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不在我身邊:全球化底下逐漸改變的家 - 紀錄片

By Jacky
at 2005-10-03T03:33
at 2005-10-03T03:33
Table of Contents
納胡‧藍道/51分鐘/Betacam/以色列/2004
Nahum Landau/51mins/Betacam/Israel/2004
【簡介】以色列籍的導演,除了以鏡頭帶出泰國勞工難得的返家探親之旅,呈現他們沈重
的經濟壓力、以及遠距親情的內心衝突,並引導觀眾思考關於階級、性別、國界以及勞動
全球化的議題。
如果爸媽不在身邊,那家還是一個家嗎?
對離鄉工作的爸媽而言,哪裡是他的家呢?
因為資訊科技的躍進,使得各國之間的社會、政治、經濟流通更為通暢,其中影響力最
大的、有著極大的誘因的即為經濟交易的流通,於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銳不可當地
滲入地球上的每一個國家與社會之中,同質化、極大化profit、透過金錢享受生活...的
價值進入社會、進入社會關係、進入個體之中成為一種奇異的主導性力量,影響一個人
全面的生活,從早晨的一杯咖啡到人生的生涯規劃。
《爸媽不在我身邊》是描繪著一群來自泰國的勞工因為希冀能多賺些錢、供應孩子『更好
的』生活、蓋大房子、提供孩子教育機會...,因此漂洋過海、離開家園與子女來到以色
列工作的故事。導演在影片中設計了一些對比的片段,比較其自身與泰國勞工的兩個家庭
的親子關係:孩子第一次上幼稚園、分享小朋友在學校發生的大小事、父母對孩子的管教
與警告、以及離開孩子...。遠距離的親情讓我感到無奈與憂鬱,有一個畫面我一直忘卻
不了,一對在以色列工作的泰國夫妻致電給在泰國生活的兒女,小朋友不知怎麼了,一直
哭泣不停、也不講話,在爸媽著急的詢問孩子發生些什麼事的當下,電話卡卻快要用盡了
,最後,嗶----嗶----嗶----,在孩子得到安慰、爸媽能心安之前,電話卡沒錢了。
一個幸福家庭的組成要素是什麼呢?住大房子?有一部屬於自己的車?孩子們都有錢受基
本教育?...還是爸媽能在身邊?為了了解整個故事的全貌,導演與一對泰勞夫妻來到泰
國紀錄他們的生活與關係,在泰國導演訪問了一個孩子關於上述問題的想法(其父母仍在
以色列工作,並未回國),孩子回答他寧願能與爸爸媽媽在一起,即使失去大車子、皇宮
般的家、與教育的機會...。會後座談時,有一個中年伯伯質疑這個片段的訪談結果是被
導演誘導的,恐失去了其真實性,我也思忖,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真的發生這樣的狀況(我
想到在安康社區當志工時接觸到的一些低收家庭),真的能甘於貧窮但是與父母團圓的生
活嗎?
這部片嘗試觸及一個有趣的議題是『人對金錢的價值觀』,到底,是錢重要還是孩子重
要?到底,是與金錢伴隨而來的玩具、優渥的生活讓孩子快樂還是與爸媽在一起快樂?
『爸媽在身邊』就保證了幸福的家庭嗎?在人與人的距離因為科技的進步變得看起來比
較近、實際上有又好像比較遠的現代社會,『比較』變成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物質
生活上的比較更是天天貼近人類的生活。其實仔細想想,在台灣,我所熟悉的家庭中不
也是存在著這樣的trade off、取捨關係嗎?要應酬還是回家吃飯?假日時要努力工作還
是要陪伴家庭?事業和家人,優先次序要怎們排?...比較幸運的是,台灣人民出賣以換
取金錢的已不是單純的勞力,因此在全球化浪潮的現在不必遠赴他鄉地販賣勞動,然而
,本質上所面臨的取捨是十分類似的。
家庭,社會化的主要場域,提供經濟、照顧、教育、情感慰藉、休閒娛樂...等功能,什
麼能保證他的美滿幸福?愛、關懷、相聚?在全球化資本主義世界、財團壟斷市場、貧
富差距日益顯著的當代社會中,這些因素仍然是重要要件嗎?
--
我喜歡假裝自己可以飛到雲上睡覺
我喜歡抱著冰的西瓜邊吃邊看電視
我喜歡下雨的時候幫淋濕的人撐傘
我喜歡在草上翻滾和坐最可怕的雲宵飛車
我還喜歡回家有LUCKY熱情的款待
我喜歡的事很多 還沒寫完 可是不能寫了
--
Nahum Landau/51mins/Betacam/Israel/2004
【簡介】以色列籍的導演,除了以鏡頭帶出泰國勞工難得的返家探親之旅,呈現他們沈重
的經濟壓力、以及遠距親情的內心衝突,並引導觀眾思考關於階級、性別、國界以及勞動
全球化的議題。
如果爸媽不在身邊,那家還是一個家嗎?
對離鄉工作的爸媽而言,哪裡是他的家呢?
因為資訊科技的躍進,使得各國之間的社會、政治、經濟流通更為通暢,其中影響力最
大的、有著極大的誘因的即為經濟交易的流通,於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銳不可當地
滲入地球上的每一個國家與社會之中,同質化、極大化profit、透過金錢享受生活...的
價值進入社會、進入社會關係、進入個體之中成為一種奇異的主導性力量,影響一個人
全面的生活,從早晨的一杯咖啡到人生的生涯規劃。
《爸媽不在我身邊》是描繪著一群來自泰國的勞工因為希冀能多賺些錢、供應孩子『更好
的』生活、蓋大房子、提供孩子教育機會...,因此漂洋過海、離開家園與子女來到以色
列工作的故事。導演在影片中設計了一些對比的片段,比較其自身與泰國勞工的兩個家庭
的親子關係:孩子第一次上幼稚園、分享小朋友在學校發生的大小事、父母對孩子的管教
與警告、以及離開孩子...。遠距離的親情讓我感到無奈與憂鬱,有一個畫面我一直忘卻
不了,一對在以色列工作的泰國夫妻致電給在泰國生活的兒女,小朋友不知怎麼了,一直
哭泣不停、也不講話,在爸媽著急的詢問孩子發生些什麼事的當下,電話卡卻快要用盡了
,最後,嗶----嗶----嗶----,在孩子得到安慰、爸媽能心安之前,電話卡沒錢了。
一個幸福家庭的組成要素是什麼呢?住大房子?有一部屬於自己的車?孩子們都有錢受基
本教育?...還是爸媽能在身邊?為了了解整個故事的全貌,導演與一對泰勞夫妻來到泰
國紀錄他們的生活與關係,在泰國導演訪問了一個孩子關於上述問題的想法(其父母仍在
以色列工作,並未回國),孩子回答他寧願能與爸爸媽媽在一起,即使失去大車子、皇宮
般的家、與教育的機會...。會後座談時,有一個中年伯伯質疑這個片段的訪談結果是被
導演誘導的,恐失去了其真實性,我也思忖,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真的發生這樣的狀況(我
想到在安康社區當志工時接觸到的一些低收家庭),真的能甘於貧窮但是與父母團圓的生
活嗎?
這部片嘗試觸及一個有趣的議題是『人對金錢的價值觀』,到底,是錢重要還是孩子重
要?到底,是與金錢伴隨而來的玩具、優渥的生活讓孩子快樂還是與爸媽在一起快樂?
『爸媽在身邊』就保證了幸福的家庭嗎?在人與人的距離因為科技的進步變得看起來比
較近、實際上有又好像比較遠的現代社會,『比較』變成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物質
生活上的比較更是天天貼近人類的生活。其實仔細想想,在台灣,我所熟悉的家庭中不
也是存在著這樣的trade off、取捨關係嗎?要應酬還是回家吃飯?假日時要努力工作還
是要陪伴家庭?事業和家人,優先次序要怎們排?...比較幸運的是,台灣人民出賣以換
取金錢的已不是單純的勞力,因此在全球化浪潮的現在不必遠赴他鄉地販賣勞動,然而
,本質上所面臨的取捨是十分類似的。
家庭,社會化的主要場域,提供經濟、照顧、教育、情感慰藉、休閒娛樂...等功能,什
麼能保證他的美滿幸福?愛、關懷、相聚?在全球化資本主義世界、財團壟斷市場、貧
富差距日益顯著的當代社會中,這些因素仍然是重要要件嗎?
--
我喜歡假裝自己可以飛到雲上睡覺
我喜歡抱著冰的西瓜邊吃邊看電視
我喜歡下雨的時候幫淋濕的人撐傘
我喜歡在草上翻滾和坐最可怕的雲宵飛車
我還喜歡回家有LUCKY熱情的款待
我喜歡的事很多 還沒寫完 可是不能寫了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By Hedda
at 2005-10-05T23:17
at 2005-10-05T23:17

By Regina
at 2005-10-07T04:18
at 2005-10-07T04:18

By Odelette
at 2005-10-11T20:59
at 2005-10-11T20:59
Related Posts
: 「Views~紀實觀點大接力」專題 Views on Documentaries

By Charlie
at 2005-10-02T21:53
at 2005-10-02T21:53
62年與6500浬之間:一個關於距離的故事

By Rae
at 2005-10-02T12:07
at 2005-10-02T12:07
最新消息‧民族誌影展不畏颱風正常放映

By Megan
at 2005-10-02T01:08
at 2005-10-02T01:08
拍民族誌電影 名導遇見驚奇

By Zora
at 2005-10-02T01:06
at 2005-10-02T01:06
《深海異形》貴到留影史

By Christine
at 2005-10-02T01:03
at 2005-10-02T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