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殺星期一:懂得取捨的娛樂佳作(含牠) - 電影

By Edward Lewis
at 2017-09-12T20:39
at 2017-09-12T20:39
Table of Contents
先寫短版:
1. 劇本有取捨,所以題材只放在「親緣」這個主軸發展,有頭有尾。
2. 導演有取捨,所以劇情以正/反對立追殺又追殺,懸疑也層層展開,簡化但節奏流暢。
3. 如何把其他重點帶過、設計未來感都有小優點。
4. 跟牠相比,懂得取捨的優點更明顯。
詳細說的,以下文長。
--
依序論劇本、導演、表演、比較
先講劇本。
《獵殺星期一》有個很酷的背景設定當題材:
在一胎化政策的世界裡,七包胎姊妹如何躲避禁令、求取生存…
題材吸引人的電影不少,
我認為能言之有物大抵上就有普雷的程度,
而作到故事上「有頭有尾有主軸」,就稱得上是值得一看的佳作。
劇本故事的主題抓得很好,好在於只用「親緣」二字當作主軸。
開始,七胞胎違法的生存方式展開故事,而原因就是爺孫之情;
中段,現在的生活以及外有強敵、步步進逼的故事進展中,
其實事件都以手足之間的關係模型:
手足競爭(星期一與星期四和裝情場高手的星期X?)、
手足合作、奉獻(各司其職、逃跑妹、路人妹和宅妹的犧牲)
最後,故事揭開星期一背叛手足的理由:高於手足之情的母子之情。
只以親緣為主軸不談枝節,其實在這個題材上不容易。
題材還有可以發展的潛在材料都要妥善帶過:
割捨的很明顯的是「自我」的主題:
七胞胎的自我何在是個辯證住提,而本片沒什麼講到,
所以七胞胎其實更像是七姊妹。
另外,故事架構對觀眾熟悉的類型故事是強大的當局vs.覺醒群體,
,這部分也不能增加篇幅。
當然,這個割捨也導致了若干Bug,畢竟觀眾帶入熟悉類型時可是精得很...)
反著說,這題材要談七胞胎的自我認同,
搞不好變成《羅拉快跑》一週版、《七個女比利》這都有可能。
講當局vs.群體,演成革命也無不可(看貧民窟的人民多麼支持他們)。
只是上述發展都不一定有好看的結局。
題材有很多枝節可能造成電影太拖、太雜又不緊湊,
劇本只講親緣,其餘主題都順道帶過,點到為止,
這個取捨才讓一個新題材能變成前面說的「有頭有尾有主軸」的好故事。
--
講導演。
導演的優點也是專注在乾淨俐落的以感官性的節奏當標準。
整部片導演大概是拍成:
有這個背景喔。
然後被追殺又被追殺(發現某線索)、
被追殺被追殺(又發現某線索)、
給床戲福利,有點笑點的上床...(又有線索)
又追殺又反擊又犧牲又解開迷團…
原來一切都是愛的緣故。(End)
導演顯然不太重視(或是擅長)劇情條理的描述,
但這不是缺點,因為他的感官節奏抓得很好。
導演很善用壞人追殺這個類型的「印象」(因為劇情其實不太合這個架構),
並且也拍出這個類型應有的事件類型:追趕、逃亡、暴力與血和奶和裸男。
我也很欣賞導演在這個類型敘事裡的渲染能力:
追殺本身就很有故事進展,
而且每次追殺都有很感官的血腥、又帶有黑色幽默。
主要故事則依序鋪上解開結局線索。
題材和故事恐怕很複雜,但套得進爽片元素+故事都有講到,就很出色!
不然,嚴格來說那些生控局的連反派都算不上(反派明明就星期一),
故事情感也不是「壞人好壞、好人逃亡」的內涵,而是帶有一點哲思,
但導演的處理在條理上不太通,卻在感官上確保了娛樂效果。
(ps.我覺得追趕戲的視覺張力在賣「電影」時的重要性常被低估,
追趕戲才能吸引人進電影院,而不是在家看...)
導演擅長感官而不擅長劇情,有個明顯的證明:
剛開始七個人坐在餐桌,外加閃回描寫過去教育、成長與生存方式的描寫,
導演的軟肋就很明顯,強的導演應該能把七個角色鮮明的拍清楚,
不過,
導演連四個都抓不出來,大概只抓出兩個:手指斷&被手指斷。
全片除了星期四和星期一是正反派,七胞胎的形象也只有四個:
有劇情的是體力人*2(主角&逃命被爆頭的)、
宅*1(犧牲自爆)、少女*1(床戲)和菁英*1(反派)。
還差兩個是:獨眼人質(她原本是什麼派我已經忘記了)
另一個根本路人,攻堅時就死了。
(且不夠血腥和張力,命都沒了還不如切根指頭讓人心痛…)
七胞胎分不太清,不過劇情卻沒有冷場,這一捨一得就很清楚了。
得到的是容易瞭解的正邪對立、有肉體擔當、故事有個詭計,還常帶一點點好笑,
所以娛樂性很高!
論表演。
我覺得女主角並沒有太突出的表現,要說角色的區隔還真…沒有亮點。
我只看得到很類型化的「菁英」(但又嬌喘,是害喜?)、
「短髮搏鬥」和好宅。而這些還都是造型幫忙的。
(不過主要事件都是逃跑追殺,也不一定是能力導致演不好啦!)
又論劇情。
故事很複雜、可是劇本和導演都很會聚焦,
拍出來能這麼流暢,編導在懂得取捨這一點就已經有高分了。
還有幾個優點我覺得可以加分,那就是被割捨的議題處理得到位:
1. 自我辯證部分:
故事收尾才揭開這是斷手指與被斷手指的差異,
而小時候主動逃跑的那個,最後才繼承「七個人的名字」。
這有表達了「什麼是我」這個主題,我覺得篇幅剛好。
(正派是從小有爭取自我的思想、反派是渴望自我生命的延續[爺爺的願望?])。
2. 反抗邪惡體制部分:
為什麼有邪惡體制以多胎現象是基改造成的結果迅速提出。
所以,這故事有個潛在議題是:「人口不斷膨脹我們如何解決?」
而電影裡不僅帶到,我覺得還處理得很不錯。
有版友認為被處死刑的反派能發言很不合理,但,這片不合理的多的是,
這個安排有其必要性。
博士那段話講了「問題沒有解決」這一點。
人口越來越多,滅殺小孩的方式可能很糟,
但是故事最後拍了還有那麼多嬰兒,電影就收在:這問題沒解決。
電影結尾在嬰兒的喧鬧聲是我很喜歡的部分。
劇情上,這個反派也沒有太壞還有點點深度(感官上就不是如此)
3. 類型、未來、梗:
這片感覺預算有限,沒什麼卡司也不太容易有類型行銷可以包裝。
先講類型這一點,
我覺得中文片名固然可惡,但至少定調類型了。
(英文片名可能更不容易有票房?)
另外,我私心喜歡的是低預算可以用簡單的幾項特效就拍出某種未來感。
視覺之外,裡面有關槍的橋段我認為很有意思。
電影裡是指紋辨識的槍,這不但讓動作戲比較特別,又抓住斷指的主事件。
(劇情裡滑個滑板就斷手指顯然太瞎,不過,更凸顯這個梗的刻意巧思,
以後未來片我都會覺得隨便搶敵人的槍就可以開就遜掉了!)
--
難得近期連看兩片院線,相較《獵殺星期一》,《牠》我就不是很喜歡。
我知道預先已經知道史蒂芬金的片常在宣傳時給你恐怖片的錯誤預期,
所以反而因為《牠》的太「平衡」而失望。
一方面導演還是追求恐怖片的嚇人,
可是故事就…包含牠指的是個人的恐懼這個很溫馨的成長內涵啊!
到頭來只能用音效和特效嚇人法。
我覺得小丑悠悠的出現,
變成能凸顯各角色的恐懼源(如沒有臉的男人、莫名出現的船等)還比較恐怖又有意涵。
再者,導演還是不想犧牲角色刻畫,可是跟星期一相反,
《牠》很認真的描寫了六個角色:結巴、搞笑、怕髒、被性侵妹(?)、肥肥、黑人。
印象中大腦通常喜歡的分類是四以下,六個真的太多,所以電影節奏就很拖。
最後,事件中置入笑點這一點,我覺得兩片都還不錯,
但《獵殺星期一》的反差造成的黑色感更合我胃口。
PS. 偷渡:《牠》讓我最反感的是最後才跟我講chapter one,
New Line是從《魔戒》後都想搞同時開拍嗎?
害我看到中間算了年份一直以為這一片會有成人版本劇情。
(但我會期待肥宅終於變成一月的炙熱[的肉體],
第二集趕快變成獵殺裡肉體擔當的帥氣的猛男吧!)
--
1. 劇本有取捨,所以題材只放在「親緣」這個主軸發展,有頭有尾。
2. 導演有取捨,所以劇情以正/反對立追殺又追殺,懸疑也層層展開,簡化但節奏流暢。
3. 如何把其他重點帶過、設計未來感都有小優點。
4. 跟牠相比,懂得取捨的優點更明顯。
詳細說的,以下文長。
--
依序論劇本、導演、表演、比較
先講劇本。
《獵殺星期一》有個很酷的背景設定當題材:
在一胎化政策的世界裡,七包胎姊妹如何躲避禁令、求取生存…
題材吸引人的電影不少,
我認為能言之有物大抵上就有普雷的程度,
而作到故事上「有頭有尾有主軸」,就稱得上是值得一看的佳作。
劇本故事的主題抓得很好,好在於只用「親緣」二字當作主軸。
開始,七胞胎違法的生存方式展開故事,而原因就是爺孫之情;
中段,現在的生活以及外有強敵、步步進逼的故事進展中,
其實事件都以手足之間的關係模型:
手足競爭(星期一與星期四和裝情場高手的星期X?)、
手足合作、奉獻(各司其職、逃跑妹、路人妹和宅妹的犧牲)
最後,故事揭開星期一背叛手足的理由:高於手足之情的母子之情。
只以親緣為主軸不談枝節,其實在這個題材上不容易。
題材還有可以發展的潛在材料都要妥善帶過:
割捨的很明顯的是「自我」的主題:
七胞胎的自我何在是個辯證住提,而本片沒什麼講到,
所以七胞胎其實更像是七姊妹。
另外,故事架構對觀眾熟悉的類型故事是強大的當局vs.覺醒群體,
,這部分也不能增加篇幅。
當然,這個割捨也導致了若干Bug,畢竟觀眾帶入熟悉類型時可是精得很...)
反著說,這題材要談七胞胎的自我認同,
搞不好變成《羅拉快跑》一週版、《七個女比利》這都有可能。
講當局vs.群體,演成革命也無不可(看貧民窟的人民多麼支持他們)。
只是上述發展都不一定有好看的結局。
題材有很多枝節可能造成電影太拖、太雜又不緊湊,
劇本只講親緣,其餘主題都順道帶過,點到為止,
這個取捨才讓一個新題材能變成前面說的「有頭有尾有主軸」的好故事。
--
講導演。
導演的優點也是專注在乾淨俐落的以感官性的節奏當標準。
整部片導演大概是拍成:
有這個背景喔。
然後被追殺又被追殺(發現某線索)、
被追殺被追殺(又發現某線索)、
給床戲福利,有點笑點的上床...(又有線索)
又追殺又反擊又犧牲又解開迷團…
原來一切都是愛的緣故。(End)
導演顯然不太重視(或是擅長)劇情條理的描述,
但這不是缺點,因為他的感官節奏抓得很好。
導演很善用壞人追殺這個類型的「印象」(因為劇情其實不太合這個架構),
並且也拍出這個類型應有的事件類型:追趕、逃亡、暴力與血和奶和裸男。
我也很欣賞導演在這個類型敘事裡的渲染能力:
追殺本身就很有故事進展,
而且每次追殺都有很感官的血腥、又帶有黑色幽默。
主要故事則依序鋪上解開結局線索。
題材和故事恐怕很複雜,但套得進爽片元素+故事都有講到,就很出色!
不然,嚴格來說那些生控局的連反派都算不上(反派明明就星期一),
故事情感也不是「壞人好壞、好人逃亡」的內涵,而是帶有一點哲思,
但導演的處理在條理上不太通,卻在感官上確保了娛樂效果。
(ps.我覺得追趕戲的視覺張力在賣「電影」時的重要性常被低估,
追趕戲才能吸引人進電影院,而不是在家看...)
導演擅長感官而不擅長劇情,有個明顯的證明:
剛開始七個人坐在餐桌,外加閃回描寫過去教育、成長與生存方式的描寫,
導演的軟肋就很明顯,強的導演應該能把七個角色鮮明的拍清楚,
不過,
導演連四個都抓不出來,大概只抓出兩個:手指斷&被手指斷。
全片除了星期四和星期一是正反派,七胞胎的形象也只有四個:
有劇情的是體力人*2(主角&逃命被爆頭的)、
宅*1(犧牲自爆)、少女*1(床戲)和菁英*1(反派)。
還差兩個是:獨眼人質(她原本是什麼派我已經忘記了)
另一個根本路人,攻堅時就死了。
(且不夠血腥和張力,命都沒了還不如切根指頭讓人心痛…)
七胞胎分不太清,不過劇情卻沒有冷場,這一捨一得就很清楚了。
得到的是容易瞭解的正邪對立、有肉體擔當、故事有個詭計,還常帶一點點好笑,
所以娛樂性很高!
論表演。
我覺得女主角並沒有太突出的表現,要說角色的區隔還真…沒有亮點。
我只看得到很類型化的「菁英」(但又嬌喘,是害喜?)、
「短髮搏鬥」和好宅。而這些還都是造型幫忙的。
(不過主要事件都是逃跑追殺,也不一定是能力導致演不好啦!)
又論劇情。
故事很複雜、可是劇本和導演都很會聚焦,
拍出來能這麼流暢,編導在懂得取捨這一點就已經有高分了。
還有幾個優點我覺得可以加分,那就是被割捨的議題處理得到位:
1. 自我辯證部分:
故事收尾才揭開這是斷手指與被斷手指的差異,
而小時候主動逃跑的那個,最後才繼承「七個人的名字」。
這有表達了「什麼是我」這個主題,我覺得篇幅剛好。
(正派是從小有爭取自我的思想、反派是渴望自我生命的延續[爺爺的願望?])。
2. 反抗邪惡體制部分:
為什麼有邪惡體制以多胎現象是基改造成的結果迅速提出。
所以,這故事有個潛在議題是:「人口不斷膨脹我們如何解決?」
而電影裡不僅帶到,我覺得還處理得很不錯。
有版友認為被處死刑的反派能發言很不合理,但,這片不合理的多的是,
這個安排有其必要性。
博士那段話講了「問題沒有解決」這一點。
人口越來越多,滅殺小孩的方式可能很糟,
但是故事最後拍了還有那麼多嬰兒,電影就收在:這問題沒解決。
電影結尾在嬰兒的喧鬧聲是我很喜歡的部分。
劇情上,這個反派也沒有太壞還有點點深度(感官上就不是如此)
3. 類型、未來、梗:
這片感覺預算有限,沒什麼卡司也不太容易有類型行銷可以包裝。
先講類型這一點,
我覺得中文片名固然可惡,但至少定調類型了。
(英文片名可能更不容易有票房?)
另外,我私心喜歡的是低預算可以用簡單的幾項特效就拍出某種未來感。
視覺之外,裡面有關槍的橋段我認為很有意思。
電影裡是指紋辨識的槍,這不但讓動作戲比較特別,又抓住斷指的主事件。
(劇情裡滑個滑板就斷手指顯然太瞎,不過,更凸顯這個梗的刻意巧思,
以後未來片我都會覺得隨便搶敵人的槍就可以開就遜掉了!)
--
難得近期連看兩片院線,相較《獵殺星期一》,《牠》我就不是很喜歡。
我知道預先已經知道史蒂芬金的片常在宣傳時給你恐怖片的錯誤預期,
所以反而因為《牠》的太「平衡」而失望。
一方面導演還是追求恐怖片的嚇人,
可是故事就…包含牠指的是個人的恐懼這個很溫馨的成長內涵啊!
到頭來只能用音效和特效嚇人法。
我覺得小丑悠悠的出現,
變成能凸顯各角色的恐懼源(如沒有臉的男人、莫名出現的船等)還比較恐怖又有意涵。
再者,導演還是不想犧牲角色刻畫,可是跟星期一相反,
《牠》很認真的描寫了六個角色:結巴、搞笑、怕髒、被性侵妹(?)、肥肥、黑人。
印象中大腦通常喜歡的分類是四以下,六個真的太多,所以電影節奏就很拖。
最後,事件中置入笑點這一點,我覺得兩片都還不錯,
但《獵殺星期一》的反差造成的黑色感更合我胃口。
PS. 偷渡:《牠》讓我最反感的是最後才跟我講chapter one,
New Line是從《魔戒》後都想搞同時開拍嗎?
害我看到中間算了年份一直以為這一片會有成人版本劇情。
(但我會期待肥宅終於變成一月的炙熱[的肉體],
第二集趕快變成獵殺裡肉體擔當的帥氣的猛男吧!)
--
All Comments

By Candice
at 2017-09-14T14:21
at 2017-09-14T14:21

By Thomas
at 2017-09-15T11:13
at 2017-09-15T11:13

By Candice
at 2017-09-18T17:09
at 2017-09-18T17:09

By Olga
at 2017-09-19T18:15
at 2017-09-19T18:15

By Rae
at 2017-09-22T00:44
at 2017-09-22T00:44

By Sandy
at 2017-09-25T11:51
at 2017-09-25T11:51

By Kristin
at 2017-09-27T18:50
at 2017-09-27T18:50

By Andy
at 2017-10-02T06:03
at 2017-10-02T06:03

By Sarah
at 2017-10-04T19:27
at 2017-10-04T19:27

By Dora
at 2017-10-05T01:26
at 2017-10-05T01:26

By Rosalind
at 2017-10-06T17:01
at 2017-10-06T17:01

By Tom
at 2017-10-08T01:40
at 2017-10-08T01:40

By Tristan Cohan
at 2017-10-12T00:29
at 2017-10-12T00:29

By Ida
at 2017-10-12T07:30
at 2017-10-12T07:30

By Anthony
at 2017-10-15T04:02
at 2017-10-15T04:02

By Irma
at 2017-10-15T08:38
at 2017-10-15T08:38

By Kumar
at 2017-10-15T12:05
at 2017-10-15T12:05

By Robert
at 2017-10-15T14:01
at 2017-10-15T14:01

By Elma
at 2017-10-18T16:11
at 2017-10-18T16:11

By Adele
at 2017-10-23T02:09
at 2017-10-23T02:09

By Lily
at 2017-10-27T01:14
at 2017-10-27T01:14

By Necoo
at 2017-10-28T22:15
at 2017-10-28T22:15

By Lucy
at 2017-11-02T12:43
at 2017-11-02T12:43

By Eden
at 2017-11-05T03:03
at 2017-11-05T03:03

By Anthony
at 2017-11-09T12:17
at 2017-11-09T12:17

By Margaret
at 2017-11-12T04:39
at 2017-11-12T04:39

By Ethan
at 2017-11-15T16:54
at 2017-11-15T16:54

By Iris
at 2017-11-16T04:16
at 2017-11-16T04:16

By Megan
at 2017-11-17T23:46
at 2017-11-17T23:46

By Hardy
at 2017-11-22T04:31
at 2017-11-22T04:31

By Tristan Cohan
at 2017-11-23T16:07
at 2017-11-23T16:07

By Todd Johnson
at 2017-11-26T18:18
at 2017-11-26T18:18
Related Posts
日本電影票房 09/09 ~ 09/10

By Callum
at 2017-09-12T20:36
at 2017-09-12T20:36
一部有三個男角的韓國電影

By Ursula
at 2017-09-12T20:23
at 2017-09-12T20:23
叢林 冒險家 野人 精靈女王

By Michael
at 2017-09-12T20:20
at 2017-09-12T20:20
會在手把上放瓶子

By Dinah
at 2017-09-12T19:44
at 2017-09-12T19:44
《維多莉亞》女主角將主演愛情電影《Only You》

By Agnes
at 2017-09-12T19:31
at 2017-09-12T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