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時間沉澱,吳乙峰的「生命」影像 - 紀錄片

By Oscar
at 2004-03-14T12:14
at 2004-03-14T12:14
Table of Contents
---------------------------文‧游惠貞
吳乙峰的《月亮的小孩》可說是國內觀賞者最多的一部紀錄片,前兩星期
到台南藝術學院,觀賞剛入圍日本山形影展競賽單元的新片《生命》,屈
指一算,赫然發覺《月亮的小孩》已經是十四年前的作品了!
在這漫長的十多年間,吳乙峰做了許多事,帶領著全景映像工作室的創作
群,拍攝了許多以社會中的小人物為主題的紀錄片;又在台灣各處開班,
訓練對影像有興趣的入門者。全景的紀錄片創作班深入民間的力量無人能
比,吳乙峰熱情澎湃的個性以及對紀錄片毫不動搖的「信仰」,扮演了關
鍵因素。照全景的說法,他們的教學重點不僅在於技巧的傳授,更在於拍
攝過程的「陪伴」。吳乙峰還在南藝教書,教出了許多很會在國內外得獎
的學生,包括得了日本山形影展小川紳介獎的吳耀東、把影片賣到法國藝
術電視台去的楊力州等。
常會聽到有人說,吳乙峰帶出來的學生拍攝的紀錄片「長得很像」:大都
以「平凡」小人物為拍攝對象,用手提攝影機長期跟拍,不穿插正襟危坐
的訪談,也絕少使用新聞片、資料片、重建式表演等常見的紀錄片手法,
甚至連配樂都很少用;另一項特色是,導演經常會在影片中提到與被拍攝
者之間的互動狀況,甚至說出對拍攝紀錄片的迷惑。
這些「吳氏」招牌或者「全景」特色有其經濟因素:它讓拍攝紀錄片的門
檻變得很低,所以看起來似乎誰都能拿起攝影機拍片,很適合入門者和在
校學生。其實少了音樂、輔佐影像和解說式旁白等等的輔助,僅用最樸素
的手法,反而越是難拍好,一不小心就會變得冗長、沉悶。能拍得像《月
亮的小孩》那樣舉重若輕的,其實很不容易。
十四年後的《生命》是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吳乙峰帶著全景的夥伴到中部
蹲點,歷經三年多的拍攝後完成的作品。吳乙峰喊口號似地不斷對他拿攝
影機記錄人生的學生洗腦:「人永遠比紀錄片重要!」這句看似唱高調的
話語,他自己倒是恪遵謹守。記得九二一發生後不久,手上有攝影機的人
幾乎都到災區去捕捉各自的體會了,政府也不吝惜地出資攝製相關議題的
紀錄片;吳乙峰不為所動,堅稱他們需要時間沉澱所見所聞的一切。
現在,善於遺忘的台灣社會早已開始向前看,把九二一災民的苦難拋在腦
後了,吳乙峰把我們拉回來,細細檢視當事人揮之不去的「劫後哀傷」,
以及處理人生大哀傷的方式,影片遂遠遠跳脫出九二一的範疇,躍升到對
生命與死亡的省思。
《生命》讓人看到一個比《月亮的小孩》的時代更深沉但熱情絲毫不減的
吳乙峰,也看到「吳氏」紀錄片美學發揮到極致之時,可以多麼動人。
(本文原載於自由時報)
轉載自 小電影主義電子報
--
吳乙峰的《月亮的小孩》可說是國內觀賞者最多的一部紀錄片,前兩星期
到台南藝術學院,觀賞剛入圍日本山形影展競賽單元的新片《生命》,屈
指一算,赫然發覺《月亮的小孩》已經是十四年前的作品了!
在這漫長的十多年間,吳乙峰做了許多事,帶領著全景映像工作室的創作
群,拍攝了許多以社會中的小人物為主題的紀錄片;又在台灣各處開班,
訓練對影像有興趣的入門者。全景的紀錄片創作班深入民間的力量無人能
比,吳乙峰熱情澎湃的個性以及對紀錄片毫不動搖的「信仰」,扮演了關
鍵因素。照全景的說法,他們的教學重點不僅在於技巧的傳授,更在於拍
攝過程的「陪伴」。吳乙峰還在南藝教書,教出了許多很會在國內外得獎
的學生,包括得了日本山形影展小川紳介獎的吳耀東、把影片賣到法國藝
術電視台去的楊力州等。
常會聽到有人說,吳乙峰帶出來的學生拍攝的紀錄片「長得很像」:大都
以「平凡」小人物為拍攝對象,用手提攝影機長期跟拍,不穿插正襟危坐
的訪談,也絕少使用新聞片、資料片、重建式表演等常見的紀錄片手法,
甚至連配樂都很少用;另一項特色是,導演經常會在影片中提到與被拍攝
者之間的互動狀況,甚至說出對拍攝紀錄片的迷惑。
這些「吳氏」招牌或者「全景」特色有其經濟因素:它讓拍攝紀錄片的門
檻變得很低,所以看起來似乎誰都能拿起攝影機拍片,很適合入門者和在
校學生。其實少了音樂、輔佐影像和解說式旁白等等的輔助,僅用最樸素
的手法,反而越是難拍好,一不小心就會變得冗長、沉悶。能拍得像《月
亮的小孩》那樣舉重若輕的,其實很不容易。
十四年後的《生命》是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吳乙峰帶著全景的夥伴到中部
蹲點,歷經三年多的拍攝後完成的作品。吳乙峰喊口號似地不斷對他拿攝
影機記錄人生的學生洗腦:「人永遠比紀錄片重要!」這句看似唱高調的
話語,他自己倒是恪遵謹守。記得九二一發生後不久,手上有攝影機的人
幾乎都到災區去捕捉各自的體會了,政府也不吝惜地出資攝製相關議題的
紀錄片;吳乙峰不為所動,堅稱他們需要時間沉澱所見所聞的一切。
現在,善於遺忘的台灣社會早已開始向前看,把九二一災民的苦難拋在腦
後了,吳乙峰把我們拉回來,細細檢視當事人揮之不去的「劫後哀傷」,
以及處理人生大哀傷的方式,影片遂遠遠跳脫出九二一的範疇,躍升到對
生命與死亡的省思。
《生命》讓人看到一個比《月亮的小孩》的時代更深沉但熱情絲毫不減的
吳乙峰,也看到「吳氏」紀錄片美學發揮到極致之時,可以多麼動人。
(本文原載於自由時報)
轉載自 小電影主義電子報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蘭嶼觀點

By William
at 2004-03-09T21:37
at 2004-03-09T21:37
《森林之夢》:美夢成真?

By Caitlin
at 2004-03-09T17:13
at 2004-03-09T17:13
蘭嶼觀點

By Damian
at 2004-03-09T16:11
at 2004-03-09T16:11
蘭嶼觀點

By Olga
at 2004-03-09T16:09
at 2004-03-09T16:09
蘭嶼觀點

By Ina
at 2004-03-09T15:58
at 2004-03-09T15:58