ln。
上述參數轉化成剖面圖說明如下:
Xn
─ ──────────╮
↑ ──────────│
Dn ──────────│ Cn
↓ ──────────│
─ ──────────╯
Xn
黃色是第n次對折後,位於最外部的兩個紙面,
紅色是因對折曲率而耗損的紙張長度,即我稱為曲率周長的Cn,
(事實上是呈一個 0~180 之間的角度,為繪圖方便畫成彎曲弧線)
由圖可知 Ln = 2Xn+Cn,而 Dn 是對折第n次的總厚度,
剖面圖可以很清楚看出,當 Xn < Dn 達一個程度,就很難對折密合,
於是就達到所謂的「對折極限次數」!
事實上,Xn可由Rn和Ln推算出來,Dn則可由D推算出來,
所以歸納結論,不正是我一開始說的,
對折處曲率Rn、紙張厚度D、剩餘紙張長度Ln,三個因素造就對折極限次數嗎?
而Rn的變化程度其實是受D的影響,
再把變數精簡一點,不就是D(紙張厚度)和Ln(紙張長度)在作祟嘛!
因此,
在相同邊長和技巧條件下,
紙張愈厚,會讓對折極限次數減少!
換個角度說,
在相同紙張厚度和技巧條件下,
紙張愈短,也會讓對折極限次數減少!
上述算式並非嚴謹的計算,只是用來表達我的推論內容,
文字說明看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觀念只是掠過腦袋一瞬間而已,
我的意思是,只要理解這層關係,
就知道所謂「紙張對折無法超過七次」純屬迷思!
那只是因為在人類尺度,日常生活所能接觸到的紙張,
可能剛好大部分就只能對折到七次,
如果把一張普通A4影印紙裁到只剩 1mm x 1mm 的尺度,
還能折七次嗎?折第二次都很困難了吧!
(和手指大小無關,用顯微工具來折,一樣不可能達到七次)
另外,驗證過程托瑞曾堅持,
該流言的重點是,相隔的兩次對折,其對折線必須呈90度,
所以長邊對折可以超過7次並不算破解。
沒錯,這是正確的。
兩者對折方式不同,產生的折線不一樣,
照流言的方式對折,對折線會同時影響兩個向度,
而每一個向度,經過每一次對折,都會有Rn減小的趨勢,
(Rn減小表示對折處愈接近直線,也就是愈難把紙張凹到底)
那當然會加速對折的難度!
所以節目說,有人用捲筒衛生紙長邊對折超過12次,一點都不意外啊!
這個實驗讓我只有一個感想,
看到十幾捆描圖紙就這樣白白糟蹋,
實在覺得好浪費,也感嘆外國節目實在好有錢! @@
--
本集另一個流言,紙張對折無法超過七次,
我才剛聽完內容,就直覺應該可以登上「最沒營養的流言」前十名,
而且三個小娃的驗證似乎有點搞錯方向。
厚度增大是造成對折困難的原因沒錯,但若要找出科學論點,
真正應該探討的是幾個關鍵因素,
1.對折處曲率 2.紙張厚度 3.剩餘紙張長度
理解這幾個因素之間的關係,
其實根本不必進行後面的超大尺寸紙張實驗,因為只是想當然爾的結果罷了。
反之,有沒有可能對折一次就達到極限?當然可能!
我的推論根據是這樣,
1.對折處曲率
紙張對折處的「曲率」會隨著對折次數增加而變化,
也就是,對折次數愈多,對折處曲率會愈來愈小,
(曲率愈小表彎曲處愈平直,第一次對折的曲率可視為180度,形成一個極尖銳的角)
假設對折第n次,對折處所形成的曲率為Rn,得到曲率周長為Cn。
2.紙張厚度
而紙張厚度會影響曲率變化的緩急程度,
也就是,紙張愈厚,曲率變化愈快。
假設單一紙張厚度為D,對折第n次的總厚度為Dn。
3.剩餘紙張長度
最後一個因素,剩餘紙張長度,
指的是對折第n次,與對折線垂直的那個邊長,
假設該邊長是Ln。
上述參數轉化成剖面圖說明如下:
Xn
─ ──────────╮
↑ ──────────│
Dn ──────────│ Cn
↓ ──────────│
─ ──────────╯
Xn
黃色是第n次對折後,位於最外部的兩個紙面,
紅色是因對折曲率而耗損的紙張長度,即我稱為曲率周長的Cn,
(事實上是呈一個 0~180 之間的角度,為繪圖方便畫成彎曲弧線)
由圖可知 Ln = 2Xn+Cn,而 Dn 是對折第n次的總厚度,
剖面圖可以很清楚看出,當 Xn < Dn 達一個程度,就很難對折密合,
於是就達到所謂的「對折極限次數」!
事實上,Xn可由Rn和Ln推算出來,Dn則可由D推算出來,
所以歸納結論,不正是我一開始說的,
對折處曲率Rn、紙張厚度D、剩餘紙張長度Ln,三個因素造就對折極限次數嗎?
而Rn的變化程度其實是受D的影響,
再把變數精簡一點,不就是D(紙張厚度)和Ln(紙張長度)在作祟嘛!
因此,
在相同邊長和技巧條件下,
紙張愈厚,會讓對折極限次數減少!
換個角度說,
在相同紙張厚度和技巧條件下,
紙張愈短,也會讓對折極限次數減少!
上述算式並非嚴謹的計算,只是用來表達我的推論內容,
文字說明看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觀念只是掠過腦袋一瞬間而已,
我的意思是,只要理解這層關係,
就知道所謂「紙張對折無法超過七次」純屬迷思!
那只是因為在人類尺度,日常生活所能接觸到的紙張,
可能剛好大部分就只能對折到七次,
如果把一張普通A4影印紙裁到只剩 1mm x 1mm 的尺度,
還能折七次嗎?折第二次都很困難了吧!
(和手指大小無關,用顯微工具來折,一樣不可能達到七次)
另外,驗證過程托瑞曾堅持,
該流言的重點是,相隔的兩次對折,其對折線必須呈90度,
所以長邊對折可以超過7次並不算破解。
沒錯,這是正確的。
兩者對折方式不同,產生的折線不一樣,
照流言的方式對折,對折線會同時影響兩個向度,
而每一個向度,經過每一次對折,都會有Rn減小的趨勢,
(Rn減小表示對折處愈接近直線,也就是愈難把紙張凹到底)
那當然會加速對折的難度!
所以節目說,有人用捲筒衛生紙長邊對折超過12次,一點都不意外啊!
這個實驗讓我只有一個感想,
看到十幾捆描圖紙就這樣白白糟蹋,
實在覺得好浪費,也感嘆外國節目實在好有錢! @@
--
Tags:
探索頻道
All Comments

By Puput
at 2007-08-27T14:35
at 2007-08-27T14:35

By Iris
at 2007-08-30T03:43
at 2007-08-30T03:43

By Adele
at 2007-09-01T20:32
at 2007-09-01T20:32

By Hardy
at 2007-09-06T11:58
at 2007-09-06T11:58

By Charlotte
at 2007-09-08T17:53
at 2007-09-08T17:53

By Rosalind
at 2007-09-13T03:06
at 2007-09-13T03:06

By Bethany
at 2007-09-14T01:19
at 2007-09-14T01:19

By Selena
at 2007-09-16T17:56
at 2007-09-16T17:56

By Edward Lewis
at 2007-09-20T10:54
at 2007-09-20T10:54

By Connor
at 2007-09-24T08:44
at 2007-09-24T08:44

By Quintina
at 2007-09-26T18:17
at 2007-09-26T18:17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07-09-28T04:19
at 2007-09-28T04:19

By Megan
at 2007-09-29T05:52
at 2007-09-29T05:52

By Selena
at 2007-10-02T19:00
at 2007-10-02T19:00

By Christine
at 2007-10-04T23:39
at 2007-10-04T23:39

By Liam
at 2007-10-09T22:48
at 2007-10-09T22:48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07-10-12T09:20
at 2007-10-12T09:20

By Carol
at 2007-10-14T00:40
at 2007-10-14T00:40

By Frederica
at 2007-10-18T12:43
at 2007-10-18T12:43

By Quanna
at 2007-10-21T01:10
at 2007-10-21T01:10

By Frederic
at 2007-10-25T20:16
at 2007-10-25T20:16

By Frederic
at 2007-10-28T20:11
at 2007-10-28T20:11

By Brianna
at 2007-11-01T14:23
at 2007-11-01T14:23

By Thomas
at 2007-11-04T19:01
at 2007-11-04T19:01

By Lauren
at 2007-11-06T12:06
at 2007-11-06T12:06

By Quanna
at 2007-11-10T12:13
at 2007-11-10T12:13

By Thomas
at 2007-11-11T02:14
at 2007-11-11T02:14

By Mia
at 2007-11-13T07:34
at 2007-11-13T07:34

By Isabella
at 2007-11-14T15:02
at 2007-11-14T15:02

By Susan
at 2007-11-15T23:35
at 2007-11-15T23:35

By Heather
at 2007-11-20T21:49
at 2007-11-20T21:49

By Sandy
at 2007-11-24T19:33
at 2007-11-24T19:33

By Necoo
at 2007-11-27T16:45
at 2007-11-27T16:45

By Puput
at 2007-11-30T21:28
at 2007-11-30T21:28

By Xanthe
at 2007-12-05T16:01
at 2007-12-05T16:01

By Bennie
at 2007-12-10T09:01
at 2007-12-10T09:01

By Damian
at 2007-12-10T11:47
at 2007-12-10T11:47
Related Posts
全新一季的流言終結者要回來了!!!

By Olivia
at 2007-08-24T18:05
at 2007-08-24T18:05
空中浩劫

By Mary
at 2007-08-24T16:41
at 2007-08-24T16:41
全新一季的流言終結者要回來了!!!

By Erin
at 2007-08-24T15:45
at 2007-08-24T15:45
全新一季的流言終結者要回來了!!!

By Heather
at 2007-08-24T14:01
at 2007-08-24T14:01
國家地理頻道8月份節目表

By Olive
at 2007-08-24T11:02
at 2007-08-24T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